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潜入水中的提升重物的双体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3610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潜入水中的提升重物的双体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潜入水中的提升重物的驳船,它包括至少一个浮动体;被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浮动体上并被其支撑的大致矩形的甲板壳体(deck box);位于所述甲板壳体的每个角上的稳定塔台;被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浮动体和/或稳定塔台上的水载箱;一个或多个压舱水水泵和/或压缩机,用于向所述水载箱充水或从水载箱中向外排水。
根据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符合权利要求1的可潜入水中的提升重物的驳船,从而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通过提供一种双船身型、三船身型或多船身型(也可被表示成多外壳型)可潜入水中的提升重物的驳船,运输速度、性能、操纵性和安全携带负载或在负载上进行工作的能力被显著地改善。此外,甲板壳体的宽度被显著地增大,同时驳船的整体重量增加有限或基本上保持不变,最后一点意味着,驳船所使用的钢的总量和材料的总量的增加与驳船宽度的增加不成比率。
由于水线面惯性(waterplane intertia)和船体缓冲之间的最佳组合,多浮动船身具有良好的经受海上风浪的性能。更多的缓冲可以从所述浮动体上得到而不是来自于一个船体。由于它们极高的横向惯性力矩,船身宽大的船具有非常“悲惨的(cruel)”趋向。对于双船身型驳船,可以降低这种效果,同时保持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驳船包括两个或三个所述浮动体。
多船身原理可以适用于宽度大于60米的可潜入水中的提升重物的驳船,同时对于它的质量没有负面影响。根据本发明,宽度例如大于80米的驳船更容易制造,例如提供一种更好的可能性,用于运输所谓的具有两个或多个平行的浮动船身的半潜入钻井平台。对于大的钻井平台,最外侧船身之间的距离通常大于50米,同时它们的长度通常是80米或更多。而普通驳船的宽度最多是50米,在普通驳船上,这种钻井平台被横向地运输,也就是平台的可潜入浮动船身的纵向沿垂直于驳船的纵向延伸。在这种朝向下,钻井平台的支撑柱将靠近甲板壳体外侧甚至位于甲板壳体的外侧,从而钻井平台的壳体将承受弯矩。然而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船身承受这种弯矩,因此利用这种方式在深海运输钻井平台可能导致对所运输的钻井平台造成损害。
为了获得足够的浮力和稳定性,根据本发明,浮动体的宽度应该大于10米,最好是20~25米。
为了在甲板壳体低于水面时帮助将诸如船或钻井平台等负载移动到甲板壳体上的正确的位置,根据本发明,最好在每个稳定塔台上配备有用于将负载在甲板壳体上定位的定位绞车装置。
为了确保驳船自身支撑负载,例如进行补给,根据本发明,最好在一个或多个稳定塔台的顶面设置一起重机。
为了在驳船上具有良好的视野,例如在甲板壳体上装载或卸载沉重和/或大的负载,例如船或钻井平台期间,根据本发明,在一个稳定塔台的顶面上,最好是在右舷向前的塔台的顶面上设置中央指挥装置。当起重机被设置在这个塔台顶面上时,应该清楚的是,最好将起重机设置在同一个塔台的顶面上。
为了改善驳船的操纵性,根据本发明,最好在驳船上设置动力推进装置。


图1是示意性显示了符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驳船的透视图,在所述驳船上例如装载了一个钻井平台;图2是图1所示驳船的纵向侧视图;图3是在图1所示驳船的横向上的侧视图。
优选实施例介绍图1用透视图示意性显示了符合本发明的可潜入水中的提升重物的驳船。驳船1包括被支撑在两个浮动体2和3上的矩形甲板壳体4。所述浮动体2和3在驳船1的纵向L上延伸。在驳船1的横向T上,浮动体2和3彼此间隔分布。在两个间隔分布的浮动体2和3之间形成间隙18,所述间隙18向下、向前和向后敞通。所述甲板壳体4大致为矩形,并具有纵向侧面12、13,并配备有4个所谓的稳定塔台5、6和7(第4个位于钻井平台20的后面)。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从俯视图上看,驳船并不必须具有矩形形状。例如从前方看,如果希望也可以从后方看,所述驳船可以是锥形的,在此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稳定塔台可以被设置在锥形部分,而不是严格地被设置在每个甲板壳体的角部。
在图示实施例的情况下,甲板壳体的宽度B大约是80米。在稳定塔台之内的甲板壳体的长度(在纵向L上)大约是125米,甲板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的整体长度大约是150米。浮动体的宽度C大约是20米。
为了将例如钻井平台20装载在驳船1的甲板壳体4上,驳船1配备有设置在浮动体2和3内的水载箱8和设置在每个稳定塔台5、6、7内的水载箱9。虽然可以在没有任何泵送装置的帮助下,向所述水载箱内充水,然而在实践中,最好利用两个或更多的水泵10向所述水载箱内充水。这是为了确保压舱水在水载箱8和9内均匀的分布。此外,所述水泵将帮助缩短使驳船潜入水中所需的时间。为了实现此目的,也可以使用空气压缩机。图中显示符合本实施例的驳船的深度大约是15米。在潜入水中的条件下,驳船将具有大约27米的船吃水深度,这意味着甲板壳体4的上平面将位于水下12米深的地方。
当驳船完全潜入水中后,诸如钻井平台20等负载可以被移动到甲板壳体4上的一个合适位置上。可以利用设置在四个稳定塔台5、6和7(图中仅显示三个,另一个藏在钻井平台的后面)中的每个稳定塔台上的定位绞车14,来完成这种移动到位。为了协调这种移动到位,在右舷向前稳定塔台6上设置一中央指挥中心16。
当诸如钻井平台20等的负载被移动到甲板壳体4的顶部上的合适位置上之后,操作压舱水水泵10,以将水载箱8、9中的压舱水排出,从而升高负载20,使其高出水面。
参考图3,用数字30代表驳船1在没有承受负载时的船舶的水线平面,用数字31表示驳船1在潜入水中时的船舶的水线平面。当驳船1上装载有负载20时,它被升高到水线平面之上,这时驳船基本上位于和没有承受负载时相同的深度。
