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童车车架及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8715发布日期:2022-10-05 01:18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童车车架及童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儿童玩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童车车架及童车。


背景技术:

2.童车是儿童玩具之中的一大门类,其中包括儿童自行车,儿童推车,婴儿学步车,儿童三轮车。现有的三轮车通常体现为t字型,y字型,稳定、承重、防侧翻方面都有比较大的风险。
3.因此,需设计一种强度高,稳定性和承重性好的童车车架及童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强度高,稳定性和承重性好的童车车架及童车。
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童车车架,包括上车架、下车架和支撑部,所述上车架沿第一直线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下车架沿第二直线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支撑部沿第三直线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直线、所述第二直线和所述第三直线两两相交并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三直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6.所述上车架的前端与所述下车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的上端与所述上车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的下端与所述下车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上车架的后端设有座椅,所述下车架的后端设有连接座,所述座椅与所述连接座布置在所述第三直线上。
7.优选地,所述上车架的纵向截面的宽度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增大,所述下车架的纵向截面的宽度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增大。
8.优选地,所述上车架的前端和所述下车架的前端连接形成车头部,所述车头部的前端面为圆弧面。
9.优选地,所述上车架、所述下车架和所述支撑部之间形成中空孔。
10.优选地,所述中空孔为与所述车架匹配的钝角三角结构。
11.优选地,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三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05度~135度。
12.优选地,所述座椅的上端面与所述上车架的上端面平齐。
13.优选地,所述支撑部的外周面为圆弧面。
14.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童车,包括车把、前轮组件、后轮组件和上述的童车车架,所述上车架的前端和所述下车架的前端连接形成车头部,所述车把和所述前轮组件转动地连接在车头部,所述车把与所述前轮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后轮组件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连接座上。
15.优选地,所述车头部中转动地设置套筒,所述车把包括第一连接柱,所述前轮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套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外周,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套筒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套筒之间相对转动的限位组件。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本技术中的上车架、下车架和支撑部分别沿第一直线、第二直线和第三直线布置,使得上车架、下车架和支撑部形成三角结构,同时,第一直线和第三直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即使得童车车架整体呈钝角三角形结构,从而使得受力分散,提高车身的承重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车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8.另外,本技术中座椅与连接座布置在第三直线上,使得座椅上的载荷沿支撑部传递至连接座中,进而传递至后轮组件并传递至地面,使得车架整体的受力更加均匀合理,提高车架的强度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19.参见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童车车架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童车车架的爆炸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童车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童车的爆炸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前轮组件与车把的爆炸图。
25.附图标记对照表:
26.中空孔10;
27.上车架11:座椅111、安装柱1111、安装槽112、安装孔1121;
28.下车架12:连接座121;
29.支撑部13;
30.车头部14:连接孔141、套筒142、上筒1421、下筒1422、第一卡扣1423、第一卡口1424、上限位边沿1425、下限位边沿1426;
31.第一直线21、第二直线22、第三直线23;
32.车把30:第一连接柱301、限位槽3011、第二卡扣302、插接块303;
33.前轮组件40:第二连接柱401、插接口4011、第二卡口4012、前叉402、前轮403、脚踏404;
34.后轮组件50:后轮501。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36.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37.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
