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5094发布日期:2022-10-04 21:30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救生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通常使用的救生衣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将救生衣穿戴在人体上,通过救生衣能够帮助人体漂浮在水面上,并不具备其他用途,用途较为单一。
3.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救生衣本体上设置可拆卸的浮板和牵引绳,牵引绳与浮板连接,在突发事故的防治过程中,救援人员可将粘接在救生衣本体上的浮板拆下,交给事故发生地的被困人员,通过浮板的浮力,配合牵引绳,便于对事故发生地的被困人员进行转移,相较于传统的救生衣只能使得救援人员漂浮在水面上,上述救生衣的用途更多。
4.但现有的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上设置的浮板结构较为简单,不能对被救人员提供保护,在救援被困人员时,被困人员可能会脱离浮板,存在一定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上设置的浮板结构较为简单,不能对被救人员提供保护,在救援被困人员时,被困人员可能会脱离浮板,存在一定的危险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牵引绳、浮板和保护机构,所述救生衣本体的背部设置有第一粘连层,所述浮板上设置有第二粘连层,所述第二粘连层与所述第一粘连层相适配,所述救生衣本体的腰部绕设有所述牵引绳,所述牵引绳远离所述救生衣本体的一端设置有挂钩,所述浮板上设置有挂环,所述挂钩与所述挂环相适配;
7.所述保护机构包括第一绑带、第二绑带、扶手、底部浮囊和快充组件,所述浮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所述第一连接框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绑带,所述第二连接框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绑带,所述第一绑带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带扣,所述第二绑带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锁舌,所述第一锁舌与所述第一带扣相适配,所述浮板靠近所述锁舌的上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扶手,所述浮板的底部环绕设置有所述底部浮囊,所述底部浮囊的内部设置有所述快充组件,所述快充组件用于向所述底部浮囊的内部充气,所述底部浮囊呈u型结构设置,所述浮板远离所述挂环的一端与所述底部浮囊的开口处相对应。
8.其中,所述快充组件包括气瓶、套筒、刺杆、转动轮、拉杆和拉绳,所述气瓶和所述套筒均固定设置有所述底部浮囊的内部,所述气瓶的瓶口处设置有膜片,所述套筒的内部转动设置有所述转动轮,所述拉杆和所述刺杆均通过齿部与所述转动轮啮合,并分别位于所述转动轮的两侧,所述刺杆上设置有撞针,所述撞针与所述膜片相对应,所述拉杆上设置有所述拉绳,所述拉绳位于所述底部浮囊的外部。
9.其中,所述套筒的内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刺杆与所述
第一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拉杆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连接。
10.其中,所述刺杆包括杆体和安装板,所述杆体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杆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杆体远离所述转动轮的一端,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杆体相垂直,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所述撞针。
11.其中,所述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还包括收纳单元,所述收纳单元包括第一收纳袋和第二收纳袋,所述第一收纳袋罩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框的外部,所述第二收纳袋罩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框的外部,所述第一收纳袋用于收纳所述第一绑带,所述第二收纳袋用于收纳所述第二绑带。
12.其中,所述第一收纳袋上设置有第一拉锁,所述第二收纳袋上设置有第二拉锁。
13.其中,所述牵引绳和所述浮板上均涂设有夜光粉。
14.本发明的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牵引绳、浮板和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第一绑带、第二绑带、扶手、底部浮囊和快充组件,救援人员将所述第一绑带和所述第二绑带绕过被困人员的上身后,将所述第一锁舌插入至所述第一带扣内,从而利用所述第一绑带和所述第二绑带将被困人员固定在所述浮板上,当被困人员趴在所述浮板上后,通过所述快充组件对所述底部浮囊充气,使得所述底部浮囊充气膨胀,从而扩大所述浮板与水面的接触面积,降低所述浮板的重心,并提高所述浮板的浮力,能够有效防止所述浮板翻转,当利用所述浮板对被困人员进行转移时,被困人员双手把住所述扶手的同时,配合上述结构对被救人员提供保护,避免在救援被困人员时,被困人员从所述浮板上脱离。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图1的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18.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图1的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19.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图1的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20.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浮板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快充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套筒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23.