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24366发布日期:2023-03-25 14:43阅读:53来源:国知局
电动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2.作为电动移动设备,已知一种折叠式轮椅,其包括:作为脚轮式车轮的前轮;具有前轮的前轮侧车体;作为通常车轮的后轮;具有后轮的后轮侧车体;连结机构,将前轮侧车体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结于后轮侧车体;以及供乘坐者乘坐的座椅,能够使前轮侧车体相对于后轮侧车体摆动而折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7349号公报
4.近年来,正在发展轮椅的电动化。也可以考虑上述那样的折叠式轮椅的电动化。为了使上述那样的轮椅电动化,由于作为脚轮式车轮的前轮不能由电机驱动,所以一般分别由一对电机驱动一对后轮。在该结构下,通过控制各电机的驱动速度和方向,从而能够进行轮椅的前进、后退、右转、左转等。
5.但是,如果为了电动化而在上述的轮椅上安装电机、电池、控制装置等,则轮椅的重量成为10kg以上,多数情况下成为20kg以上。优选折叠后的轮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小。另一方面,如果电动轮椅的前轮和后轮的直径小,则乘坐舒适性、跨越台阶性能等显著恶化。因此,在如上述的那样增加重量的状态下,如果以上述方式折叠上述轮椅,则由接地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接近的前轮和后轮将折叠后的轮椅支承于地面。这会导致折叠后的轮椅的放置场所的选择范围变小,对于放置场所的地面,用户应当注意的事项增加等。此外,感觉到折叠后的轮椅的稳定性很重要的用户也较多,如果使用用于将折叠后的轮椅稳定地支承于地面的大型结构,则会导致轮椅的重量增加、折叠作业复杂化等。


技术实现要素:

6.鉴于上述情况,期望一种用户能够舒适使用的电动移动设备。
7.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包括:前轮侧车体,具有前轮;后轮侧车体,具有后轮;座椅,在使用状态下供乘坐者乘坐;以及连结机构,将所述前轮侧车体以能够围绕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后轮侧车体,所述电动移动设备通过所述前轮侧车体和所述后轮侧车体以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接近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摆动而成为折叠状态,其中,所述电动移动设备包括:脚踏件,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放置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坐者的脚;以及前端滚轮,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在所述使用状态下配置成比所述前轮的前端更靠所述电动移动设备的车辆前侧,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不接地,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前端滚轮接地以使所述电动移动设备自立。
8.优选的是,所述座椅支承于由所述前轮侧车体的一部分构成的座椅支承部,所述摆动轴线配置在穿通所述座椅支承部的位置,或者配置在所述座椅支承部的附近,由此所述前轮侧车体和所述后轮侧车体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呈大致x形。
9.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包括:前轮侧车体,具有前轮;后轮侧车体,具
有后轮;座椅,在使用状态下供乘坐者乘坐;以及连结机构,将所述前轮侧车体以能够围绕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后轮侧车体,所述电动移动设备通过所述前轮侧车体和所述后轮侧车体以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接近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摆动而成为折叠状态,其中,所述电动移动设备包括:脚踏件,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放置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坐者的脚;以及前端滚轮或前端脚轮,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在所述使用状态下配置成比所述前轮的前端更靠所述电动移动设备的车辆前侧,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不接地,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前端滚轮或所述前端脚轮接地以使所述电动移动设备自立,所述座椅具有作为座椅面的一部分发挥功能的座椅面支承框架,所述摆动轴线配置在穿通所述座椅面或所述座椅面支承框架的位置,或者配置在所述座椅面或所述座椅面支承框架的附近,由此所述前轮侧车体和所述后轮侧车体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呈大致x形。
10.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包括:前轮侧车体,具有为脚轮或全向移动车轮的前轮;后轮侧车体,具有后轮;座椅,在使用状态下供乘坐者乘坐;以及连结机构,将所述前轮侧车体以能够围绕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后轮侧车体,所述电动移动设备通过所述前轮侧车体和所述后轮侧车体以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接近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摆动而成为折叠状态,其中,所述电动移动设备包括:脚踏件,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放置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坐者的脚;以及前端滚轮或前端脚轮,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在所述使用状态下配置成比所述前轮的前端更靠所述电动移动设备的车辆前侧,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不接地,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前端滚轮或所述前端脚轮接地以使所述电动移动设备自立,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前端滚轮或所述前端脚轮仅能向车辆前后方向旋转。
