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4042发布日期:2018-06-30 07:4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救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救生圈。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最常见的水上救生设备,也是救生设备中一个主要种类,通常是作为水上救灾及相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必备产品。救生圈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救生圈的形状为环状,中间开口,使用者将上身穿过中间开口并把双手搭在环状救生圈上,就可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救生圈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现在市场上的救生圈结构简单,仅仅能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浮力使其不会下沉,功能单一、使用有限。

如今游泳成为一种盛行的运动方式,然而每年有大量因溺水或救落水人员而死亡的人,其中包含很多救助者,因落水者出于求救的本能,会不顾一切的抓住或抱住救援的人,救援的人大多因为体力不支而溺水身亡。现有的救生圈都需要人工或机械抛洒至落水者身边进行救生,如果遇到意外溺水事故,只有落水者离救援的人很近的时候才能保证将救生圈抛至落水者身边,否则很难将救生圈准确地扔到落水者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即使将救援船开至距离落水者较近的地方抛洒救生圈,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如果现场环境不利于救援船的航行和救生圈的准确抛洒,则极为影响救援工作;且当落水者数量较多时,需要动用大量的救援船和人力,逐个进行救援,不仅救援进程缓慢,严重影响落水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该过程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因此现有的救生圈无法做到安全及时的进行施救,难以保障落水者的生命安全。

现有技术中也有少数带有推进装置的救生圈,能够通过遥控该救生圈到达落水者所处的位置进行施救,但是该类救生圈大多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且动力不足,续航时间短,难以保证救援时间和救援效率;当救援环境恶劣,例如水面风浪较大时,该救生圈因风浪发生颠簸翻转,在翻转过程中无法持续航行,耗费能量且耽误救援时间;另一方面,救生圈需要经受落水者的压力和风浪的冲击力,带有推进装置的救生圈,其内部的推进装置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救生圈的可靠性,如果结构不够结实稳定,则在经过多次使用后容易损坏,若在救援过程中发生故障,则会严重影响救援。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动力救生圈,以解决现有的救生圈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动力救生圈,本发明的动力救生圈能够依靠推进器提供的动力航行,且推进器都能够依靠自身重力绕转轴旋转使吸水口转至水面以下吸水,吸水量大,吸水速率快,提高了救生圈的动力性能和航行能力,并使得救生圈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进行施救,提高救援效率,且救生圈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好,结实耐用,延长了救生圈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动力救生圈,救生圈为U形,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设有容置舱,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表面周向连续分布有与所述容置舱连通的进水口,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末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舱连通的出水口;

所述容置舱内设有转轴及与所述转轴连接的推进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容置舱的轴线上,所述推进器的吸水口朝向所述进水口,所述推进器的喷水口朝向所述出水口,所述推进器能够绕所述转轴360°旋转;

所述容置舱沿其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转轴和所述推进器。

具体地,所述推进器包括吸水管、设于所述吸水管内的螺旋桨和驱动所述螺旋桨旋转的驱动电机;所述吸水管的侧壁与所述转轴的侧壁连接,所述吸水管一端为所述吸水口,所述吸水管的另一端为所述喷水口;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旋桨连接,所述螺旋桨朝向所述吸水口方向。

所述救生圈为U形,包含两个所述推进器,两个所述推进器对称设置于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通过调节两个推进器螺旋桨的转速来控制所述救生圈的航行方向,提高救生圈的平衡性、航行能力和行进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吸水管的吸水端向与所述转轴相反的方向弧形弯折,使得所述吸水口能够贴合于所述进水口。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救生圈的容置舱内设置有用于提供动力的推进器,且所述推进器能够绕所述容置舱轴线上的转轴360°旋转,所述救生圈表面设有与所述容置舱连通的周向连续进水口,不论救生圈在水面上如何颠簸翻转,所述吸水管能够依靠自身重力绕转轴旋转使吸水口转至水面以下吸水,所述吸水口始终贴合于所述进水口吸水,吸水量大,吸水速率快,所述喷水口喷水产生推力使所述救生圈前进,不受救生圈翻转程度、天气及风浪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所述推进器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救生圈的动力性能更好,使得所述救生圈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进行施救,救援效率更高,以便更加及时的救助落水者,保障落水者的生命安全;且将救生圈抛入水中时无需顾虑救生圈的落水状态,提高了救生圈的操作便利性。容置舱内通过支撑结构支撑所述转轴和推进器,所述转轴旋转时的稳定性更好,提高了推进器的工作稳定性,使得所述救生圈结实耐用。

