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大组立阶段型材无码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5884发布日期:2019-02-15 21:11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大组立阶段型材无码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大组立阶段型材无码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先进的磁性工装工具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减少焊接、修补、打磨等工作量,避免无效劳动,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造船企业推进工装化造船的有力措施之一。

在现有磁性工装无码装配工艺方案中,其技术方案主要集中在船舶片体小组阶段型材装配,对于船舶分段大组阶段型材压梁装配,由于在胎装配的型材尺寸较大,布置形式不一,胎架上的焊机以及其他零部件堆放较多,阻碍磁性工装布置,目前分段大组阶段暂未普及磁性工装无码装配作业方法,大组型材装配还采用传统的焊接斜撑加强或打铁尖调节的方法,产生的马脚数量多,打磨工作量相对较大,且装配的精度不够高;此外,胎架上的设置有扁球钢型材和T型材,两者型材需要分别对应不同的工装进行装配,现有技术中的装配结构不能满足装配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大组立阶段型材无码装配结构,该船舶大组立阶段型材无码装配结构能够实现无码装配,减少装配工时,工装的布局合理满足装配需求,且能够保证型材的装配精度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船舶大组立阶段型材无码装配结构,包括面板,位于所述面板上的扁球钢型材、T型材、第一磁力定位器、第二磁力定位器、第一磁力压码装置、第二磁力压码装置和磁力线性调节器,所述扁球钢型材和所述T型材平行设置于所述面板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磁力定位器位于所述扁球钢型材的两侧,所述第一磁力压码装置跨接于所述扁球钢型材顶侧,所述第二磁力定位器位于所述T型材的两侧,所述第二磁力压码装置跨接于所述T型材的顶侧,所述扁球钢型材和所述T型材的侧部均设置有所述磁力线性调节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磁力定位器沿所述扁球钢型材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磁力定位器之间的距离为2-3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磁力定位器为直角定位器,所述直角定位器包括固定台和垂直设置于所述固定台一侧的定位柱,所述固定台通过其内部的磁铁固定于所述面板上,且所述固定台上设有第一磁力开关,所述定位柱的侧部与所述扁球钢型材相抵靠。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磁力压码装置包括第一底座、第一门架和用于压紧所述扁球钢型材的第一螺旋顶码,所述第一底座通过其内部的磁铁固定于所述面板上,且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第二磁力开关,所述第一门架跨设于所述扁球钢型材,所述第一螺旋顶码设置于所述第一门架上。

作为优选方案,第二磁力定位器包括直角三角形支架和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置有第三磁力开关,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直角三角形支架的顶点上,所述直角三角形支架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所述面板和所述T型材的侧壁相抵靠,且位于所述直角三角形支架上侧的固定块与所述T型材的顶板相抵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磁力压码装置包括第二底座、第二门架、移动支架和用于压紧所述T型材的第二螺旋顶码,所述第二底座通过其内部的磁铁固定于所述面板上,且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第四磁力开关,所述第二门架跨设于所述T型材,所述第二底座和所述第二门架均与所述移动支架相连接,所述移动支架的底侧设置有滑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移动支架的顶侧设置有把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扁球钢型材安装位置相对应的第一装配线,所述面板上设置有与所述T型材安装位置相对应的第二装配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磁力线性调节器包括直角底部支架和第三螺旋顶码,所述直角底部支架通过其内部的磁铁固定于所述面板上,且所述直角底部支架设置有第五磁力开关,所述第三螺旋顶码设置于所述直角底部支架侧部且与所述面板相互平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面板的底部安装有多根活络支柱,各所述活络支柱沿所述面板的底面呈阵列等距分布。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平行设置于面板的表面上的扁球钢型材和T型材将整个面板上分割成多个平行区域,由此便于各个磁性工装的布局安装,扁球钢型材通过第一磁力定位器实现固定,且通过第一磁力压码装置实现压紧作业,而T型材通过第二磁力定位器实现固定,并通过第二磁力压码装置实现压紧作业,采用不同的工装及工具进行不同型材的装配,使得该装配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地满足装配需求;利用磁性工装及工具完成整个定位及压紧作业的装配过程,从而实现无码装配,减少作业工时;此外,在各型材的装配过程中,能通过磁力线性调节器调节型材的直线度,进而使得该装配结构装配精度高,且操作简便。

2、第一磁力定位器沿扁球钢型材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相邻的两个第一磁力定位器之间的距离为2-3m,上述第一磁力定位器的布局结构使得扁球钢型材定位稳定,当上述距离太小时,第一磁力定位器的分布较密集且数量繁多,而距离过大时,无法达到扁球钢型材的定位需求,而上述距离使得第一磁力定位器的数量合适,使得扁球钢型材的定位工装布局合理。

