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行器光电吊舱挂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8456阅读:17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飞行器光电吊舱挂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飞行器光电吊舱挂载结构。



背景技术:

直升机巡检作业中挂载载荷需要考虑载荷的工作空间,载荷与机体的连接,载荷的减震问题,载荷安装的便利性,挂载结构的安全性等问题。光电吊舱属于高精载荷,其使用时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相应的隔振措施。

目前,巡检作业中直升机的挂装载荷有很多种(如相机、吊舱、云台、雷达等),其相应的机械挂载结构也不同,如贝尔206直升机的挂载结构件主要是铝件,隔振器为三维刚度隔振器;直五SAR挂载结构件部分为碳管;25B无人机航摄相机隔振器为等橡胶隔振球。现有的光电吊舱体积和质量都相对较大,在飞机上安装时依赖机腹结构且占用空机舱内部空间大,需要飞机做特定的改装以腾出吊舱相应空间,不利于光电吊舱在小型有人机以及无人机的安装使用,故光电吊舱与飞机挂载结构的通用化、紧凑化和便捷化是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通用便捷的安装挂载是实际使用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申请中使用的载荷为直升机巡检的光电吊舱,挂载结构为一种新型的便捷安装挂载结构方式,小型有人直升机尚未搭载使用,故载荷的通用化、便捷性安装和良好稳定性是本申请涉及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结构可靠、安装方便、成本低的飞行器光电吊舱挂载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飞行器光电吊舱挂载结构,包括挂载上板、挂载支架、吊舱转接板和隔振器,所述挂载上板与挂板支架固定连接,挂板支架的下部设有与隔振器相适应的空间,所述隔振器安装在所述空间内,所述隔振器还与所述的吊舱转接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挂载上板的顶端与飞行器的底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挂载上板包括第一板件、第一减重槽、第二减重槽和通孔,第一板件中间部分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板件四周悬伸部分分别开有第一减重槽、第二减重槽。

进一步,所述的挂载支架包括架体,架体上部开有减重孔,减重孔外周设置加强筋,所述架体下部为隔振器安装空间,所述的架体底端设有隔振器下安装孔,隔振器下安装孔与隔振器安装空间连通,架体中端设有横梁,用于隔开减重孔和隔振器安装空间。

进一步,所述的吊舱转接板包括第二板件、环形带、圆孔、吊舱槽、隔振器上安装孔,第二板件中间设有吊舱槽,吊舱槽外周设有环形带,所述第二板件的四周悬伸部分上分别设有圆孔和隔振器上安装孔,吊舱转接板通过隔振器上安装孔与隔振器螺栓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环形带包含上凸过渡面、凹台和吊舱安装孔,所述环形带通过上凸过渡面与第二板件内沿固定连接,所述的吊舱安装孔用于吊舱转接板连接光电吊舱,所述的凹台用于载荷的走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飞行器光电吊舱挂载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根据飞机的飞行性能和载荷的工作情况,设计机械结构和选择隔振器具体参数,保证光电吊舱在机载情况下安全平稳运行;隔振器采用三维等刚度隔振器,隔离任意方向上的冲击和振动,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本实用新型结构未使用搭接以及焊接等工艺连接,提高结构件的整体安全系数;本实用新型连接可靠,能够有效的减少振动带来的螺栓脱落等情况的发生;吊舱挂载结构安装后为组装件,可整体与飞机通过四颗螺栓固定连接,简化外场装配工作量,实现载荷的快速拆装。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挂载上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挂载支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吊舱转接板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装配效果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使用效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挂载上板;2-挂载支架;3-隔振器;4-吊舱转接板;5-挂载结构;6-光电吊舱;7-挂载载荷;11-第一板件;12-第一减重槽;13-第二减重槽;14-通孔;21-架体;22-减重孔;23-加强筋;24-横梁;25-隔振器安装空间;26-隔振器下安装孔;41-圆孔;42-隔振器上安装孔;43-环形带;431-上凸过渡面;432-凹台;433-吊舱安装孔;44-吊舱槽;45-第二板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飞行器光电吊舱挂载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挂载上板1、挂载支架2、吊舱转接板4和隔振器3,所述挂载上板1与挂板支架2固定连接,挂板支架2的下部设有与隔振器3相适应的空间,所述隔振器3安装在所述空间内,所述隔振器3还与所述的吊舱转接板4连接。挂载上板1与机体载荷接口相连接,采用M8螺栓加防松螺母固定;挂载上板1与挂载支架2采用M6螺栓加防松螺母固定;挂载支架2采用螺钉与三维等刚度隔振器3底端固定螺纹孔连接;吊舱转接板4与隔振器3上端固定孔采用M5螺栓加防松螺母固定;挂载上板1和吊舱转接板4为平面安装放置板,通过四个挂载支架2和隔振器3相连接,隔振器3安装在挂载支架2下隔振器安装空间25,一个挂载支架2配合一个隔振器3组成一组竖支点,通过四组竖支点上下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挂载上板1和吊舱转接板4继而组成整个挂载结构,该挂载结构能实现搭载光电吊舱和隔振功能。

