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45019发布日期:2024-03-28 18:28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具体涉及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


背景技术:

1、倒三轮摩托车与两轮摩托车或正三轮摩托车相比,不易侧翻,行驶稳定性更优秀,可为用户提供更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

2、现有技术的倒三轮摩托车前部具有两个车轮,后部具有一个车轮,电动倒三轮摩托车的驱动系统一般包括动力电池组、动力系统以及前后悬挂,具有较大的重量,而且加上驾驶者和乘客的重量,具有较大的载重,因而,对车架的要求较高。现有技术中,三轮摩托车车架多为含有车门框架和车顶框架的整体焊接结构,其生产工艺复杂,尺寸保证困难,装配精度较低。

3、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对现有的倒三轮摩托车车架进行改进,合理布局车架结构,并且设计各个系统所在的车架模块,从而使载荷形成有效地分布,使得整车重心得到较好的布置,从而实现轻量化车架的同时保证支撑强度,降低能源消耗,保证行车稳定性、安全性和操控灵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用以解决现有车架的生产工艺复杂,尺寸保证困难,装配精度较低以及车架自重较大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包括弯梁组件以及纵梁组件,所述弯梁组件包括上弯梁和下弯梁,所述上弯梁与所述下弯梁相连接组成车架前部框架;所述纵梁组件与所述弯梁组件相连接并朝向车身后部方向延伸形成车架后部框架。

3、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弯梁具有前弯部,所述前弯部的下端与所述下弯梁相连接;还包括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前弯部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部具有与所述前弯部的弯折方向相反的弯角。

4、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弯梁还包括后弯部,所述后弯部的前端与所述前弯部的后端相连接,所述后弯部的下端与所述纵梁组件相连接;所述下弯梁具有下弯部,所述下弯部的上端与所述前弯部的下端相连接,所述下弯梁的后端与纵梁组件的前端相连接。

5、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弯梁包括第一上弯梁和第二上弯梁,所述第一上弯梁与所述第二上弯梁左右对称设置,且沿车身方向向后,所述第一上弯梁与所述第二上弯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6、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下弯部的弯折区域具有悬架安装空间,所述悬架安装空间设置有悬架安装座。

7、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纵梁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水平部和延展部,所述水平部的前端与所述下弯部的后端相连接;沿车身延伸方向,所述延展部向后延伸并在竖直方向上逐渐升高。

8、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分别与所述后弯部和所述延展部相连接。

9、所述第一上弯梁与所述第二上弯梁之间、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之间设置有水平加强杆。

10、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车头支架;所述车头支架设置在所述上弯梁的上部,包括竖向支撑杆以及横向承载架;所述竖向支撑杆与所述第一上弯梁和所述第二上弯梁相连接,所述横向承载架设置在所述竖向支撑杆的上部。

1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2、1.本申请中弯梁组件以及纵梁组件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可以大大提升装配效率,且有利于车架的轻量化设计,降低车架自重。

13、2.本申请中通过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增强上弯梁以及上弯梁与纵梁、下弯梁的结构强度,从而保障车架的结构强度。

14、3.本申请中的下弯部为前部悬架结构预留了充足的安装空间,方便双前轮结构的安装,同时也方便双前轮结构的转向操作。



技术特征:

1.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弯梁组件以及纵梁组件,所述弯梁组件包括上弯梁和下弯梁,所述上弯梁与所述下弯梁相连接组成车架前部框架;所述纵梁组件与所述弯梁组件相连接并朝向车身后部方向延伸形成车架后部框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弯梁具有前弯部,所述前弯部的下端与所述下弯梁相连接;还包括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前弯部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部具有与所述前弯部的弯折方向相反的弯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弯梁还包括后弯部,所述后弯部的前端与所述前弯部的后端相连接,所述后弯部的下端与所述纵梁组件相连接;所述下弯梁具有下弯部,所述下弯部的上端与所述前弯部的下端相连接,所述下弯梁的后端与纵梁组件的前端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弯梁包括第一上弯梁和第二上弯梁,所述第一上弯梁与所述第二上弯梁左右对称设置,且沿车身方向向后,所述第一上弯梁与所述第二上弯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弯部的弯折区域具有悬架安装空间,所述悬架安装空间设置有悬架安装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水平部和延展部,所述水平部的前端与所述下弯部的后端相连接;沿车身延伸方向,所述延展部向后延伸并在竖直方向上逐渐升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分别与所述后弯部和所述延展部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组件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左右对称设置,且沿车身方向向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弯梁与所述第二上弯梁之间、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二纵梁之间设置有水平加强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头支架;所述车头支架设置在所述上弯梁的上部,包括竖向支撑杆以及横向承载架;所述竖向支撑杆与所述第一上弯梁和所述第二上弯梁相连接,所述横向承载架设置在所述竖向支撑杆的上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倒三轮摩托车车架,包括弯梁组件以及纵梁组件,弯梁组件包括上弯梁和下弯梁,上弯梁与下弯梁相连接组成车架前部框架;纵梁组件与弯梁组件相连接并朝向车身后部方向延伸形成车架后部框架。在上述方案中,上弯梁、下弯梁以及纵梁的结构简单且装配方便,有利于提升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且完整装配后上弯梁、下弯梁以及纵梁在车架的前部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这也就使得车架的结构强度以及承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另外,采用上述结构有利于简化车架结构,方便实现车架的轻量化从而降低车架自重,进而有利于减轻整车重量使得整车获得更佳的操作性或者方便在不增加整车重量的前提下对增设车辆功能组件/提升动力组件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军,邢青松,李圣文,田宝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马拉贝斯车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2
技术公布日:2024/3/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