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21054发布日期:2022-11-09 07:0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摩托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摩托车车架。


背景技术:

2.摩托车车架是摩托车主体的承载部件,其强度和疲劳寿命对摩托车整车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在使用过程中,车架主要承受静载荷和各种动载荷,因而在设计过程中对车架的强度以及动态特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车架的动态特性设计达不到要求,会出现例如高频振动等问题,对摩托车的驾乘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各零部件的使用都有不利影响。
3.摩托车的车架主要包括前部结构、中部结构和后部结构,其中中部结构则为车架大板,车架大板是连接前部结构和后部结构的关键结构,对于车架整体的强度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摩托车在驾驶过程中,发动机、平叉等会产生高频振动,并通过车架传导至主副搁脚、坐垫和油箱等部位,影响驾乘舒适性以及行车安全性;因此在设计车架时,需要提高其减震性和吸收振动的性能。
4.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目前现有技术中是将车架大板设为夹层结构,并向夹层结构内直接注入或者压合弹性材料,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车架大板的吸收振动能力,但由于橡胶或聚氨酯类弹性材料容易老化,尤其是在发动机工作时,处于高温环境下,使得车架大板的吸收振动能力在短时间内衰减,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车架,能够保证车架大板的减震性能的同时,还能够延长其吸收振动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车架,以解决向车架大板的夹层结构内直接注入或者压合弹性材料,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车架大板的吸收振动能力,但由于橡胶或聚氨酯类弹性材料容易老化,使得车架大板的吸收振动能力在短时间内衰减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车架,包括车前架、车后架,以及连接在车前架和车后架之间的车架大板,所述车架大板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形成减震腔体,所述减震腔体内设有减震单元,所述减震单元包括吸附垫和若干传导组件,所述传导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吸附垫采用橡胶整块制成,所述吸附垫固定在传导组件上。
7.进一步,所述内壳体的边缘与外壳体之间连接有弹性层,所述弹性层的横截面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结构。
8.进一步,所述吸附垫与内壳体以及外壳体之间均具有0.5~1mm的间隙。
9.进一步,所述传导组件包括主动连杆和从动连杆,其中主动连杆为中空设置,从动连杆同轴滑动连接在主动连杆内,从动连杆与主动连杆之间固定有弹性件,所述吸附垫固定在主动连杆上。
10.进一步,所述主动连杆连接在外壳体的内壁上,所述从动连杆连接在内壳体的内壁上,外壳体和内壳体的内壁上均一体成型有安装座,在安装座上开设有开口槽,所述主动连杆与从动连杆的端部均同轴固定有连接销,所述连接销与开口槽为间隙配合。
11.进一步,所述开口槽以及连接销的纵向截面均呈t字形。
12.进一步,所述车架大板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单元,连接单元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均固定在外壳体上,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固定有中间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一端固定在内壳体上,另一端铰接在中间杆上。
13.进一步,所述中间杆上铰接有u形杆,u形杆用于连接车前架或车后架。
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摩托车车架,在工作时,摩托车发动机、平叉等产生的高频振动通过车前架以及车后架传导给车架大板时,设置在减震腔体内的减震单元对这些高频振动进行吸附,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对振动进行衰减,从而降低传导至主副搁脚、坐垫和油箱等部位的振动。
15.2、现有技术中由于车架大板的夹层结构内的弹性材料是直接注入或者压合的,使得长时间工作,车架大板与弹性材料之间会完全脱离,失去振动吸附的作用,而本发明中由于减震单元中作为主要工作元件的吸附垫与车架大板的内壳体以及外壳体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关系,而是通过若干传导组件进行振动传递,这样的方式能够解决车架大板与弹性材料之间会完全脱离,失去振动吸附的作用问题的同时,还能够减少车架大板的高温对吸附垫的影响。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一种摩托车车架实施例1中车架大板的剖视图。
