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置式水密舱口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9291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平置式水密舱口盖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用舱口盖,尤其涉及一种紧固件露出甲板的水密舱口盖。属于船舶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船舶作为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其在海上航行时,一般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为了保证船舶的正常航行,离不开船舶中各种设备可靠稳定地工作和各种物资的补给。而设备和货物需要各种不同功能的舱室或平台来放置,因此船舶都会在甲板下部设置若干舱室用来放置设备和货物等,同时在甲板上也会设置相应区域来放置货物。而为了能够使设备、货物和人员顺利入舱,在甲板上会设置若干个舱口盖,其中有些舱口的盖尺寸还比较大。

漏天甲板上传统的平置舱孔盖安装方法一般都是:安装上舱口盖之后使用螺母将其固定,固定用的螺栓、螺母和密封用的橡胶暴露在露天甲板上。

这种安装方法不仅使得舱口盖的盖板与甲板之间的高度差较大、螺栓会超出盖板,影响甲板的平整度和水密性,此时如果需要经常在船舶的甲板上运货移货,尤其是有些船舶(如海洋平台供应船等)需要大面积的区域来装集装箱、供应品等货物,会给工作人员带来诸多不便;且会被非本船人员开启和被盗,一旦被盗之后还需要实配,费工费时;再有,螺栓、螺母和橡胶暴露在露天甲板上,大大减小了它们的使用寿命。一旦螺栓螺母腐蚀咬合,拆卸难度很大且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置式水密舱口盖结构,以解决舱口盖盖板与甲板之间的平整度低以及水密性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置式水密舱口盖,包括一舱口盖盖板,所述舱口盖盖板与甲板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甲板内侧靠近所述舱口盖盖板设有与所述甲板垂直的加强件,所述舱口盖结构中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舱口盖盖板内侧的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中包括:一螺栓、一衬套、一紧固板以及第一角钢,其中,所述第一角钢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垂直于所述舱口盖盖板,所述第二边平行于所述舱口盖盖板背离所述加强件设置,且所述第一边与所述加强件之间预留第一预设距离;所述衬套背离所述第一边垂直于所述第二边设置;所述紧固板平行于所述舱口盖盖板固定在所述加强件上,且所述紧固板的垂直方向上包括一与所述螺栓中通孔大小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衬套中空位置对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衬套螺纹连接;所述水密性结构中包括:第一围板及一橡胶垫,其中,所述第一围板平行于所述第一角钢的第一边设置于第一角钢的第一边和所述加强件之间,且所述第一围板的一端垂直于所述舱口盖盖板设置、另一端与所述加强件相抵;所述橡胶垫于所述第一围板和所述第一角钢的第一边之间紧贴所述舱口盖盖板内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螺栓为不锈钢螺栓,所述衬套为青铜衬套。

进一步地,垂直设置于甲板内侧的加强件中包括:第一固定板、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固定板、第二角钢以及第二围板;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围板靠近所述舱口盖盖板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甲板内侧、另一端固定于船舱底部;所述第二角钢与所述第一角钢背向相抵设置,所述第二角钢中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三边和第四边,第三边平行于所述甲板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所述第四边的一端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角钢的第二边上、另一端与所述紧固板相抵;所述第二固定板于所述第二角钢和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平行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且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角钢匹配;所述第二围板朝向所述甲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围板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三边上,且所述第二围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角钢的第一边和所述第一围板之间与所述橡胶垫相抵。

进一步地,垂直设置于甲板内侧的加强件中还包括一圆钢,所述圆钢平行于所述第二围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围板与所述橡胶垫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设置于甲板内侧的加强件中还包括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于所述第二围板和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角钢的第三边和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且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围板相抵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第二固定板中分别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紧固板的第二通孔,且所述两个第二固定板之间的宽度与所述紧固板的宽度匹配,所述紧固板中包括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同的第三通孔;一轴销穿设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将所述紧固板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采用的不锈钢的螺栓和青铜衬套实现锁紧结构的技术方案,获得了有效避免螺栓腐蚀后锁紧结构咬死的技术效果。