11.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包括:前轮侧车体,具有在所述电动移动设备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一对前轮;后轮侧车体,具有后轮;座椅,在使用状态下供乘坐者乘坐;以及连结机构,将所述前轮侧车体以能够围绕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后轮侧车体,所述电动移动设备通过所述前轮侧车体和所述后轮侧车体以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接近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摆动而成为折叠状态,其中,所述电动移动设备包括:脚踏件,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放置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坐者的脚;以及前端滚轮或前端脚轮,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在所述使用状态下配置成比所述前轮的前端更靠所述电动移动设备的车辆前侧,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不接地,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前端滚轮或所述前端脚轮接地以使所述电动移动设备自立,所述前轮构成为离开地面1cm以下的距离。
12.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包括:前轮侧车体,具有前轮;后轮侧车体,具有后轮;座椅,在使用状态下供乘坐者乘坐;以及连结机构,将所述前轮侧车体以能够围绕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后轮侧车体,所述电动移动设备通过所述前轮侧车体和所述后轮侧车体以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接近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摆动而成为折叠状态,其中,所述电动移动设备包括:脚踏件,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放置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坐者的脚;以及前端滚轮或前端脚轮,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在所述使用状态下配置成比所述前轮的前端更靠所述电动移动设备的车辆前侧,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不接地,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前端滚轮或所述前端脚轮接地以使所
述电动移动设备自立,所述前端滚轮或所述前端脚轮配置在与所述脚踏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
13.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包括:前轮侧车体,具有前轮;后轮侧车体,具有后轮;座椅,在使用状态下供乘坐者乘坐;以及连结机构,将所述前轮侧车体以能够围绕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后轮侧车体,所述电动移动设备通过所述前轮侧车体和所述后轮侧车体以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接近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摆动而成为折叠状态,其中,所述电动移动设备包括:脚踏件,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放置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坐者的脚;以及前端滚轮或前端脚轮,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在所述使用状态下配置成比所述前轮的前端更靠所述电动移动设备的车辆前侧,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不接地,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前端滚轮或所述前端脚轮接地以使所述电动移动设备自立,所述连结机构构成为进行在所述折叠状态下限制所述前轮侧车体相对于所述后轮侧车体摆动的摆动位置限制,所述后轮侧车体具有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一对上下方向延伸部,在所述一对上下方向延伸部中的一方设置有解除所述摆动位置限制的被操作构件,在设置有所述被操作构件的所述上下方向延伸部中的比所述被操作构件更靠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设置有不能与所述被操作构件一起按下的固定构件,所述被操作构件与所述固定构件的距离为3mm以下。
14.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包括:前轮侧车体,具有前轮;后轮侧车体,具有后轮;座椅,在使用状态下供乘坐者乘坐;以及连结机构,将所述前轮侧车体以能够围绕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线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后轮侧车体,所述电动移动设备通过所述前轮侧车体和所述后轮侧车体以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接近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摆动而成为折叠状态,其中,所述电动移动设备包括:脚踏件,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放置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坐者的脚;以及前端滚轮或前端脚轮,设置于所述前轮侧车体,在所述使用状态下配置成比所述前轮的前端更靠所述电动移动设备的车辆前侧,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不接地,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前端滚轮或所述前端脚轮接地以使所述电动移动设备自立,所述后轮侧车体具有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一对上下方向延伸部,各所述上下方向延伸部具有能够拆下的上端侧部分,所述上端侧部分具有凸部,所述凸部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凸形状,并且与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坐者的大腿或膝盖的外侧连续或断续地接触,各所述上下方向延伸部能够以所述凸部配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姿势安装所述上端侧部分,或者能够安装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未突出有所述凸部的其他上端侧部分。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后方立体图。
16.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主视图。
17.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俯视图。
18.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侧视图。
19.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折叠状态的侧视图。
