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赛车双层扩散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24194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赛车双层扩散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方程式赛车空气套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赛车双层扩散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工业中发动机、轮胎以及底盘技术都逐步趋于成熟,汽车越来越向着高速化的方向发展。于是,高速下的操纵稳定性成为了衡量车辆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影响高速操纵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轮胎与地面接触面上的压力。在车重一定的前提下,空气动力学工程师尝试开发出可以高效地增加下压力的装置。一种普遍的方法是在车身上加装可以增加下压力的翼片或扰流板,这些空气动力学套件虽然开发相对简单,但都存在升阻比(翼片产生升力与阻力只比)较小、对整车阻力有明显不利影响的弊端。
[0003]于是,车尾扩散器(diffuser)应运而生。相对传统的扰流板,扩散器的效率(此处指升阻比)更高,在顶尖的赛事中,扩散器产生的下压力占到了整车下压力的近1/2。其工作原理是在车尾加装一个向上翘的导流板,将车底的气流快速抽出,车底气流速度越大压强越低,于是便形成了一个低压区,而车顶部分压力相对较高,最终使车身获得下压力。扩散器的整个工作过程中,不会或产生极少额外的空气阻力,这也是其效率极高的原因。但想要让扩散器正常工作,路面必须非常平整,否则车底区域难以形成稳定的低压。因此,扩散器一般被使用在赛车或超级跑车上,而民用车主要行驶在路面复杂且平整度差的道路上,即便装上扩散器也难以发挥。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设计开发了一种赛车双层扩散器,通过双层布置使赛车获得较大的下压力,来满足赛车在弯道行驶以及极速状态下的稳定性。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6]—种赛车双层扩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底板;
[0008]两个第一扩散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后方的左右两侧;
[0009]第二扩散部,其设置于所述底板后方中部,且位于两个第一扩散部之间;
[0010]其中,所述第一扩散部包括第一上扩散板和第一下扩散板,所述第一扩散板与底板尾部衔接,并且所述第一上扩散板沿着所述赛车向后方向上翘起,所述第一下扩散板设置于第一上扩散板下方,从底板下方流过的气流经第一下扩散板引导后分别从第一下扩散板上方和下方流过。
[0011]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扩散部包括第二上扩散板和第二下扩散板,所述第二上扩散板与底板尾部衔接,并且所述第二上扩散板后方向上翘起,所述第二下扩散板设置于第二上扩散板下方,从底板上方和下方流经的气流分别从第二上扩散板上方和第二下扩散板下方流过。
[0012]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上扩散板为类似抛物线的圆弧形状,从而促进对气流的引导作用。
[0013]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上扩散板为类似抛物线的圆弧形状,从而促进对气流的引导作用。
[0014]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上扩散板尾部的切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
[0015]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上扩散板尾部的切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
[0016]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下扩散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
[0017]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下扩散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
[0018]优选的是,所述双层扩散器采用碳纤维材质。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赛车双层扩散器,将传统单层扩散器变为了双层扩散器,即在原有的一层扩散器的上方再增加一个进气口,并提升角度,达到双层抽气、增大扩散器容积的效果,使新扩散器更加有效,赛车的抓地力大幅提升。将双层扩散器做了更为合理的角度调整,分别设计成了 10°和25°,来更好地引导气流。从而使大量气流能够从扩散器的底部进入,根据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产生较大的压强,使赛车获得较大的下压力,来满足赛车在弯道行驶以及极速状态下的稳定性,对于赛车整体性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赛车双层扩散器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扩散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二扩散部结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赛车双层扩散器,包括底板110、第一扩散部120以及第二扩散部130。
[0025]其中第一扩散部120设置有两个,别为位于所述底板110后方的左右两侧,第二扩散部130设置于所述底板后方中部,且位于两个第一扩散部120之间。所述底板110安装于赛车底部,底板110与赛车底面间留有空气流通的通道。当赛车行驶时,底板110的上方和下方均有告诉气流流过,当高速气流流到底板110尾部时,经第一扩散部120以及第二扩散部130的引导作用,使赛车双层扩散器上下产生压力差,从而达到增大赛车下压力的目的,尤其在高速行驶时轮胎受到地面的反力明显增大,对于改善极限加速性能、高速转向性能、尚速制动性能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0026]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扩散部120包括第一上扩散板121和第一下扩散板122,所述第一上扩散板121与底板110尾部衔接,并且所述第一上扩散板121后方向上翘起,所述第一下扩散板122设置于第一上扩散板121下方,在第一上扩散板121和第一下扩散板122之间设置有空气流通通道。当赛车高速行驶时,从底板110上方流过的气流经后方向上翘起的第一上扩散板121引导,从底板110下方流过的气流经第一下扩散板122引导,使第一上扩散板121的上方、第一上扩散板121与第一下扩散板122之间、以及第一下扩散板122下方具有气流流过,当气流的流速不同,根据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使赛车获得较大的下压力,来满足赛车在弯道行驶以及极速状态下的稳定性。
