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捞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1457发布日期:2019-06-13 10:42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打捞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捞船,属于水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的水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河中的浮萍盖满整个河面,破坏了生态系统,使河中的生物大批量死亡,加之,河中垃圾也逐渐增多。提出五水共治后,河面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可是在打捞收集过程中,难免会有意外发生,而且打捞收集的工作效率不高,河中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一次次挑战。

公告号为CN20259381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面垃圾打捞船,打捞船为叉形船头,围拢水面垃圾漂浮物,船体两侧设有密封浮舱,船体中间为垃圾收集舱,舱底前端设置有可上下调节的下潜吃口,舱后设置有网板舱门,关闭时用于阻档收集物,打开后卸出收集物,船后两侧设计有机舱,内有推进装置,推船行动。

上述专利中的打捞船在使用时,水面垃圾漂浮物和水一起进入垃圾收集舱,占用了垃圾收集舱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增加了打捞船运行的负担,有必要将水与垃圾、甚至是船体重量分离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捞船,能够在打捞的过程中将水冲垃圾以及浮萍中分离出来,并流动到船底的排水暗口,从而将水排到船外,减轻了船的负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打捞船,包括船体、设置于船体头部的打捞装置、设置于船体上的传送装置以及设置于船体上且用于驱动船体运动的动力装置,所述传送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履带,所述第一传送履带表面设置为尼龙网,所述船体上设置有排水暗口,所述排水暗口位于第一传送履带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捞装置打捞水中的浮萍与垃圾,并将浮萍与垃圾送到传送装置上,传送装置将垃圾与浮萍送入船体内部进行储存,动力装置用于将船体推动到新的水域,从而对新的待清理水域中的浮萍与垃圾进行清理,将传送装置中的第一传送履带的表面设为尼龙网结构,尼龙网的结构存在空隙,能够使得水从空隙中排出从而落到船体上,然后利用船体上的排水暗口将水排处船体,结构简单,排水方便,通过将水排出以后也减小了动力装置的负载,节约了能源。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送装置包括设置于打捞装置和第一传送履带之间的第二传送履带,所述第二传送履带远离打捞装置的一端位于第一传送履带靠近打捞装置的一端的上方,所述第二传送履带的表面分布有若干倒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传送履带设于打捞装置以及第一传送履带之间,利用第二传送履带将打捞装置打捞的垃圾与浮萍输送到第一传送履带上,利用倒刺钩住浮萍和垃圾进行传送,防止垃圾和浮萍再次掉入水中,避免了反复清理,提升了清理效率。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打捞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打捞转轴以及打捞片,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船体上且输出轴与打捞转轴同轴连接,所述打捞片设置于打捞转轴表面且沿打捞转轴轴向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打捞转轴转动带动打捞片转动,打捞片将垃圾以及浮萍带上来并输送到传送装置上,结构简单,打捞方便。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打捞片包括框架以及设置于框架内的打捞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框架对打捞网进行支撑作用,打捞网进行打捞可以漏去水分,减小框架的强度负担以及电机的负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打捞装置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包括设置于船体的船头的固定架、转动设置于固定架上的转动杆以及驱动转动杆转动的第二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利用第二驱动件带动转动杆转动从而使得打捞转轴绕转动杆与固定架转动连接处转动,从而调节打捞的水平位置和高度位置,方便打捞。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船体上设置有收集斗,所述收集斗位于第二传送履带背对打捞装置的一侧,所述收集斗靠近第二传送履带的一端位于第二传送履带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集斗一端位于第一传送履带下方可以保证垃圾和浮萍从第一传送履带上落下时能够落入收集斗中。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斗背对第二传送履带的一端沿船体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船体上,所述收集斗靠近第二传送履带的一端与船体之间设置有用于抬升收集斗的调高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调高件将收集斗一端顶起,从而使得收集斗倾斜,从而将垃圾和浮萍倒到船体尾部进行下料,方便倾倒。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船体上设置有浮力控制器,所述浮力控制器包括设置于船体上的浮力电机、与浮力电机同轴连接的调节齿轮、浮力块、设置于浮力块上且与调节齿轮啮合的齿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力控制器用于调整船体的吃水深度,调节时,利用浮力电机转动带动调节齿轮转动从而使调节齿轮带动齿条向下移动,齿条固定在浮力块上,齿条下移时,浮力块相对船体下移从而有更多的体积浸入水中,使得船体上升,吃水深度减少,反之,控制电机反转则使得船体吃水深度增加。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浮力块为泡沫塑料块,所述浮力块朝向船体头部的表面设置为弧形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泡沫塑料块密度低,加工方便,将浮力块朝向船体头部的表面设置为弧形面能够减小船体的阻力。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动力电机以及螺旋桨,所述动力电机设置于船体上,所述螺旋桨与动力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桨转动时对水和空气产生推动力,水和空气对螺旋桨的反作用力推动船体在水面上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打捞装置打捞水中的浮萍与垃圾,并将浮萍与垃圾送到传送装置上,传送装置将垃圾与浮萍送入船体内部进行储存,动力装置用于将船体推动到新的水域,从而对新的待清理水域中的浮萍与垃圾进行清理,将传送装置中的第一传送履带的表面设为尼龙网结构,尼龙网的结构存在空隙,能够使得水从空隙中排出从而落到船体上,然后利用船体上的排水暗口将水排处船体,结构简单,排水方便,通过将水排出以后也减小了动力装置的负载,节约了能源;