20.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框图。
21.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22.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23.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上下方向延伸部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24.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25.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26.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主视图。
27.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主要部位立体图。
28.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的主要部位立体图。
29.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动移动设备的局部侧视图。
30.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动移动设备的部件的主要部位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进行说明。
32.如图1~图4所示,该电动移动设备具有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一个人就坐而乘坐。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所示的电动移动设备的宽度方向是后轮侧车体50的一对后轮60排列的方向,或者是沿着后轮60的车轴延伸的水平方向。电动移动设备的宽度方向也可以是前轮侧车体10的一对前轮20排列的方向。图3所示的电动移动设备的前后方向是与电动移动设备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或电动移动设备直行的方向。
33.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前轮20和后轮60接触或接近水平的平面的状态为基准来说明方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电动移动设备的前后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或车辆前后方向,将电动移动设备的宽度方向简称为宽度方向或车辆宽度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和右对应于宽度方向,前和后对应于前后方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图4所示的状态称为使用状态,将图5所示的状态称为折叠状态。
34.如图4和图5所示,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能够围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摆动轴线sa彼此相对摆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轮侧车体10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后轮侧车体50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呈x形。也可以说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移动设备为了折叠而具有x形框架。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x形框架中的摆动轴线sa的下侧也可以远大于摆动轴线sa的上侧。此外,即使在x形框架中的摆动轴线sa的上侧远大于摆动轴线sa的下侧的情况下,有时也通过使前轮20和后轮60的宽度方向的位置错开等,从而能够实现下述实施方式。
35.前轮侧车体10具有一对前轮支承框架30,在所述使用状态下,该一对前轮支承框架30配置成比摆动轴线sa更靠下方,至少向下方延伸且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前轮支承框架30向下方且向前方倾斜延伸。在各前轮支承框架30的下端部固定有前轮支承部31,前轮支承部31从前轮支承框架30的下端部分别向电动移动设备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和内侧突出。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电动移动设备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和内侧分别简称为宽度方向的外侧和内侧。
3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各前轮20是前叉21围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线ra旋转的脚轮式车轮,各前轮20的旋转轴线20a未配置在转动轴线ra的正下方。例如图4
所示,在电动移动设备前进时,旋转轴线20a配置成比转动轴线ra更靠电动移动设备的后侧。
37.在前叉21的上端设置有轴部21a,前叉21被轴部21a以能够围绕转动轴线ra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前轮支承部3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公知的向心轴承、推力轴承等介于轴部21a与前轮支承部31之间。
38.各前叉21具有向下方延伸的一对前叉板21b,在一对前叉板21b的下端侧支承前轮20的车轴。此外,前轮20被车轴支承成能够围绕旋转轴线20a旋转。公知的向心轴承等介于车轴与前轮20之间。
39.前轮侧车体10具有从前轮支承部31至少向下方延伸的脚踏框架32。脚踏框架32具有从一对前轮支承部31分别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上下方向框架33、以及将一对上下方向框架33的下端彼此连接的连接部34。如图3所示,连接部34具有从一对上下方向框架33的下端分别向车辆前侧延伸的一对前后方向框架34a、以及将一对前后方向框架34a的前端侧相互连接的前侧连接框架34b。
40.此外,如图3所示,连接部34还具有将一对前后方向框架34a的后端侧或中间部彼此连接的至少一个后侧连接框架34c。也可以仅设置前侧连接框架34b和后侧连接框架34c中的一方。
41.脚踏板(脚踏件)35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连接部34。
42.在本实施方式中,脚踏板35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或后端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于后侧连接框架34c,但是脚踏板35也可以能够摆动地安装于脚踏框架32的其他部分。此外,脚踏板35也可以固定于脚踏框架32。
43.在连接部34的前端部支承有前端滚轮36或前端脚轮,前端滚轮36或前端脚轮能够向前后方向旋转。优选前端滚轮36或前端脚轮的直径小于前轮20的直径。优选前端滚轮36或前端脚轮的直径为前轮20的直径的2/3以下。具体地说,前端滚轮36或前端脚轮的直径优选为10cm以下,更优选为8cm以下。