[0027]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扩散部130包括第二上扩散板131和第二下扩散板132,所述第二上扩散板131与底板110尾部衔接,并且所述第二上扩散板131后方向上翘起,所述第二下扩散板132设置于第二上扩散板下方,从底板110上方和下方流经的气流分别从第二上扩散板131上方和第二下扩散板132下方流过。即第二扩散部130同样起到增大赛车下压力的作用。
[0028]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扩散板121为类似抛物线的圆弧形状,第一上扩散板121尾部的切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所述第一下扩散板12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ο
[0029]同样的,所述第二上扩散板131为类似抛物线的圆弧形状,第二上扩散板131尾部的切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所述第二下扩散板13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
[0030]通过上述设计,将传统单层扩散器变成双层扩散器,并且调整了双层扩散器合理的角度,分别设计成了 10°和25°,来更好地引导气流,从而使大量气流能够从扩散器的底部进入,根据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产生较大的压强,使赛车获得较大的下压力,来满足赛车在弯道行驶以及极速状态下的稳定性,对于赛车整体性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0031 ]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双层扩散器采用碳纤维材质。
[0032]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主权项】
1.一种赛车双层扩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两个第一扩散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后方的左右两侧; 第二扩散部,其设置于所述底板后方中部,且位于两个第一扩散部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扩散部包括第一上扩散板和第一下扩散板,所述第一上扩散板与底板尾部衔接,并且所述第一上扩散板沿着所述赛车向后方向上翘起,所述第一下扩散板设置于第一上扩散板下方,从底板下方流过的气流经第一下扩散板引导后分别从第一下扩散板上方和下方流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赛车双层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扩散部包括第二上扩散板和第二下扩散板,所述第二上扩散板与底板尾部衔接,并且所述第二上扩散板后方向上翘起,所述第二下扩散板设置于第二上扩散板下方,从底板上方和下方流经的气流分别从第二上扩散板上方和第二下扩散板下方流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赛车双层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扩散板为类似抛物线的圆弧形状,从而促进对气流的引导作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赛车双层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扩散板为类似抛物线的圆弧形状,从而促进对气流的引导作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赛车双层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扩散板尾部的切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赛车双层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扩散板尾部的切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赛车双层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扩散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 ο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赛车双层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扩散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 ο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赛车双层扩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扩散器采用碳纤维材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赛车双层扩散器,包括:底板;第一扩散部,其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后方的左右两侧;第二扩散部,其设置于所述底板后方中部,且位于两个第一扩散部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扩散部包括第一上扩散板和第一下扩散板,所述第一扩散板与底板尾部衔接,并且所述第一上扩散板后方向上翘起,所述第一下扩散板设置于第一上扩散板下方,从底板下方流过的气流经第一下扩散板引导后分别从第一下扩散板上方和下方流过。本实用新型将传统单层扩散器变为了双层扩散器,即在原有的一层扩散器的上方再增加一个进气口,并提升角度,达到双层抽气、增大扩散器容积的效果,使新扩散器更加有效,赛车的抓地力大幅提升。
【IPC分类】B62D37/02, B62D35/00
【公开号】CN205034192
【申请号】CN201520774712
【发明人】倪志浩, 陈泓延, 李琪, 段嘉雯, 吴昊
【申请人】吉林大学
【公开日】2016年2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