2、浮力控制器用于调整船体的吃水深度,调节时,利用浮力电机转动带动调节齿轮转动从而使调节齿轮带动齿条向下移动,齿条固定在浮力块上,齿条下移时,浮力块相对船体下移从而有更多的体积浸入水中,使得船体上升,吃水深度减少,反之,控制电机反转则使得船体吃水深度增加;

3、框架对打捞网进行支撑作用,打捞网进行打捞可以漏去水分,减小框架的强度负担以及电机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打捞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打捞船的爆炸示意图,以表示排水暗口的位置;

图3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打捞船的收集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1、船体;11、排水暗口;12、第一滑块;13、第一滑槽;14、第二滑块;15、第二滑槽;2、打捞装置;21、第一驱动件;22、打捞转轴;23、打捞片;25、框架;26、打捞网;24、调节件;27、固定架;28、转动杆;29、第二驱动件;3、传送装置;4、第一传送履带;41、尼龙网;5、第二传送履带;51、倒刺;6、动力装置;61、动力电机;62、螺旋桨;7、收集斗;71、固定座;72、转动门;73、铁链;74、插销;75、插舌;76、销孔;77、锁扣;78、插孔;8、调高件;9、浮力控制器;91、浮力电机;92、调节齿轮;93、浮力块;94、齿条;95、弧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打捞船,如图1所示,包括船体1、设置于船体1头部的打捞装置2、设置于船体1上的传送装置3以及设置于船体1上且用于驱动船体1运动的动力装置6。

如图1和图2所示,打捞装置2包括第一驱动件21、打捞转轴22、打捞片23以及调节件24,调节件24包括固定架27、转动杆28以及第二驱动件29。第一驱动件21包括打捞电机,第二驱动件29包括调节电机。

如图1和图2所示,船体1头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固定架27,转动杆28有两根且转动杆28的一端与固定架27转动连接,调节电机固定在固定架27远离船体1的一端且输出轴与一根转动杆28固定连接。打捞转轴22的两端分别与两转动杆28固定连接,其中一根转动杆28远离固定架27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打捞电机,打捞电机与打捞转轴22同轴连接以带动打捞转轴22转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打捞片23包括框架25以及设置于框架25内的打捞网26,框架25为刚性框架25,打捞网26设为铁丝网。

如图1和图2所示,传送装置3包括设置于船体1上的第一传送履带4、第二传送履带5。第二传送履带5一端位于船体1头部位置,用以将打捞装置2打捞上来的垃圾以及浮萍接住,并向船体1内传送。第二传送履带5的表面分布有倒刺51。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传送履带4设置于第二传送履带5背对打捞装置2的一侧,且第一传送履带4靠近打捞装置2的一端设置于第二传送履带5背对打捞装置2的一端的下方,用以接住第二传送履带5输送进来的垃圾以及浮萍。第一传送履带4的表面设为尼龙网41,一方面能够良好的输送浮萍与垃圾,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垃圾以及浮萍中的水分通过尼龙网41的空隙流到船体1上。

如图1和图2所示,船体1的材质为木质、泡沫等密度较小的材料,保证船体1在水面上不会沉没。船体1位于第一传送履带4的下方的位置开设有贯穿船体1底面的排水暗口11,第一传送履带4上垃圾以及浮萍中的水通过尼龙网41的空隙落入排水暗口11中与河道中的水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将水排出船体1的目的,从而减小船体1的负担。