3、采用的在舱口盖结构中设置了水密性结构的技术方案,获得了防止雨水进入内舱,提高防水性的技术效果。

4、采用的将橡胶垫设置在舱口盖盖板内侧的技术方案,获得了避免侵蚀,延缓橡胶垫老化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平置式水密舱口盖结构一种实施方式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平置式水密舱口盖结构另一种实施方式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平置式水密舱口盖结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舱口盖盖板1,甲板2,第一角钢3,衬套4,紧固板5,螺栓6,第一围板7,橡胶垫8,第一固定板9,第二固定板10,第三固定板11,第二围板12,第二角钢13,圆钢14,加强件15,轴销16,垫圈17,第一预设距离L1,第二预设距离L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平置式水密舱口盖结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该舱口盖结构中,舱口盖结构中包括与甲板2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的舱口盖盖板1,甲板2内侧靠近舱口盖盖板1设有与甲板2垂直的加强件15,舱口盖结构中还包括一设置于舱口盖盖板1内侧的锁紧结构。在工作过程中,锁紧结构和加强件15相互配合,实现将舱口盖盖板1锁紧的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来说,锁紧结构中包括:螺栓6、衬套4、紧固板5以及第一角钢3,其中,第一角钢3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第一边垂直于舱口盖盖板1,第二边平行于舱口盖盖板1背离加强件15设置,且第一边与加强件15之间预留第一预设距离L1;衬套4中空(即衬套4中间为空心的)且内置螺纹与螺栓6匹配,衬套4背离第一边垂直于第二边设置;紧固板5平行于舱口盖盖板1固定在加强件15上,且紧固板5的垂直方向上包括一与螺纹大小匹配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衬套4中空位置对应;螺栓6穿过紧固板5的第一通孔紧固在衬套4中(螺栓6与衬套4之间螺纹连接)。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预设距离L1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预留,我们对这一距离的具体值不去做限定,之所以在这里强度要预留该距离,原因在于,原则上为了舱口盖结构的紧凑型,这里我们应该对该第一预设距离L1预留的越小越好,该第一预设距离L1大于舱口盖盖板1和甲板2之间的距离(如,10mm)就能实现目的,当然,第一预设距离L1也要考虑到第一角钢3与舱口盖盖板1外边之间的距离和紧固板5和甲板2外边之间的距离,如第一预设距离L1设置的范围可以在30mm~80mm之间。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上述螺栓6为不锈钢螺栓,衬套4为青铜衬套,这样,即使螺栓6和衬套4受到雨水的冲刷,也不会生锈,自然不会出现螺栓6腐蚀造成与衬套4之间咬合的问题。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角钢3中第一边和第二边的垂直高度都为90mm(,青铜衬套4设置在第二边的正中间;紧固板5的材料为钢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螺栓6和青铜衬套4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只要其能实现本实施例的目的,都包括在本实施例的内容中。

再有,如图1所示,除了在舱口盖盖板1内侧设置了上述的锁紧结构之外,还设置了水密性结构,且该水密性结构靠近舱口盖盖板1和甲板2之间的间隙设置。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水密性结构中包括:第一围板7及一橡胶垫8,其中,第一围板7平行于第一角钢3的第一边设置于第一角钢3的第一边和加强件15之间,且第一围板7的一端垂直于舱口盖盖板1设置、另一端与加强件15相抵,第一围板7与第一角钢3的第一边之间留有第二预设距离L2;橡胶垫8于第一围板7和第一角钢3的第一边之间紧贴舱口盖盖板1内侧设置,且橡胶垫8的宽度与第二预设距离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围板7为一扁钢,且该扁钢的延长方向与第一角钢3的第一边平行,将设置靠近舱口盖盖板1和甲板2之间的间隙设置,这样,一旦有雨水从间隙中渗透进来,该水密性结构能够有效阻止。至于上述第二预设距离L2,实际上就是指橡胶垫8的宽度,在实际应用中,该第二预设距离根据上述第一预设距离L1进行调整,橡胶垫8的大小根据该第二预设距离L2进行调整,在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二预设距离L2的可以为40mm等。

