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无人飞行器的联动伺服飞行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7697发布日期:2018-07-31 23:00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兰斯·霍利堪萨斯州劳伦斯市

威廉姆·多诺万堪萨斯州劳伦斯市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证

本申请要求2015年8月25日提交的标题为“用于无人飞行器的联动伺服飞行控制系统(gangedservoflightcontrolsystemforaunmannedaerialvehicle)”的美国专利申请no.14/835.243的优先权,出于pct规则4.18和20.6的目的,其全部内容以引证方式并入本文。

本发明主要涉及飞行控制系统,更具体地涉及无人飞行器的联动(ganged)伺服飞行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诸如在无人飞行器(uav)(例如直升机)中发现的那些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使用伺服致动器来控制飞行部件(例如斜盘)。例如,伺服致动器连接到斜盘(swashplate)以控制直升机的总体性和周期性的俯仰。

此类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呈现出特别独特的挑战。具体而言,飞行控制系统必须提供足够的速度、扭矩输出和定位分辨率,以获得对uav的精确控制。另一方面,飞行控制系统必须是简单、轻便并且便宜的。传统上,随着扭矩需求的增加,更大型的uav需要更大的伺服致动器。然而,更大的伺服致动器的成本相对于当前市场上的规模不会成比例地增加,并且可具有与它们增加的扭矩质量相关联的不太理想的速度特性。此外,更大型的伺服致动器通常制造数量少且交付时间长,这二者均妨碍市场上更大型无人机的可用性。

本公开通常提供联动伺服致动器飞行控制器,其提供对现有布置的改善或替代方案。

包括在本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中的信息(包括本文引用的任何参考文献及其任何描述或讨论)仅仅出于技术参考目的而被包括,并且不被认为是约束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主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通常提供用于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在一个实施例中,飞行控制系统可包括具有第一连接部分、第二连接部分和第三连接部分的斜盘;连接到斜盘的第一连接部分的第一控制组件;连接到斜盘的第二连接部分的第二控制组件;以及连接到斜盘的第三连接部分的第三控制组件。第一控制组件可包括被连接以彼此配合地操作的两个或更多个伺服致动器。

本公开的实施例可包括无人飞行器。无人飞行器可包括具有斜盘和旋翼组件的驱动系统以及可操作以控制驱动系统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可以包括第一伺服组件、第二伺服组件和第三伺服组件,其中第一伺服组件可操作以通过第一方式控制驱动系统,第二伺服组件可操作以通过第二方式控制驱动系统,第三伺服组件可操作以通过第三方式控制驱动系统。第一伺服组件、第二伺服组件和第三伺服组件中的每个可包括联动关系的相应的多个伺服致动器,以作为单个伺服致动器来操作。

本公开的实施例可包括校准用于包括两个或更多个伺服致动器的用于直升机的联动伺服飞行控制系统的方法,伺服致动器中的每个具有伺服臂部。方法可包括校准伺服致动器中的第一个以相对于一个或多个输入信号正确响应;向伺服致动器中的第一个提供已知的输入信号;向伺服致动器中的第二个提供已知的输入信号;以及调节伺服致动器中的第二个的中性伺服位置,使得伺服致动器的伺服臂部是平行的。

另外的实施例和特征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地阐述,并且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查阅说明书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显而易见,或可通过所公开的主题的实践来了解。通过参考形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书和附图的其余部分,可实现对本公开的本质和优点的进一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和特征中的每个可有利地在一些情况下分开使用,或在其它情况下与本公开的其它方面和特征组合使用。

提供本发明内容是为了以简化的形式介绍在以下详细描述中进一步描述的许多概念。本发明内容并非旨在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基本特征,也并非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特征、细节、效用和优点的更广泛的呈现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以下书面描述中提供并且在附图中示出。

