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桨板及其救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934157发布日期:2024-05-11 00:13阅读:7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桨板及其救援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救援器材、水上运动器材,具体涉及一种动力桨板及其救援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在对溺水人员的救援行动中,大多数采用投放浮力器材和牵引器材的方式实施救助,少数区域部署有救援机器人,船艇等可承载救援员接近溺水人员的装备由于尺寸重量大、维护保养要求高,往往难以部署备便。在溺水事故中,经常出现由于过度惊吓、落水冲击受伤、落水前受伤或者失温,造成溺水人员损失运动能力而难以借助器材自救。在实际救援行动中,如果救援员能迅速接近溺水人员,在确保双方安全的前提下直接救援,将能大大提高救援实效。近年来,随着救援力量不断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水域救援队,队员通过系统训练可以熟练使用各种器材装备,能更好低承担水域救援任务。因此,需要设计一种便捷可靠、经济实用的装备,用于救援员快速接近溺水人员,实施直接救援并将其带离危险区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器材功能和性能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有效浮力大、结构简单、重量轻巧、经济性好、适合广泛部署投放的救援动力桨板及其救援方法。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动力桨板,所述动力桨板包括:

4、板身,所述板身能够正反两面切换使用,所述板身正反两面均设置有进水口;

5、正反转换装置,所述正反转换装置设置于所述板身中后部,所述正反转换装置包括鳍板、进水转换衬管以及联动控制所述鳍板和所述进水转换衬管的联动控制机构,当所述进水转换衬管的入口与所述板身下方的进水口对接时,所述鳍板处于所述板身下方的最大吃水位置;

6、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置于所述板身后部,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进水转换衬管的出口相连,所述动力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板身移动;

7、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联动控制机构和所述动力装置控制连接;

8、以及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设置于所述板身中部,所述电源装置分别与所述联动控制机构、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9、优选地,所述联动控制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鳍板和所述进水转换衬管相连,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组件从而联动控制所述板和所述进水转换衬管同步旋转。

10、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副、传动轴和第二齿轮副,所述第一齿轮副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齿轮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鳍板的旋转轴和所述传动轴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传动轴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齿轮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齿轮副的输出端与所述进水转换衬管相连,所述鳍板的旋转轴线与所述进水转换衬管的旋转轴线相互垂直。

11、优选地,所述板身后部上下贯穿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鳍板的槽孔,所述槽孔与所述板身之间形成密封,所述鳍板邻近所述板身尾部的一端具有对称的双鳍,所述鳍板另一端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槽孔内。

12、优选地,所述进水转换衬管的入口设置于其管壁上,所述进水转换衬管内部具有第一线型流道,所述第一线型流道的进口与所述入口相连,所述第一线型流道的出口通向所述动力装置,所述进水转换衬管与所述板身正反两面上的两个进水口之间均设置有第二线型流道,当其中一个第二线型流道与所述入口对接时,另一个第二线型流道与所述进水转换衬管的管壁之间形成密封。

13、优选地,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栅格板。

14、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包括进水总管,所述进水总管的进口与所述进水转换衬管的出口转动连接,所述进水总管的出口连接有两个进水分流管,每个进水分流管出口连接有出水管,每个所述进水分流管尾部配置有推进器。

15、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浮态识别设备、控制电路和操纵设备,所述浮态识别设备通过控制电路连接操纵设备、正反转换装置和动力装置,所述浮态识别设备用于自动识别动力桨板的正反状态,所述操纵设备包括操纵界面或操纵手柄。所述操纵界面上设置有正反面切换模块、动力装置操纵模块和电源控制模块。所述操纵手柄可根据需要设计为无线遥控操纵手柄和有线遥控操纵手柄。

16、优选地,所述板身正反两面上均设置有抓环。

17、一种使用动力桨板的救援方法,包括:

18、s1、获取溺水人员的位置信息;

19、s2、救援队员驾乘动力桨板,开启推进器快速航行至溺水人员所在位置;

20、s3、航行至较近距离后减速靠近溺水人员,随后拉扯溺水人员使其双臂搭上桨板、腋部贴紧桨板侧边,随后面向其蹲下、两脚靠近对侧桨板边缘,牢固抓握住溺水人员双手后,身体用力后倒翻板将溺水人员搭救上板;

21、s4、上板后调整溺水人员搭乘姿势,然后确认桨板是否完成正反面切换,再启动推进器迅速将溺水人员带离危险区域,完成后续救援步骤。

22、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23、1.动力桨板可以帮助救援队员快速接近溺水人员实施直接救援,航行速度高于传统桨板,有效浮力充足,操纵简单便捷,尤其是对无自救能力或者自救能力较弱的溺水人员,救援员可以接近后直接救援能有效提高成功率。