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童车车架,如图1所示,包括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上车架11沿第一直线21的长度方向布置,下车架12沿第二直线22的长度方向布置,支撑部13沿第三直线23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直线21、第二直线22和第三直线23两两相交并形成三角形结构,第一直线21与第三直线2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40.上车架11的前端与下车架12的前端固定连接,支撑部13的上端与上车架11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部13的下端与下车架12的顶部固定连接,上车架11的后端设有座椅111,下车架12的后端设有连接座121,座椅111与连接座121布置在第三直线23上。
41.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呈钝角三角形结构,上车架11的前端与下车架12的前端直接连接在一起形成用于连接前轮组件40和车把30的车头部14,上车架11的后端和下车架12的后端通过支撑部13连接在一起。上车架11设置在下车架12的上方,上车架11上设置的座椅111用于供儿童进行乘坐,下车架12上设置的连接座121用于安装后轮组件50。在使用时,上车架11大致与水平面平行,以便于儿童乘坐在座椅111上,下车架12从前往后向下倾斜,以起到承托和传递载荷的作用。
42.进一步的,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一体成型,较优地,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车架的重量,车架采用吹塑工艺进行生产,即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的内部为空心结构。同时,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一体成型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43.在本技术中,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分别沿第一直线21、第二直线22和第三直线23布置,且第一直线21、第二直线22和第三直线23相互两两相交,第一直线21和第三直线2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因此,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之间形成钝角三角形的结构,从而使得车架的受力分散,提高车架的承重能力。另外,座椅111和连接座121布置在第三直线23上,即座椅111和连接座121处于同一直线上,使得座椅111所承受的重力能够通过支撑部13直接传递至连接座121中,从而使得车架所承受的重力能够直接传递至后轮组件50并传递至地面上,使得车架的整体受力更加均匀合理,提高车架的强度和稳定性。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车架11的纵向截面的宽度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增大,下车架12的纵向截面的宽度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增大。
45.其中,上车架11和下车架12的纵向截面的宽度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增大,能够使得设置在上车架11的后端的座椅111与上车架11之间的连接面积增大,从而能够使得座椅111更加稳定地与上车架11固定。且前窄后宽的设计能够使得行驶时风阻降低,便于骑行。
46.对应地,座椅111与上车架11匹配并设计,座椅111的纵向截面的宽度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增大,座椅111的宽度前窄后宽,能过适应不同身高的儿童进行乘坐。
47.另外,座椅111采用防滑材料制成,在座椅111的表面上设有防滑纹,以提高座椅111的摩擦力,避免骑行时与人体发生相对滑动。
48.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座椅111集成地安装在上车架11的后端,具体地,在上车架11的后端设有安装槽112,在安装槽112中设有多个安装孔1121,对应地,在座椅111的底部设有多个与安装孔1121对应的安装柱1111,座椅111安装在安装槽112中,同时通过安装柱1111嵌入安装至安装孔1121中,使得座椅111与上车架11之间固定。通过该种结构能够使得座椅111能够集成地设置在上车架11上,且座椅111无需设置座管,从而能够减小座椅111的尺寸。
49.再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座椅111的后端上翘,从而能够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儿童从座椅111的后端脱离座椅111。
50.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上车架11的后端沿支撑部13的后端向后延伸,下车架12的后端沿支撑部13的后端向后延伸,通过将上车架11的后端向后延伸,能够使得设置在上车架11后端的座椅111的长度延长,以便于儿童乘坐。下车架12的后端向后延伸能够使得下车架12的后端结构增大,从而提高下车架12后端的结构强度。
51.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下车架12后端的厚度大于下车架12前端的厚度,使得下车架12后端的结构强度提高。
5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座椅111的上端面与上车架11的上端面平齐。通过将座椅111的上端面设计成与上车架11的上端面平齐,使得上车架11更加平整,儿童不易在座椅111与上车架11的连接缝隙处发生剐蹭,影响乘坐体验。
53.可选地,座椅111与上车架11一体成型,使得上车架11整体更加平整美观。
5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车架11的前端和下车架12的前端连接形成车头部14,车头部14的前端面为圆弧面。将车头部14的前端面设置成圆弧面能够降低风阻,便于骑行。
55.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上车架11的边沿倒圆角,从而提高儿童乘坐时的舒适性,避免儿童的乘坐时上车架11的边沿对儿童的腿部内侧造成剐蹭。
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之间形成中空孔10。
57.具体地,中空孔10为与车架匹配的钝角三角结构。通过设置中空孔10能够使得车架的整体重量减轻,同时,钝角三角结构的中空孔10也不会影响车架的强度。另外,中空孔10还能够用于方便使用者抓握车架的作用,在需要搬运车架的时候,使用者的手指可以穿过中空孔10并抓握在车架上,方便携带。
58.另外,中空孔10还能够用于供儿童放置脚部,即在玩耍时,当儿童需要滑行的时候,儿童的脚部的部分可以伸入至中空孔10中并承托在下车架12的上表面上。从而提高了可玩性。
5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部13的外周面为圆弧面。
60.进一步的,支撑部13的横向截面为椭圆形,且支撑部13的横向截面的宽度小于上车架11和下车架12的横向截面的宽度,从而使得支撑部13能够符合人手的形状,在搬运车架的时候方便使用者握持支撑部13并能够方便地将车架提起。
61.可选地,支撑部13还可以设计成横向截面为圆形、方形或矩形。