附图说明

并入说明书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公开的示例,并且与上面的一般描述和下面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这些示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并入联动伺服飞行控制系统的直升机uav的顶视前等距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飞行控制组件的局部顶视前等距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2的飞行控制组件的局部底视后等距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2的飞行控制组件的局部底视平面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2的飞行控制组件的局部后视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联动伺服控制系统的等距视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6的联动伺服控制系统的顶视平面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6的联动伺服控制系统的底视平面视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6的联动伺服控制系统的右侧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6的联动伺服控制系统的前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沿图6的线11-11截取的图6的联动伺服控制系统的截面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6的联动伺服控制系统的后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主旋翼组件的局部等距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联动伺服飞行控制系统的接线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校准联动伺服飞行控制系统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通常提供用于uav的联动伺服飞行控制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可用于各种应用中,例如控制直升机uav的主旋翼(mainrotor)等。飞行控制系统集成联动伺服致动器,以在至少在一个方向上控制uav的飞行。联动伺服致动器用于通过作为单个伺服致动器操作来增加伺服组件的扭矩输出。通过使用联动伺服致动器,可以在具有类似扭矩特性的更大型单个伺服致动器上实现显著的伺服速度改善。此外,联动伺服致动器在斜盘上引入伺服致动器的冗余,这是小型电传直升机uav应用的常见故障模式。为了降低控制联动伺服致动器的复杂性,联动伺服致动器通过单个驱动信号工作。因此,根据本公开,联动伺服致动器提供对uav的精确控制所需的高速度、高扭矩和高精度。

现在参考图1,直升机uav100通常包括框架结构102,具有多个主旋翼叶片106(例如,三个主旋翼叶片)的主旋翼组件104在第一旋转轴线r1处可旋转地附接到该框架结构102。尾梁108连接到框架结构102以将具有多个尾旋翼叶片112(例如,两个尾旋翼叶片)的尾旋翼组件110定位成远离主旋翼组件104的第一旋转轴线r1一段距离。例如,尾梁108包括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尾梁108的近侧端部连接到框架结构102的后部部分,并且尾旋翼组件110在第二旋转轴线r2处可旋转地附接到尾梁108的远侧端部,第二旋转轴线r2可相对于第一旋转轴线r1正交定位。如图1所示,主旋翼组件104水平安装到uav100,以在主旋翼组件104围绕第一旋转轴线r1旋转时提供竖直升力。尾旋翼组件110竖直安装到尾梁108的远侧端部,以在尾旋翼组件110围绕第二旋转轴线r2旋转时提供水平推力。由尾旋翼组件110提供的水平推力通过例如抵消由主旋翼组件104的旋转产生的扭矩来控制uav100的旋转位置(即,偏航)。尾梁108可包括竖直稳定器114以在uav100的着陆或地面操作期间防止尾旋翼组件110接触支撑表面(例如地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竖直稳定器114可在非飞行操作和/或存储期间抵靠支撑表面而支撑uav100。另外地或另选地,竖直稳定器114可帮助或以其它方式允许uav100在飞行期间“随风变向”进入运动方向。

继续参考图1,uav100可包括附加部件以改善uav100的功能和能力。例如,uav100可包括附接到框架结构102的罩篷116,以既改善uav100的美学又改善uav100的空气动力特性。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罩篷116隐藏或以其他方式隐蔽uav100的内部部件。为了帮助着陆,uav100可包括起落架以在非飞行操作或存储期间支撑uav100。可包括平面或管状着陆架118的起落架被附接到框架结构102(例如,附接到框架结构102的相对侧)。在非飞行操作或存储期间,着陆架118可为uav100接触支撑表面的唯一部分,或另选地用竖直稳定器114以三脚架状方式支撑uav100。uav100还可包括附接到uav100(例如,附接到框架结构102的前部部分以及罩篷116下方)的附件设备120,以提供多种航空用途,包括例如空中监视、检查、测量、3d测绘、摄影和/或电影制作。在此类实施例中,uav100可配备有具有电光和/或红外传感器的闪光灯、安装在nadir上的dslr高分辨率照相机和/或完全稳定的照相机万向节。然而,上面给出的示例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以设想,基本上任何类型的附件都可附接到框架结构102。

在一些实施例中,uav100可配备有定位和通信设备。例如,uav100可由手持式遥控单元或地面站来控制。在其它实施例中,uav100可包括能够精确导航、引导和控制uav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在此类实施例中,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可包括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全球定位卫星(gps)接收器、惯性测量单元、气压计、磁力计和/或绝对和差压传感器。uav100可通过wi-fi、蜂窝数据、移动卫星通信、射频、红外或超声波遥控设备或任何其它无线数据通信介质将数据传输到用户、地面站和/或其它uav,或从它们接收数据。