3、第二门架跨设于所述T型材,第二底座和第二门架均与移动支架相连接,移动支架的底侧设置有滑轮,由此便于第二磁力压码装置的移动,从而使得该T型材的装配更加方便;进一步地,移动支架的顶侧设置有把手,由此便于第二磁力压码装置的推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船舶大组立阶段型材无码装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扁球钢型材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T型材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1-面板,2-扁球钢型材,3-T型材,4-第一磁力定位器,5-第二磁力定位器,6-第一磁力压码装置,7-第二磁力压码装置,8-磁力线性调节器,9-活络支柱;31-顶板,41-固定台,42-定位柱,51-直角三角形支架,52-固定块,61-第一底座,62-第一门架,63-第一螺旋顶码,71-第二底座,72-第二门架,73-移动支架,74-第二螺旋顶码,75-滑轮,81-直角底部支架,82-第三螺旋顶码;41a-第一磁力开关,73a-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大组立阶段型材无码装配结构,包括面板1,位于所述面板1上的扁球钢型材2、T型材3、第一磁力定位器4、第二磁力定位器5、第一磁力压码装置6、第二磁力压码装置7和磁力线性调节器8,所述扁球钢型材2和所述T型材3平行设置于所述面板1的表面上,由此能够使得面板1上设置有多块平面区域,便于各个磁性工装的布局安装;需要指出的是,面板1上的扁球钢型材2和T型材3均沿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且各板材呈直立状态,而第一磁力定位器4、第二磁力定位器5、第一磁力压码装置6、第二磁力压码装置7和磁力线性调节器8均为磁性工装或磁性工具,能够通过调节磁力开关实现它们与面板1之间的固定与松开。

所述第一磁力定位器4位于所述扁球钢型材2的两侧,所述第一磁力压码装置6跨接于所述扁球钢型材2顶侧,所述第二磁力定位器5位于所述T型材3的两侧,所述第二磁力压码装置7跨接于所述T型材3的顶侧,所述扁球钢型材2和所述T型材3的侧部均设置有所述磁力线性调节器8。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工装及工具均为磁性结构,在本实施中,可以通过磁力开关控制磁性的有无,从而实现上述工装及工具的贴紧及松开,整个作业过程与传统的焊接固定的方式不同,实现无码装配,从而减少装配工时。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平行设置于面板1的表面上的扁球钢型材2和T型材3将整个面板1上分割成多个平行区域,由此便于各个磁性工装的布局安装,扁球钢型材2通过第一磁力定位器4实现固定,且通过第一磁力压码装置6实现压紧作业,而T型材3通过第二磁力定位器5实现固定,并通过第二磁力压码装置7实现压紧作业,采用不同的工装及工具进行不同型材的装配,使得该装配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地满足装配需求;利用磁性工装及工具完成整个定位及压紧作业的装配过程,从而实现无码装配,减少作业工时;此外,在各型材的装配过程中,能通过磁力线性调节器8调节型材的直线度,进而使得该装配结构装配精度高,且操作简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力定位器4沿所述扁球钢型材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磁力定位器4之间的距离为2-3m,上述第一磁力定位器4的布局结构使得扁球钢型材2定位稳定,当上述距离太小时,第一磁力定位器4的分布较密集且数量繁多,而距离过大时,无法达到扁球钢型材2的定位需求,而上述距离使得第一磁力定位器4的数量合适,使得扁球钢型材2的定位工装布局合理。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力定位器4为直角定位器,所述直角定位器包括固定台41和垂直设置于所述固定台41一侧的定位柱42,所述固定台41通过其内部的磁铁固定于所述面板1上,且所述固定台41上设有第一磁力开关41a,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其他磁力开关未在图中标出,但不影响其他磁力开关的具体实施,所述定位柱42的侧部与所述扁球钢型材2相抵靠,固定台41能够第一磁力开关41a实现第一磁力定位器4与面板1之间的固定及松开,调节方便,而扁球钢型材2的表面与面板1相互垂直,定位柱42的侧部抵靠扁球钢型材2后,对固定台41与面板1进行固定,由此使得扁球钢型材2得到固定,采用上述的直角定位器能够使得扁球钢型材2的固定更加稳定。