优选地,所述吸水口为长方形,所述吸水口的长度大小大于所述吸水管其他位置处的直径大小,所述吸水口的长度大小小于或等于所述进水口的宽度大小。

优选地,所述吸水管为变截面管,所述吸水管包括依次连接的吸水端、中间管和喷水端;所述吸水端弧形弯折,使得所述吸水口贴合于所述进水口;所述中间管包括第一连接管、直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直管的直径大于所述吸水端的直径和所述喷水端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形状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形状均为圆台形,所述第一连接管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吸水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直径大的一端与所述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直径大的一端与所述直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喷水端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吸水口为长方形,与圆形等其他形状相比有效增大了吸水量,所述吸水管为变截面管,通过截面直径的改变,加快了水在所述吸水管内的流速,圆台形的所述第一连接管能够有效减少水从所述吸水端流至所述直管时的阻力,圆台形的所述第二连接管能够有效减少水从所述直管流至所述喷水端时的阻力,当水从所述喷水口喷出时能够产生更大的推力,使得所述救生圈的动力性能进一步提升。

具体地,所述中间管内设有螺旋桨和驱动所述螺旋桨旋转的驱动电机。

优选地,所述吸水端、中间管和喷水端为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容置舱沿其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支撑转轴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容置舱进水口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出水口处,所述转轴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舱的轴线上,且所述转轴能够旋转。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支撑管由所述容置舱一端向所述容置舱内部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一端封闭的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二支撑管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重合,由所述第二支撑管的封闭端向所述出水口内壁方向延伸出多个板面与水流方向平行的支撑板,多个所述支撑板的一端沿所述出水口周向间隔分布并与所述出水口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管由所述出水口向所述容置舱内部方向延伸;

所述转轴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管,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管内,所述转轴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支撑下绕自身轴线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救生圈的U形弯折部设有浮力舱,所述浮力舱内设有用于给所述推进器提供电力的电源和控制所述推进器的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支撑管穿过所述容置舱进水口的一端与所述浮力舱连通,所述第一支撑管与所述浮力舱的连通处设有滑环箱,所述滑环箱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转轴内设有容纳所述推进器的连接线的空腔,所述连接线从所述推进器与所述转轴的连接处进入所述空腔内并与所述滑环箱连接,所述连接线通过所述滑环箱分别与所述电源和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管能够对所述容置舱与所述浮力舱连通处进行轴密封,防止水进入所述浮力舱内损坏所述电源和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滑环箱用于保证所述推进器360°任意旋转时的电力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共同支撑所述转轴旋转,所述转轴旋转时的稳定性更好,提高了推进器的工作稳定性,且两个支撑结构与单个支撑结构相比,有效减小了单个支撑结构的压力,提高了所述推进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所述救生圈结实耐用,延长了所述救生圈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管,所述转轴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管内并与所述滑环箱连接,所述滑环箱保证所述推进器360°任意旋转时的电力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管不仅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还对所述容置舱与所述浮力舱连通处进行轴密封,防止水进入所述浮力舱内损坏所述电源和所述控制装置。

具体的,所述救生圈U形两侧的所述进水口位置处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水口位置处的直径,且所述救生圈U形两侧的直径的大小从所述进水口位置至所述出水口位置依次递减。则所述进水口所在的位置是所述救生圈U形两侧的最大直径处,增大了所述吸水口与所述进水口的重叠面积,从而增大了进水量。

