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端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28484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端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即连接shotgun和纵梁的吸能传力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各国星级标准的提高,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为了保证驾乘人员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需要汽车车身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以减少乘员舱的变形和提高一阶加速度平均值(一般汽车碰撞结果需考察车辆B柱根部加速度,此加速度曲线根据波峰大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加速度取平均值为一阶加速度平均值)。当前部碰撞发生时,发动机舱作为主要的承载件,必须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吸收足够的能量,这就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具有足够有用的吸能件和传力路径来高效的吸收能量。
[0003]一般对前部碰撞来说,发动机舱的传力路径是三条,一为前保、吸能盒、纵梁、kickdown传至后部车身;二为副车架小纵梁、副车架至kickdown传至后部车身;三为shotgun( shotgun在汽车结构中通常指上纵梁,即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结构)上至A柱,下至门槛到后部车身。一般车型设计中,shotgun与纵梁间,较少有较强的连接件连接,这导致在发动机舱范围,三条路径中互相没有联系,吸能部件也就只有有限的几个,吸能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前端吸能结构,以提高车身前端的吸能效果,保护乘员安全。
[0005]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由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纵梁、前部件和后部件构成,所述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的中段通过后部件与纵梁后段连接;所述后部件靠近纵梁的端部通过前部件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的前段连接;沿车身由前向后方向,所述前部件由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逐渐向纵梁倾斜,所述后部件由纵梁向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倾斜;所述前部件、后部件及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的部分构成三角形。
[0006]在发生前碰时,由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处传来的前碰力不仅会沿着A柱及门槛传到后部车身,还有一部分会经过前部件、后部件而传到纵梁上,并沿着纵梁向后传播及分散,从而扩宽了传力的路径,从而提高了吸能效果。上述前部件、后部件及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的部分构成三角形,结构稳定,而在25%小偏置碰中,前部件、后部件相对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倾斜的设置有助于将后部车身向外侧推开。
[0007]为提高前部件和后部件自身的强度,以及与其它件之间的连接强度,所述前部件和后部件的截面均为“几”字形,所述前部件和后部件的两端的两侧均设有翻边。
[0008]具体来说,所述前部件的前端两侧的翻边伸入至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前部型腔内并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搭接并焊接固定;前部件的后端顶部搭接在后部件背脊处并与后部件通过烧焊连接,前部件的后端两侧翻边与后部件的一侧翻边通过点焊连接。
[0009]所述后部件的前端两侧的翻边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搭接并焊接固定;后部件的后端背脊处搭接在纵梁上并与纵梁通过烧焊连接。
[0010]为减轻整体重量,所述前部件和后部件均设有减重孔。
[0011]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在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与纵梁间设计了前部件和后部件作为吸能传力部件,连接了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和纵梁,一是能够在前部高速碰撞中,此部件可以充当吸能件和传力部件吸收更多能量,二是针对逐年变化的NCAP法规,中国未来几年的法规中也可能涉及64km/h的25%小范围重叠前部刚性壁障碰撞(IIHS法规项,以下简称25%小偏置碰),此结构能在撞向这种壁障时,起到一定的Y向推开后部车身作用,降低乘员舱的变形和乘员伤害。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汽车前端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仰视图。
[0014]图3为前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图3的左视图。
[0016]图5为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图5的左视图。
[0018]图7为前部件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前段的连接示意图。
[0019]图8为前部件与后部件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9为后部件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中段的连接示意图。
[0021 ]图10为后部件与纵梁后段的连接示意图。
[0022]附图标示:1、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2、纵梁;3、前部件;31、前部件的翻边;4、后部件;41、后部件的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由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1、纵梁2、前部件3和后部件4构成,所述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的中段通过后部件4与纵梁2后段连接;所述后部件4靠近纵梁2的端部通过前部件3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的前段连接;沿车身由前向后方向,所述前部件3由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逐渐向纵梁2倾斜,所述后部件4由纵梁2向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倾斜;所述前部件3、后部件4及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的部分构成三角形。
[0026]图3和图4是前部件3的前视图和左视图,前部件3的截面均为“几”字形,前部件3两端的两侧均设有翻边31。如图7所示,所述前部件3的前端两侧的翻边31伸入至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前部型腔内并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搭接并焊接固定;如图8所示,前部件3的后端顶部搭接在后部件4背脊处并与后部件4通过烧焊连接,前部件3的后端两侧翻边31与后部件4的一侧翻边41通过点焊连接。
[0027]前部件3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的前段的搭接截面比与后部件4的搭接处截面大,上下面平滑过渡,下部设有减重孔。
[0028]图5和图6是后部件4的前视图和左视图,后部件4的截面为“几”字形,后部件4两端的两侧均设有翻边41。如图9所示,所述后部件4的前端两侧的翻边41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搭接并焊接固定;如图10所示,后部件4的后端背脊处搭接在纵梁2上并与纵梁2通过烧焊连接。
[0029]前部件3和后部件4的材料屈服强度不低于340MPa,厚度不低于1.0mm。前部件3和后部件4可在中部和下部适当开减重口,型面过渡需光滑过渡,不可有明显阶梯。实施过程中需调整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长度和此两件的位置,使前部件3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I前段搭接不影响大灯的安装。
【主权项】
1.一种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由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纵梁、前部件和后部件构成,所述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的中段通过后部件与纵梁后段连接;所述后部件靠近纵梁的端部通过前部件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的前段连接;沿车身由前向后方向,所述前部件由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逐渐向纵梁倾斜,所述后部件由纵梁向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倾斜;所述前部件、后部件及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的部分构成三角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件和后部件的截面均为“几”字形,所述前部件和后部件的两端的两侧均设有翻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件的前端两侧的翻边伸入至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前部型腔内并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搭接并焊接固定;前部件的后端顶部搭接在后部件背脊处并与后部件通过烧焊连接,前部件的后端两侧翻边与后部件的一侧翻边通过点焊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件的前端两侧的翻边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搭接并焊接固定;后部件的后端背脊处搭接在纵梁上并与纵梁通过烧焊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件和后部件均设有减重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前端吸能结构,以提高车身前端的吸能效果,保护乘员安全。该汽车前端吸能结构由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纵梁、前部件和后部件构成,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的中段通过后部件与纵梁后段连接;后部件靠近纵梁的端部通过前部件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的前段连接;沿车身由前向后方向,所述前部件由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逐渐向纵梁倾斜,所述后部件由纵梁向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倾斜;所述前部件、后部件及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的部分构成三角形。在发生前碰时,由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处传来的前碰力不仅会沿着A柱及门槛传到后部车身,还有一部分会经过前部件、后部件而传到纵梁上,并沿着纵梁向后传播及分散,从而扩宽了传力的路径,从而提高了吸能效果。在25%小偏置碰中,前部件、后部件相对于铰链柱到大灯横梁之间的上纵梁倾斜的设置有助于将后部车身向外侧推开。
【IPC分类】B62D25/08
【公开号】CN205239655
【申请号】CN201520848778
【发明人】曾婷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