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及移动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66521发布日期:2023-02-21 19:37阅读:36来源:国知局
底盘及移动小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运输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盘及移动小车。


背景技术:

2.运输车是一种方便短途运输少量货物的小车,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休闲、旅游、购物、送货,甚至出差中常用的一种工具。而最常用的运输车则为拖车。
3.现有的拖车中,一般在车架的下侧安装有一个驱动轮和两个滚轮,实现驱动拖车运动,以达到省力的目的,但由于这种拖车的一侧只设有一个驱动轮,若是载重不均匀,容易发生倾倒或侧翻的风险,不利于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底盘及移动小车,旨在防止车架倾倒或侧翻。
5.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底盘。所述底盘包括车架、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所述车架用以支撑物件。所述第一轮组包括一个前轮和两个沿x轴排布的后轮。所述前轮和两个所述后轮呈三角排布,且所述前轮和两个所述后轮均连接于所述车架的底部,以使所述车架在所述前轮和两个所述后轮共同的支撑下平稳地移动。所述第二轮组包括两个辅轮。两个所述辅轮沿x轴排布,两个所述辅轮均连接于所述车架的底部,两个所述辅轮相对所述前轮对称分布,且两个所述辅轮被构造为悬空设置。
6.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前轮的两侧边分别设置一辅轮,当底盘的载重不均匀时,两个辅轮中的一个辅轮、一个前轮和一个滚动轮组件同时接触地面,以使底盘在运行中存在四个轮子接触地面,从而防止车架倾倒或侧翻。
7.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包括第一侧架、第二侧架和第三侧架,所述第一侧架和所述第二侧架分别连接所述第三侧架的相对两端,所述前轮和两个所述辅轮设于所述第一侧架,所述后轮设于所述第二侧架。
8.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底盘发生倾斜时,车架于前轮沿x轴所在侧边的转角处与地面的距离最短(即最先发生倾斜),在将两个辅轮与前轮设于第一侧架后,即两个辅轮设于车架于前轮沿x轴所在侧边的转角处(即倾斜时最接近地面的位置),使得在底盘发生较小的倾斜时两个辅轮中一个辅轮都能够对车架进行支撑,以避免底盘的倾斜角度过大。
9.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组还包括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架,所述第一安装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前轮。
10.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前轮和车架之间设置第一安装件,并将前轮与第一安装件转动连接,使得前轮在支撑车架移动的时候,前轮能够通过在第一安装件上转动改变滚动轨迹,以在车架移动时改变车架的移动方向,进而实现引导车架转向。
11.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架,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前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依次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前轮以所述第一支撑部为支撑面绕所述第一连接部旋
转。
12.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固定部固定于第一侧架上,并通过第一连接部将前轮设于第一固定部上,以使前轮限制在第一安装部上的同时绕第一连接部旋转,在前轮和第一固定部之间设置第一支撑部,以支撑前轮在第一固定部上绕第一连接部旋转,减少前轮与第一固定部之间的摩擦,提高前轮在第一固定部上旋转的顺畅度。
