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压载井的井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76572发布日期:2020-08-07 19:40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压载井的井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船舶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船舶压载井的井盖装置。



背景技术:

当船舶货舱设计为单舱制时,根据装载货物需要,往往将中间的货舱设计为风暴压载舱,用来保证船舶的稳性要求。

中间货舱设计为压载舱,则需要有相应的压载系统来调驳压载水,货舱内底板上设计有压载井,并配置相应的盖子,满足货舱的装载要求。当货舱为装货工况时,由于货舱装卸货时需要用到吊机、抓斗、铲车等工具,现有的压载井盖直接设置在井口上,导致压载井盖及压载井盖上的把手等部件相对于内底板凸出,容易在抓斗、铲车运行过程中被破坏;当货舱为风暴压载舱工况时,货舱内需要注满压载水,当货舱内的压载水需要调驳出舱时,压载水和货舱内的杂质会通过压载水一起进入管路系统,可能会导致压载泵和阀内部有杂质,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或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对压载井盖进行保护,并对压载水进行过滤。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舶压载井的井盖装置,包括安装座、滤网箱以及盖板,所述安装座包括固定于井口板的底面的固定部以及自外向内延伸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接,以使所述安装座形成环形轮廓,所述滤网箱的顶端设有自内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盖板设有向下凹陷的把手组件,所述滤网箱位于所述安装座内,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滤网箱上,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盖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盖板的顶面与所述井口板的顶面相平齐或者所述盖板的顶面低于所述井口板的顶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把手组件包括圆弧板、封板以及拉杆,所述封板设于所述圆弧板的两侧,所述封板和所述圆弧板均与所述盖板相连接,所述拉杆跨设于两侧所述封板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圆弧板的底端设有排水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盖板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通过紧固件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以及与所述螺栓相配合的螺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组合的横截面轮廓呈l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座的中心轴线、所述滤网箱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盖板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滤网箱的中部设有流水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流水孔的直径为15mm。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船舶压载井的井盖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将所述安装座的固定部固定在井口板的底面,利用所述安装座的第一连接部安装所述滤网箱的第二连接部,再将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滤网箱上,利用所述安装座与井口板形成的高度差,用于容置固定所述滤网箱以及所述盖板,使得所述盖板的顶面与所述井口板的顶面相平齐或者所述盖板的顶面低于所述井口板的顶面,并且设置向下凹陷的把手组件,实现该压载井盖装置整体与井口板相平齐或略低,保证后期卸货时的抓斗或铲车不会对压载井盖装置造成损坏,且利用所述滤网箱的反向安装,实现压载水需要调驳出舱时,能有效地过滤杂质,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船舶压载井的井盖装置的装载工况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船舶压载井的井盖装置的压载工况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优先实施例的船舶压载井的井盖装置的井盖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压载井;

20.井口板;

30.安装座;31.固定部;32.第一连接部;33.第一连接孔;

40.滤网箱;41.第二连接部;42.第二连接孔;43.流水孔;

50.盖板;51.第三连接孔;

60.把手组件;61.圆弧板;62.封板;63.拉杆;64.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舶压载井的井盖装置,包括安装座30、滤网箱40以及盖板50,所述安装座30包括固定于井口板20的底面的固定部31以及自外向内延伸的第一连接部32,所述第一连接部32与所述固定部31相连接,以使所述安装座30形成环形轮廓,所述滤网箱40的顶端设有自内向外延伸的第二连接部41,所述盖板50设有向下凹陷的把手组件60,所述滤网箱40位于所述安装座30内,所述盖板50位于所述滤网箱40上,所述第一连接部32、所述第二连接部41和所述盖板50可拆卸连接,所述盖板50的顶面与所述井口板20的顶面相平齐或者所述盖板50的顶面低于所述井口板20的顶面。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船舶压载井的井盖装置,通过将所述安装座30的固定部31固定在井口板20的底面,利用所述安装座30的第一连接部32安装所述滤网箱40的第二连接部41,再将所述盖板50盖设于所述滤网箱40上,利用所述安装座30与井口板20形成的高度差,用于容置固定所述滤网箱40以及所述盖板50,使得所述盖板50的顶面与所述井口板20的顶面相平齐或者所述盖板50的顶面低于所述井口板20的顶面,并且设置向下凹陷的把手组件60,实现该压载井盖装置整体与井口板20相平齐或略低,保证后期卸货时的抓斗或铲车不会对压载井盖装置造成损坏,且利用所述滤网箱40的反向安装,实现压载水需要调驳出舱时,能有效地过滤杂质,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其中,所述井口板20位于所述压载井10的开口位置,并相对于所述压载井10向内侧延伸,所述井口板20在船舱内也叫内底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把手组件60包括圆弧板61、封板62以及拉杆63,所述封板62设于所述圆弧板61的两侧,所述封板62和所述圆弧板61均与所述盖板50相连接,所述拉杆63跨设于两侧所述封板62之间,通过所述圆弧板61形成用于容置所述拉杆63的空腔,既保证了所述拉杆63作为把手可以移动所述盖板50,又使得所述拉杆63呈埋入式,避免所述把手组件60相对于所述盖板50及井口板20凸出,容易造成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圆弧板61的底端设有排水孔64,通过所述排水孔64可直接通向舱内,避免所述圆弧板61出现积水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32设有第一连接孔33,所述第二连接部41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33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42,所述盖板50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孔42相对应的第三连接孔51,所述第一连接孔33、所述第二连接孔42和所述第三连接孔51通过紧固件(附图未标识)相连接,实现所述安装座30、所述滤网箱40和所述盖板50可拆卸安装。所述紧固件包括沉头式的螺栓以及与所述螺栓相配合的螺母,采用标准件的方式进行固定安装,大大减少了生产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31和所述第一连接部32组合的横截面轮廓呈l型,以保证所述第一连接部32与所述井口板20形成高度差,并具有足够的空间安装所述第二连接部41和所述盖板50,实现所述盖板50的顶面与所述井口板20的顶面相平齐或者所述盖板50的顶面低于所述井口板20的顶面。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30的中心轴线、所述滤网箱40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盖板50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安装座30、所述滤网箱40和所述盖板50的整体形状轮廓均为矩形状,实现所述滤网箱40和所述盖板50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安装固定,且该装置制作完后整体进行镀锌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滤网箱40的中部设有直径为15mm的流水孔43,但是所述滤网箱40的上端和下端各预留一段不开设流水孔43,保证所述滤网箱40具有较好的强度存放货物。

当货舱装载散货时工况,如图1所示,通过紧固件依次安装所述滤网箱40和所述盖板50,并使得所述滤网箱40沉入舱内,装载散货时,所述盖板50与井口板20相平或略低,保证后期卸货时的抓斗或铲车不能破坏压载井10的井盖装置。

当货舱为风暴压载舱时工况,如图3所示,盖板50由船员自行保管,将所述滤网箱40方向安装,突出于内底板,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在所述安装座30上,货舱风暴压载通过压载水管路系统注入压载水,当压载水需要调驳出舱时,压载水和货舱内的杂质会被所述滤网箱40阻挡,沉淀在所述滤网箱40周围,剩余少许压载水可以通过污水井排出。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停靠护舷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设计简单,便于制作,在船厂内或舾装件厂均可制作;(2)制作简单,操作使用方便;(3)对整体的井盖装置形成保护作用,保证后期卸货时的抓斗或铲车不能破坏压载井盖装置;(4)能同时满足装载散货和风暴压载的两种工况要求;(5)能过滤压载水和货舱内的杂质,延长设备和管路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船舶管理成本;

上方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