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轮20的直径为12cm以上,优选为15cm以上,更优选为18cm以上。通过如此增大前轮20的直径,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动移动设备的跨越台阶性能。
45.在该电动移动设备中,后轮60的直径与前轮20的直径的差异为4cm以下,优选为2.5cm以下。因此,该电动移动设备虽然如上所述是折叠式,但是看到该电动移动设备具备与作为驱动轮的后轮60具有同等直径的前轮20的人、乘坐者等用户,会更加倾向于抱有该电动移动设备是稳定的这样的安心感。这有助于用户舒适地使用电动移动设备。另外,有时后轮60的直径相对于前轮20的直径大到超过4cm。
46.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连接框架34b具有滚轮支承部36b,滚轮支承部36b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支承构件。滚轮支承部36b支承前端滚轮36的车轴。各支承构件例如是板,各支承构件的后端固定于前侧连接框架34b。各支承构件的后端也可以固定于后侧连接框架34c等,各支承构件是连接部34的一部分。
47.如此,前端滚轮36配置在与电动移动设备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前端滚轮36以前端滚轮36的一部分从脚踏板35的前端部至少向前侧伸出的方式支承于脚踏框架32。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滚轮36的一部分也从脚踏板35的前端部
向下方伸出。另外,前端滚轮36也可以以前端滚轮36的一部分从脚踏板35的前端部至少向斜下方或下方伸出的方式支承于脚踏框架32。
48.本实施方式中,在脚踏板(脚踏件)35的前端部设置有至少向前方开口的轮罩35a,在轮罩35a内配置前端滚轮36的一部分。因此,乘坐者的鞋上的泥、盐水等难以附着于前端滚轮36。此外,如上所述,前端滚轮36的一部分从脚踏件向前方、斜下方等伸出。如此,在仅一部分伸出的情况下,乘坐者的鞋上的泥、盐水等难以附着于前端滚轮36的轴承附近。这些结构分别长期维持前端滚轮36的功能,因此对于减少维护前端滚轮36所需的劳力等是有用的。
49.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脚踏板35,乘坐者的脚由脚踏框架32的例如前后方向框架34a、前侧连接框架34b和后侧连接框架34c支承。在这种情况下,脚踏框架32作为脚踏件发挥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前端滚轮36以前端滚轮36的一部分从作为脚踏件发挥功能的脚踏框架32的前端部至少向前侧和/或斜下方伸出的方式支承于脚踏框架32。在一个例子中,前端滚轮36的一部分也从脚踏框架32的前端部向下方伸出。
50.此外,也可以不设置连接部34而是由脚踏板35将一对上下方向框架33的下端彼此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脚踏板(脚踏件)35作为连接部发挥功能,前端滚轮36以前端滚轮36的一部分从脚踏板35的前端部至少向前侧和/或斜下方伸出的方式支承于脚踏板35。
51.此外,一对上下方向框架33的上端部可以直接固定于一对前轮支承框架30,一对上下方向框架33的例如上端部也可以固定于前轮侧车体10的其他部分。
52.在前轮侧车体10中,要求强度的结构使用金属、以及金属与塑料的组合等来制作,其他部分根据功能、美观等而使用塑料、橡胶等适当选择的材料来制作。后轮侧车体50也同样如此。
53.后轮侧车体5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一对上下方向延伸部80,各上下方向延伸部80具有在所述使用状态下配置在比摆动轴线sa更靠下方的下侧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等所示,各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下侧部分从下端侧到摆动轴线sa的位置为止向斜前方延伸。各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且与电动移动设备的前后方向对应的方向的尺寸(粗细)α(图4)遍及上述下侧部分的实质上整体为8cm以上。
54.该电动移动设备如上所述为折叠式,因此本来容易看起来纤弱,但是由于具备上述的具有尺寸α的一对上下方向延伸部80,所以看到该电动移动设备的人、乘坐者等用户抱有该电动移动设备是稳定的这样的安心感,有助于利用者的舒适使用。这种安心感在租用该电动移动设备的情况、该电动移动设备在包含山道的野外使用等情况下是特别有用的。在上述下侧部分中,如果该尺寸α为8cm以上的范围为40%以上,优选为6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则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上下方向延伸部80例如在内部具有金属制的框架,该框架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塑料的罩覆盖,该罩以所述尺寸α形成。优选各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尺寸α。
55.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上下方向延伸部80从下侧到比座椅90的座椅面91更靠上方为止向斜前方延伸,在摆动轴线sa的上侧也具有所述尺寸α。在一个例子中,各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上端比座椅面91高出8cm以上,更优选高出10cm以上。因此,看到该电动移动设备的人、乘坐者等用户倾向于更坚定地抱有该电动移动设备是稳定的这样的安心感。
56.此外,如图3等所示,如果遍及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长度方向的大致整体维持尺寸
α,并且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大致整体以一定的倾向向斜前方延伸,则倾向于具有电动移动设备是稳定的这样的印象。所述大致整体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以上。
57.各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下端支承于后轮侧车体50的基座部82。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各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下端分别借助宽度方向延伸部81支承或固定于基座部82的中央部。电池ba可装拆地插入该中央部。在基座部82内设置有图6所示的控制装置70、作为驱动装置的一对电机m、以及电机驱动器71,来自所安装的电池ba的电力通过电力线供给到控制装置70和电机驱动器71。
58.如图1等所示,后轮侧车体50例如具有从基座部82向后方延伸的一对翻倒防止构件52。各翻倒防止构件52的前端部固定于后轮侧车体50的例如基座部82,或者以不会向上方倾斜移动的方式固定于基座部82。一对翻倒防止构件52在后端部分别具有后端滚轮53,各后端滚轮53能够向前后方向旋转。如图4所示,翻倒防止构件52的后端部配置成比后轮60的后端更靠后方。
59.例如在电动移动设备上陡坡等时而要向后侧倾倒的情况下,翻倒防止构件52接地而阻止电动移动设备翻倒。一对翻倒防止构件52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该间隔为10cm以上。也可以是单一的翻倒防止构件52从基座部82向后方延伸,并且一对后端滚轮53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安装于翻倒防止构件52。