13.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轮包括第一安装部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第一滚动轮,所述第一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活动设于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以所述第一支撑部为支撑面绕所述第一连接部旋转。
14.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安装部通过第一连接部活动设于第一固定部,以便于第一安装部在第一固定部上以第一支撑部为支撑面绕第一连接部旋转,并且将第一滚动轮转动连接第一安装部,使得第一滚动轮在第一安装部上旋转的同时跟随第一安装部在第一固定部上以第一支撑部为支撑面绕第一连接部旋转,进而能够使第一滚动轮在地面上滚动的同时改变滚动轨迹。
15.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轮组还包括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架,所述第二安装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辅轮。
16.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辅轮和车架之间设置第二安装件,并将辅轮与第二安装件转动连接,使得辅轮在支撑车架移动的时候,辅轮能够通过在第二安装件上转动改变滚动轨迹,以在车架移动时改变车架的移动方向,进而实现跟随车架转向。
17.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架,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辅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依次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辅轮以所述第二支撑部为支撑面绕所述第二连接部旋转。
18.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固定部固定于第一侧架上,并通过第二连接部将辅轮设于第二固定部上,以使辅轮限制在第二安装部上的同时绕第二连接部旋转,在辅轮和第二固定部之间设置第二支撑部,以支撑辅轮在第二固定部上绕第二连接部旋转,减少辅轮与第二固定部之间的摩擦,提高辅轮在第二固定部上旋转的顺畅度。
19.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轮包括第二安装部和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第二滚动轮,所述第二安装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以所述第二支撑部为支撑面绕所述第二连接部旋转。
20.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安装部通过第二连接部活动设于第二固定部,以便于第二安装部在第二固定部上以第二支撑部为支撑面绕第二连接部旋转,并且将第二滚动轮转动连接第二安装部,使得第二滚动轮在第二安装部上旋转的同时跟随第二安装部在第二固定部上以第二支撑部为支撑面绕第二连接部旋转,进而能够使第二滚动轮在地面上滚动的同时改变滚动轨迹。
21.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还包括操纵件,所述操纵件包括操纵部和限位部,所述操纵部连接所述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前轮之间,以通过操纵所述操纵部转动所述前轮。
22.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连接部将限位部固定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安装部之间,使得限位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通过紧密接触而产生摩擦,以便于在操纵部带动限位部摆动
时,第二安装部在限位部的摩擦力作用下跟随限位部摆动,进而带动第二滚动轮摆动,实现改变第二滚动轮的滚动轨迹。
23.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三安装板和限位板,所述第三安装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前轮之间,所述限位板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板的相对侧,且所述限位板接触所述前轮,用以限制所述前轮与所述第三安装板的相对运动。
