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单拖网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1053阅读:2304来源:国知局
船用单拖网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鱼设施,尤其涉及一种船用单拖网板。



背景技术:

传统渔船拖网作业时,采用两条船并行开足马力而捕鱼网在两条船之间张开方式,这种方式能耗比较大,为此,出现了单只拖网船,为使单只船前进并且要使渔网张开,就必须用船用单拖网板,将船用单拖网板设于拖网两端并行前进,能达到双船拖网的效果。

船用单拖网板是用于连接渔船和网具之间,利用其在水下拖拽过程中所产生的侧向扩张力来保证网袖和网口的有效展开,从而达到捕鱼的功效。因此,船用单拖网板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拖网的鱼获效率。

在我国单船拖网渔业中常用的船用单拖网板有矩形平面网板、V形网板、椭圆形网板和综合型网板。矩形平面网板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拖网板,由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方便,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我国远洋虾拖网和臂架拖网渔业,但是其升阻比大,水动力性能较差;V形网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全金属结构拖网板,其因拖网板面呈“V”形而得名,由于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稳定性好,因此,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型单船拖网渔业,其主要缺点是水动力性能较差,基本上与矩形平面网板相仿;椭圆形网板是原苏联最常用的网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扩张性也优于矩形和V形网板,而且渔场适应性强,适宜在高低不平的海底拖拽,但结构比较复杂、维修麻烦、使用期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作业稳定性好的船用单拖网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船用单拖网板,包括前后两端翘起呈船形的主体板,所述主体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上浮结构和下压重箱,所述主体板的内侧面为正面,所述主体板的外侧面为背面,所述主体板的正面设置有从其前端延伸至后端的加强筋板,所述主体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加强筋板垂直且贯通所述主体板正面和背面的导流槽;

所述上浮结构包括上单片叶,所述上单片叶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浮球的吊浮子环。

作为优选:所述主体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块相互平行的连接板,所述上浮结构与其中一块连接板可拆卸连接,所述下压重箱与另一块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压重箱上设置有可拆卸的配重块。

作为优选:所述上单片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主体板连接的安装板,所述上单片叶的其余边沿通过一条加强边条进行加固,所述加强边条的两端与所述安装板的两端固定连接;

所述吊浮子环为多个,沿所述加强边条均匀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上单片叶垂直,在所述上单片叶与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置有沿所述主体板的前端向后端均匀分布的多个肋板。

作为优选:所述主体板的前后两端均呈圆弧状,所述前面板的边沿和所述后面板的边沿均设置有与两块连接板对接的弧形加强条,分别用于加固所述主体板的前端和后端。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筋板为多块,相邻的加强筋板之间以及靠近所述主体板两侧的加强筋板与其靠近的主体板的侧边沿之间均设置有加强支撑。

作为优选:其中一块加强筋板位于所述主体板的正中,为中轴板,所述中轴板上靠近所述导流槽的位置枢设有活动三角板,所述活动三角板上设置有吊环和连接孔;

所述主体板的背面对称设置有两个叉网板,两个叉网板分别位于所述主体板的两侧且均靠近所述主体板的后端,所述叉网板上开设有多个叉网安装孔。

作为优选:所述主体板包括由其前端至后端方向依次设置的前面板、中面板和后面板,所述主体板的前端位于所述前面板上,所述主体板的后端位于所述后面板上。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槽为两条,分别位于前面板与中面板之间以及中面板与后面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中面板倾斜设置,使两条导流槽能够将所述主体板正面的水流沿其前端向后端的方向导向主体板的背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浮结构设计为上单片叶,通过在上单片叶上的吊浮子环连接浮球来实现船用单拖网板在水中竖立,并使船用单拖网板漂浮在特定深度的水中,配合渔网和渔船进行捕鱼使用,在渔船的行驶过程中使渔网以特定的角度张开并且在渔船的行驶过程中保持同样的张开角度。由于浮球由密度较小的实心防水材料组成,可以有效地保证船用单拖网板在整个捕鱼过程中能够保持重心,不会出现类似采用空心的上浮结构由于空心部分进水导致的船用单拖网板重心改变而使渔网的张开角度改变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配合渔网和渔船进行捕鱼,可以有效地保证在捕鱼的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槽可以在船用单拖网板行进的过程中将作用于主体板正面的水流沿其前端向后端的方向导向主体板的背面,减少船用单拖网板受到的水流阻力。

由于上浮结构通常是船用单拖网板最易损坏的部分,本实用新型的上单片叶与主体板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在上单片叶损坏之后,进行更换即可维修,而无需整体更换船用单拖网板,这样可以减少渔民的捕鱼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活动三角板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浮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浮结构的后视图。

图中11-前面板;12-中面板;13-后面板;14-弧形加强条;15-导流槽;2-中轴板;3-加强支撑;41-上连接板;42-下连接板;43-叉网板;5-活动三角板;51-连接孔;52-吊环;6-上浮结构;61-上单片叶;62-安装板;63-肋板;64-加强边条;65-吊浮子环;7-压重箱;71-箱体;72-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船用单拖网板,包括主体板、上浮结构6和下压重箱7。