60.翻倒防止构件用的后端滚轮53一般较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滚轮53的直径为前轮20的直径的1/2以下,优选为2/3以下。
61.在所述使用状态下将电动移动设备放置在水平面上时,各后端滚轮53与水平面在上下方向的距离为10cm以下。为了防止电动移动设备向后方翻倒,所述距离优选为7cm以下,更优选为6cm以下。
62.一对翻倒防止构件52之间由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脚放置板54连结。脚放置板54是在电动移动设备折叠和展开时供用户放置脚的部分,通过弯曲金属制的板状构件而形成。
63.控制装置70例如包括:具有cpu的处理器70a、收发部70b、以及具有非易失性存储器、rom、ram等的存储装置70c。在存储装置70c中存储有用于控制电动移动设备的程序。处理器70a基于程序而动作,并且基于来自设置于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上端侧部分85的操作部73和设定部的信号,将用于驱动各电机m的驱动信号发送到电机驱动器71。
64.在左右的上下方向延伸部80中的至少一方的上端设置有具有操作杆73a的操作部73,与操作杆73a的操作对应的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发送到控制装置70。也可以使用操作按钮、平板计算机等计算机来代替操作杆73a。在使用该计算机的情况下,由乘坐者等用户操作显示于计算机的显示装置的操作杆、操作按钮等,还具备设定部的功能的该计算机将与操作对应的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发送到控制装置70。
65.在左右的上下方向延伸部80中的至少一方的上端设置有设定部,所述设定部能够进行最高速度设定、运转模式设定、电动移动设备的锁定的设定之类的与电动移动设备相关的各种设定。在设定部设置有多个操作按钮、显示装置等。设定部的设定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发送到控制装置70,在控制装置70中登记或变更电动移动设备的设定。有时所述计算机具有设定部的功能。
66.在基座部8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后轮60,各后轮60由对应的电机m驱动。
根据各电机m的驱动速度,电动移动设备进行前进、一边转向一边前进、后退、一边转向一边后退、以及几乎不前进和后退的状态下的旋转。
67.扶手84从各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上端侧部分85向后侧延伸,在扶手84和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上端侧部分85放置坐在座椅90上的乘坐者的胳膊和手。
68.座椅90具有座椅面91和靠背92。在靠背92的背面设置有抓握部92a,该抓握部92a供用户等在电动移动设备折叠时、展开时、推动电动移动设备移动时等抓握。
69.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面91和靠背92由前轮侧车体10支承。具体地说,前轮侧车体1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座椅面支承框架37、以及从一对座椅面支承框架37的后端分别向上方延伸的靠背框架38。
70.一对座椅面支承框架37由一个以上的宽度方向框架37a相互连接。此外,一对靠背框架38也在上端部等由宽度方向框架相互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面支承框架37和前轮支承框架30一体形成。此外,靠背框架38的下端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座椅面支承框架37的后端。靠背框架38不会向比图1和图4所示的位置更靠后方摆动,但是靠背框架38能够向前侧、即座椅面91摆动。
71.在后轮侧车体50例如设置有从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金属制框架86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51,设置于前轮侧车体10的例如前轮支承框架30或座椅面支承框架37的孔等轴保持部h(图7)被轴51支承成能够围绕中心轴线旋转。该中心轴线与摆动轴线sa一致,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能够围绕摆动轴线sa彼此相对摆动。也可以是轴51设置于前轮侧车体10,后轮侧车体50支承于轴51。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利用其他结构而能够彼此相对摆动。在使用多个轴、孔、连杆等的情况下,摆动轴线sa的位置也可以根据摆动而移动。
72.电动移动设备具有连结机构100,该连结机构100将前轮侧车体10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结于后轮侧车体50,并且将电动移动设备至少保持在所述使用状态(图7)。
73.连结机构100具有所述轴51和轴保持部h。此外,如图7和图8所示,连结机构100例如具有销等卡合部110,该卡合部110设置于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中的设置有轴51的一方。此外,连结机构100具有孔等第一被卡合部121,该第一被卡合部121设置于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中的未设置轴51的一方,供卡合部110例如在以摆动轴线sa为中心的周向上卡合。卡合部110和第一被卡合部121也可以在其他方向上卡合。
74.卡合部110例如由一方的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金属制框架86支承成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金属制框架86在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长边方向上延伸,滑动构件87以能够在所述长边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金属制框架86。在滑动构件87的所述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固定有卡合部110,连杆构件88的一端部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滑动构件87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
75.在连杆构件88的另一端部安装有按钮构件、杆等被操作构件89,被操作构件89的至少一部分从上下方向延伸部80突出。也可以使用杆来代替被操作构件89。如图9所示,如果用户向按压被操作构件89的方向操作被操作构件89,则连杆构件88摆动,并且滑动构件87在所述长边方向上移动,解除卡合部110与第一被卡合部121的卡合。
7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使用状态下,卡合部110的一部分插入第一被卡合部121,卡合部110在所述周向上与第一被卡合部121卡合。由此,电动移动设备被保持在所述使用状态(图7)。
77.在所述使用状态下,如果解除了卡合部110与第一被卡合部121的卡合,则用户使前轮侧车体10与后轮侧车体50彼此相对摆动,由此能够使电动移动设备成为所述折叠状态(图5)。在折叠状态下,该电动移动设备如下述的那样构成为自立。如果在折叠状态下使靠背92向车辆前方摆动,则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变得更紧凑。
78.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所述使用状态转移至所述折叠状态时,后轮侧车体50在折叠方向上围绕摆动轴线sa摆动20