24.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限位板设于第三安装板的相对侧,并限位板接触前轮,以限制第三安装板与前轮的相对运动,使得操纵件带动第三安装板摆动时,前轮在限位板的限位下跟随第三安装板摆动,进而实现改变前轮滚动轨迹。
25.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小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底盘。
26.本技术提供的底盘,通过在前轮的两侧边分别设置一辅轮,当底盘的载重不均匀时,两个辅轮中的一个辅轮、一个前轮和一个滚动轮组件同时接触地面,以使底盘在运行中存在四个轮子接触地面,从而防止车架倾倒或侧翻。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底盘的立体示意图。
28.图2为图1中底盘的拆解示意图。
29.图3为图2中第二固定部的立体示意图。
30.图4为图2中限位部的立体示意图。
3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2.100、移动小车;
ꢀꢀꢀꢀꢀꢀꢀꢀꢀ
1、底盘;
ꢀꢀꢀꢀꢀꢀꢀꢀꢀꢀꢀꢀꢀꢀꢀ
10、车架;
33.11、第一侧架;
ꢀꢀꢀꢀꢀꢀꢀꢀꢀꢀ
12、第二侧架;
ꢀꢀꢀꢀꢀꢀꢀꢀꢀꢀ
13、第三侧架;
34.20、第一轮组;
ꢀꢀꢀꢀꢀꢀꢀꢀꢀꢀ
21、前轮;
ꢀꢀꢀꢀꢀꢀꢀꢀꢀꢀꢀꢀꢀꢀ
211、第一安装部;
35.212、第一滚动轮;
ꢀꢀꢀꢀꢀꢀꢀ
22、后轮;
ꢀꢀꢀꢀꢀꢀꢀꢀꢀꢀꢀꢀꢀꢀ
23、第一安装件;
36.231、第一固定部;
ꢀꢀꢀꢀꢀꢀꢀ
2311、第一安装板;
ꢀꢀꢀꢀꢀꢀ
2312、第一支撑板;
37.232、第一支撑部;
ꢀꢀꢀꢀꢀꢀꢀ
233、第一连接部;
ꢀꢀꢀꢀꢀꢀꢀ
30、第二轮组;
38.31、辅轮;
ꢀꢀꢀꢀꢀꢀꢀꢀꢀꢀꢀꢀꢀꢀ
311、第二安装部;
ꢀꢀꢀꢀꢀꢀꢀ
312、第二滚动轮;
39.32、第二安装件;
ꢀꢀꢀꢀꢀꢀꢀꢀ
321、第二固定部;
ꢀꢀꢀꢀꢀꢀꢀ
3211、第二安装板;
40.3212、第二连接板;
ꢀꢀꢀꢀꢀꢀ
3213、第二支撑板;
ꢀꢀꢀꢀꢀꢀ
322、第二支撑部;
41.323、第二连接部;
ꢀꢀꢀꢀꢀꢀꢀ
40、操纵件;
ꢀꢀꢀꢀꢀꢀꢀꢀꢀꢀꢀꢀ
41、操纵部;
42.42、限位部;
ꢀꢀꢀꢀꢀꢀꢀꢀꢀꢀꢀꢀ
421、第三安装板;
ꢀꢀꢀꢀꢀꢀꢀ
422、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4.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
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46.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底盘。所述底盘包括车架、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所述车架用以支撑物件。所述第一轮组包括一个前轮和两个沿x轴排布的后轮。所述前轮和两个所述后轮呈三角排布,且所述前轮和两个所述后轮均连接于所述车架的底部,以使所述车架在所述前轮和两个所述后轮共同的支撑下平稳地移动。所述第二轮组包括两个辅轮。两个所述辅轮沿x轴排布,两个所述辅轮均连接于所述车架的底部,两个所述辅轮相对所述前轮对称分布,且两个所述辅轮被构造为悬空设置。所述辅轮用以支撑所述车架。当所述车架上的物件分布不均时,所述车架会向较重的一侧倾斜,此时所述车架倾斜的一侧会在悬空设置的所述辅轮的支撑下保持较小的倾斜角度而不发生倾倒或侧翻,使得所述车架能够继续平稳地移动。
47.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前轮的两侧边分别设置一辅轮,当底盘的载重不均匀时,两个辅轮中的一个辅轮、一个前轮和一个滚动轮组件同时接触地面,以使底盘在运行中存在四个轮子接触地面,从而防止车架倾倒或侧翻。
4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9.请参照图1,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底盘1,应用于移动小车100。移动小车100具体可以是搬运车和婴儿车等。
50.底盘1包括车架10、第一轮组20和第二轮组30。车架10用以支撑物件。第一轮组20包括一个前轮21和两个沿x轴排布的后轮22。前轮21和两个后轮22呈三角排布,且前轮21和两个后轮22均连接于车架10的底部,以使车架10在前轮21和两个后轮22共同的支撑下平稳地移动。第二轮组30包括两个辅轮31。两个辅轮31沿x轴排布,两个辅轮31均连接于车架10的底部,两个辅轮31相对前轮21对称分布,且两个辅轮31被构造为悬空设置。辅轮31用以支撑车架10。当车架10上的物件分布不均时,车架10会向较重的一侧倾斜,此时车架10倾斜的一侧会在悬空设置的辅轮31的支撑下保持较小的倾斜角度而不发生倾倒或侧翻,使得车架10能够继续平稳地移动。
