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联动制动机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435134阅读:来源:国知局
27]在根据实施例的后轮制动系统20中,止动部25设置在后轮联接件26与作用部22c之间。止动部25用以防止承受制动杆46的反作用力的后轮联接件26的操作装置连接部26b比其初始位置进一步朝着制动杆46倾斜或倾倒。这是因为在操作装置连接部26b朝着制动杆46倾斜或倾倒的情况下,防止拉动制动杆46而导致不能够使后轮制动器34作动的不期望的状态。在图1至4示出的实例中,通过将设置在后轮联接件26上的突出片抵靠设置在作用部22c上的突出片而实现止动部25。然而,止动部25应该使得止动部25能够防止后轮联接件26在箭头D(见图7(C))指示的方向上倾斜或倾倒,同时不妨碍后轮联接件26在箭头C(见图7(B))指示的方向上的转动。例如,虽然未示出,但可以采用如下构造,其中突出片仅设置在后轮联接件26上,使得突出片与作用部22c进行抵靠,或者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其中突出片仅设置在作用部22c上,从而防止后轮联接件26的转动。
[0128]通过以上述方式构造后轮制动系统20,能够仅通过增加两个联接件(S卩,前轮联接件24和后轮联接件26)而实现如下机构,该机构用于产生拉动制动杆46以使后轮制动器34作动的力以及拉动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以使前轮制动器74作动的力。
[0129]另外,制动踏板22、前轮联接件24以及后轮联接件26能够通过夹置套筒28和连接销32而预先组装到一起成为一体化单元,从而能够作为组装体而运用这些构成元件。
[0130]结果,根据前后联动制动机构,与传统机构相比,能够实现简单的构造,并且还能够改善组装性。这能够实现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减少组装失败。
[0131]接着,将通过参考图6描述前轮制动系统60的构造。根据实施例的前轮制动系统60具有作为基本构造的主缸62、制动杠杆64以及前轮制动器74。在该实施例中,采用液压操纵(换言之,基于制动液产生的液压)的盘式制动作为前轮制动器74。
[0132]主缸62是设置在未示出的手柄上的元件。主缸62主要具有液罐62a、缸体62b、以及活塞62c,并且杠杆组装部62d设置在活塞62c附近,制动杠杆64组装在该杠杆组装部62d处。在主缸62中,制动软管78的一端部连接到缸体62b的排出侧。制动软管78的另一端部连接到组成前轮制动器74的卡钳76。结果,当推动活塞62c时,主缸62通过制动软管78将在缸体62b中收纳的流体压送到卡钳76。
[0133]制动杠杆64是手动地操作前轮制动器74的杠杆。制动杠杆64具有组装部64a和操作部64b。通孔(未示出)形成在组装部64a中,使得制动杠杆64能够在杠杆组装部62d处通过组装螺栓63枢转地支撑在主缸62上。
[0134]利用组装螺栓63将推动联接件66、传动联接件68和支架70与制动杠杆64 —起同心地紧固到主缸62。制动杠杆64、推动联接件66和传输联接件68关于作为支撑点的组装螺栓63自由地转动。另一方面,支架70在两点处经由固定螺栓79紧固到主缸62,从而防止转动。
[0135]推动联接件66是将制动杠杆64的操作力和传输联接件68的转动力转换为推动活塞62c的推动力、从而推动活塞62c的联接件。推动联接件66至少包括推动部66a、第一力传输部66b和第二力传输部66c。推动部66a是与活塞62c进行抵靠的部分并且当转动力施加到推动联接件66时用于推进活塞62c中。第一力传输部66b是将操作制动杠杆64的操作力转换为推动联接件66的转动力的部分。第一力传输部66b与在制动杠杆64的操作部64b的杠杆操作侧上的侧表面进行抵靠。第二力传输部66c是将传输联接件68的转动力转换为推动联接件66的转动力的部分。第二力传输部66c与在传输联接件68的作用部68c的推动侧上的侧表面进行抵靠。
[0136]传输联接件68是将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的拉力作为转动力传输到推动联接件66的联接件。传输联接件68具有作为基本构造的连接部68a、支撑部68b以及作用部68c。连接部68a是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的另一端部所连接的部分。在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的另一端部处的内线缆40b经由柱体40c连接到连接部68a。外线缆40a固定到形成在支架70上的保持部70a。反力弹簧72设置在内线缆40b周围,作为保持部70a与连接部68a之间的轴。通过采用该构造,当在拉动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之后解除牵引力或拉力时,传输联接件68返回到其初始位置。支撑部68b是支撑点,传输联接件68关于该支撑点转动,并且支撑部68b是传输联接件68通过组装螺栓63而紧固的位置。作用部68c是随着连接部68a移动而转动的部分,并且将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的拉力作为转动力转换到推动联接件66。当组装时,作用部68c安置成使得其推动侧的侧表面(S卩,朝向转动方向的侧表面)与推动联接件66的第二力传输部66c进行抵靠。
