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墙直立式码头移动式登船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0835阅读:16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挡墙直立式码头移动式登船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挡墙直立式码头移动式登船梯。



背景技术:

现在,在挡墙直立式码头中一般采取以下登船方式:岸壁直立式爬梯及搭设铝合金梯作业:向家坝水电站重大件码头已建成的人员上下船通道为岸壁直立式爬梯,因水位变化及挡墙直立码头靠船等原因,人员攀爬存在较大坠江风险,因此码头作业人员到舶装卸作业,只能采用从卸货平台搭设3-9米的铝合金梯至船舶驾驶室顶或搭乘交通艇爬上船舷的方式上下船。由于金沙江水急浪大,水位涨落频繁且落差大,上述两种上、下船方式不但受使用条件限制、效率低,而且也存在着较大的生产安全风险。

现有的中国专利“一种挡墙直立码头移动登船梯”(CN201620918499)公开了一种挡墙直立码头移动登船梯,解决了江水水位变化与停船位置不同造成的码头人员上下船困难的问题,但是其主要有以下两点问题:(1)稳定性较低,当人员在上下船的时候,由于登船梯上有人员,因此整个装置的登船梯位置受到较大的重力,若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很容易造成登船梯由码头向船体方向倾倒,造成安全事故;(2)现有专利中,在人员上下船的过程中,由于登船梯下端与船体之间接触的,当船体发生晃动的时候,势必会带动登船梯一起产生晃动,这样不仅使得登船梯上的人员赶到眩晕,同时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3)在调整登船梯的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的时候,需要通过调节转动弹簧销,然后再配合卷扬机18实现两种不同调节方式的转换,在船停泊的过程中,船体距离码头的距离、水位的高低时刻在变化,因此会需要间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节,但上述的调节方式较为麻烦。

现有的上下船方式主要有以下缺点:

(一)岸壁直立式爬梯作业:建成的岸壁直立式爬梯,因水位变化大岸壁直立式爬梯无护栏及靠船等原因人员攀爬存在坠江风险。

(二)搭架铝合金梯作业方式:作业人员要翻越1.2米的码头临江护栏上下梯,梯子无扶手、护栏,稳固需靠人力或绳索捆绑,由于波浪起伏及船舶装卸过程吃水的改变,船舶会出现起伏摇摆,梯子固定后易出现变形和滑动,并且 6米以上铝合金梯承重后也会产生变形和晃动。若遇船舶驾驶室较小时,船舶驾驶室顶部离码头平台较远,搭设的梯子几乎呈水平状,人员在上述环境中手扶单梯,跨江上岸下船,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恐惧和压力,长期如此,非常危险。

(三)搭乘交通艇爬上船舷作业方式:只能在装卸船舶拥有交通艇的条件下使用,由于装卸人员由于非专业水手,在乘艇上下船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人员落水风险。

综上所述,设计制造一台适用于向家坝重件码头作业人员,安全、便捷的上下船舶,并且适用于其他直立式码头的登船梯,尽快消除向家坝重件码头作业平台与装卸船舶之间人员上下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一直是向家坝重件码头管理者急待解决的难题。搭设单梯及乘坐交通艇上下船舶同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长江沿线的直立式码头,作业人员上下船均无理想的专用设备,同样存在作业人员上下船舶容易坠江的安全隐患 。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墙直立式码头移动式登船梯,它能解决现在工作人员在挡墙直立码头作业平台与装卸船舶之间移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施的:

一种挡墙直立式码头移动式登船梯,它包括登船梯,所述登船梯通过销钉与水平梯的一端连接,水平梯设置在工作推车上,登船梯的自由端通过绳与卷扬机连接;