优选地,所述救生圈内设有GPS定位系统,方便救援人员确定落水者的位置。

具体地,所述救生圈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推进器工作的遥控器,所述遥控器能够远程控制所述推进器工作。

优选地,落水者能够趴卧在所述救生圈U形弯折部,所述救生圈U形弯折部表面设有用于手握的把手,便于落水者趴卧在所述救生圈U形弯折部时抓握,有效避免落水者因体力衰弱而松开救生圈。

进一步的,所述救生圈的外侧边设有多个用于手握的把手绳,便于落水者在水中抓住所述救生圈。

优选地,所述救生圈的表面设有多个反光条,便于救援人员发现落水者。

优选地,所述救生圈U形弯折部的外侧两边设有照明灯,所述救生圈U形弯折部的内侧设有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照明灯的按钮。

具体地,所述救生圈U形弯折部的内侧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内卡设有哨子,所述哨子的尾端通过挂绳与救生圈连接。落水者可使用所述哨子进行呼救,便于救援人员发现落水者及时施救,提高救援能力。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动力救生圈,推进器能够绕容置舱轴线上的转轴360°旋转,滑环箱保证所述推进器360°任意旋转时的电力连接,救生圈表面设有与所述容置舱连通的周向连续进水口,则不论救生圈在水面上如何颠簸翻转,所述推进器都能够依靠自身重力绕转轴旋转使吸水口转至水面以下吸水,且吸水口为长方形并贴合于进水口,吸水量大,吸水速率快,有效提高了所述推进器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使得救生圈的动力性能和航行能力更好,并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进行施救,提高救援效率。

2.本发明的动力救生圈,推进器以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转轴由两个支撑结构共同支撑,提高了推进器的工作稳定性,且两个支撑结构与单个支撑结构相比,减小了单个支撑结构承受的压力,提高了所述推进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所述救生圈结实耐用;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不仅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还对容置舱与浮力舱连通处进行轴密封,防止水进入所述浮力舱内损坏电源和控制装置,延长了所述救生圈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的动力救生圈,救生圈为U形,包含两个推进器,两个所述推进器对称设置于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通过调节两个推进器螺旋桨的转速来控制所述救生圈的航行方向,可操作性强,使救生圈更加容易控制方向,同时提高救生圈的平衡性,且所述救生圈的动力性能显著提升,提高航行速率,延长续航时间。

4.本发明的动力救生圈,所述救生圈还设有用于定位落水者的GPS定位系统、用于控制推进器工作的遥控器、方便落水者抓握的把手、便于施救者发现落水者的反光条和哨子等,丰富了救生圈的功能,提高了所述救生圈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动力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动力救生圈中推进器吸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动力救生圈中转轴的第一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动力救生圈中转轴的第二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的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和转轴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救生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动力救生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救生圈,2-容置舱,3-进水口,4-出水口,5-转轴,6-吸水管,61-吸水口,62-吸水端,63-第一连接管,64-直管,65-第二连接管,66-喷水端,67-喷水口,7-螺旋桨,8-驱动电机,9-第一支撑管,10-第二支撑管,11-支撑板,12-把手,13-把手绳,14-反光条,15-照明灯,16-按钮,17-哨子,18-滑环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动力救生圈,救生圈1为U形,所述救生圈1的U形两侧设有容置舱2,所述救生圈1的U形两侧表面周向连续分布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进水口3,所述救生圈1的U形两侧末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出水口4;所述容置舱2内设有转轴5及与所述转轴5连接的推进器,所述转轴5位于所述容置舱2的轴线上,所述推进器的吸水口61朝向所述进水口3,所述推进器的喷水口67朝向所述出水口4,所述推进器能够绕所述转轴5进行360°旋转。

