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73757发布日期:2024-03-22 10:26阅读:10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尤其是指一种摩托车。


背景技术:

1、摩托车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脚部通常放置在脚蹬上,且在脚蹬附近还通常设置有用于切换挡位的换挡杆以及脚刹等,因此,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还具有多种脚部动作。现有技术中,摩托车脚蹬通常固定在车架上无法移动。由于脚蹬固定方式单一,安装固定后,驾驶员无法自由调整脚蹬位置使得脚蹬达到适合的位置,由于脚蹬不合理的人机位置,长时间行驶过程中容易造成驾驶员的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其脚蹬组件的人机协调性较好。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行走组件、动力组件和脚蹬组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的下方,动力组件传动连接至行走组件,脚蹬组件包括脚蹬和用于安装脚蹬的安装支架;脚蹬与安装支架连接,车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安装支架上还设置有调节槽,安装支架通过紧固件与第一连接孔连接,安装支架还通过调节件与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调节件设置为穿设调节槽。

4、进一步地,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宽度方向的纵向平面,在调节槽上定义一个基准点,基准点沿着摩托车的宽度方向在纵向平面上形成一个投影点,第一连接孔沿着摩托车的宽度方向在纵向平面上形成有一个连接孔投影,将投影点和连接孔投影的圆心之间的连线定义为脚蹬位置线,当安装支架在脚蹬位置线与基准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内转动至任意一处时,从摩托车的宽度方向观察,调节槽与第二连接孔至少部分重叠。

5、进一步地,脚蹬位置线与基准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设置范围为大于等于36.4°且小于等于91.4°。

6、进一步地,脚蹬组件包括固定状态和调节状态,当脚蹬组件处于调节状态时,安装支架能够带动脚蹬相对第一连接孔的圆心转动,当脚蹬组件处于固定状态时,安装支架与车架之间实现紧固连接。

7、进一步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高度方向的基准平面,行走组件的最下端位于基准平面上,将脚蹬与基准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定义为摩托车的脚蹬高度,当安装支架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脚蹬高度处于最小值,当安装支架处于第二极限位置时,脚蹬高度处于最大值。

8、进一步地,脚蹬高度的设置范围为大于等于336mm且小于等于398mm。

9、进一步地,调节槽包括调节区域和限位区域,且第二连接孔为腰形孔,腰形孔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连线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

10、进一步地,限位区域设置在调节区域靠近第一连接孔的一侧。

11、进一步地,调节槽内形成有向内的多个限位部,当脚蹬组件处于固定状态时,调节件与至少一个限位部抵接。

12、进一步地,调节件的外周为齿轮结构,调节槽的内壁为齿槽结构,调节件穿设调节槽并与第二连接孔处于连接状态时,调节件的外周与调节槽的内壁啮合。

13、上述摩托车的脚蹬通过安装支架连接至车架,安装支架上设置有调节槽,并通过改变调节件在调节槽内的相对位置,改变安装支架的位置,从而实现脚蹬位置的调节,使得不同的驾驶员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和驾驶习惯对脚蹬位置进行个性化调节,进而提高了脚蹬的人机协调性和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摩托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宽度方向的纵向平面,在所述调节槽上定义一个基准点,所述基准点沿着所述摩托车的宽度方向在所述纵向平面上形成一个投影点,所述第一连接孔沿着所述摩托车的宽度方向在所述纵向平面上形成有一个连接孔投影,将所述投影点和所述连接孔投影的圆心之间的连线定义为脚蹬位置线,当所述安装支架在所述脚蹬位置线与所述基准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内转动至任意一处时,从所述摩托车的宽度方向观察,所述调节槽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至少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蹬位置线与所述基准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设置范围为大于等于36.4°且小于等于9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蹬组件包括固定状态和调节状态,当所述脚蹬组件处于所述调节状态时,所述安装支架能够带动所述脚蹬相对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圆心转动,当所述脚蹬组件处于所述固定状态时,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车架之间实现紧固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高度方向的基准平面,所述行走组件的最下端位于所述基准平面上,将所述脚蹬与所述基准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定义为所述摩托车的脚蹬高度,当所述安装支架处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脚蹬高度处于最小值,当所述安装支架处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脚蹬高度处于最大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蹬高度的设置范围为大于等于336mm且小于等于398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槽内形成有向内的多个限位部,当所述脚蹬组件处于所述固定状态时,所述调节件与至少一个所述限位部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槽包括调节区域和限位区域,且所述第二连接孔为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连线的延伸方向基本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区域设置在所述调节区域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的外周为齿轮结构,所述调节槽的内壁为齿槽结构,所述调节件穿设所述调节槽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调节件的外周与所述调节槽的内壁啮合。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行走组件、动力组件和脚蹬组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的下方,动力组件传动连接至行走组件,脚蹬组件包括脚蹬和用于安装脚蹬的安装支架;脚蹬与安装支架连接,车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安装支架上还设置有调节槽,安装支架通过紧固件与第一连接孔连接,安装支架还通过调节件与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调节件设置为穿设调节槽。通过上述设置,安装支架通过调节槽改变脚蹬的位置,从而使得脚蹬可以根据驾驶员的使用习惯自行调节,进而可以提高摩托车的驾驶舒适性和人机协调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跃柯,王昌伟,江昊,熊小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