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53444发布日期:2022-08-24 08:57阅读:52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具备用于连接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的车辆。
3.作为这样的技术,例如,公开了在把手罩的后部设置外部设备连接端子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4.另外,例如,公开了在侧整流罩的上表面设置外部设备连接端子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5.并且,例如,公开了在车体罩内侧的收纳容器内设置外部设备连接端子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72162号公报
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047868号公报
9.专利文献3:wo2014/1925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0.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11.然而,在以往的技术中,虽然公开了设置用于连接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的技术,但为了将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搭载于车辆,从防盗性以及防水性的观点出发,需要通过追加的罩来覆盖周围,或者配置在收纳空间内,存在针对布局的自由度以及成本的问题。
12.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无需设置追加的罩或收纳空间,而能够设置外部设备连接机构,能够确保防盗性以及防水性。
13.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具备:转向系统,其至少包括供车辆的乘员输入转向操作的把手和支承车辆的车轮的前叉;以及车体罩,其安装于所述转向系统,伴随着所述把手的转向而转向,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罩的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前叉的中心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设置有外部设备连接机构,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
15.实用新型效果
16.根据本实用新型,车体罩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前叉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的空间是狭窄且通常为无用空间的空间,但通过在该空间设置外部设备连接机构,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容易由乘客进行操作,且无需用罩等覆盖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周围而能够提高防盗性。
附图说明
17.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结构的侧视图。
18.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19.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20.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21.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内侧观察的立体图。
22.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23.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撑架的从车辆的内侧观察的立体图。
24.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撑架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25.标号说明
26.10:鞍乘型车辆;
27.11:车架;
28.12:动力单元;
29.14:前叉;
30.17:座椅;
31.18:前立管;
32.19:前架;
33.20:后架;
34.21:把手;
35.26:前挡泥板;
36.27:后挡泥板;
37.30:顶梁;
38.31:转向系统;
39.32:车体罩;
40.33:第一罩;
41.34:第二罩;
42.36:侧支架;
43.40:外部设备连接机构;
44.41:连接端子;
45.42:连接器;
46.43:支承用缝隙;
47.44:罩部件;
48.45:罩部;
49.50:撑架;
50.51:车辆固定部件;
51.52:支承片;
52.53:固定用片;
53.54:固定用孔。
具体实施方式
5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
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55.[实施方式]
[0056]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0的侧视图。
[0057]
鞍乘型车辆10是具备以下部分的车辆:车架11、支承于车架11的动力单元12、将前轮13支承为转向自如的前叉14、支承后轮15的摆臂16、以及乘员用的座椅17。
[0058]
鞍乘型车辆10是乘员以骑跨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7的车辆。座椅17设置在车架11的后部的上方。
[0059]
车架11具备:设置于车架11的前端部的前立管18、位于前立管18的后方的前架19、以及位于前架19的后方的后架20。前架19的前端部与前立管18连接。
[0060]
座椅17被支承于后架20。
[0061]
前叉14由前立管18支承为左右转向自如。前轮13支承于在前叉14的下端部设置的车轴13a上。乘员把持的转向用的把手21被安装于前叉14的上端部。
[0062]
摆臂16由支承于车架11的枢轴22支承。枢轴22是在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轴。枢轴22贯插在摆臂16的前端部。摆臂16以枢轴22为中心上下摆动。
[0063]
后轮15支承于在摆臂16的后端部设置的车轴15a。
[0064]
动力单元12配置于前轮13与后轮15之间,且支承于车架11。
[0065]
动力单元12是内燃机。动力单元12具备曲轴箱23和收纳往复运动的活塞的缸部24。缸部24的排气口与排气装置25连接。
[0066]
动力单元12的输出通过驱动力传递部件而传递至后轮15,该驱动力传递部件连接动力单元12和后轮15。
[0067]
另外,鞍乘型车辆10具有:从上方覆盖前轮13的前挡泥板26、从上方覆盖后轮15的后挡泥板27、供乘员放脚的踏板28、以及蓄积动力单元12使用的燃料的燃料箱29。
[0068]
前挡泥板26安装于前叉14。后挡泥板27和踏板28设置在比座椅17靠下方的位置。燃料箱29支承于车架11。
[0069]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内侧观察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撑架的从车辆的内侧观察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撑架的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0070]
鞍乘型车辆10具备转向系统31,所述转向系统构成为包括由以下部分:前立管18、支承前轮13的一对前叉14、固定前立管18和前叉14的顶梁30、以及安装于顶梁30且供乘员进行转向操作的把手21。
[0071]
在转向系统31安装有车体罩32,车体罩32构成为伴随着把手21的转向而一起转向。
[0072]
车体罩32由第一罩33和第二罩34构成。第一罩33配置于车体的宽度方向内侧,第二罩34配置于第一罩33的外侧。
[0073]
另外,在鞍乘型车辆10的车架11的下部设置有在停车时支承鞍乘型车辆10的中间
支架35。另外,在车架11的下部左侧设置有在停车时使鞍乘型车辆10倾斜地进行支承的侧支架36。
[0074]
在车体罩32与前叉14之间配置有与外部设备(未图示)连接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
[0075]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设有侧支架36的一侧(左侧)相同的一侧。即,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配置在左侧的前叉14与车体罩32的左侧内表面之间。