°
以上,前轮侧车体10也在折叠方向上围绕摆动轴线sa摆动20
°
以上。也可以说后轮侧车体50和前轮侧车体10向直立位置摆动。优选后轮侧车体50和前轮侧车体10分别围绕摆动轴线sa摆动15
°
以上。
79.如图5的折叠状态所示,上下方向延伸部80从后轮60侧到上端为止遍及大致整体具有尺寸α,上下方向延伸部80也在折叠时向直立位置摆动。由此,在使用状态下向斜前方延伸的上下方向延伸部80在折叠状态下变成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长边方向与铅直方向所呈的角度为25
°
以下、更优选在15
°
以下的情况下,可以说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该角度在图5中约为12
°
。该结构有助于使所述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相对于其他折叠式的移动设备、货物等醒目。即,用户容易找到自己的电动移动设备,这有助于舒适使用。为了醒目,所述大致整体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以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折叠电动移动设备,则上下方向延伸部80自然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这也有助于用户的舒适使用。
80.连结机构100在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中的未设置轴51的一方具有第二被卡合部122,第二被卡合部122的位置与第一被卡合部121的位置在所述周向上不同。
81.如果成为所述折叠状态,则卡合部110的位置配置在与第二被卡合部122对应的位置,卡合部110的一部分插入第二被卡合部122(图8)。由此,卡合部110在所述周向上与第二被卡合部122卡合,进行将前轮侧车体10相对于后轮侧车体50的位置限制在所述折叠状态的摆动位置的摆动位置限制。即,维持所述折叠状态。相反,如果进行所述摆动直至卡合部110的位置到达与第一被卡合部121对应的位置,则卡合部110的一部分插入第一被卡合部121。
82.另外,施力构件对卡合部110朝向插入第一被卡合部121和第二被卡合部122的方向施力,施力构件优选设置在后轮侧车体50的例如上下方向延伸部80内。
83.本实施方式中,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至少由于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的重量,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要向前轮20与后轮60分离的方向彼此相对摆动。由此,成为卡合部110在所述周向上被按压于第一被卡合部121的状态。
84.在该状态下,不能通过对被操作构件89进行操作而将卡合部110从第一被卡合部121拔出。因此,能够避免用于维持所述使用状态的锁定被意外地解除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卡合部110从第一被卡合部121拔出,需要一边进行被操作构件89的操作、一边使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中的至少一方朝向后轮60与前轮20接近的方向、即折叠方向稍许摆动。例如,如果将作为前轮侧车体10的一部分的座椅90向上方稍许抬起,则对前轮侧车体10施加折叠方向的力。
85.在将前轮侧车体10的座椅90向上方稍许抬起时,用户能够将脚放置于后轮侧车体50的脚放置板54。由此,用户能够更容易且稳定地进行折叠作业。
86.脚放置板54在图10和图11中由阴影线表示剖面,所述脚放置板54具有在所述使用状态下向车辆前方朝大致水平方向或斜上方延伸的水平部54a、以及从水平部54a的前端部向车辆前方朝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部54b。
87.用户的脚对脚放置板54施加的力在所述使用状态时主要施加于水平部54a,在成为所述折叠状态时更多地施加于倾斜部54b。通过具有倾斜部54b,从而在转移至折叠状态时用户容易向脚放置板54施力。
88.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也由于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的重量,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要向前轮20与后轮60分离的方向彼此相对摆动。由此,成为卡合部110在所述周向上被按压于第二被卡合部12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不能通过对被操作构件89进行操作而将卡合部110从第二被卡合部122拔出,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被锁定在所述使用状态的摆动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卡合部110从第二被卡合部122拔出,需要进行按压被操作构件89的作业、以及使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中的至少一方向后轮60与前轮20接近的方向、即折叠方向稍许摆动。因此,防止了被操作构件89由于行人意外的接触等被按压而导致电动移动设备意外地展开。
89.例如,将作为前轮侧车体10的一部分的座椅90向上方稍许抬起,对前轮侧车体10向折叠方向施力。在将前轮侧车体10的座椅90向上方稍许抬起时,用户能够将脚放置于后轮侧车体50的脚放置板54。由此,用户能够更容易且稳定地进行折叠作业。
90.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在按压被操作构件89时,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中的至少一方在与折叠时相同的方向上被支承。因此,有效地防止了如下情况: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未被支承,仅被操作构件89被按压而解除所述摆动位置限制,由此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由于重力而迅猛地成为使用状态。由于电动移动设备的重量大多为10kg以上或20kg以上,所以该结构对于提高安全性是有用的。
91.用户的脚对脚放置板54施加的力在所述折叠状态时主要施加于倾斜部54b,在成为所述使用状态时变为主要施加于水平部54a。通过具有倾斜部54b,从而在折叠状态下,用户容易对脚放置板54施力。这有助于用户舒适地使用电动移动设备。
92.在此,如图4等所示,在所述使用状态下,被操作构件89设置在后轮侧车体50的一对上下方向延伸部80中的至少一方的车辆前侧的面上。因此,在用户用一只手使前轮侧车体10向折叠方向稍许摆动时,用户能够将另一只手自然地配置在被操作构件89的位置。这有助于用户舒适地使用电动移动设备。
93.例如在水平的地面上,为了从所述使用状态成为所述折叠状态,后轮侧车体50以后轮60与前轮20接近的方式相对于前轮侧车体10摆动。在该过程中,前轮侧车体10的前端滚轮36接触地面,后轮侧车体50的后端滚轮53接触地面。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脚踏件的下侧的前端滚轮36从脚踏件的前端部向前方、斜下方等伸出,因此如上述的那样,前端滚轮36接触地面。并且,如果为了成为所述折叠状态而使前轮侧车体10和后轮侧车体50进一步摆动,则前端滚轮36与后端滚轮53在前后方向上相互接近,如图3所示,前轮20和后轮60离开地面。
94.如此,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由前端滚轮36和后端滚轮53支承于地面。前端滚