51.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前轮21的两侧边分别设置一辅轮31,当底盘1的载重不均匀时,两个辅轮31中的一个辅轮31、一个前轮21和一个滚动轮组件同时接触地面,以使底盘1在运行中存在四个轮子接触地面,从而防止车架10倾倒或侧翻。
52.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后轮22沿x轴排布指的是大致沿x轴所在方向排列设置,即两个后轮22可以设在x轴的同一直线上,也可以设在x轴上相邻近的不同直线上。两个辅轮31沿x轴排布指的是大致沿x轴所在方向排列设置,即两个辅轮31可以设在x轴的同一直线上,也可以设在x轴上相邻近的不同直线上。
53.需要说明的是,前轮21和两个后轮22呈三角排布指的是前轮21和两个后轮22之间的连线呈三角形状,也就是说,前轮21和两个后轮22之间至少在两条相交的直线上,而不会同时处于同一直线上。
54.为了减轻底盘1的重量和节省制作底盘1的材料,在一实施方式中,车架10分别是由杆件组合而成。但显然并不限于此,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车架10还可为其他具有支撑功能的侧架等,如支撑板。
55.在一实施例中,前轮21和后轮22设于车架10的相对两侧,两个辅轮31与前轮21设于车架10的同一侧。
56.请参照图2,车架10还包括第一侧架11、第二侧架12和第三侧架13。第一侧架11和第二侧架12分别连接车架10的相对两端部。前轮21和两个辅轮31设于第一侧架11,后轮22设于第二侧架12,以实现支撑车架10在地面上移动。第三侧架13用以支撑物件。第一侧架11和第二侧架12分别用以阻挡车架10上的物件掉落。由于底盘1发生倾斜时,车架10于前轮21沿x轴所在侧边的转角处与地面的距离最短(即最先发生倾斜),在将两个辅轮31与前轮21设于第一侧架11后,即两个辅轮31设于车架10于前轮21沿x轴所在侧边的转角处(即倾斜时最接近地面的位置),使得在底盘1发生较小的倾斜时两个辅轮31中一个辅轮31都能够对车架10进行支撑,以避免底盘1的倾斜角度过大。
57.为了减轻车架10的重量和节省制作车架10的材料,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架11、第二侧架12和第三侧架13分别是由杆件组合而成框架。但显然并不限于此,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架11和第二侧架12还可为其他具有围挡功能的侧架等,第三侧架13还可为其他具有支撑功能的侧架等。
58.在一实施例中,为便于拆装前轮21、后轮22和辅轮31以及为了便于查看前轮21、后轮22和辅轮31的装配状态,前轮21设于第一侧架11的侧边,后轮22设于第二侧架12的侧边,两个辅轮31分别设于第一侧架11的侧边且设于前轮21沿x轴所在的两侧边。但显然并不限于此,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前轮21、后轮22和辅轮31均可设于第三侧架13的侧边,还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前轮21、后轮22和辅轮31中的一个或两个设于第三侧架13的侧边,只要前轮21、后轮22和辅轮31能够支撑车架10移动即可。
59.请参照图2,第一轮组20还包括第一安装件23。第一安装件23的一端连接车架10,第一安装件2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前轮21。第一安装件23用以将前轮21安装在车架10的同时实现前轮21相对车架10转动。通过在前轮21和车架10之间设置第一安装件23,并将前轮21与第一安装件23转动连接,使得前轮21在支撑车架10移动的时候,前轮21能够通过在第一安装件23上转动改变滚动轨迹,以在车架10移动时改变车架10的移动方向,进而实现引导车架10转向。
6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23固定在第一侧架11上,并将第一安装件23与前轮21转动连接,以便前轮21在第一安装件23上转动,使得前轮21在滚动时能够通过在第一安装件23上转动改变滚动轨迹。可选的,第一安装件23通过焊接的方式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侧架11上。
