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9758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涉及一种海洋工程保障基地运输人员的大物流供应船舶,属于船舶技术领域。
背景技 术海上平台工作人员和物资运输,特别是人员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双体穿浪船、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运输船等专用工作船进行运输,这些运输方式大都建立在以单个海洋平台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上。随着海上运输平台数量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密集,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正在探索利用基地为中心的区域化系统工作模式。基地相当于一个大的海上客货中转站,建有仓库及人员休息区域等设施,平台上需要的油、水等货物及平台工作人员可先运至石油基地, 再由基地转运到各个石油平台。这样目前的运输方式就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直升机运载的人员数量很少,价格昂贵。而且受天气影响很大,恶劣天气根本不能起飞。由于受航空管制的限制,不能解决大量的人员交通问题。2.双体穿浪船运载的人数受限,零航速时耐波性能很差,在波浪的作用下升沉运动剧烈,不具备动力定位能力,不能保证在有风浪的海况下进行海上安全换乘,出航率很低。3.现有的多用途平台工作船可运载少量的平台工作人员,受到目前规范规则的限制,搭乘海洋平台工作人员的数量受限,不能满足海上工作的需要。4.对于大型海上基地来说,特别是远距离运输情况下,目前平台提供服务的供应船显然运输能力太小,效率低,成本高。而普通的大型货船机动性能差,速度第,不具备动力定位能力,不能满足海洋平台工作各种货物和人员的运输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了一种海上基地大物流供应船,该船能够运输大量的人员,效率高,运载速度快,并且具备动力定位能力。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包括船艏、船舯和船艉,该船载人工况吃水线以下的船舯线形为小方形系数船型,载人工况吃水线以上的船舯线形为大方形系数的肥大型船型,该船的救生甲板上安装有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所述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包括登陆平台、可移动斜梯、平台升降油缸和斜梯导轨,所述登陆平台通过平台立柱安装在救生甲板上,所述可移动斜梯安装在登陆平台前端,可移动斜梯上安装有滚轮,可移动斜梯通过滚轮在斜梯导轨上移动,登陆平台下方安装有平台升降油缸,所述平台升降油缸控制整个装置的升降。优选地,该船的船艏为前倾式鼻艏。优选地,该船的船艉为内旋鳍尾。
更优选地,所述内旋鳍尾为短尾内旋隧道式形状。进一步地,该船设立四套独立推进系统,分别为两个CPP和两个Z推,所述一个CPP 和一个Z推组成对转桨系统。优选地,所述Z推为导管桨。进一步地,该船的推进系统采用全电力推进。进一步地,所述船艏部分两侧分别安装首侧推。进一步地,所述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上还安装有升沉监测装置和信号分析处理装置,所述升沉监测装置与信号分析处理装置相连,所述信号分析处理装置与平台升降油缸相连。更进一步地,该船为双内旋鳍尾双对转桨系统。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该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可以运输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尤其对运输人员有着良好的特点;该船能解决大量人员的海上交通运输问题,其船载客数量是现有的5 10倍; 该船具有动力定位能力,保证在有风浪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海上人员的换乘,出航率高;同时该船运输力大,效率高,其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2为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包括船艏1、船舯2和船艉3,船艏1为前倾式鼻艏,该船载人工况吃水线以下的船舯线形为小方形系数船型,载人工况吃水线以上的船舯线形为大方形系数的肥大型船型,船艉3为内旋鳍尾,内旋鳍尾为短尾内旋隧道式形状,这样的形状提高了船身效率2. 5%,减小了附体阻力10%,改善了船舶快速性能,利用内旋鳍尾的特点,能够加大螺旋桨直径,降低了螺旋桨转速,产生预旋流和假尾效应,是尾部伴流非常均勻,提高了推进效率15 25%振动和噪音大大减小,减少降低噪音。救生甲板上安装有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4。参照图2,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4由登陆平台5、可移动斜梯6、平台升降油缸7和斜梯导轨8组成,登陆平台5通过平台立柱9安装在船舯3后部甲板上,可移动斜梯6安装在登陆平台5前端,可移动斜梯6上安装有滚轮 10,可移动斜梯6通过滚轮10在斜梯导轨8上移动,登陆平台5下方安装有平台升降油缸 7,平台升降油缸7控制整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4的升降。当该船需要人员换乘时, 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4开始工作,斜梯导轨8放置在需要换乘的船或陆地上,换乘人员通过登陆平台5和可移动斜梯6,换乘到所需的船和陆地上。该船设立四套独立推进系统,分别为两个CPP 12和两个Z推13,所述一个CPP 12和一个Z推13组成对转桨系统, 其中Z推13为导管桨。该船的推进系统采用全电力推进,这样的推进方式和推进系统为最佳的系统工作模式,可以合理分配能量资源,动态调节动力供给,提高了系统能量的综合利用率,其利用综合管理技术可节能效果达到15%以上。船艏1部分两侧分别安装有首侧推11。整个船为双内旋鳍尾双对转桨系统。该船的具体参数为 总长 LoA :138.0m