主体板的前后两端翘起,主体板整体呈船形。所述主体板的内侧面为正面,所述主体板的外侧面为背面。所述主体板的正面设置有从其前端延伸至后端的加强筋板。

所述加强筋板为平行设置的多块,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板为三块。其中位于三块加强筋板中间的一块为中轴板2,中轴板2位于所述主体板的正中位置。

在中轴板2与其余两块加强筋板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支撑3,以增加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强度。加强支撑3的一端与中轴板2通过焊接固定,另一端与对应的加强筋板通过焊接固定。

在其余两块加强筋板与二者分别靠近的主体板上下两侧的边沿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支撑3。加强支撑3的一端与对应的加强筋板通过焊接固定,另一端与主体板内侧靠近其对应的边沿处通过焊接固定。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主体板的上下两侧对称设置有两块相互平行的连接板。位于主体板上侧边沿的连接板为上连接板41,用于连接上浮结构6。上连接板41与主体板的上侧边沿通过焊接固定。在上连接板41上开设有用于供螺栓穿过与上浮结构6形成可拆卸连接的上安装孔。

位于主体板下侧边沿的连接板为下连接板42,用于连接压重箱7。下连接板42与主体板的下侧边沿通过焊接固定。在下连接板42上开设有用于安装配重箱的配重块72的下安装孔。

所述中轴板2的中部枢设有活动三角板5,如图6所示,在所述活动三角板5上设置有吊环52和连接孔51。连接孔51为多个,以便连接渔船调节渔网张开的角度。吊环52的设置可以在收网或放网时,很方便通过提升设备的吊钩穿过吊环52,将本实用新型整体吊起或放下。

为了增加活动三角板5的整体结构强度,在活动三角板5的边沿通过焊接圆钢进行包边。

所述主体板的背面对称设置有两个叉网板43,两个叉网板43分别位于所述主体板的上下两侧且均靠近所述主体板的后端。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叉网板43与上连接板41连成一体,另一个叉网板43与下连接板42连成一体。

在所述叉网板43上开设有两个叉网安装孔,便于对渔网的安装固定。

所述主体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加强筋板垂直且贯通所述主体板正面和背面的导流槽15。所示导流槽15靠近所述活动三角板5进行设置。

所述主体板包括由其前端至后端方向依次设置的前面板11、中面板12和后面板13,所述主体板的前端位于所述前面板11上,所述主体板的后端位于所述后面板13上。

所述主体板的前后两端均呈圆弧状,所述前面板11的边沿和所述后面板13的边沿均设置有与两块连接板的前端和后端对接的弧形加强条14,分别用于加固所述主体板的前端和后端。弧形加强条14采用圆钢焊接在主体板的前后两端构成。

所述导流槽15为两条,分别位于前面板11与中面板12之间以及中面板12与后面板13之间。

如图5所示,所述中面板12倾斜设置,使两条导流槽15能够将所述主体板正面的水流沿其前端向后端的方向导向主体板的背面。导流槽15在船用单拖网板行进的过程中将作用于主体板正面的水流沿其前端向后端的方向导向主体板的背面,有效地减少船用单拖网板受到的水流阻力,避免渔船在捕鱼过程中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下压重箱7包括箱体71和配重块72,箱体71与下连接板42固定连接在一起,配重块72上固定设置有螺杆,配重块72通过螺杆穿入下连接板42上的下安装孔内旋上螺母后,与下压重箱7以及下连接板42形成可以拆卸的连接。

所述上浮结构6与上连接板41可拆卸连接。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上浮结构6包括上单片叶61和安装板62。安装板62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单片叶61的一侧,用于与所述主体板上的上连接板41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上单片叶61垂直,在所述上单片叶61与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置有沿所述主体板的前端向后端均匀分布的多个肋板63,以增强上浮结构6的结构强度。

安装板62上设置有与上连接板41上的上安装孔数量以及位置对应的多个安装通孔。

所述上单片叶61的其余边沿通过一条加强边条64进行加固,所述加强边条64的两端与所述安装板62的两端固定连接。加强边条64采用圆钢焊接在上单片叶61上构成。

所述上单片叶6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浮球的吊浮子环65。吊浮子环65可以是焊接在上单片叶61上的环形结构,也可以是开设在上单片叶61上的通孔。

本实施例中,吊浮子环65是开设在上单片叶61上的通孔。所述吊浮子环65为多个,沿所述加强边条64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浮结构6设计为上单片叶61,通过在上单片叶61上的吊浮子环65连接浮球来实现船用单拖网板在水中竖立,并使船用单拖网板漂浮在特定深度的水中,配合渔网和渔船进行捕鱼使用,在渔船的行驶过程中使渔网以特定的角度张开并且在渔船的行驶过程中保持同样的张开角度。由于浮球由密度较小的实心防水材料组成,可以有效地保证船用单拖网板在整个捕鱼过程中能够保持重心,不会出现类似采用空心的上浮结构6由于空心部分进水导致的船用单拖网板重心改变而使渔网的张开角度改变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配合渔网和渔船进行捕鱼,可以有效地保证在捕鱼的成功率。

由于上浮结构6通常是船用单拖网板最易损坏的部分,本实用新型的上浮结构6与主体板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在上单片叶61损坏之后,进行更换即可维修,而无需整体更换船用单拖网板,这样可以减少渔民的捕鱼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