[0076]
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例如用于连接能够经由usb电缆连接的外部设备。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具备用于连接外部设备的usb端子等连接端子41。
[0077]
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在侧视观察时具有四边形形状,形成为在鞍乘型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形成得比侧视观察时的四边形形状的各边的长度短的薄型的箱型形状。
[0078]
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借助于撑架50而安装于车体罩32的内侧。
[0079]
如图7及图8所示,撑架50具备在鞍乘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延展的车辆固定部件51。
[0080]
在车辆固定部件51的前侧以及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朝向车辆的内侧突出的板状的支承片52、52。各支承片52的面设置在彼此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此外,各支承片52的面并不限定于大致正交的方向,只要是各支承片52的面交叉的方向即可。
[0081]
在车辆固定部件51的前端侧设置有面向鞍乘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的固定用片53。在车辆固定部件51的后端侧部分形成有固定用孔54。即,固定用片53具备在鞍乘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对置的面,具有固定用孔54的车辆固定部件51具备在鞍乘型车辆10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面。
[0082]
关于撑架50,利用螺钉55将固定用片53固定于车体罩32的第一罩33,并且利用螺钉56经由固定用孔54而与第一罩33以及第二罩34共同紧固,由此,撑架50被固定。
[0083]
由此,撑架50由在车体的前后方向的面及宽度方向的面被固定,因此,能够应对鞍乘型车辆10产生的不同方向的振动。另外,通过将第一罩33和第二罩34共同紧固而固定,能够实现组装工时的削减以及成本削减。
[0084]
在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指向后方的后表面配置有连接端子41。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设置有连接端子41的面的相反侧的前表面与连接器42连接,所述连接器42与未图示的车辆的电气设备连接。
[0085]
在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上表面和前表面形成有供撑架50的支承片52插入的支承用缝隙43。
[0086]
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通过将撑架50的各支承片52插入到支承用缝隙43而被固定于撑架50。
[0087]
该状态下,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连接端子41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的方式配置。
[0088]
另外,如图4所示,在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上表面例如设置有由树脂等构成的罩部件44。在罩部件44设置有与连接端子41卡合并覆盖连接端子41的罩部45。
[0089]
通过利用该罩部件44的罩部45来覆盖连接端子41,能够抑制雨水等侵入到连接端子41。另外,就算在没有利用罩部45覆盖连接端子41的情况下,由于连接端子41以相对于水
平方向朝下的方式配置,也能够因此减轻雨水等从连接端子41向内部侵入的量。
[0090]
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配置于在鞍乘型车辆10的侧视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前叉14重叠的位置。
[0091]
另外,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配置为:在未对转向系统31进行操作的情况下,至少一部分位于比顶梁30的上端靠下方且比前叉14靠前方的位置。
[0092]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93]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外部设备与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连接端子41连接,能够经由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进行从鞍乘型车辆10对外部设备的充电、以及鞍乘型车辆10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
[009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配置在车体罩32与前叉14之间,车体罩32与前叉14之间的间隙通常形成得窄,成为无用空间。
[0095]
因此,通过在车体罩32与前叉14之间的间隙配置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容易由乘员进行操作,无需在整体上另外利用罩等覆盖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周围,能够提高防盗性。
[0096]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配置于在鞍乘型车辆10的侧视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前叉14重叠的位置,能够将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配置于乘员容易将外部设备与连接端子41连接的部位。
[0097]
另外,通过将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配置成在未对转向系统31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顶梁30的上端靠下方且比前叉14靠前方的位置,从而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由结实的部件包围,无需用罩等覆盖周围,能够提高防盗性。
[0098]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转向系统31,其至少包括供鞍乘型车辆10的乘员输入转向操作的把手21和支承鞍乘型车辆10的前轮13(车轮)的前叉14;以及车体罩32,其安装于转向系统31,随着把手21的转向而转向,在车体罩32的车宽方向内侧与比前叉14的中心靠车宽方向外侧处之间设置有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41。
[0099]
由此,车体罩32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前叉14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的空间是狭窄且通常为无用空间的空间,但通过在该空间设置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容易由乘员进行操作,且无需用罩等覆盖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周围,能够提高防盗性。
[0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配置为在鞍乘型车辆10的侧视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前叉14重叠。
[0101]
由此,能够将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配置在乘员容易将外部设备与连接端子41连接的部位。
[01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鞍乘型车辆10还具备固定于前叉14的上端的顶梁30,在未对转向系统31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顶梁30的上端靠下方且比前叉14靠前方的位置。
[0103]
由此,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由结实的部件包围,无需用罩等覆盖周围就能够提高防盗性。
