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91099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在与落座乘员的侧部相对应的下边梁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下边梁装饰条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向车辆宽度方向突出预定的长度的载荷传递部件的技术。根据该在先技术,由于在侧面碰撞时碰撞体在与下边梁外板抵接之前先与载荷传递部件抵接,因此能够更迅速地将冲击载荷传递至侧面碰撞传感器。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869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5]但是,虽然在实施上述在先技术的情况下,具有在侧面碰撞(尤其是与柱状物碰撞)时,通过被追加设定于下边梁外板与下边梁装饰条之间的载荷传递部件而使向下边梁外板的载荷传递变快的优点,但是并未考虑到下边梁本身的截面变形。因此,由于受下边梁本身的截面变形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向配置于下边梁周边部或柱下部上的加速度传感器(G传感器)的载荷传递变慢。因此,从传感的提前化的观点来看,上述在先技术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6]此外,虽然也存在一种通过对由控制装置实施的传感逻辑进行改良来实现传感的提前化的技术,但在传感逻辑的改良的方法中存在极限。
[0007]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通过车体结构的改良来实现传感的提前化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
[0008]用于解决本课题的方法
[0009]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具有:下边梁,其被配置于车身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形成于下边梁外板的上部处的上凸缘与形成于下边梁内板的上部处的上凸缘被接合在一起,所述下边梁通过下边梁外板与下边梁内板而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其被安装于所述下边梁内板上、或与该下边梁内板接合的部件上、或者从所述下边梁起被直立设置的柱的下部上,并根据加速度而对侧面碰撞进行检测;第一载荷传递部件,其以在所述下边梁的封闭截面内于长度方向上对该封闭截面进行分隔的方式而被配置,且第一接合部在被夹持于所述下边梁内板的上凸缘与所述下边梁外板的上凸缘之间、或者柱的下部与所述下边梁外板的上凸缘之间的状态下被接合,并且第二接合部被接合于纵壁部上,所述纵壁部位于所述下边梁外板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0010]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合部被预先接合于所述下边梁外板的上凸缘上,所述第二接合部被预先接合于所述下边梁外板的纵壁部上。
[0011]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载荷传递部件上形成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条形突起,所述条形突起具有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棱线。
[0012]第四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为,在第三方式中,在车辆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棱线与所述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0013]第五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被安装于安装托架上,所述安装托架以跨及所述下边梁内板的上壁部、与端部被接合于该上壁部上的地板面板的状态而被固定。
[0014]第六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下边梁外板的所述纵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上、于车辆侧面观察时与所述第一载荷传递部件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第二载荷传递部件。
[0015]第七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为,在第六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载荷传递部件上形成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条形突起,所述条形突起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棱线的延长方向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棱线。
[0016]第八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下边梁外板的下部以及所述下边梁内板的下部分别形成有下凸缘,并且双方的下凸缘被相互接合,所述第一载荷传递部件具有第三接合部,所述第三接合部在被夹持于该下边梁内板的下凸缘与所述下边梁外板的下凸缘之间、或者柱的下部与所述下边梁外板的下凸缘之间的状态下被接合。
[0017]第九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为,在第八方式中,所述第三接合部被预先接合于所述下边梁外板的下凸缘上。
[0018]第十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车身下部结构为,在第八方式或第九方式中,所述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被安装于纵壁部上,所述纵壁部位于所述下边梁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0019]第一方式的作用如下文所述。在侧面碰撞时,此时的碰撞载荷被输入至配置于车身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的下边梁上。由于下边梁通过下边梁内板和下边梁外板而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因此碰撞载荷在被输入至下边梁外板后,将被传递至下边梁内板上。其结果为,碰撞载荷将从下边梁内板被传递至安装于该下边梁内板等上的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中。由此,发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会被检测出来。
[0020]在此,在本方式中,以在下边梁的封闭截面内于长度方向上对该封闭截面进行分隔的方式配置有第一载荷传递部件。而且,该第一载荷传递部件的第一接合部在被夹持于下边梁内板的上凸缘与下边梁外板的上凸缘之间、或者柱的下部与下边梁外板的上凸缘之间的状态下被接合,并且第二接合部被接合于纵壁部上,所述纵壁部位于下边梁外板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因此,被输入至下边梁外板的纵壁部上的载荷通过第一载荷传递部件而被直接传递至下边梁内板的上凸缘或者柱的下部处。其结果为,使由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实施的传感变快。此外,作为从下边梁外板向下边梁内板实施传递的载荷传递路径,除了现有的载荷传递路径以外,还能够追加经由第一载荷传递部件的载荷传递路径,从而有助于传感的提前化。
[0021]根据第二方式,由于第一载荷传递部件的第一接合部被预先接合于下边梁外板的上凸缘上,第二接合部被预先接合于下边梁外板的纵壁部上,因此第一载荷传递部件在下边梁外板上被局部组件化。因此,下边梁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0022]根据第三方式,由于在第一载荷传递部件上形成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条形突起,所述条形突起具有在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之间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棱线,因此提高了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输入载荷的刚性。因此,从下边梁外板的纵壁部向第二接合部被输入碰撞载荷通过形成于条形突起上的第一棱线而高效地被传递至第一接合部。
[0023]根据第四方式,由于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第一棱线与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因此在俯视观察车辆时的载荷传递路径变短。
[0024]根据第五方式,以跨及下边梁内板的上壁部与地板面板的状态而固定有安装托架,并且在该安装托架上安装有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因此,当在侧面碰撞时碰撞载荷被输入至下边梁外板的纵壁部时,在第一载荷传递部件上,将有以第一接合部为旋转中心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转动的方向上的旋转力矩作用。其结果为,下边梁内板的上壁部被向车辆上方侧上推,从而使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能够更迅速地对侧面碰撞状态进行检测。
[0025]根据第六方式,由于在下边梁外板的纵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上、于车辆侧面观察时与第一载荷传递部件重叠的位置处,以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有第二载荷传递部件,因此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最先被输入至第二载荷传递部件。即,在与碰撞载荷被输入至第一载荷传递部件的时间点相比而较早的时间点上,碰撞载荷被输入至第二载荷传递部件。被输入至第二载荷传递部件的碰撞载荷在从下边梁外板的纵壁部传递至第一载荷传递部件之后,被传递至下边梁内板并被输入至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中。
[0026]根据第七方式,由于被形成于第二载荷传递部件上的条形突起所具有的第二棱线沿着被形成于第一载荷传递部件上的条形突起所具有的第一棱线的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