参考图2至图5,多个框架构件可连接在一起以形成uav100的框架结构102。例如,框架结构102可包括通过多个连接构件126连接到第二框架构件124的第一框架构件122。如图所示,第一框架构件122和第二框架构件124基本上彼此相同并且彼此水平间隔开,且限定框架结构102的纵向长度。多个连接构件126中的每个包括基部部分128,其具有从基部部分128的相对端部垂直延伸的凸出部130。每个凸出部130附接到第一框架构件122和第二框架构件124中的一个的内表面(例如,第一框架结构122和第二框架构件124的相邻底部部分)。一旦连接到第一框架构件122和第二框架构件124,则连接构件126限定框架结构102的横向宽度。如图所示,框架结构102限定内部空腔132,该内部空腔可操作以接收飞行控制组件134的部分,如下所述。

在一般意义上,uav100的飞行控制组件134包括驱动系统136和控制系统138,控制系统可操作以在飞行操作期间控制驱动系统136。继续参考图2至图5,驱动系统136包括动力系140、主旋翼组件104和斜盘142。动力系140包括马达144(例如,电动马达)和齿轮组件146,以分别产生动力并且将其传送到主旋翼组件104和/或尾旋翼组件110。将马达144的旋转转换和/或平移到驱动主旋翼组件104和/或尾旋翼组件110所需要的旋转中的齿轮组件146可包括啮合接合的机械齿轮箱和/或电磁变速器组。通过该机械齿轮箱和/或电磁变速器组,齿轮组件146将由马达144产生的动力既引导到主旋翼组件104又引导到尾旋翼组件110。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尾旋翼组件110可由基本上位于尾梁108内的第二动力系驱动。如图2和图4所示,马达144附接到马达安装件148,马达安装件至少部分地定位在框架结构102的内部空腔132内并且既连接到第一框架构件122又连接到第二框架构件124的内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来自马达144的振动可通过与马达安装件148可操作地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振动阻尼器与框架结构102而振动隔离。

在其中马达144是电动马达的实施例中,uav100包括在飞行操作期间给马达144提供动力的电源(例如,电池组)。电源可通过与直流(dc)和/或交流(ac)电压源连接来再充电。另外地或另选地,电源可通过连接到uav100的一个或多个太阳能面板再充电。如图2至图5所示,驱动系统136的部分被接收在框架结构102的内部空腔132内以节省空间并且保护驱动系统136的各个部件。例如,齿轮组件146和电源定位在内部空腔132内。尽管附图示出在内部空腔132外部的马达144,但可以设想,马达144也可在框架结构102的内部空腔132内被接收。

参考图13,主旋翼组件104包括杆件(mast)150、周向地附接到杆件150的毂部152以及附接到毂部152的多个主旋翼叶片106(例如,三个主旋翼叶片)。可为围绕第一旋转轴线r1旋转的圆柱形轴的杆件150从齿轮组件146向上延伸并且由齿轮组件146旋转地驱动。如图13中最佳可见,杆件150可自由地通过轴承154旋转,轴承通过刚性支撑件156保持在适当位置,该刚性支撑件连接到第一框架构件122和第二框架构件124的内表面并且位于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的内表面之间。如图13所示,毂部152包括第一连接部分158和第二连接部分160。第一连接部分158可通过例如机械紧固件或其它合适的紧固机构可移除地或固定地附接到杆件150的顶部。主旋翼叶片106可旋转地连接到毂部152的第二连接部分160。在图13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主旋翼叶片106垂直于第一旋转轴线r1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160,使得主旋翼叶片106存在于一公共平面以及在该公共平面内移动,尽管可以设想,主旋翼叶片106可以锐角或钝角延伸到第一旋转轴线r1。主旋翼叶片106中的每个具有翼面型截面以在主旋翼叶片106围绕第一旋转轴线r1旋转时产生升力。因为主旋翼叶片106旋转地连接到第二连接部分160,所以可改变每个主旋翼叶片的旋转位置(即叶片间距)以控制通过主旋翼组件104施加到uav100的竖直升力和/或水平推力的量,如下所述。