17.图2为本发明一种摩托车车架实施例1的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摩托车车架实施例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8.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外壳体10、内壳体11、弹性层12、减震腔体13、吸附垫14、传导组件15、主动连杆16、从动连杆17、弹性件18、连接销19、触发杆20、空腔21、推板22、警示杆23、储水腔24、通道25、滑道26、滑块27、挡块28、通水孔29。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20.实施例1:基本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摩托车车架,包括车前架、车后架,以及连接在车前架和车后架之间的车架大板,本实施例中,车架大板包括外壳体10和内壳体11,外壳体10位于内壳体11的内侧,在外壳体10的边缘与内壳体11之间连接有弹性层12,本实施例中弹性层12采用橡胶材质制成,其中弹性层12的横截面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结构,这样即便是有雨水掉落在车架大板上,也不会滞留在外壳体10与内壳体11之间,从而提高弹性层12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防止雨水直接浸入到外壳体10与内壳体11之间。
21.本实施例中,外壳体10和内壳体11之间形成减震腔体13,在减震腔体13内设有减震单元,其中减震单元包括吸附垫14和若干传导组件15,本实施例中吸附垫14采用橡胶整块制成,吸附垫14与外壳体10以及内壳体11之间均具有0.5~1mm的间隙。
22.本实施例中,传导组件15的两端分别连接外壳体10和内壳体11,具体为,传导组件15包括主动连杆16和从动连杆17,其中主动连杆16为中空设置,从动连杆17同轴滑动连接在主动连杆16内,从动连杆17与主动连杆16之间固定有弹性件18,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8为压缩弹簧,本实施例中吸附垫14固定在主动连杆16上。
23.本实施例中,主动连杆16连接在内壳体11的内壁上,而从动连杆17连接在外壳体10的内壁上,在内壳体11和外壳体10的内壁上均一体成型有安装座,在安装座上开设有开口槽,本实施例中开口槽的纵向截面呈t字形,在主动连杆16与从动连杆17的端部均同轴固定有连接销19,连接销19的纵向截面也呈t字形,且连接销19与开口槽为间隙配合。
24.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车架,在工作时,摩托车发动机、平叉等产生的高频振动通过车前架以及车后架传导给车架大板时,设置在减震腔体13内的减震单元对这些高频振动进行吸附,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对振动进行衰减,从而降低传导至主副搁脚、坐垫和油箱等部位的振动。
25.现有技术中由于车架大板的夹层结构内的弹性材料是直接注入或者压合的,使得长时间工作,车架大板与弹性材料之间会完全脱离,失去振动吸附的作用,而本实施例中,减震单元中作为主要工作元件的吸附垫14与车架大板的外壳体10以及内壳体11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关系,而是通过若干传导组件15进行振动传递,这样的方式能够解决车架大板与弹性材料之间会完全脱离,失去振动吸附的作用问题的同时,还能够减少车架大板的高温对吸附垫14的影响。
26.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在车架大板的两端均固定有连接单元,连接单元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其中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均固定在内壳体11上,而在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固定有中间杆,第三连接杆一端固定在外壳体10上,而另一端铰接在中间杆上。另外在中间杆上还铰接有u形杆,u形杆用于连接车前架或车后架。
27.采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案,一方面能够提高外壳体10与内壳体11之间的连接性能,另一方面又不影响车架大板中减震单元发挥作用。
28.实施例3:如附图3与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主动连杆16的靠近弹性件18的内壁焊接固定有触发杆20,触发杆20的高度低于弹性件18极限压缩的长度。从动连杆17的内部开有空腔21,空腔2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推板22,推板22的上方焊接固定连接有警示杆23,警示杆23的顶端涂抹有红色反光层。外壳体10上还竖直开有滑孔,警示杆23远离推杆的一端滑动连接于滑孔内。
29.空腔21在推板22远离警示杆23的一侧装填有膨润土,从动连杆17在相邻空腔21的一侧还开设有储水腔24,储水腔24与空腔21之间连通有通道25。从动连杆17还开在触发杆20的运动路径上设有滑道26,滑道26与通道25相互连通,且滑道26的底部与主动连杆16相互连通。滑道26内滑动连接有滑块27,滑块27沿横向方向开设有通水孔29。滑道26的侧壁开
设有用于阻挡滑块27下落的挡块28。在滑块27为自然状态下,滑块27能够将通道25堵塞,且通水孔29的高度位置位于通道25的下方。
30.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当弹性件18因为使用疲劳而出现断裂的情况时,主动连杆16与从动连杆17之间的相对距离能够小于弹性件18的极限收缩距离。主动连杆16与从动连杆17之间的相对距离小于弹性件18的极限收缩距离时,触发杆20能够抵触至滑块27,并推动滑块27进行向上运动。在滑块27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通水孔29与通道25相互连通,进而使储水腔24内的水通过并进入空腔21内。
31.当水与空腔21内的膨润土接触后,膨润土的体积发生增大,体积增大后的膨润土推动推板22作竖直向上的运动,推板22向上运动进而推动警示杆23从滑孔内延伸出来。进而便于用户通过观察外部情况,即能够直观且精准地发现车架大板出现故障的位置,便于后续的精准维修。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