24、2.动力桨板可以自动识别正反浮态,自动切换2台推进器左右舷分配和鳍板、转换衬管位置,完成正反面切换,只需1次翻板就可将溺水人员搭救上板,翻板过程较传统桨板可节省约一半时间,简化了救援步骤、缩短了救援时间,可有效提高救援成功率。

25、3.动力桨板采用操纵手柄控制电动航行,单手即可完成前进、后退、转向、变速等动作,操作简单易掌握,使用手划桨操纵时与传统桨板方法相同,救援员经过培训后可熟练掌握操作要领,便于普及推广。

26、4.动力桨板经济性好、轻便灵巧、机动便捷,适合广泛投放、机动部署,救援员可携带动力桨板在水域岸边值守,也可长时间在水面漂泊待机,能有效提高救援力量备勤效率。

27、5.动力桨板无外露的高速旋转螺旋桨,生物安全性高,板身可以包覆软质材料,外露的鳍板尺寸较小、位于板身后部,极大降低了二次伤害溺水人员的可能性,安全性明显高于其它水上载人交通器材装备。

28、6.动力桨板尺寸小、高度极低、重量较轻,不会压盖溺水人员增加危险,翻板操作时非常灵巧迅速,适合救援队员使用。

29、7.动力桨板模块化程度较高,可根据实际需要制成不同尺寸,适合其它使用场景需求,选用充气气囊结构时,可压缩尺寸存放或者搬运,便于储存运输。



技术特征:

1.一种动力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桨板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控制机构(2.3)包括驱动电机(2.31)和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机(2.31)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鳍板(2.1)和所述进水转换衬管(2.2)相连,所述驱动电机(2.31)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组件从而联动控制所述板和所述进水转换衬管(2.2)同步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副(2.32)、传动轴(2.33)和第二齿轮副(2.34),所述第一齿轮副(2.32)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机(2.31)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齿轮副(2.32)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鳍板(2.1)的旋转轴(2.35)和所述传动轴(2.33)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传动轴(2.3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齿轮副(2.34)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齿轮副(2.34)的输出端与所述进水转换衬管(2.2)相连,所述鳍板(2.1)的旋转轴(2.35)线与所述进水转换衬管(2.2)的旋转轴(2.35)线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身(1)后部上下贯穿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鳍板(2.1)的槽孔(1.3),所述槽孔(1.3)与所述板身(1)之间形成密封,所述鳍板(2.1)邻近所述板身(1)尾部的一端具有对称的双鳍,所述鳍板(2.1)另一端通过旋转轴(2.35)转动连接于所述槽孔(1.3)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转换衬管(2.2)的入口(2.21)设置于其管壁上,所述进水转换衬管(2.2)内部具有第一线型流道(2.22),所述第一线型流道(2.22)的进口与所述入口(2.21)相连,所述第一线型流道(2.22)的出口通向所述动力装置(3),所述进水转换衬管(2.2)与所述板身(1)正反两面上的两个进水口(1.1)之间均设置有第二线型流道(2.23),当其中一个第二线型流道(2.23)与所述入口(2.21)对接时,另一个第二线型流道(2.23)与所述进水转换衬管(2.2)的管壁之间形成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动力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1.1)上设置有栅格板(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3)包括进水总管(3.1),所述进水总管(3.1)的进口与所述进水转换衬管(2.2)的出口转动连接,所述进水总管(3.1)的出口连接有两个进水分流管(3.2),每个进水分流管(3.2)出口连接有出水管(3.3),每个所述进水分流管(3.2)尾部配置有推进器(3.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4)包括浮态识别设备、控制电路和操纵设备,所述浮态识别设备通过控制电路连接操纵设备、正反转换装置(2)和动力装置(3),所述浮态识别设备用于自动识别动力桨板的正反状态,所述操纵设备包括操纵界面或操纵手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身(1)正反两面上均设置有抓环(7)。

10.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桨板的救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桨板及其救援方法,包括板身,板身能够正反两面切换使用,板身正反两面均设置有进水口;正反转换装置设置于板身中后部,正反转换装置包括鳍板、进水转换衬管以及联动控制鳍板和进水转换衬管的联动控制机构;动力装置设置于板身后部,动力装置与进水转换衬管的出口相连,动力装置能够驱动板身移动;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联动控制机构和动力装置控制连接;电源装置设置于板身中部,电源装置分别与联动控制机构、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本发明动力桨板操作简便、有效浮力大、结构简单、重量轻巧、经济性好、适合广泛部署投放的救援动力桨板及其救援方法。

技术研发人员:高心远,方阳,程艳雄,过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无忧熊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