继续参考图13,斜盘142连接到驱动系统136以控制每个主旋翼叶片106的叶片间距(bladepitch,叶片螺距)。例如,围绕主旋翼组件104的杆件150并且至少部分地围绕主旋翼组件104的杆件150旋转的斜盘142在主旋翼组件104围绕第一旋转轴线r1的整个旋转期间操作以周期性地改变主旋翼叶片106的叶片间距。另外,斜盘142操作以同时共同(collectively)改变所有主旋翼叶片106的叶片间距。如下面所解释的,通过用控制系统138操纵(例如,倾斜、升高或降低)斜盘142来控制这些叶片间距变化(即,周期性和共同间距控制(cyclicandcollectivepitchcontrols))。如例如图13所示,斜盘142包括非旋转板162和旋转盘164,旋转盘164存在于(reside)平行于非旋转板162的平面内以及在该平面内移动。非旋转板162连接到控制系统138并且由控制系统138操纵。例如,非旋转板162可包括第一连接部分166、第二连接部分168和第三连接部分170,控制系统138可通过该第一连接部分166、第二连接部分168和第三连接部分170操纵斜盘142,如下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分166、第二连接部分168和第三连接部分170可彼此偏移120度。非旋转板162由附接到刚性支撑件156(例如,刚性支撑件156的后侧)的防旋转托架172旋转约束。在此类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分170包括防旋转凸台174,该防旋转凸台被水平地约束在限定在防旋转板中的竖直狭槽176内。旋转盘164与杆件150一起相对于非旋转板162旋转,并且通过间距连杆178连接到每个主旋翼叶片106。为了下面所述的目的,非旋转板162和旋转盘164可各自包括轴承180,其允许相应的非旋转板162和旋转盘164相对于杆件150和/或毂部152倾斜。如下面所述的,斜盘142可倾斜并且沿杆件150竖直移位以通过间距连杆178控制主旋翼叶片106的叶片间距。

为了周期性地和共同地(cyclicallyandcollectively)控制主旋翼组件104,控制系统138包括可操作以控制驱动系统136的多个控制组件182。参考图6,可单独被称为相应的伺服组件的多个控制组件中的每个包括相应的被连接以彼此协作地操作的多个伺服致动器184、188。例如,每个控制组件的伺服致动器以联动关系(gangedrelationship)连接以作为单个伺服致动器有效地操作。联动伺服关系用以增加控制组件的扭矩输出,而不需要借助不成比例的更大和更昂贵的单个伺服致动器。因此,解决方案成本可本质上与特定应用所需的尺寸(扭矩)成线性比例。联动伺服关系还可在具有相似扭矩特性的单个较大伺服致动器上提供显著的伺服速度改善。更重要的是,每个控制组件的联动伺服关系在斜盘142的每个连接部分处提供伺服致动器的冗余,这是小型电传直升机应用的常见故障模式。如果联动伺服组件的伺服致动器中的一个出故障,则第二伺服致动器可提供对斜盘142的所需控制。

继续参考图6,控制系统138可包括第一控制组件182a、第二控制组件182b和第三控制组件182c,其中第一控制组件可操作以通过第一方式控制驱动系统136,第二控制组件可操作以通过第二方式控制驱动系统136,第三控制组件可操作以通过第三方式控制驱动系统136。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组件182a(或第一伺服组件)连接到斜盘142的第一连接部分166,第二控制组件182b(或第二伺服组件)连接到斜盘142的第二连接部分168,并且第三控制组件182c(或第三伺服组件)连接到斜盘142的第三连接部分170。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控制组件182a、第二控制组件182b和第三控制组件182c可通过附接到上部框架183a和下部框架183b而相对于彼此定位。上部框架183a和下部框架183b中的每个可至少部分地定位在框架结构102的内部空腔132内并且附接到第一框架结构122和第二框架构件124(例如,附接到第一框架构件122和第二框架构件124的内表面)以将控制系统固定到uav100。在一些实施例中,上部框架183a和下部框架183b可旋转地接收杆件150(参见图6)。

参考图6,第一控制组件182a包括具有第一伺服臂部186a的第一伺服致动器184a和具有第二伺服臂部190a的第二伺服致动器188a。第一伺服臂部186a和第二伺服臂部190a中的每个分别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伺服致动器184a和第二伺服致动器188a。如图所示,第一控制组件182a的第一伺服致动器184a和第二伺服致动器188a水平堆叠或并排布置,使得第一伺服臂部186a和第二伺服臂部190a存在于第一公共平面内以及在该第一公共平面内移动。连杆构件192a将第二伺服臂部190a连接到第一伺服臂部186a。连杆构件192a可为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一伺服臂部186a和第二伺服臂部190a中的每个之间的刚性构件。例如,连杆构件192a可为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194和第二端部196的细长构件。如图6所示,比如,第一端部194可被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一伺服臂部186a(例如,第一伺服臂部186a的端部),并且第二端部196可被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二伺服臂部190a(例如,第二伺服臂部190a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构件192a可为轴,第一伺服臂部186a和第二伺服臂部190a中的每个都围绕该轴旋转。第一控制组件182a还可包括连接到第二伺服臂部190a并且连接到斜盘142的第一连接部分166的连杆组件198a;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伺服臂部190a可直接连接到第一连接部分166。为了控制斜盘142,第一伺服臂部186a和第二伺服臂部190a一致地旋转以移动(例如,升高或降低)第一连接部分166,如下所述。