垂线间长Lpp 132. Om 型宽 B 22. Om 型深D :9m
设计吃水d 4. Om/6. 5m 运输人员Pr 500人推进功率配置 推进电机3060kwX2台 Z 推:2000kwX2 台首侧推:500kwX2台航速
考虑15%海上裕度,推进电机100%MCR,Z推60%MCR,即总功率8520kw时,本船吃水4m, 航速不低于20kn ;吃水6. 5m时,高速不低于16. 5kn。Z推全功率用于动力定位。主推进系统推进电机轴功率为2X3011kW,变频器是主推进系统的控制核心,对不同推进工况下的负载变化进行最佳的动态控制和保护,从而保证推进系统的最佳性能和安全运行。舵桨装置推进电机轴功率为2X1115kW,带全回转舵桨进行推进,变频器是主推进系统的控制核心,对不同推进工况下的负载变化进行最佳的动态控制和保护,从而保证推进系统的最佳性能和安全运行。电力由柴油发电机提供。本船具有良好的耐波性,操纵行和舒适性,具备优良的低速漫游、动力定位和升沉控制性能,人员换乘的海况的适应能力大为提高,特别适用于海洋工程以海上基地为中心的深远海系统的工作模式。实施例2
本实施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对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4进行了进一步地优化。 安装了升沉监测装置和信号分析处理装置,升沉监测装置与信号分析处理装置相连,信号分析处理装置与平台升降油缸7相连。安装了升沉监测装置和信号分析处理装置,升沉监测装置可以根据海上的情况自动对升沉情况首先进行一个监测,然后将监测信号送到信号分析处理装置进行处理,从而以一个最佳的数值控制平台升降油缸7,使升沉控制补偿装置 4处于一个最有利用人员换乘的位置和角度。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包括船艏、船舯和船艉,其特征在于,该船载人工况吃水线以下的船舯线形为小方形系数船型,载人工况吃水线以上的船舯线形为大方形系数的肥大型船型,该船的救生甲板上安装有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所述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包括登陆平台、可移动斜梯、平台升降油缸和斜梯导轨,所述登陆平台通过平台立柱安装在救生甲板上,所述可移动斜梯安装在登陆平台前端,可移动斜梯上安装有滚轮,可移动斜梯通过滚轮在斜梯导轨上移动,登陆平台下方安装有平台升降油缸,所述平台升降油缸控制整个装置的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其特征在于,该船的船艏为前倾式鼻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其特征在于,该船的船艉为内旋鳍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旋鳍尾为短尾内旋隧道式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其特征在于,该船设立四套独立推进系统,分别为两个CPP和两个Z推,所述一个CPP和一个Z推组成对转桨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其特征在于,所述Z推为导管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其特征在于,该船的推进系统采用全电力推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艏部分两侧分别安装首侧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上还安装有升沉监测装置和信号分析处理装置,所述升沉监测装置与信号分析处理装置相连,所述信号分析处理装置与平台升降油缸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其特征在于, 该船为双内旋鳍尾双对转桨系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洋工程基地客货后勤保障船,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包括船艏、船舯和船艉,船艏为前倾式鼻艏,该船载人工况吃水线以下的船舯线形为小方形系数船型,载人工况吃水线以上的船舯线形为大方形系数的肥大型船型,所述船艉为内旋鳍尾,内旋鳍尾为短尾内旋隧道式形状,该船的救生甲板上安装有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人员换乘升沉控制补偿装置有助于人员的换乘。本船能运载大量人员,效率高,运载速度快,并且具备动力定位能力。
文档编号B63H5/14GK102320356SQ20111018448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日
发明者严俊, 叶姗, 殷婷婷, 陈骁 申请人: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武船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