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把手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21940发布日期:2022-08-05 20:41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的把手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与自行车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自行车的把手组件。


背景技术:

2.tw m379543所公开的把手将防滑件套设于扳动件的中间板,通过防滑件来提供防滑效果,但是防滑件需要施力撑开才能够套得进去,因此在安装上较为麻烦。
3.tw 481155所公开的煞车把手将按压体套设于拉柄的包覆面并利用螺栓来完成锁固定位,通过按压体来增加煞车动作的确实度及强化按压时的舒适性,但是按压体需要透过工具(例如螺丝起子)才能进行安装,在安装上也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把手组件,其安装较为方便。
5.为了达成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组件包含有一把手和一非金属包覆件。该把手具有一操作杆,该操作杆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一受压面和一外端面,该受压面连接于该顶面和该底面之间,该顶面的一端、该底面的一端和该受压面的一端共同连接于该外端面;该非金属包覆件以非螺丝锁固的方式可拆卸地覆设于该操作杆的该受压面和该操作杆的该外端面且自该操作杆的该顶面延伸至该操作杆的该底面。
6.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组件将该非金属包覆件安装于该把手时不需要将其施力撑开,也不需要使用螺丝进行锁固,因此在安装上较为方便,而且在安装后不易滑脱,以增加操作上的确实性。
7.优选地,该把手的操作杆还具有一非受压面,该非受压面连接于该顶面和该底面的间且以其一端连接该外端面,并与该受压面位于该操作杆的相对两侧,另外被该非金属包覆件所覆设。
8.优选地,该把手的操作杆还具有一内端面,该顶面的另一端、该底面的另一端、该受压面的另一端和该非受压面的另一端共同连接于该内端面,该内端面被该非金属包覆件所覆设。
9.优选地,该把手还具有一枢接头,该枢接头设于该操作杆的一端且与该操作杆之间形成一邻接该内端面的缺口,该非金属包覆件的一端嵌设于该缺口内。
10.优选地,该非金属包覆件以一套设槽可拆卸地套设于该操作杆且环绕于该操作杆的外周缘。
11.优选地,该非金属包覆件具有一连通该套设槽的顶部开口,该顶部开口允许该操作杆的该顶面显露于外。
12.优选地,该非金属包覆件的顶部开口和该操作杆的顶面相互齐平,以提升外观上的简洁性。
13.优选地,该套设槽和该操作杆在截面形状上呈互补,使两者紧密结合。
14.有关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对于自行车的把手组件的详细构造、特点、组装或使用方
式,将于后续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实用新型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能了解,该些详细说明以及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特定实施例,仅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把手组件的立体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把手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17.图3为图1沿3-3剖线的剖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把手组件的立体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把手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20.图6为图4沿6-6剖线的剖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0:第一把手组件
23.12:第二把手组件
24.20:第一把手
25.30:第一枢接头
26.40:第一操作杆
27.41:第一缺口
28.42:顶面
29.43:底面
30.44:受压面
31.45:非受压面
32.46:内端面
33.47:第一外端面
34.50:第一下半部
35.51:第一前侧面
36.52:第一后侧面
37.53:第二外端面
38.60:第一上半部
39.61:第二前侧面
40.62:第二后侧面
41.63:第三外端面
42.70:非金属包覆件
43.71:套设槽
44.72:顶部开口
45.80:第二把手
46.81:第二枢接头
47.82:第二操作杆
48.83:第二下半部
49.84:第二上半部
50.85:第二缺口
51.90:把手座
具体实施方式
52.申请人首先在此说明,在整篇说明书中,包括以下介绍的实施例以及权利要求中,有关方向性的名词皆以附图中的方向为基准。其次,在以下将要介绍的实施例以及附图中,相同的元件标号,代表相同或近似的元件或其结构特征。
53.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第一把手组件10包含一第一把手20和一非金属包覆件70。
54.第一把手20在本实施例中为快拆把手,其具有一第一枢接头30和一第一操作杆40,第一操作杆40具有一第一下半部50和一叠设于第一下半部50的第一上半部60,第一上半部60的尺寸小于第一下半部50的尺寸,使得第一操作杆40的截面形状呈上窄下宽。如图3所示,第一操作杆40以第一下半部50的一端固接于第一枢接头30,第一上半部60的一端并未固接于第一枢接头30而与第一枢接头30之间形成一第一缺口41。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操作杆40具有一顶面42、一底面43、一受压面44、一非受压面45、一内端面46和一第一外端面47,顶面42由第一上半部60的顶面所形成,底面43由第一下半部50的底面所形成,受压面44由第一上半部60的第二前侧面61和第一下半部50的第一前侧面51共同形成,非受压面45由第一上半部60的第二后侧面62和第一下半部50的第一后侧面52共同形成,内端面46由第一上半部60的内端面所形成,第一外端面47由第一上半部60的第三外端面63和第一下半部50的第二外端面53共同形成,其中,受压面44连接于顶面42和底面43之间,非受压面45连接于顶面42和底面43之间并与受压面44位于第一操作杆40的相对两侧,内端面46和第一外端面47连接顶面42的两端、底面43的两端、受压面44的两端和非受压面45的两端,其中的内端面46更邻接于第一缺口41。
55.非金属包覆件70在本实施例中由橡胶所制成,但不以其为限。非金属包覆件70具有一套设槽71与一连通套设槽71的顶部开口72,非金属包覆件70以套设槽71套设于第一把手20的第一操作杆40且以其一端嵌设于第一操作杆40的第一缺口41内,由于套设槽71的截面形状和第一操作杆40的截面形状呈互补,使得非金属包覆件70和第一操作杆40可以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在结合后,如图1及图3所示,非金属包覆件70环绕于第一操作杆40的外周缘并且覆设于第一操作杆40的受压面44、第一操作杆40的非受压面45、第一操作杆40的内端面46和第一操作杆40的第一外端面47且自第一操作杆40的顶面42延伸至第一操作杆40的底面43,此外,非金属包覆件70的顶部开口72允许第一操作杆40的顶面42显露于外并且与第一操作杆40的顶面42相互齐平,以提升外观上的简洁性。
56.请继续参阅图4至图6,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第二把手组件12所提供的第二把手80以煞车把手为例,其同样具有一第二枢接头81和一第二操作杆82,第二操作杆82以第二枢接头81枢设于一把手座90,且第二操作杆82以第二下半部83的一端固接于第二枢接头81,第二操作杆82的第二上半部84的一端并未固接于第二枢接头81而与第二枢接头81之间形成一第二缺口85。至于非金属包覆件70在配合第二把手80使用的安装方式及两者在安装后所呈现的形式皆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在此容不赘述。
57.综上所陈,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把手组件10、第二把手组件12以非螺丝锁固的方式将非金属包覆件70安装于第一把手20、第二把手80的第一操作杆40、第二操作杆82,在安装时不需要施力将非金属包覆件70撑开,同时也不需要使用螺丝进行锁固,因此在安装上相对较为方便,而且在安装后不易滑脱,以增加操作上的确实性。
5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尽管在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