参考图6至图8,第二控制组件182b可以被配置成类似于第一控制组件182a。即,第二控制组件182b可包括水平堆叠或并排布置的第一伺服致动器184b和第二伺服致动器188b,使得相关联的第一伺服臂部186b和第二伺服臂190b存在于第二公共平面内以及在该第二公共平面内移动。第二控制组件182b可包括被配置成类似于第一控制组件182a的连杆构件192a的连杆构件192b。类似于第一控制组件182a,第二控制组件182b可包括连接到第二伺服臂部190b并且连接到斜盘142的第二连接部分168的连杆组件198b。与第一控制组件182a类似,如下所述,第二控制组件182b的第一伺服臂部186b和第二伺服臂部190b一起旋转以移动(例如,升高或降低)斜盘142的第二连接部分168,如下所述。

继续参考图6至图8,第三控制组件182c包括具有第一伺服臂部186c的第一伺服致动器184c以及与第一伺服致动器184c相对布置并且具有第二伺服臂部190c的第二伺服致动器188c。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伺服臂部186c和第二伺服臂部190c是彼此的镜像。如图所示,第三控制组件182c的第一伺服致动器和第二伺服致动器以面对关系彼此相对布置,使得第一伺服臂部186c和第二伺服臂部190c存在于平行平面内以及在该平面内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控制组件182c的第一伺服致动器和第二伺服致动器可跨越uav100的竖直中线以彼此面对关系定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控制组件182c可包括连接到第一伺服臂部186c和第二伺服臂部190c并且连接到斜盘142的第三连接部分170的连杆组件。例如,第三控制组件182c的连杆组件可至少部分地定位在第一伺服臂部186c和第二伺服臂部190c之间。与第一控制组件182a和第二控制组件182b的伺服臂部186a、186b、190a、190b一样,第三控制组件182c的第一伺服臂部186c和第二伺服臂部190c一起旋转以移动(例如升高或降低)斜盘142的第三连接部分170,如下所述。

如上所述,第一控制组件182a、第二控制组件182b和第三控制组件182c操纵斜盘142以控制主旋翼叶片106的周期性和共同间距(cyclicandcollectivepitch)。为了控制主旋翼叶片106的共同间距,第一控制组件182a、第二控制组件182b和第三控制组件182c中的每个相对于主旋翼组件104的毂部152使斜盘142竖直移位(例如升高或降低)。例如,第一控制组件182a、第二控制组件182b和第三控制组件182c的伺服致动器184、188旋转相应的伺服臂部186、190,以均等地升高或降低相应的连杆组件198,从而沿杆件150共同升高或降低斜盘142。当斜盘142共同地朝向毂部152移动时,间距连杆178中的每个可导致相关联的主旋翼叶片106在毂部152的第二连接部分160处在第一旋转方向上均等地旋转。类似地,当斜盘142共同远离毂部152移动时,间距连杆178中的每个可导致相关联的主旋翼叶片106在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上均等地旋转。以这种方式,叶片间距在所有主旋翼叶片106上增加或减少相同的量并且同时增加或减少,从而增加或减少得自主旋翼组件104的总升力。

为了控制主旋翼叶片106的周期性间距,第一控制组件182a、第二控制组件182b和第三控制组件182c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毂部152倾斜斜盘142。当主旋翼叶片106围绕第一旋转轴线r1旋转时,相对于毂部152倾斜斜盘142根据主旋翼叶片106的位置周期性地改变主旋翼叶片106的叶片间距,使得主旋翼叶片106中的每个在旋转周期中在相同点处具有相同的叶片间距。以这种方式,由主旋翼叶片106中的每个产生的升力随着叶片旋转经过旋转周期而改变,从而导致uav100根据斜盘142的第一连接部分166、第二连接部分168和第三连接部分170的相对位置而俯仰或滚动。例如,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分166和第二连接部分168中的至少一个升高或降低第三连接部分170导致uav100分别向前或向后俯仰。类似地,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分166和第二连接部分168中的另一个升高或降低第一连接部分166和第二连接部分168中的一个导致uav100向左或向右滚动。