62.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支撑部13与上车架11和下车架12之间的应力集中,支撑部13的上端与上车架11的底面之间圆弧过渡,支撑部13的下端与下车架12的顶面
之间圆弧过渡,从而能够提高车架的结构强度。
6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直线21与第三直线23之间的夹角为105度~135度,优选地,第一直线21与第三直线23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64.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直线21和第二直线22之间的夹角为10度~35度,优选为20度。第二直线22与第三直线23之间的夹角为30度~45度,优选为40度。
65.优选地,中空孔10与车架对应,中空孔10的三个角分别为120度、20度以及40度。
6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一种童车车架,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其中,上车架11的前端与下车架12的前端固定连接并形成用于连接前轮组件40和车把30的车头部14,支撑部13的上端与上车架11的后端底面固定连接,支撑部13的下端与下车架12的后端上表面固定连接,在上车架11的后端设有座椅111,在下车架12的后端设有用于连接后轮组件50的连接座121。
67.进一步的,上车架11沿第一直线21布置,下车架12沿第二直线22布置,支撑部13沿第三直线23布置,第一直线21和第三直线2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较优地,第一直线21和第三直线23之间的夹角为120度,第二直线22与第三直线23之间的夹角为40度,第一直线21与第二直线22之间的夹角为20度。使得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之间形成钝角三角形的结构。另外,上车架11、下车架12和支撑部13之间形成与车架匹配的中空孔10,中空孔10为钝角三角形。
68.其中,座椅111与连接座121沿第三直线23布置,从而能够使得座椅111的载荷能够沿支撑部13直接传递至连接座121中,进而使得后轮组件50能够直接承载座椅111的载荷,使得车架的整体强度更高。
69.另外,车头部14的前端面为圆弧面,上车架11和下车架12的纵向截面宽度从前往后逐渐增大,从而使得车架的风阻更小,便于骑行。
70.在本技术中,通过将车架设计成钝角三角形的结构,能够使得车架整体的受力更加均匀合理,同时由于座椅111与连接座121均布置在第三直线23上,使得座椅111的载荷能够直接通过支撑部13传递至连接在连接座121的后轮组件50,因此车架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较好。另外,本技术通过设置钝角三角形的中空孔10,即能够实现减轻车架的整体重量,也不会影响车架的结构强度,同时中空孔10还能够便于使用者抓握车架,便于搬运,以及通过中空孔10能够方便儿童放置脚部,使得车架的玩法更加多样。
71.另外,本技术中车头部14的前端面设置成圆弧面以及将上车架11和下车架12设计成前窄后宽的结构,使得车架在行驶过程中风阻减小,便于骑行。
72.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童车,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车把30、前轮组件40、后轮组件50和上述的童车车架,上车架11的前端和下车架12的前端连接形成车头部14,车把30和前轮组件40转动地连接在车头部14,车把30与前轮组件40固定连接,后轮组件50转动地连接在连接座121上。
7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车头部14中转动地设置套筒142,车把30包括第一连接柱301,前轮组件40包括第二连接柱401,第一连接柱301与第二连接柱401固定连接,套筒142套接在第一连接柱301和第二连接柱401的外周,第一连接柱301与套筒142之间设有用于限制第一连接柱301与套筒142之间相对转动的限位组件。
74.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前轮组件40包括前叉402和前轮403,前轮403转动地与前叉
402连接,第二连接柱401设置在前叉402的上端。前轮403为驱动轮,前轮403上连接有脚踏404,儿童通过踩踏脚踏404驱动前轮403转动。后轮组件50包括两组后轮501,在下车架12的左右两侧分别地设置有连接座121,两组后轮501分别转动地与连接座121连接,后轮501为从动轮。
75.再进一步的,连接座121包括贯穿下车架12后端的轴孔以及转动地设置在轴孔中的转轴,两组后轮501分别与转轴的两端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两组后轮501之间动作同步。
76.可选地,连接座121包括设置在下车架12后端左右两侧的两个连接轴,两组后轮501分别转动地与两个连接轴连接,从而能够使得两组后轮501之间实现差速转动。
77.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在车头部14中设有沿纵向设置的连接孔141,套筒142转动地设置在连接孔141中,车把30的第一连接柱301与前叉402的第二连接柱401固定连接在一起且第一连接柱301与套筒142之间通过限位组件限制旋转,使得车把30在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套筒142和前叉402转动。
78.再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套筒142包括上筒1421和下筒1422,其中,上筒1421的上端设有上限位边沿1425,下端设有第一卡扣1423。下筒1422的上端设有与第一卡扣1423匹配的第一卡口1424,下端设有下限位边沿1426,下筒1422的上端套在上筒1421的下端,且第一卡扣1423与第一卡口1424卡接,使得上筒1421和下筒1422固定。套筒142转动地设置在连接孔141中,上限位边沿1425抵压在连接孔141的上端面,下限位边沿1426抵压在连接孔141的下端面,从而使得套筒142不能够脱离连接孔141。
79.如图5所示,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柱301壁面上的限位槽3011,在套筒142的内壁设有限位凸块,限位凸块卡入至限位槽3011中,从而限制了第一连接柱301与套筒142之间相对旋转。
80.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一连接柱301的底部设有插接块303,在插接块303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卡扣302,在第二连接柱401的顶部设有插接口4011,在插接口4011的内侧设有第二卡口4012,插接块303和插接口4011均为方形结构或矩形结构,插接块303插入至插接口4011中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柱301和第二连接柱401之间不能够相对转动,即使得车把30能够带动前叉402转动。同时第二卡扣302卡入至第二卡口4012中,使得第一连接柱301和第二连接柱401在轴向上相对固定。
8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