如图2所示,挂载上板包括第一板件11、第一减重槽12、第二减重槽13和通孔14,第一板件11中间部分设有通孔14,所述第一板件11四周悬伸部分分别开有第一减重槽12、第二减重槽13;挂载上板1设计成中空X形,挂载上板1中间部分设计为中空环形,外侧含四个悬伸部分构成X形,每个外伸出部分结构加工出四螺纹孔,用于安装挂板支架2,挂载上板1外周悬伸部分均开有四个M5的安装挂载支架的螺孔,固定连接挂载支架上端平面,安装后保证挂载支架2竖直向下;中间通孔14直径为240mm,用于减重和预留安装操作空间;挂载上板1环形带位置开有四个M8的沉头螺孔,用于穿M8的螺栓连接飞机挂载点;挂载上板在满足强度和刚度前提下开有第一减重槽12和第二减重槽13,减轻结构重量。

如图3所示所述的挂载支架包括架体21,架体21上部开有减重孔22,减重孔外周设置加强筋23,所述架体21下部为隔振器安装空间25,所述的架体21底端设有隔振器下安装孔26,隔振器下安装孔26与隔振器安装空间25连通,所述挂载上板1与挂载支架螺栓连接,架体21中端设有横梁24,用于隔开减重孔22和隔振器安装空间25;底端隔振器下安装孔可穿M5螺钉固定隔振器3底端;挂载支架2中间含一横梁24,厚度为8mm,实现加强挂载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及刚度;椭圆减重孔22边缘含有厚度为6mm的加强筋23,加强结构强度。

如图4所示,吊舱转接板4包括第二板件45、环形带43、圆孔41、吊舱槽44、隔振器上安装孔42,第二板件45中间设有直径200mm吊舱槽44,吊舱槽44外周设有环形带43,所述第二板件45的四周悬伸部分上分别设有圆孔41和隔振器上安装孔42,吊舱转接板4通过隔振器上安装孔42与隔振器3螺栓连接。所述的环形带43包含上凸过渡面431、凹台432和吊舱安装孔433,所述环形带43通过上凸过渡面431与第二板件45内沿固定连接,所述的吊舱安装孔433用于吊舱转接板4连接光电吊舱6,所述的凹台432用于载荷的走线;吊舱转接板4四周悬伸部分别开有M5的安装通孔,用于穿M5螺钉固定隔振器上端,悬伸处中间开有直径为35mm的圆孔;环形带43上开有10个穿M6螺钉的吊舱安装孔433,用于竖直固定连接光电吊舱;转接板4左下端和右下端开有方形凹台432用于走线;吊舱转接板4为承重和受冲击的关键结构件,中间环形部分设计向上凸出12mm,通过倒角斜面上凸过渡面431过渡,保证吊舱的安装强度及可靠性。

如图5所示,挂载的载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光电吊舱6和挂载结构5。光电吊舱6上端安装于挂载结构5内部,各包络含空间约重叠三分之一,使隔振器安装布局中心点与光电吊舱重心点尽量重合,利于隔振。

如图6所示,挂载载荷7安装于飞行器前端机腹,载荷7正方向与飞机前方向一致。

本实用新型装配后整体呈长方体布局,整体稳定性强,抗冲击振动,不易形变,中间留出大空间用于安装光电吊舱,安装无干涉且操作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