61.请参照图2,第一安装件23包括第一固定部231、第一支撑部232和第一连接部233。第一固定部231固定于第一侧架11。第一固定部231用以安装第一支撑部232和前轮21。第一支撑部232和前轮21通过第一连接部233依次设于第一固定部231,前轮21与第一固定部231以第一支撑部232为支撑面绕第一连接部233旋转。通过将第一固定部231固定于第一侧架11上,并通过第一连接部233将前轮21设于第一固定部231上,以使前轮21限制在第一安装部211上的同时绕第一连接部233旋转,在前轮21和第一固定部231之间设置第一支撑部232,以支撑前轮21在第一固定部231上绕第一连接部233旋转,减少前轮21与第一固定部231之间的摩擦,提高前轮21在第一固定部231上旋转的顺畅度。
62.请参照图2,第一固定部231包括第一安装板2311和第一支撑板2312。第一安装板
2311固定在第一侧架11上,用以固定第一支撑板2312。第一支撑板2312连接第一安装板2311,且第一支撑板2312垂直第一安装板2311设置。第一支撑板2312用以安装并支撑前轮21。
6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32为推力球轴承,以实现前轮21与第一固定部231以第一支撑部232为支撑面绕第一连接部233旋转。
6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3为螺杆,以通过与螺母配合将第一支撑部232和前轮21依次限制在第一固定部231上。第一连接部233与第一支撑部232和前轮21为间隙配合,以便于第一支撑部232和前轮21绕第一连接部233旋转。但显然并不限于此,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33还可以是其他将第一支撑部232和前轮21依次限制在第一固定部231上的零件。
65.请参照图2,前轮21包括第一安装部211和第一滚动轮212。第一滚动轮212转动连接第一安装部211,以在第一安装部211上旋转。第一安装部211通过第一连接部233活动设于第一固定部231,使得第一安装部211以第一支撑部232为支撑面绕第一连接部233旋转。通过将第一安装部211通过第一连接部233活动设于第一固定部231,以便于第一安装部211在第一固定部231上以第一支撑部232为支撑面绕第一连接部233旋转,并且将第一滚动轮212转动连接第一安装部211,使得第一滚动轮212在第一安装部211上旋转的同时跟随第一安装部211在第一固定部231上以第一支撑部232为支撑面绕第一连接部233旋转,进而能够使第一滚动轮212在地面上滚动的同时改变滚动轨迹。
66.请参照图2,第二轮组30还包括第二安装件32。第二安装件32的一端连接车架10,第二安装件3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辅轮31。第二安装件32用以将辅轮31安装在车架10的同时实现辅轮31相对车架10转动。通过在辅轮31和车架10之间设置第二安装件32,并将辅轮31与第二安装件32转动连接,使得辅轮31在支撑车架10移动的时候,辅轮31能够通过在第二安装件32上转动改变滚动轨迹,以在车架10移动时改变车架10的移动方向,进而实现跟随车架10转向。
67.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32固定在第一侧架11上,并将第二安装件32与辅轮31转动连接,以便辅轮31在第二安装件32上转动,使得辅轮31在滚动时能够通过在第二安装件32上转动改变滚动轨迹。可选的,第二安装件32通过焊接的方式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侧架11上。
68.请参照图2,第二安装件32包括第二固定部321、第二支撑部322和第二连接部323。第二固定部321固定于第一侧架11。第二固定部321用以安装第二支撑部322和辅轮31。第二支撑部322和辅轮31通过第二连接部323依次设于第二固定部321,辅轮31与第二固定部321以第二支撑部322为支撑面绕第二连接部323旋转。通过将第二固定部321固定于第一侧架11上,并通过第二连接部323将辅轮31设于第二固定部321上,以使辅轮31限制在第二安装部311上的同时绕第二连接部323旋转,在辅轮31和第二固定部321之间设置第二支撑部322,以支撑辅轮31在第二固定部321上绕第二连接部323旋转,减少辅轮31与第二固定部321之间的摩擦,提高辅轮31在第二固定部321上旋转的顺畅度。
69.请参照图3,第二固定部321包括第二安装板3211、两个第二连接板3212和两个第二支撑板3213。第二安装板3211设于第一安装板2311沿x轴所在的侧边,且第二安装板3211固定在第一侧架11上,用以固定第二连接板3212和第二支撑板3213。两个第二连接板3212