所述的登船梯两侧上均设有多个支撑杆,支撑杆一端与登船梯侧壁之间通过转轴连接,支撑杆另一端与码头侧壁接触。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销钉为弹簧销。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水平梯上设置有滑轮,绳的一端与登船梯的自由端固定,绳的另一端与滑轮绕设后与卷扬机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工作推车上设有支撑竖梁,支撑竖梁的上端与水平梯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工作推车底座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工作推车底部设有滑轮组。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滑轮组包括设置于工作推车前底部的定向轮,以及设置于工作推车后底部的万向轮。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工作推车上设有转向把手。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撑杆分为内杆、外杆,内杆一端与与登船梯侧壁之间通过转轴连接,另一端套接在外杆中,内杆位于外杆内的一端上设有弹簧,弹簧两端分别于内杆外杆连接,所述的外杆与码头接触的一端上还设有垫片。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工作推车上设有配重块。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撑竖梁为电动伸缩杆。

采用上述结构,转动手摇卷扬机手轮,卷动连接在升降梯两端的主副钢丝绳,使登船梯绕着其与水平梯的连接位置转动,实现登船梯下端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然后通过电动伸缩支撑竖梁,实现登船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最终达到满足不同水位,和不同的船体、码头间距的要求,扩大了整个装置的适用范围,同时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调节方式更为简单,在船体位置时刻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快速的调节登船梯的位置。

同时在登船梯侧壁上设有支撑杆,在人员上下船的过程中,使码头侧壁对登船梯施加一个反向的支撑力,配合工作推车上的配重块,能够有效避免整个梯子向船体方向倾倒的情况,也避免了人员在登船梯上移动造成的登船梯晃动的情况,并且在采用支撑杆的结构下,登船梯下端无需与船体连接,只需要与船体甲板保持一个合适的间距(15-20cm左右)即可,能够避免船体晃动带动登船梯的晃动,进一步保证了登船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登船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5中的细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工作推车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一种挡墙直立式码头移动式登船梯,它包括登船梯1,所述登船梯1通过销钉2与水平梯3的一端连接,水平梯3设置在工作推车4上,登船梯1的自由端通过绳5与卷扬机6连接;

所述的登船梯1两侧上均设有多个支撑杆12,支撑杆12一端与登船梯1侧壁之间通过转轴17连接,支撑杆12另一端与码头侧壁接触。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销钉2为弹簧销。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水平梯3上设置有滑轮7,绳5的一端与登船梯1的自由端固定,绳5的另一端与滑轮7绕设后与卷扬机6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工作推车4上设有支撑竖梁8,支撑竖梁8的上端与水平梯3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工作推车4底座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工作推车4底部设有滑轮组。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滑轮组包括设置于工作推车4前底部的定向轮10,以及设置于工作推车4后底部的万向轮11。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工作推车4上设有转向把手9。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撑杆12分为内杆15、外杆16,内杆15一端与与登船梯1侧壁之间通过转轴17连接,另一端套接在外杆16中,内杆15位于外杆16内的一端上设有弹簧18,弹簧18两端分别于内杆15外杆16连接,所述的外杆16与码头接触的一端上还设有垫片14。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工作推车4上设有配重块13。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支撑竖梁8为电动伸缩杆。

具体的,转动手摇卷扬机手轮,卷动连接在升降梯两端的主副钢丝绳,使登船梯绕着其与水平梯的连接位置转动,实现登船梯下端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然后通过电动伸缩支撑竖梁,实现登船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

手动卷扬机的减速机为行星齿轮结构,输入端增加自动离合棘轮机构,只有旋转减速机手轮才能转动卷扬机,梯子在下降过程中不会因为梯子重量而自动下滑,保证了梯子搭设过程的安全。

登船梯通过转向滑轮座、转向滑轮轴与工作推车连接,可以自由调整角度,梯步为弧形梯步,在升降梯搭设的不同角度下,都有很好的踩踏面;另外,可以在登船梯下端装设前端轮,当船舶因水位变化或因装载变化上下浮动时,梯子可以通过以销轴为定点,滑动前端轮,改变倾斜角度而随之浮动;车身侧面安有防护栏,登船梯两侧安有扶手,能有效保护人员上下的安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