轮36在比前轮20更靠前侧接地,因此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被前端滚轮36稳定地支承,这有助于用户舒适地使用电动移动设备。在使用所述前端脚轮来代替前端滚轮36的情况下,电动移动设备也同样被稳定地支承。以下,主要对前端滚轮36进行说明,但是在使用所述前端脚轮来代替前端滚轮36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
95.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滚轮36和后端滚轮53仅能向前后方向旋转。因此,在地面稍许倾斜时,如果使电动移动设备的前后方向与倾斜方向实质上正交,则能够防止电动移动设备沿着倾斜移动。这有助于用户舒适地使用电动移动设备。另外,可以在前端滚轮36和后端滚轮53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用于停止滚轮的旋转的制动器,也可以在与前端滚轮36和后端滚轮53不同的部位设置用于停止电动移动设备的移动的止动件、制动器等。
9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由前端滚轮36和后端滚轮53支承于地面,但是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也可以由前端滚轮36和后轮60、或者电动移动设备的其他车轮(未图示)支承于地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轮侧车体50在折叠方向上围绕摆动轴线sa摆动20
°
以上,但是例如在后轮侧车体50的折叠方向的摆动角度为10
°
以下的情况下,后端滚轮53不接地。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前端滚轮36在比前轮20更靠前侧接地,前端滚轮36和后轮60仅能向前后方向旋转,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9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滚轮53在比后轮60更靠车辆后方接触地面。因此,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更稳定,有助于用户舒适地使用电动移动设备。
98.电动移动设备的接地面由沥青、混凝土、石头、土、瓷砖、塑料等各种材质构成。前端滚轮36和后端滚轮53分别与前轮20和后轮60相比直径小,因此电动移动设备在接地面上难以移动。这在防止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意外地移动的方面是有利的,并且有助于用户舒适地使用电动移动设备。
99.在接地面如机场的地面、大型商业设施的地面、沥青等那样比较平坦的情况下,用户能够利用前端滚轮36和后端滚轮53容易地使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移动。此时,前端滚轮36和后端滚轮53只能向车辆前后方向旋转,因此滚轮不会朝向意外的方向。这有助于用户舒适地使用电动移动设备。
100.此外,支承前端滚轮36的脚踏框架32也是将作为左右的前轮20的支承部的两个前轮支承部31相互连结的比较强的框架。因此,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前端滚轮36牢固地自立,用于该自立的专用构件少,这有助于电动移动设备的轻量化。因此,如上所述,优选前端滚轮36固定于脚踏框架32,更具体地说,优选支承前端滚轮36的车轴的滚轮支承部36b固定于脚踏框架32。
101.此外,也可以制作将前端滚轮36以能够在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脚踏框架32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公知的线性导轨固定于脚踏框架32,利用线性导轨将前端滚轮36支承成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使用状态下,前端滚轮36利用线性导轨而配置在脚踏件的下侧。此外,在成为所述折叠状态时,前端滚轮36利用线性导轨而向车辆前方移动,前端滚轮36的至少一部分从脚踏件的前端部伸出。本实施方式中,前端滚轮36以位置不变的方式安装于脚踏框架32,该结构有助于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稳定地自立和轻量化。这有助于用户舒适地使用电动移动设备。
102.或者,在脚踏板(脚踏件)35如上述的那样能够摆动的情况下,有时在放置脚而位于下侧摆动位置的脚踏板35的下侧配置前端滚轮36,前端滚轮36不从脚踏板35的前端部伸
出。在这种情况下,在成为所述折叠状态时,通过使脚踏板35向上方摆动,从而前端滚轮36从脚踏板的前端部向前侧、斜下方、下方等伸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前端滚轮36以位置不变的方式安装于脚踏框架32,可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103.此外,前端滚轮36配置在与脚踏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的下方。因此,在乘坐者将脚放置于脚踏件时,前端滚轮36、轮罩35a不易产生妨碍。也可以在脚踏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下方设置两个以上的前端滚轮36。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104.另外,例如在前端滚轮36较小时,也可以在脚踏件的下侧沿着宽度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端滚轮36。该间隔有时也可以为10cm以上或20cm以上。
105.在所述折叠状态下,作为一个例子,前轮20离开地面1cm以下的距离。由于前端滚轮36配置在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所以有时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要在宽度方向上倾倒。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前轮20离开地面的距离为1cm以下,所以前轮20有助于防止所述倾倒。该距离更优选为5mm以下。在所述折叠状态下,也可以是前轮20接触接地面。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如果与各前轮20相比对前端滚轮36施加更大的载荷,则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由前端滚轮36稳定地支承。
106.如图2所示,在上端侧部分85形成有凸部85a,该凸部85a朝向比上端侧部分85的其他部分更靠宽度方向内侧具有凸形状。凸部85a与乘坐者的例如大腿或膝盖的外侧连续或断续地接触,由此乘坐者的姿势容易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能够将一对上端侧部分85从分别对应的上下方向延伸部80拆下,左右更换一对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上端侧部分85,或者将上端侧部分8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翻转。此时,能够以凸部85a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姿势将上端侧部分85安装于上下方向延伸部80。该结构能够廉价地实现,有助于体型较大的乘坐者舒适地使用电动移动设备。另外,也可以准备不具有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85a的其他上端侧部分85。此外,在图12中,也可以构成为将操作部73的位置保留在原来的图2的位置。