平行设置,且两个第二连接板3212间隔设置。通过第二连接部323贯穿一第二连接板3212,能够将辅轮31和第二支撑部322依次限制在该第二连接板3212,通过将第二连接部323继续贯穿另一第二连接板3212,以通过螺母将第二连接部323限制于该另一第二连接板3212,进而实现通过第二连接部323将辅轮31和第二支撑部322依次限制于第二安装板3211上。两个第二支撑板3213分别连接两个第二连接板3212,即两个第二支撑板3213与两个第二连接板3212围合成四边形的框结构,以通过两个第二支撑板3213在两个第二连接板3212之间对两个第二连接板3212进行支撑,防止两个第二连接板3212在第二连接部323和螺母的配合下产生形变或在车架10发生倾斜时因辅轮31与地面发生撞击而产生形变,进而提高第二固定部321的强度。
70.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322为推力球轴承,以实现辅轮31与第二固定部321以第二支撑部322为支撑面绕第二连接部323旋转。
7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3为螺杆,以通过与螺母配合将第二支撑部322和辅轮31依次限制在第二固定部321上。第二连接部323与第二支撑部322和辅轮31为间隙配合,以便于第二支撑部322和辅轮31绕第二连接部323旋转。但显然并不限于此,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323还可以是其他将第二支撑部322和辅轮31依次限制在第二固定部321上的零件。
72.请参照图2,辅轮31包括第二安装部311和第二滚动轮312。第二滚动轮312转动连接第二安装部311,以在第二安装部311上旋转。第二安装部311通过第二连接部323活动设于第二固定部321,使得第二安装部311以第二支撑部322为支撑面绕第二连接部323旋转。通过将第二安装部311通过第二连接部323活动设于第二固定部321,以便于第二安装部311在第二固定部321上以第二支撑部322为支撑面绕第二连接部323旋转,并且将第二滚动轮312转动连接第二安装部311,使得第二滚动轮312在第二安装部311上旋转的同时跟随第二安装部311在第二固定部321上以第二支撑部322为支撑面绕第二连接部323旋转,进而能够使第二滚动轮312在地面上滚动的同时改变滚动轨迹。
73.请参照图1和图2,底盘1还包括操纵件40。操纵件40包括操纵部41和限位部42。操纵部41转动连接限位部42。操纵部41用以通过操纵操纵部41转动前轮21。限位部42通过第一连接部233固定于第一支撑部232和前轮2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233将限位部42固定于第一支撑部232和第二安装部311之间,使得限位部42与第二安装部311之间通过紧密接触而产生摩擦,以便于在操纵部41带动限位部42摆动时,第二安装部311在限位部42的摩擦力作用下跟随限位部42摆动,进而带动第二滚动轮312摆动,实现改变第二滚动轮312的滚动轨迹。
74.在一实施例中,沿垂直x轴方向,操纵部41转动连接限位部42,以使操纵部41以限位部42为支点转向前轮21或辅轮31所在平面的相对侧,进而改变操纵部41的自由端与前轮21或辅轮31所在平面的距离,便于在离地面不同间距的平面内控制操纵部41,实现适应不同高度的工人手持操纵部41。在其他实施例中,操纵部41与限位部42之间沿x轴方向进行铰接,以使操纵部41以限位部42为支点沿垂直x轴方向转动。
75.在一实施例中,操纵件40为操纵杆,通过人工或机器控制操纵杆运动即可改变前轮21的滚动轨迹,进而引导车架10改变方向。
76.请参照图4,限位部42包括第三安装板421和限位板422。第三安装板421设于第一
支撑部232和前轮21之间。限位板422设于第三安装板421的相对侧,且限位板422接触前轮21,用以限制第三安装板421与前轮21的相对运动。通过将限位板422设于第三安装板421的相对侧,并限位板422接触前轮21,以限制第三安装板421与前轮21的相对运动,使得操纵件40带动第三安装板421摆动时,前轮21在限位板422的限位下跟随第三安装板421摆动,进而实现改变前轮21滚动轨迹。
77.在一实施例中,沿x轴方向,限位板422设于第三安装板421的两侧,并接触第二安装部311的两侧边,以通过接触第二安装部311限制前轮21与第三安装板421的相对运动。
78.综上,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底盘1及移动小车100,能够在底盘1的载重不均匀时,两个辅轮31中的一个辅轮31、一个前轮21和一个滚动轮组件同时接触地面,以使底盘1在运行中存在四个轮子接触地面,从而防止车架10倾倒或侧翻。
79.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技术公开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