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浮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浮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浮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101-救生衣本体、102-牵引绳、103-浮板、104-第一绑带、105-第二绑带、106-扶手、107-底部浮囊、108-气瓶、109-套筒、110-刺杆、111-转动轮、112-拉杆、113-拉绳、114-杆体、115-安装板、116-第一粘连层、117-第二粘连层、118-挂钩、119-挂环、120-第一连接框、121-第二连接框、122-第一带扣、123-第一锁舌、124-膜片、125-撞针、126-第一滑槽、
127-第二滑槽、201-第一收纳袋、202-第二收纳袋、203-第一拉锁、204-第二拉锁、301-第三绑带、302-第二锁舌、303-第三连接框、304-第二带扣、305-第三收纳袋、306-第三拉锁。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8.第一实施例:
29.请参阅图1至图7,其中图1是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3是图1的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4是图1的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浮板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快充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套筒的内部结构剖视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包括救生衣本体101、牵引绳102、浮板103和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第一绑带104、第二绑带105、扶手106、底部浮囊107和快充组件,所述快充组件包括气瓶108、套筒109、刺杆110、转动轮111、拉杆112和拉绳113,所述刺杆110包括杆体114和安装板115。
30.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救生衣本体101的背部设置有第一粘连层116,所述浮板103上设置有第二粘连层117,所述第二粘连层117与所述第一粘连层116相适配,所述救生衣本体101的腰部绕设有所述牵引绳102,所述牵引绳102远离所述救生衣本体101的一端设置有挂钩118,所述浮板103上设置有挂环119,所述挂钩118与所述挂环119相适配,将所述第二粘连层117粘接在所述第一粘连层116上,从而将所述浮板103粘接在所述救生衣本体101上,在突发事故的防治过程中,救援人员可将粘接在所述救生衣本体101上的所述浮板103拆下,交给事故发生地的被困人员,通过所述浮板103的浮力,配合所述牵引绳102,便于对事故发生地的被困人员进行转移。
31.其中,所述浮板10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框120和第二连接框121,所述第一连接框120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绑带104,所述第二连接框121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绑带105,所述第一绑带104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框12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带扣122,所述第二绑带105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框1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锁舌123,所述第一锁舌123与所述第一带扣122相适配,所述浮板103靠近所述锁舌的上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扶手106,所述浮板103的底部环绕设置有所述底部浮囊107,所述底部浮囊107的内部设置有所述快充组件,所述快充组件用于向所述底部浮囊107的内部充气,所述底部浮囊107呈u型结构设置,所述浮板103远离所述挂环119的一端与所述底部浮囊107的开口处相对应,被困人员通过所述浮板103远离所述挂环119的一端趴在所述浮板103上,救援人员将所述第一绑带104和所述第二绑带105绕过被困人员的上身后,将所述第一锁舌123插入至所述第一带扣122内,从而利用所述第一绑带104和所述第二绑带105将被困人员固定在所述浮板103上,当被困人员趴在所述浮板103上后,通过所述快充组件对所述底部浮囊107充气,使得所述底部浮囊107充气膨胀,从而扩大所述浮板103与水面的接触面积,降低所述浮板103的重心,并提高所述浮板103的浮力,能够有效防止所述浮板103翻转,当利用所述浮板103对被困人员进行转移时,被困人员双手把住所述扶手106的同时,配合上述结构对被救人员提供保护,避免在救援被困人员时,被困人员从所述浮板103上脱离。
32.其次,所述气瓶108和所述套筒109均固定设置有所述底部浮囊107的内部,所述气瓶108的瓶口处设置有膜片124,所述套筒109的内部转动设置有所述转动轮111,所述拉杆112和所述刺杆110均通过齿部与所述转动轮111啮合,并分别位于所述转动轮111的两侧,所述刺杆110上设置有撞针125,所述撞针125与所述膜片124相对应,所述拉杆112上设置有所述拉绳113,所述拉绳113位于所述底部浮囊107的外部,拉动所述拉绳113,从而拉动所述拉杆112向远离所述底部浮囊107的方向运动,由于所述拉杆112和所述刺杆110均通过齿部与所述转动轮111啮合,从而使得所述拉杆112在向远离所述底部浮囊107的方向运动,所述刺杆110向靠近所述气瓶108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所述撞针125刺破所述气瓶108上的所述膜片124,使得所述气瓶108内的高压二氧化碳气体冲入所述底部浮囊107,气体膨胀使得所述底部浮囊107膨胀。
33.同时,所述套筒109的内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126和第二滑槽127,所述刺杆110与所述第一滑槽126滑动连接,所述拉杆112与所述第二滑槽127滑动连接,由于所述刺杆110与所述第一滑槽126滑动连接,所述拉杆112与所述第二滑槽127滑动连接,使得所述刺杆110和所述拉杆112在运动时结构更加稳定。