107.如图13和图14所示,优选的是,在比被操作构件89更靠宽度方向的内侧设置有不能与被操作构件89一起按下的固定构件89a。固定构件89a例如固定于右侧的上下方向延伸部80,从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前侧面突出与被操作构件89大致相同的尺寸。固定构件89a的突出尺寸可以小于被操作构件89的突出尺寸,也可以大于被操作构件89的突出尺寸。被操作构件89与固定构件89a的距离优选为3mm以下,有时被操作构件89与固定构件89a接触。
108.通过具有固定构件89a,从而在用户按下被操作构件89时,用户的手难以配置在比固定构件89a更靠宽度方向内侧。这关系到降低折叠作业时和展开作业时用户受伤的风险,有助于电动移动设备的舒适使用。
109.另外,也可以使前轮20为公知的全向移动车轮。一个例子的全向移动车轮的外周面由多个滚轮形成,多个滚轮分别能够朝向沿着全向移动车轮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旋转,全向移动车轮也能够朝向沿着该旋转轴线的方向移动。
110.所述前端脚轮例如具有:车轮;一对板状的支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并支承所述车轮;以及基座部,将所述一对支承部相互连接。所述前端脚轮例如可以是如下的公知的固定式脚轮:所述基座部固定于连接部34、脚踏板35的下表面等,由此不摆动。此外,所述前端脚轮可以是如下的公知的摆动脚轮:所述基座部在连接部34、脚踏板35的下表面
等围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摆动。所述前端脚轮可以是在所述轴线的正下方存在有所述车轮的旋转轴线的类型、在所述轴线的正下方不存在所述车轮的旋转轴线的类型等。
111.所述前端脚轮也可以是金属球被支承成旋转自如的公知的球脚轮、以及车轮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滚动的脚轮等。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折叠状态的电动移动设备由前端脚轮稳定地支承。
1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不是所述使用状态时,该电动移动设备也可以成为对操作部73的操作杆73a等的操作无效的非启用状态。也可以说非启用状态是不可行驶状态。例如,基于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上端侧的操作部73或设定部所设置的倾斜传感器74(图15)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70使电动移动设备成为非启用状态。在非启用状态下,即使向操作部73进行输入,也不由电机m驱动后轮60。倾斜传感器74可以使用静电电容方式的倾斜传感器、mems式的倾斜传感器、水晶式的倾斜传感器等公知的倾斜传感器。
113.在由连结机构100的卡合部110维持所述使用状态的状态下,倾斜传感器74不输出表示倾斜的信号。另一方面,如果解除卡合部110对所述使用状态的保持,前轮侧车体10与后轮侧车体50围绕摆动轴线sa相对摆动,后轮侧车体50从所述使用状态倾斜超过预定角度,则倾斜传感器74输出表示倾斜的信号。预定角度例如为几度,优选为3
°
以上。如果与倾斜传感器74连接的控制装置70接收到表示倾斜的信号,则控制装置70使电动移动设备成为非启用状态。
114.另外,倾斜传感器74可以安装于后轮侧车体50的其他部分,也可以安装于前轮侧车体10。在这些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115.此外,也可以使用检测解除了卡合部110与第一被卡合部121的卡合的卡合检测传感器来代替倾斜传感器74。该卡合检测传感器可以使用设置在第一被卡合部121内或设置于卡合部110的开关。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与控制装置70连接的卡合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装置70使电动移动设备成为非启用状态。
116.此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也可以设置用于调整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上端侧部分85的高度位置的调整机构130。调整机构130例如至少具有配置在上下方向延伸部80的金属框架86内的内侧框架131、以及固定构件134。内侧框架131固定于上端侧部分85,从上端侧部分85向斜下方延伸。金属框架86具有剖面长方形的内部空间,内侧框架131的外形比所述内部空间的内部形状稍小。内侧框架131具有在长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定位部132、以及将多个定位部132相互连接的多个连接孔133。
117.各定位部132具有能够在内侧框架131的长度方向上与固定构件134卡合的凹部等卡合结构132a、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贯通内侧框架131的贯通部132b。在图15和图16中,贯通部132b配置在卡合结构132a内。各连接孔13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贯通内侧框架131,并且将相邻的两个贯通部132b连接。
118.如图16所示,具有螺纹部134a的固定构件134穿通在金属框架86的一个面上设置的未图示的孔、贯通部132b、以及在金属框架86的另一面上设置的未图示的孔,并且与螺母构件135螺纹连接。固定构件134也可以与设置于所述另一面的未图示的孔螺纹连接。也可以采用在螺母构件135设置有螺纹部134a,固定构件134与螺纹部134a螺纹连接的结构。固定构件134具有塑料制的把手部134b,把手部134b用于用手使其围绕螺纹部134a的中心轴线旋转。把手部134b的形状能够适当变更。如果通过使用把手部134b的旋转来紧固固定构
件134,则固定构件134的一部分与卡合结构132a抵接。由此,内侧框架13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按压于金属框架86,固定构件134的一部分在内侧框架131的长度方向上与卡合结构132a卡合。即,内侧框架131被相对于金属框架86固定。
119.此外,如果使固定构件134向松开的方向旋转,将固定构件134的所述一部分配置在卡合结构132a外,则内侧框架131能够相对于金属框架86在长边方向上移动。通过具有连接孔133,从而能够不将固定构件134的螺纹部134a从贯通部132b拔出就能使内侧框架131相对于金属框架86在长边方向上移动。如果固定构件134的螺纹部134a配置在连接孔133内,则能够防止内侧框架131由于自重而相对于金属框架86急剧移动等。
120.内侧框架131是固定于上端侧部分85的部件。因此,如上所述,通过使内侧框架131相对于金属框架86在长边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调整上端侧部分85的高度位置。此外,如果通过紧固固定构件134而使固定构件134与对应于所希望的高度位置的卡合结构132a卡合,则上端侧部分85被固定在该高度位置。
121.附图标记说明
122.10 前轮侧车体
123.20 前轮
124.30 前轮支承框架
125.31 前轮支承部
126.32 脚踏框架(脚踏件)
127.35 脚踏板(脚踏件)
128.36 前端滚轮
129.50 后轮侧车体
130.51 轴
131.60 后轮
132.73 操作部
133.80 上下方向延伸部
134.89 被操作构件
135.sa 摆动轴线
136.ba 电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