所述推进器包括吸水管6、设于所述吸水管6内的螺旋桨7和驱动所述螺旋桨7旋转的驱动电机8;所述吸水管6的侧壁与所述转轴5的侧壁连接,所述吸水管6一端为吸水端62,所述吸水端62设有所述吸水口61,所述吸水端62向与所述转轴5相反的方向弧形弯折,使得所述吸水口61能够贴合于所述进水口3,所述吸水管6的另一端为喷水端,所述喷水端设有所述喷水口67;所述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旋桨7连接,所述螺旋桨7朝向所述吸水口61方向。本发明中,所述吸水管6与所述转轴5一体成型,增加了所述推进器旋转结构的稳定性。当然,所述吸水管6与所述转轴5也可以焊接连接,其有益效果不再赘述。

所述救生圈1的U形两侧的所述进水口3位置处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水口4位置处的直径,且所述救生圈1U形两侧的直径的大小从所述进水口3位置至所述出水口4位置依次递减。则所述进水口3所在的位置是所述救生圈1U形两侧的最大直径处,增大了所述吸水口61与所述进水口3的重叠面积,从而增大了进水量。所述推进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推进器对称设置于所述救生圈1的U形两侧,提高所述救生圈1的航行能力的同时,使得所述救生圈1的整体结构稳定可靠,且所述推进器位于所述救生圈1的U形两侧靠后的位置,该结构便于所述推进器顺利吸水、排水,且避免了所述救生圈1的迎水前端部位吃水太深而导致水阻增大。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救生圈1的容置舱2内设置有用于提供动力的推进器,且所述推进器能够绕所述容置舱2轴线上的转轴5进行360°旋转,所述救生圈1表面设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周向连续进水口3,不论救生圈1在水面上如何颠簸翻转,所述吸水管6能够依靠自身重力绕转轴5旋转使吸水口61转至水面以下吸水,所述吸水口61始终贴合于所述进水口3吸水,吸水量大,吸水速率快,所述喷水口67喷水产生推力使所述救生圈1前进,不受救生圈1翻转程度、天气及风浪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所述推进器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救生圈1的动力性能更好,使得所述救生圈1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状况进行施救,救援效率更高,以便更加及时的救助落水者,保障落水者的生命安全。且将救生圈1抛入水中时无需顾虑救生圈1的落水状态,提高了救生圈1的操作便利性。

所述救生圈1为U形,包含两个所述推进器,两个所述推进器对称设置于所述救生圈1的U形两侧,通过调节两个推进器螺旋桨7的转速来控制所述救生圈1的航行方向,提高救生圈的平衡性、航行能力和行进速度。

落水者能够趴卧在所述救生圈1的U形弯折部,所述救生圈1的U形弯折部表面设有用于手握的把手12,便于落水者趴卧在所述救生圈1U形弯折部时抓握,有效避免落水者因体力衰弱而松开救生圈1。所述救生圈1的外侧边设有多个用于手握的把手绳13,便于落水者在水中抓住所述救生圈1。所述救生圈1的表面设有多个反光条14,便于救援人员发现落水者。本发明的救生圈功能更加丰富,实用性强。

如图5所示,所述吸水管6为变截面管,所述吸水管6包括依次连接的吸水端62、中间管和喷水端66;所述吸水端62弧形弯折,使得所述吸水口61贴合于所述进水口3,所述中间管内设有螺旋桨7和驱动所述螺旋桨7旋转的驱动电机8;所述中间管包括第一连接管63、直管64和第二连接管65,所述直管64的直径大于所述吸水端62的直径和所述喷水端66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管63的形状和所述第二连接管65的形状均为圆台形,所述第一连接管63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吸水端6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63直径大的一端与所述直管6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65直径大的一端与所述直管6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65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喷水端66连接。所述吸水口61为长方形,所述吸水口61的长度大小大于所述吸水管6其他位置处的直径大小,所述吸水口61的长度大小小于或等于所述进水口3的宽度大小。较佳地,所述吸水端62、中间管和喷水端66为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吸水口61为长方形,与圆形等其他形状相比有效增大了吸水量,所述吸水管6为变截面管,通过截面直径的改变,加快了水在所述吸水管6内的流速,圆台形的所述第一连接管63能够有效减少水从所述吸水端62流至所述直管64时的阻力,圆台形的所述第二连接管65能够有效减少水从所述直管64流至所述喷水端66时的阻力,当水从所述喷水口67喷出时能够产生更大的推力,使得所述救生圈1的动力性能进一步提升。