34.另外,所述杆体114与所述第一滑槽126滑动连接,所述安装板115与所述杆体114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杆体114远离所述转动轮111的一端,所述安装板115与所述杆体114相垂直,所述安装板115上设置有所述撞针125,所述安装板115与所述杆体114固定连接,制造时采用一体成型技术制成,结构更加牢固。
35.由于,所述牵引绳102和所述浮板103上均涂设有夜光粉,使得在黑夜时,所述牵引绳102和所述浮板103上的夜光粉发光,从而表面所述浮板103的位置。
36.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时,在突发事故的防治过程中,救援人员可将粘接在所述救生衣本体101上的所述浮板103拆下,交给事故发生地的被困人员,通过所述浮板103的浮力,配合所述牵引绳102,便于对事故发生地的被困人员进行转移,在进行转移时,救援人员将所述第一绑带104和所述第二绑带105绕过被困人员的上身后,将所述第一锁舌123插入至所述第一带扣122内,从而利用所述第一绑带104和所述第二绑带105将被困人员固定在所述浮板103上,当被困人员趴在所述浮板103上后,拉动所述拉绳113,从而拉动所述拉杆112向远离所述底部浮囊107的方向运动,由于所述拉杆112和所述刺杆110均通过齿部与所述转动轮111啮合,从而使得所述拉杆112在向远离所述底部浮囊107的方向运动,所述刺杆110向靠近所述气瓶108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所述撞针125刺破所述气瓶108上的所述膜片124,使得所述气瓶108内的高压二氧化碳气体冲入所述底部浮囊107,气体膨胀使得所述底部浮囊107膨胀,从而扩大所述浮板103与水面的接触面积,降低所述浮板103的重心,并提高所述浮板103的浮力,能够有效防止所述浮板103翻转,当利用所述浮板103对被困人员进行转移时,被困人员双手把住所述扶手106的同时,配合上述结构对被救人员提供保护,避免在救援被困人员时,被困人员从所述浮板103上脱离。
37.第二实施例:
38.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8,图8为第二实施例中浮板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还包括收纳单元,所述收纳单元包括第一收纳袋201和第二收纳袋202。
39.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收纳袋201罩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框120的外部,所
述第二收纳袋202罩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框121的外部,所述第一收纳袋201用于收纳所述第一绑带104,所述第二收纳袋202用于收纳所述第二绑带105,当未使用所述浮板103时,将所述第一绑带104收纳在所述第一收纳袋201的内部,将所述第二绑带105收纳在所述第二收纳袋202的内部,从而使得所述浮板103在未使用时,对所述第一绑带104和所述第二绑带105进行收纳。
40.其中,所述第一收纳袋201上设置有第一拉锁203,所述第二收纳袋202上设置有第二拉锁204,将所述第一绑带104放置在所述第一收纳袋201内后,拉上所述第一拉锁203,从而完成所述第一绑带104的收纳,将所述第二绑带105放置在所述第二收纳袋202内后,拉上所述第二拉锁204,从而完成所述第二绑带105的收纳。
41.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时,当未使用所述浮板103时,将所述第一绑带104放置在所述第一收纳袋201内后,拉上所述第一拉锁203,从而完成所述第一绑带104的收纳,将所述第二绑带105放置在所述第二收纳袋202内后,拉上所述第二拉锁204,从而完成所述第二绑带105的收纳,使得所述浮板103在未使用时,对所述第一绑带104和所述第二绑带105进行收纳。
42.第三实施例:
43.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为第三实施例中浮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第三实施例中浮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还包括辅助固定机构,所述辅助固定机构包括第三绑带301和第二锁舌302。
44.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浮板103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三连接框303,所述第三连接框303上设置有所述第三绑带301,所述第三绑带301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框303的一端还设置有所述第二锁舌302,所述第一绑带104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框120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带扣304,所述第二锁舌302与所述第二带扣304相适配,在进行转移时,当救援人员将所述第一绑带104和所述第二绑带105绕过被困人员的上身将所述第一锁舌123插入至所述第一带扣122内后,将所述第三绑带301从被困人员的双腿之间绕至被困人员的背部,将所述第二锁舌302插入至所述第二带扣304内,从而通过所述第三绑带301对被困人员进行辅助固定,进一步避免被困人员从所述浮板103上脱离。
45.其中,所述浮板103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三收纳袋305,所述第三收纳袋305用于收纳所述第三绑带301,所述第三收纳袋305上设置有第三拉锁306,当未使用所述浮板103时,将所述第三绑带301放置在所述第三收纳袋305的内部,拉上所述第三拉锁306,从而完成所述第三绑带301的收纳。
46.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多用途事故防治型救生衣时,当救援人员将所述第一绑带104和所述第二绑带105绕过被困人员的上身将所述第一锁舌123插入至所述第一带扣122内后,将所述第三绑带301从被困人员的双腿之间绕至被困人员的背部,将所述第二锁舌302插入至所述第二带扣304内,从而通过所述第三绑带301对被困人员进行辅助固定,进一步避免被困人员从所述浮板103上脱离,并且当未使用所述浮板103时,将所述第三绑带301放置在所述第三收纳袋305的内部,拉上所述第三拉锁306,从而完成所述第三绑带301的收纳。
47.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
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