[010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以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连接端子41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的方式配置。
[0105]
由此,由于连接端子41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减少雨水等从连接端子41向内部侵入的量。
[010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被安装于车体罩32的车宽方向内侧。
[0107]
由此,能够将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配置在车体罩32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前叉14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及防盗性的提高。
[010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体罩32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的撑架50,撑架50相对于车体罩32的多个固定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固定部位与构成车体罩32的第一罩33和第二罩34被共同紧固。
[0109]
由此,通过将第一罩33和第二罩34共同紧固并固定,能够实现组装工时的削减以及成本削减。
[01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具备覆盖连接端子41的罩部件44。
[0111]
由此,通过利用罩部件44来覆盖连接端子41,能够抑制雨水等侵入到连接端子41。
[01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鞍乘型车辆10在侧面具有侧支架36,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和侧支架36设置在车宽方向同侧。
[0113]
根据该结构,将外部设备连接机构40设置在与车辆倾斜的侧支架36相同的一侧,因此,即使在鞍乘型车辆10倾斜时,连接端子41也向下,因此,能够抑制雨水等侵入连接端子41。
[0114]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0115]
例如,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并不限定于使用发动机作为动力单元12的情况,也能够应用于使用电动马达的车辆。
[0116]
另外,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在鞍乘型车辆以外的非鞍乘型车辆中实施,但优选的是,在鞍乘型车辆中实施。即,鞍乘型车辆例如与四轮的汽车等非鞍乘型车辆相比,能够搭载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空间本身较少,伴随着罩类的增加而车重增加的情况下的负面影响会变大。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可搭载的空间本身很少的鞍乘型车辆中也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搭载空间,减少覆盖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罩的大小,因此,能够在不压迫有限的搭载空间的情况下,抑制车重增加,并且能够搭载外部设备连接机构。
[0117]
[由上述实施方式支持的结构]
[0118]
上述实施方式支持以下的结构。
[0119]
(结构1)一种车辆,其具备:转向系统,其至少包括供车辆的乘员输入转向操作的把手和支承车辆的车轮的前叉;以及车体罩,其安装于所述转向系统,伴随着所述把手的转向而转向,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罩的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前叉的中心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设置有外部设备连接机构,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
[0120]
根据该结构,车体罩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前叉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的空间是狭窄且通常为无用空间的空间,但通过在该空间设置外部设备连接机构,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容易由乘员进行操作,且无需用罩等覆盖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周围就能够提高防盗性。
[0121]
(结构2)根据结构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被配置成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前叉重叠。
[0122]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外部设备连接机构配置于乘员容易将外部设备与连接端子连接的部位。
[0123]
(结构3)根据结构1或结构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具备固定于所述前叉的上端的顶梁,在未对所述转向系统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顶梁的上端靠下方且比所述前叉靠前方的位置。
[0124]
根据该结构,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由结实的部件包围,由此,无需用罩等覆盖周围就能够提高防盗性。
[0125]
(结构4)根据结构1至结构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以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连接端子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的方式配置。
[0126]
根据该结构,连接端子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减轻雨水等从连接端子向内部侵入的量。
[0127]
(结构5)根据结构1至结构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安装于所述车体罩的车宽方向内侧。
[0128]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外部设备连接机构配置在车体罩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前叉的车宽方向外侧之间,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及防盗性的提高。
[0129]
(结构6)根据结构1至结构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罩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的撑架,所述撑架相对于所述车体罩的多个固定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固定部位与构成所述车体罩的第一罩及第二罩被共同紧固。
[0130]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第一罩与第二罩共同紧固并固定,能够实现组装工时的削减以及成本削减。
[0131]
(结构7)根据结构1至结构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具备覆盖所述连接端子的罩部件。
[0132]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罩部件覆盖连接端子,能够抑制雨水等侵入到连接端子。
[0133]
(结构8)根据结构1至结构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在侧面具备侧支架,所述外部设备连接机构和所述侧支架设置于车宽方向同侧。
[0134]
根据该结构,将外部设备连接机构设置在与车辆倾斜的侧支架相同的一侧,因此,即使在车辆倾斜时端子也朝下,因此,能够抑制雨水等侵入到连接端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