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坠落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2126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飞行器坠落防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行器坠落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所谓无人机,即不载人的飞行器。按照技术来划分,无人飞行器可分为无人固定翼、无人直升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扑翼式微型无人机等六大类,而前三类应用最为广泛,其中无人多旋翼飞行器又由于其结构简单、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应用场景迅速拓展、发展前景最受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无人机运用范围、领域更加广阔,大大拓展了无人机的作战范围,无人机正在从过去的单一的侦察、预警等战斗支援作用向攻击杀伤作用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影响作战进程的重要乃至关键性力量。但是,针对无人机的飞行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每当无人机遇到恶劣的气候以及在空中飞行作业出现意外时,无人机将会发生坠落;同时,飞行器在平时执行完任务,落网降落的时候为避免机身发生损坏,同样需要一种结构简单、适用性广的飞行器坠落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行器坠落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飞行器坠落防护装置,包括机头、机身、机尾,所述机头、机身、机尾依次连接,所述机头底部设有第一缓冲机构,所述机身底部设有第二缓冲机构,所述机尾设有第三缓冲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摩擦层、气囊层、连接层,所述连接层与机头底部连接,所述气囊层设置于所述连接层与摩擦层之间;所述第二缓冲机构的结构与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结构一致。所述摩擦层采用高摩擦系数的材料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缓冲结构包括连接部、弓形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弓形部一体连接,所述弓形部内部设有中空三角形结构,所述三角形的各个角为圆角。

进一步的,所述弓形部底部设有高弹垫片,所述垫片贴合在弓形部底部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与第二缓冲层的横截面共同围合成一椭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弓形部由弹性材料组成。

本实用新型在飞行器坠落的时候,通过第一缓冲结构和第二缓冲结构的作用,接触坠面的摩擦层的基础面积逐渐增大,对飞行器进行减速;再通过气囊层的气囊作用进一步缓冲,防止损坏飞行器的部件;再通过第三缓冲结构的弹性作用,配合高弹性垫,对坠落作用进行缓冲减震,完成整个安全坠落过程。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可以对无人机坠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经济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值得大范围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飞行器坠落防护装置,包括机头1、机身2、机尾3,所述机头、机身、机尾依次连接,所述机头底部设有第一缓冲机构4,所述机身底部设有第二缓冲机构5,所述机尾设有第三缓冲机构6。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4包括摩擦层41、气囊层42、连接层43,所述连接层43与机头1底部连接,所述气囊层42设置于所述连接层43与摩擦层41之间;所述第二缓冲机构5的结构与所述第一缓冲机构4的结构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缓冲结构6包括连接部61、弓形部62,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弓形部一体连接,所述弓形部内部设有中空三角形结构64,所述三角形的各个角为圆角。

进一步的,所述弓形部62底部设有高弹垫片63,所述垫片贴合在弓形部底部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1的横截面与第二缓冲层2的横截面共同围合成一椭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弓形部62由弹性材料组成。

本实用新型在飞行器坠落的时候,通过第一缓冲结构和第二缓冲结构的作用,接触坠面的摩擦层的基础面积逐渐增大,对飞行器进行减速;再通过气囊层的气囊作用进一步缓冲,防止损坏飞行器的部件;再通过第三缓冲结构的弹性作用,配合高弹性垫,对坠落作用进行缓冲减震,完成整个安全坠落过程。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可以对无人机坠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经济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值得大范围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中所有未详细描述的技术特征,均可通过本领域内任一现有技术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