如图3、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容置舱2沿其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支撑转轴5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容置舱2进水口3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出水口4处,所述转轴5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舱2的轴线上,且所述转轴5能够旋转。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管9,所述第一支撑管9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支撑管9由所述容置舱2一端向所述容置舱2内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一端封闭的第二支撑管10,所述第二支撑管10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重合,由所述第二支撑管10的封闭端向所述出水口4内壁方向延伸出多个板面与水流方向平行的支撑板11,多个所述支撑板11的一端沿所述出水口4周向间隔分布并与所述出水口4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管10由所述出水口4向所述容置舱2内部方向延伸。

所述转轴5为空心结构,所述转轴5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管10,所述转轴5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管9内,所述转轴5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支撑下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推进器能够以所述转轴为中心360°旋转并吸水。

所述救生圈1的U形弯折部设有浮力舱,所述浮力舱内设有用于给所述推进器提供电力的电源和控制所述推进器的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支撑管9穿过所述容置舱2进水口3的一端与所述浮力舱连通,所述第一支撑管9与所述浮力舱的连通处设有滑环箱18,所述滑环箱18与所述转轴5连接,所述推进器的连接线从所述推进器与所述转轴5的连接处进入所述转轴5内并与所述滑环箱18连接,所述连接线通过所述滑环箱18分别与所述电源和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管9能够对所述容置舱2与所述浮力舱连通处进行轴密封,防止水进入所述浮力舱内损坏所述电源和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滑环箱18用于保证所述推进器360°任意旋转时的电力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共同支撑所述转轴5旋转,所述转轴5旋转时的稳定性更好,提高了推进器的工作稳定性,且两个支撑结构与单个支撑结构相比,有效减小了单个支撑结构的压力,提高了所述推进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所述救生圈1结实耐用,延长了所述救生圈1的使用寿命。

较佳地,本发明的救生圈1内设有GPS定位系统,方便救援人员确定落水者的位置。所述救生圈1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推进器工作的遥控器,所述遥控器能够远程控制所述推进器工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一种动力救生圈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救生圈1还带有用于落水者呼救使用的哨子17。如图9所示,所述救生圈1U形弯折部的内侧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内卡设有哨子17,所述哨子17的尾端通过挂绳与救生圈1连接。落水者可使用所述哨子17进行呼救,便于救援人员发现落水者及时施救,提高救援能力。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一种动力救生圈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救生圈1还带有照明装置,方面光线灰暗或者雾气较浓时照明使用。如图10所示,所述救生圈1的U形弯折部的外侧两边对称设有照明灯15,所述救生圈1的U形弯折部的内侧设有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照明灯15的按钮16。将照明灯设于所述救生圈1的两侧,增加光照范围的同时,可以避免照明灯的光不会刺到落水者的眼睛而使其看不清周围环境。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一种动力救生圈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管10的直径与所述第一支撑管9的直径相等,所述转轴5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支撑管10内,所述转轴5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管9内,所述转轴5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支撑下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推进器能够以所述转轴5为中心360°旋转并吸水。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的一种动力救生圈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吸水管6侧壁固定设有连接件(未图示),所述连接件能够套设于所述转轴5上,所述转轴5为固定不可旋转结构,当所述救生圈1发生颠簸或翻转时,所述吸水管6能够依靠自身重力而绕所述转轴5旋转,且旋转范围也为360°。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几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