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12902发布日期:2021-11-03 15:1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机构,尤其涉及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2.目前,摩托车发动机是直接固定在车架上的,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震动直接传导到车架上,造成摩托车震动感强烈,严重影响驾驶及乘坐摩托车的舒适感。因此,研发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减震组件和发动机,所述减震组件连接于车架与发动机之间;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连接架和减震胶垫,所述连接架一侧连接于发动机,连接架另一侧与车架之间设置减震胶垫,并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连接在车架上。
5.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减震杆,所述发动机上设有用于穿过减震杆的通孔,并安装有减震胶套,所述减震杆穿设于减震胶套,所述连接架上设有连接耳,减震杆两端固定在连接架的连接耳上。
6.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设置于发动机的前端、上端、底端与车架之间。
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发动机组件四周通过缓冲减震组件固定在车架组件上,发动机组件运行时产生的振动,经过发动机组件和车架组件之间的缓冲减震组件的衰减、隔离作用,降低了最终传递到车架组件和车身上的振动,提高了整车的乘坐舒适性。
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机构大大降低了发动机的震动对摩托车车架的影响,提升了驾驶及乘坐摩托车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10.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12.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述。
14.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包括车架1、减震组件2和发动机3,所述减震组件2连接于车架1与发动机3底端之间;所述减震组件2包括连接架201和减震胶垫202,所述连接架201一侧连接于发动机3,连接架201另一侧与车架1之间设置减震胶垫202,并通过螺栓组件203固定连接在车架1上。
15.实施例2:如图3、图4所示,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包括车架1、减震组件2和发动机3,所述减震组件2连接于车架1与发动机3底端之间;所述减震组件2包括连接架201、减震胶垫202和减震杆204,所述发动机3上设有用于穿过减震杆204的通孔,并安装有减震胶套205,所述减震杆204穿设于减震胶套205,所述连接架201上设有连接耳206,减震杆204两端固定在连接架201的连接耳206上,所述连接架201另一侧与车架1之间设置减震胶垫202,并通过螺栓组件203固定连接在车架1上。
1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减震组件和发动机,所述减震组件连接于车架与发动机之间;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连接架和减震胶垫,所述连接架一侧连接于发动机,连接架另一侧与车架之间设置减震胶垫,并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连接在车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减震杆,所述发动机上设有用于穿过减震杆的通孔,并安装有减震胶套,所述减震杆穿设于减震胶套,所述连接架上设有连接耳,减震杆两端固定在连接架的连接耳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设置于发动机的前端、上端、底端与车架之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座式摩托车减震机构,包括车架、减震组件和发动机,所述减震组件连接于车架与发动机之间;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连接架和减震胶垫,所述连接架一侧连接于发动机,连接架另一侧与车架之间设置减震胶垫,并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连接在车架上。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机构大大降低了发动机的震动对摩托车车架的影响,提升了驾驶及乘坐摩托车的舒适感。了驾驶及乘坐摩托车的舒适感。了驾驶及乘坐摩托车的舒适感。


技术研发人员:应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阿波罗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01
技术公布日:2021/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