其中,所述第一磁力压码装置6包括第一底座61、第一门架62和用于压紧所述扁球钢型材2的第一螺旋顶码63,所述第一底座61通过其内部的磁铁固定于所述面板1上,且所述第一底座61上设有第二磁力开关,所述第一门架62跨设于所述扁球钢型材2,所述第一螺旋顶码63设置于所述第一门架62上。基于上述结构,通过调节第二磁力开关使得第一底座61与面板1之间的固定及松开方便,而门架上的第一螺旋顶码63能够对扁球钢型材2进行压紧,在第一磁力定位器4的辅助作用下,使得扁球刚型材固定稳固,便于此后的扁球刚型材的焊接作业。需要指出的是,面板1上的型材在通过工装及工具进行固定后再焊接,从而使得得到船舶所需的型材结构,而螺旋顶码的结构为设置在门架上的螺杆,通过螺杆结构的松紧调节,从而实现螺旋顶码与型材之间的松紧调节,而本实施例中其他螺旋顶码结构均采用该原理,此后不予赘述。

此外,第二磁力定位器5包括直角三角形支架51和固定块52,所述固定块52设置有第三磁力开关,所述固定块52位于所述直角三角形支架51的顶点上,所述直角三角形支架51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所述面板1和所述T型材3的侧壁相抵靠,且位于所述直角三角形支架51上侧的固定块52与所述T型材3的顶板31相抵接,而本实例中的固定块52内具有磁铁,能够通过第三磁力开关进行调节,由于T型材3包括垂直设置的两块板材,在直角三角形支架51的顶点上的固定块52能够与T型材3的顶板31相抵接,从而使得该第二磁力定位器5的定位效果更佳。同时,直角三角形支架51的结构稳定性强,保证第二磁力定位器5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第二磁力压码装置7包括第二底座71、第二门架72、移动支架73和用于压紧所述T型材3的第二螺旋顶码74,所述第二底座71通过其内部的磁铁固定于所述面板1上,且所述第二底座71上设有第四磁力开关,所述第二门架72跨设于所述T型材3,所述第二底座71和所述第二门架72均与所述移动支架73相连接,所述移动支架73的底侧设置有滑轮75。由于T型材3相对于扁球刚型材体积更大,T型材3所需的压紧相对于第一磁力压码装置6,第二螺旋顶码74的压紧力更大,且第二门架72的尺寸大于第一门架62,整个第二磁力压码装置7体积更大,由此增设有移动支架73和移动支架73底侧的滑轮75,由此便于第二磁力压码装置7的移动,从而使得该T型材3的装配更加方便。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支架73的顶侧设置有把手73a,由此便于第二磁力压码装置7的推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面板1上设置有与所述扁球钢型材2安装位置相对应的第一装配线,所述面板1上设置有与所述T型材3安装位置相对应的第二装配线,第一装配线和第二装配线使得扁球钢型材2和T型材3的装配更加精准且方便,通过磁力线性调节器8将扁球钢型材2调节至与第一装配线重合,将T型材3调节至与第二装配线重合,由此保证扁球钢型材2和T型材3的装配精度。

具体地,所述磁力线性调节器8包括直角底部支架81和第三螺旋顶码82,所述直角底部支架81通过其内部的磁铁固定于所述面板1上,且所述直角底部支架81设置有第五磁力开关,所述第三螺旋顶码82设置于所述直角底部支架81侧部且与所述面板1相互平行,在第一磁力定位器4和第二磁力定位器5固定状态下,通过调节第三螺旋顶码82能够使得扁球钢型材2和T型材3的直线度达到要求,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使得扁球钢型材2和T型材3分别与面板1上设置的第一装配线和第二装配线相重合,进而保证型材的直线度,调节方便且使得该装配结构的精度高。

优选地,所述面板1的底部安装有多根活络支柱9,各所述活络支柱9沿所述面板1的底面呈阵列等距分布,活络支柱9使得面板1在合适的高度上进行装配作业。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船舶大组立阶段型材无码装配结构,平行设置于面板1的表面上的扁球钢型材2和T型材3将整个面板1上分割成多个平行区域,由此便于各个磁性工装的布局安装,扁球钢型材2通过第一磁力定位器4实现固定,且通过第一磁力压码装置6实现压紧作业,而T型材3通过第二磁力定位器5实现固定,并通过第二磁力压码装置7实现压紧作业,采用不同的工装及工具进行不同型材的装配,使得该装配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地满足装配需求;利用磁性工装及工具完成整个定位及压紧作业的装配过程,从而实现无码装配,减少作业工时;此外,在各型材的装配过程中,能通过磁力线性调节器8调节型材的直线度,进而使得该装配结构装配精度高,且操作简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