[0137]卡钳76用以通过保持未示出的转子来获得制动力。卡钳76包含缸筒和活塞,并且作为从主缸62供应的流体流入卡钳76的缸筒的结果而推出活塞。如此推出的活塞推动安置在转子的内侧和外侧上的制动块中的至少一个。如此推动的制动块与另一制动块一起从内侧和外侧保持转子,从而产生制动力。
[0138]在上述构造的前轮制动系统60中,当操作制动杠杆64或拉动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时,推动联接件66转动(由于传输联接件68介入与拉动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相联系的推动联接件66的转动),从而推动部66a推动活塞62c,使前轮制动器74作动。
[0139]另外,由于通过在主缸62上设置两个联接件而构造前轮制动系统60,所以用于操作制动杠杆64时以及拉动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时形成了独立的力传输线。结果,在制动杠杆64的操作与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的操作之间不产生干涉。从而,当操作制动杠杆64时不使后轮制动器34作动,或者当压下制动踏板22时不使制动杠杆64移动。
[0140]由于仅通过将推动联接件66、传输联接件68、制动杠杆64和支架70组装到主缸62而构造前轮制动系统60,所以主缸62能够通用于不采用前后联动制动机构10的车型。结果,装配通用基本部件的相同类型的车辆能够通用地备用于不采用前后联动制动机构10的廉价版产品和昂贵版产品,并且仅通过将制动踏板22、前轮联接件24和后轮联接件26的单元,以及推动联接件66、传输联接件68、制动杠杆64和支架70组装到廉价版的车辆中,并且布线作为传输线缆的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就能够制造包括前后联动制动机构10的昂贵版的车辆。
[0141]在实施例中,将制动杆46描述为用作后轮制动器操作装置。然而,可以将能够拉动制动臂38的线缆用作后轮制动器操作装置。
[0142]接着,将通过参考图7(A)至7(C)描述后轮制动系统20的操作原理。
[0143]首先,图7(A)示出不执行制动操作的状态。接着,如图7(B)所示,通过在箭头A指示的方向上按压制动踏板22的操作部22a,制动踏板22的作用部22c和后轮联接件26在箭头B指示的方向上移动。此时,由主缸62的活塞62c的反作用力和反力弹簧72的反作用力的合力施加到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的拉力(即,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的反作用力)大于来自制动杆46的反作用力。因此,经由第一凸轮部24c与后轮联接件26接触的前轮联接件24不转动。因此,后轮联接件支撑部26a与作用部22c —起在其中移动的后轮联接件26在箭头C指示的方向上转动的同时在箭头B指示的方向上移动。
[0144]结果,通过按压制动踏板22的操作部22a,拉动了制动杆46,使后轮制动器34作动。
[0145]接着,如图7 (C)所示,进一步在箭头A指示的方向上按压制动踏板22的操作部22a。通过以该方式按压操作部22a,制动踏板22的作用部22c与后轮联接件26 —起进一步在箭头B指示的方向上移动。在该操作期间的特定时间点,制动杆46的拉力的反作用力超过主缸62的活塞62c的反作用力与反力弹簧72的反作用力的合力,从而经由第二凸轮部26c推动第一凸轮部24c,使得前轮联接件24在箭头D指示的方向上转动。此处,由于没有了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的反作用力的返回力,从而后轮联接件26受到制动杆46的反作用力以在箭头E指示的方向上转动。由此,第二凸轮部26c进一步推动第一凸轮部24c,增加了前轮联接件24的转动量。
[0146]结果,从使后轮制动器34作动的状态下进一步增加了制动踏板22的操作部22a的按压量,从而除制动杆46之外,拉动了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当拉动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时,推动联接件66经由附加地设置在主缸62上的传输联接件68而转动并且推压在活塞62c上。除了后轮制动器34之外,这还使前轮制动器74作动。
[0147]以该方式,根据实施例的前后联动制动机构10,当按压制动踏板22时,首先使后轮制动器34作动,并且接受后轮制动器34的操作的反作用力,使前轮制动器74作动。这使得能够在前轮制动器74作动之前使后轮制动器34作动,从而使得能够实现车辆的姿态的稳定化。
[0148]图8(A)和8(B)是示出当在操作前轮制动器74的主缸62中的液压(换言之,通过制动液产生的液压)损失时后轮制动系统20的操作状态的视图。图8(A)示出不执行制动操作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理解液压工作的状态不改变。接着,图8(B)示出在液压损失的情况下按压制动踏板22的操作部22a的状态。当在箭头A指示的方向上按压操作部22a时,作用部22c与后轮联接件26 —起在箭头B指示的方向上移动。此时,在没有液压损失的状态下,在制动操作的初始阶段,由于前轮制动器操作线缆40的反作用力大于制动杆46的反作用力,如图7(B)所示,后轮联接件26在箭头C指示的方向上转动。
[0149]然而,在液压损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