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舱口盖结构中除了包括上述锁紧结构和水密性结构之外,垂直设置于甲板2内侧的加强件15中包括:第一固定板9、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固定板10、第二角钢13以及第二围板12;其中,第一固定板9平行于第一围板7靠近舱口盖盖板1设置,第一固定板9的一端固定在甲板2内侧、另一端固定于船舱底部;第二角钢13与第一角钢3背向相抵设置,第二角钢13中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三边和第四边,第三边平行于甲板2垂直设置在第一固定板9上,第四边的一端垂直设置于第一角钢3的第二边上、另一端与紧固板5相抵;第二固定板10于第二角钢13和第一固定板9之间平行垂直设置在第一固定板9上,且第二固定板10的一端与第二角钢13匹配;第二围板12朝向甲板2平行于第一围板7垂直设置在第三边上,且第二围板12设置于第一角钢3的第一边和第一围板7之间与橡胶垫8相抵。在具体实施例中,这里的第二角钢13的尺寸与上述第一角钢3的尺寸可以一样也可以不同,只要在设置的时候将两个角钢的直角部分相互抵着,通过两个角钢将紧固板5设置成与甲板2平行实现锁紧结构的锁定,就能实现目的。两个第二固定板10都为肘板,分别嵌在第二角钢13内部垂直设置在第一固定板9上,且该两个第二固定板10用于固定紧固板5。第二围板12与第一围板7一样,可为扁钢,且为了能够更好的固定住橡胶垫8,将该第二围板12设置在橡胶垫8的中间位置。

另外,垂直设置于甲板2内侧的加强件15中还包括一圆钢14,圆钢14平行于第二围板12设置于第二围板12与橡胶垫8之间。在本技术方案中,由第二围板12实质上是一个扁钢,扁钢边缘有尖锐棱角,为了防止扁钢将橡胶垫8损坏,我们在橡胶垫8和第二围板12之间了该圆钢14,缓冲第二围板12对橡胶垫8造成的压力。另外,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橡胶垫8、圆钢14和第二围板12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与第一角钢3中第一边的高度相同。

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改进得到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从图中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垂直设置于甲板2内侧的加强件15中还包括第三固定板11,第三固定板11于第二围板12和第一固定板9之间分别垂直于第二角钢13的第三边和第一固定板9设置,且第三固定板11与第一围板7相抵设置。在具体实施例中,这里的第三固定板11与第二固定板10相同,都为肘板。

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固定板10中分别包括用于安装紧固板5的第二通孔,且两个第二固定板10之间的宽度与紧固板5的宽度匹配,紧固板5中包括与第二通孔相同的第三通孔;一轴销16穿设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将紧固板5固定。且在固定的过程中,在该轴销上两个第二固定板10的内侧分别设置垫圈17。

作为一个完整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角钢3和第二角钢13的尺寸90×90×10mm(其中,两个角钢的两个边宽分别为90mm,边厚为10mm),第二角钢13中第三边的上表面距离甲板2之间91mm,第二固定板10中第二通孔的中心点距离第二角钢13中第三边的上表面73mm,衬套4中轴线距离第一固定板9靠近舱口盖盖板1一侧(图中左侧)距离为126mm,第二围板12靠近甲板2一侧(图中右侧)与第一固定板9左侧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三固定板11宽度)为55mm。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上结构的设置,可以将舱口盖盖板1与甲板2之间的水平度控制在1mm的范围内,同时能够将舱口盖盖板1与甲板2之间的间隙控制在10mm的范围内。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