为了降低控制联动伺服致动器184、188的复杂性,每个控制组件182的联动伺服致动器184、188可从单个驱动信号操作。例如,参考图14,伺服输出信号发生器200无论是被并入uav100还是地面控制系统的部分,都提供用于第一控制组件182a、第二控制组件182b和第三控制组件182c的多个输出(例如三个输出)。在图14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伺服输出信号发生器200包括周期性/共同间距混合(cyclic/collectivepitchmixing,ccpm)软件202以混合各个控制输入,用于滚动、俯仰和操纵(collective)以控制斜盘142。如图所示,第一控制组件182a的第一伺服致动器和第二伺服致动器连接到第一信号输出204,第二控制组件182b的第一伺服致动器和第二伺服致动器连接到第二信号输出206,并且第三控制组件182c的第一伺服致动器和第二伺服致动器连接到第三信号输出208。以这种方式,每个控制组件182的每个伺服致动器184、188作为单个伺服致动器操作。

因为每个控制组件182的伺服致动器184、188通过连杆构件192刚性连接,所以期望校准联动伺服控制系统138,使得每个控制组件182的伺服致动器184、188一起操作。图15中示出校准控制系统138的一种方法。在步骤300中,第一伺服致动器184被校准以相对于一个或多个输入信号正确地响应。在步骤310中,向第一伺服致动器184提供已知的输入信号。在步骤320中,向第二伺服致动器188提供已知的输入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320包括将已知的输入信号提供给n个伺服致动器。在步骤330中,调节第二伺服致动器188的中性(neutral,中立)伺服位置,使得第一伺服致动器184和第二伺服致动器188的伺服臂部186、190平行。例如,一旦将已知信号提供给每个伺服致动器184、188,如果第一伺服致动器184和第二伺服致动器188的伺服臂部186、190不彼此平行,则伺服致动器184、188中的至少一个的伺服臂部186、190可被移除并且重新附接,使得伺服臂186、190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330可包括调节n个伺服致动器的中性位置。

继续参考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340、350和360。在步骤340中,刚性伺服连杆(例如连杆构件190)连接到第一伺服致动器184和第二伺服致动器188的伺服臂部189、190,并且连接在伺服臂部189、190之间。在步骤340期间,刚性伺服连杆可以连接而不需要第一伺服致动器184和第二伺服致动器188的约束。在步骤350中,监测每个伺服致动器184、188的电流消耗(currentdraw)。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350可包括验证每个伺服致动器184、188的电流消耗不大于静止时伺服致动器184、188中的每个的标称伺服消耗(nominalservodraw)。在步骤360中,第一伺服致动器184和第二伺服致动器188被配置为在功率或信号损失时自由移动。如上所述,如果联动伺服致动器184、188中的一个在操作期间出故障,则剩余的(一个或多个)伺服致动器184、188可继续提供对斜盘142和/或uav100的期望控制。以上步骤并非十分详尽的,并且可以使用另外的步骤来校准联动伺服控制系统138。此外,任何数量的上述步骤,无论是进入还是退出上述序列,均可用于校准联动伺服控制系统138。

前面的描述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意味着解释性的,而不旨在暗示包括权利要求的本公开的范围限于这些示例。换句话说,虽然本文已经详细描述本公开的说明性实施例,但是可以其它方式多方面地体现和采用本发明构思,并且所附权利要求旨在被解释为包括此类变化,除了受到现有技术的限制。

前面的讨论已经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而呈现,并且不旨在将本公开限制于本文公开的形式或多种形式。例如,为了简化本公开的目的,本公开的各种特征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实施例或配置中被组合在一起。然而,本公开的某些方面、实施例或配置的各种特征可在替代的方面、实施例或配置中结合。此外,以下权利要求由此通过引用并入本详细描述中,其中每个权利要求各自作为本公开的单独实施例。

所有方向参考(例如,远侧、上部、下部、向上、左、右、侧向、前、后、顶部、底部、外部、内部、下面)仅用于识别目的,以帮助读者理解本公开和附图,而不是作为限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连接参考(例如,附接、耦接、连接和连结)应被广义地解释并且可包括元件集合之间的中间构件和元件之间的相对移动。因此,连接参考不一定会推断出两个元件直接连接并且彼此呈固定关系。标识参考(例如,第一、第二等)不旨在暗示重要性或优先级,而是用于区分一个特征和另一个特征。附图仅用于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中反映的尺寸、位置、顺序和相对尺寸可以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