钻井平台20例如具有两个船体21、22,每个船体支撑3个柱23,所述柱又支撑配备有塔架25的甲板24。对于这种钻井平台20,通常所述船体21、22的长度大约是80~120米。在船体21上的最靠前的柱23和最靠后的柱23之间的距离一般大于60米。通常现有技术中的驳船宽度不超过50米(和图3中的宽度B相比)。钻井平台的船体21、22之间的横向距离经常超出50米,根据现有技术,采用横向朝向运输这种钻井平台20(也就是它们的船体21、22在驳船的横向T上延伸)。这意味着每个船体的最外侧柱23将位于甲板壳体4的外面,因此在船体21、22上产生不利的弯矩并可能导致对钻井平台20的损害。
在横跨船的方向上安装钻塔不仅导致钻塔自身内出现弯曲,也可能使承运船只的甲板承受额外的负载。可能出现局部弯曲和整体弯曲效应。要求更紧固的海上连接,并将严格限制通道的大小。
和现有技术的驳船相反,符合本发明的驳船可以被制造得宽度B大于60米,例如80米或更大,确保钻井平台20如图1所示沿纵向被运输。这意味着船体21和22在它们的长度上被均匀地支撑并不承受弯矩。在这方面,进一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钻井平台20在驳船上处于纵向朝向时,驳船可能承受的围绕轴11的弯矩对钻井平台20没有损害。这是由于在设计时考虑到在使用期间,钻井平台20将承受这种弯矩。由于钻塔纵向地被设置在承运船只的甲板上,整体应力和局部应力被减少,钻塔起重机船的完整性和它的运载柱的强度不会受很大的影响,受波浪撞击的可能性降低。最终,在海上运输之前和海上运输期间,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从各个方向进入钻塔并进行工作。
虽然符合本发明的驳船为了运输目的通常被拖引船牵引,根据本发明,最好在驳船上配备动力推进装置17。这就增加了驳船的可操纵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潜入水中的提升重物的驳船(1),包括至少一个浮动体(2,3);被设置在至少一个浮动体(2,3)上并被其支撑的大致矩形的甲板壳体(4);位于所述甲板壳体(4)的每个角上的稳定塔台(5,6,7);被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浮动体(2,3)和/或稳定塔台(5,6,7)上的水载箱(8,9);一个或多个压舱水水泵(10)和/或压缩机,用于向水载箱(8,9)充水或从水载箱(8,9)中向外排水,其特征在于驳船(1)包括两个或多个所述浮动体(2,3),所述浮动体在驳船的纵向(L)上延伸并在驳船的横向(T)上彼此间隔分布,它们之间具有间隙(18),并相对于驳船(1)的纵向中心轴线(11)对称分布,所述间隙(18)在前后方向上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驳船,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两个所述浮动体(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驳船,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三个所述浮动体。
4.根据上述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驳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甲板壳体(4)的宽度(B)是60米或更大。
5.根据上述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驳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体(2,3)的宽度(C)大于10米,最好是15~25米。
6.根据上述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驳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甲板壳体的纵向侧边(12,13)中的每个侧边被一个所述浮动体(2,3)支撑。
7.根据上述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驳船,其特征在于每个稳定塔台(5,6,7)配备有定位绞车装置(14),用于将负载(20)定位在甲板壳体(4)上。
8.根据上述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驳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稳定塔台(5,6,7)的顶面设置一起重机(15)。
9.根据上述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驳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个稳定塔台(6)的顶面上,最好是在右舷向前的塔台上设置一中央指挥中心(16)。
10.根据上述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驳船,其特征在于所述驳船配备有动力装置(17)。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潜入水中的提升重物的驳船,它包括至少一个浮动体(2,3);一被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浮动体上并被其支撑的大致矩形的甲板壳体(4);位于所述甲板壳体的每个角上的稳定塔台(5,6,7);被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浮动体和/或稳定塔台内的水载箱;一个或多个压舱水水泵和/或压缩机,用于向所述水载箱充水或从水载箱中向外排水。该驳船包括两个或多个所述浮动体,所述浮动体沿驳船的纵向延伸并在驳船的横向上彼此间隔分布,它们之间具有间隙(18),并相对于驳船的纵向中心轴线(11)对称分布,所述间隙在前后方向上敞通。
文档编号B63B9/06GK1437543SQ00819199
公开日2003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2日
发明者迪尔克·范·德莱利, 威廉·亨德里克·若勒 申请人:劳动承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