如图2和图3所示,船体1上设有收集斗7,收集斗7靠近船体1头部的一端位于第一传送履带4背对船体1头部的一端的下方。第一传送履带4靠近船体1头部的一端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滑块12,船体1侧壁开设有沿船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13,第一滑块12与所在侧的第一滑槽13转动滑移连接;第一传送履带4远离船体1头部的一端的两侧上设有固定座71。

如图2和图3所示,收集斗7远离第一传送履带4的一端的两侧设有第二滑块14,船体1两侧壁开设有沿船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15,第二滑块14与第二滑槽15转动滑移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船体1上设置有调高件8,调高件8包括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固定座71以及收集斗7靠近船体1头部的一端同时转动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收集斗7远离船体1头部的一端设置有转动门72,收集斗7上焊接有铁链73,铁链73远离收集斗7的一端固定有插销74,收集斗7上固定有插舌75,插舌75上开设有销孔76,转动门72上设有锁扣77,锁扣77上设有供插舌75插入的插孔78。 使用时,插舌75插入插孔78,再将插销74由上至下插入销孔76中以阻挡锁扣77与插舌75脱离。

倾倒垃圾和浮萍时,将插销74拔出,然后启动液压缸,使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当液压缸的活塞杆向上伸出时,第一传送履带4以及收集斗7相对的一端均向上升起,使得第二滑块14沿第二滑槽15向船体1头部的方向滑移,使得收集斗7倾斜,从而方便地将收集斗7上的垃圾以及浮萍向船体1尾部进行倾倒。

如图2所示,动力装置6包括动力电机61以及螺旋桨62,动力电机61和螺旋桨62均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船体1尾端的两侧,动力电机61固定于船体1上且输出轴与所在侧的螺旋桨62固定连接以带动螺旋桨62转动,螺旋桨62部分或完全浸入水中,转动时推动空气与水使船体1获得前进的动力。同时通过控制量动力电机61的转速可以实现船体1行驶过程中的转弯。

如图3所示,船体1上设有浮力控制器9,浮力控制器9包括浮力电机91、调节齿轮92、浮力块93、齿条94。浮力电机91设置于船体1两侧,调节齿轮92与浮力电机9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齿条94滑移与船体1在竖直方向上滑移连接,且与调节齿轮92相啮合,浮力块93与齿条94固定连接。浮力块93优选为泡沫塑料块,浮力块93朝向船体1头部的表面设置为弧形面95,从而减小船体1前行的阻力。

使用原理:使用时,动力装置6中的动力电机61带动螺旋桨62转动,螺旋桨62与水产生相互作用,推动船体1向前行进,通过改变两台动力电机61的转速可以使船体1两边收到的力不同,从而改变船体1的行进方向。

打捞时,通过启动调节电机带动转动杆28绕转动杆28与固定架27转动连接处转动,从而带动打捞装置2转动,以调整打捞装置2的打捞位置。启动打捞电机,带动打捞片23转动,利用打捞网26将浮萍以及垃圾打捞起来,并输送到第二传送履带5上,第二传送履带5上的倒刺51能够钩住垃圾从而更好地将垃圾向第一传送履带4方向输送。垃圾和浮萍运送到第二传送履带5末端时,第二传送履带5表面翻转,使得浮萍和垃圾与第二传送履带5脱离,并落到第一传送履带4上,浮萍和垃圾中的水分大部分通过第一传送履带4的尼龙网41的孔隙漏下,并通过排水暗口11排出。

浮萍和垃圾经过第一传送履带4的输送以后落入收集斗7中进行收集。当收集完成时,拔出插销74,打开转动门72,并启动液压缸使得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以推动第一传送履带4以及收集斗7相互靠近的两端抬升,从而使得收集斗7中的垃圾以及浮萍向船尾方向滑动,并通过打开的转动门72排出。

船体1吃水高度的控制:通过启动浮力电机91带动调节齿轮92转动,并带动与调节齿轮92啮合的齿条94向上或向下移动。当齿条94上移时,齿条94带动浮力块93上移,使得船体1吃水深度增加。吃水深度的增加能够使得打捞装置2更加贴近与水面,方便打捞;当齿条94下移时,浮力块93下移,减少吃水深度以适应船体1总重量的增加,防止船体1沉没。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