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260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空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



背景技术:

浮空器是一种比重轻于空气,依靠大气浮力升空的常用飞行器,为了充分发挥浮空器的作用,浮空器需要具有长时间驻空能力,浮空器通常搭载有一定重量的物品,因此,为了避免浮空器的囊体受到过大的拉拽力而损坏,浮空器通常设置有与囊体连接的拉袢。

现有的拉袢自身结构简单且与囊体的连接方式较为简单,导致囊体与拉袢的连接处通常只能承受特定方向的载荷,当浮空器遇到恶劣的环境时,囊体的受力方向以及受力大小发生变化,很容易发生拉袢与囊体脱离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浮空器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拉袢与囊体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袢及具有其的浮空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浮空器的拉袢与囊体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拉袢,包括:第一承载连接结构;承力带,承力带的两端连接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上,承力带沿远离第一承载连接结构的方向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过渡连接段和与两个过渡连接段连接的环状段;紧固件,紧固件设置在两个过渡连接段处以将两个过渡连接段紧固在一起。

进一步地,紧固件为缝纫线或铆接螺钉,紧固件为多个,多个紧固件沿过渡连接段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拉袢还包括第二承载连接结构,第二承载连接结构设置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上,承力带的两端通过第二承载连接结构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和/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为呈片状的连接布,且第一承载连接结构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热合连接或粘接。

进一步地,拉袢还包括补强件,补强件穿过承力带、第二承载连接结构和第一承载连接结构设置,以使承力带、第二承载连接结构和第一承载连接结构彼此连接。

进一步地,补强件为补强缝纫线,承力带的各端均设置有至少一根补强缝纫线。

进一步地,承力带各端均设置有多根补强缝纫线,多根补强缝纫线在承力带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承力带的各端的补强缝纫线大于等于2根且小于等于8根。

进一步地,相邻两根补强缝纫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5cm且小于等于2c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浮空器,包括其内填充有浮升气体的囊体和设置在囊体上的拉袢,拉袢为上述的拉袢。

进一步地,囊体上设有开口,拉袢设置在开口处,且拉袢的第一承载连接结构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与囊体的内表面连接,拉袢的承力带向囊体外伸出。

进一步地,浮空器还包括密封底布,密封底布覆盖拉袢的第一承载连接结构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并与囊体的内表面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拉袢的承力带的两端连接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上,且承力带沿远离第一承载连接结构的方向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过渡连接段和与两个过渡连接段连接的环状段。这样,浮空器的拉网穿过环状段以与拉袢稳定连接,从而通过拉网能够吊挂吊舱等物体,保证了浮空器的承载能力。

此外,由于拉袢还包括紧固件,紧固件设置在两个过渡连接段处以将两个过渡连接段紧固在一起。这样,两个过渡连接段抱紧在一起,有效地增加了过渡连接段处的承力带粗细程度,增强了承力带的受力能力,当承力带受到不同方向,不同载荷的拉力时,避免了拉力直接作用在拉袢与囊体的连接位置处而出现应力集中,从而保证拉袢始终能够与囊体可靠地连接,提高了浮空器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保证了浮空器的工作安全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拉袢与囊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囊体;11、开口;2、拉袢;3、密封底布;10、第一承载连接结构;20、承力带;21、过渡连接段;22、环状段;30、紧固件;40、第二承载连接结构;50、补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浮空器的拉袢与囊体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袢和浮空器,如图1所示,浮空器包括其内填充有浮升气体的囊体1和设置在囊体1上的拉袢2,拉袢2为上述和下述的拉袢。

如图1所示,拉袢包括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承力带20和紧固件30,承力带20的两端连接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上,承力带20沿远离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方向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过渡连接段21和与两个过渡连接段21连接的环状段22,紧固件30设置在两个过渡连接段21处以将两个过渡连接段21紧固在一起。

由于拉袢的承力带20的两端连接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上,且承力带20沿远离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方向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过渡连接段21和与两个过渡连接段21连接的环状段22。这样,浮空器的拉网穿过环状段22以与拉袢稳定连接,从而通过拉网能够吊挂吊舱等物体,保证了浮空器的承载能力。

此外,由于拉袢还包括紧固件30,紧固件30设置在两个过渡连接段21处以将两个过渡连接段21紧固在一起。这样,两个过渡连接段21抱紧在一起,有效地增加了过渡连接段21处的承力带20粗细程度,增强了承力带20的受力能力,当承力带20受到不同方向,不同载荷的拉力时,避免了拉力直接作用在拉袢与囊体的连接位置处而出现应力集中,从而保证拉袢始终能够与囊体可靠地连接,提高了浮空器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保证了浮空器的工作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使浮空器的囊体1具有足够的韧性以及驻空稳定性,可选地,囊体1由TPU类囊体材料制成。

为了使两个过渡连接段21牢固地被捆绑在一起,紧固件30为缝纫线或铆接螺钉,紧固件30为多个,多个紧固件30沿过渡连接段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当然,紧固件30还可以是柔性捆绑带或金属捆绑丝。

如图1所示,拉袢2还包括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设置在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上,承力带20的两端通过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连接。这样,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遮挡在开口11的位置处,不仅起到了对囊体内的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保护作用,避免了恶劣环境中的风霜雨雪以及直射的阳光对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侵蚀,提高了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耐候性,从而保证了承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连接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申请的拉袢2与囊体1之间一种稳定的连接方式,在本申请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囊体1上设有开口11,拉袢2设置在开口11处,且拉袢2的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与囊体1的内表面连接,拉袢2的承力带20向囊体1外伸出。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面积大于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的面积足以覆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时,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外周边缘与囊体1热合连接或粘接,当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的面积大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的面积时,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的外周边缘与囊体1热合连接或粘接以封堵开口11。

可选地,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为呈片状的连接布。这样,避免造成拉袢2的结构体积过大而占用过多空间,同时避免了拉袢2的重量过大而增重浮空器的整体重量,影响浮空器的运行稳定性。此外,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为呈片状的连接布还便于拉袢2与囊体1之间连接,同时使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与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之间能够紧密地面面贴合,保证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为了提高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热合连接或粘接。也就是说,在使用补强件50将承力带20、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和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紧固连接之前,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能够先采用热合连接或粘接的形式进行初步定位连接,这样有利于成型后的拉袢2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1所示,拉袢2还包括补强件50,补强件50穿过承力带20、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和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设置,以使承力带20、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和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彼此连接。这样,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承力带2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被补强件50连接成统一的整体,避免了拉袢2在工作过程中,三者之间发生分离,从而提高了浮空器的运行可靠性。

可选地,补强件50为补强缝纫线,承力带20的各端均设置有至少一根补强缝纫线。这样,通过补强缝纫线连续穿过三者,实现了承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三者之间实现面面连接,从而保证了承力带20上的受力沿着承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的接触面均匀地分布,避免了承力带20上出现应力集中而发生承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脱离。

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承力带20与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或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承力带20各端均设置有多根补强缝纫线,多根补强缝纫线在承力带2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承力带20的各端的补强缝纫线大于等于2根且小于等于8根。

可选地,相邻两根补强缝纫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5cm且小于等于2cm。

当然,在不考虑材质受高空温度的影响以及加工成本的限制下,补强件50还可以是铆接螺钉,同样能够保证承力带20、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三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所示,浮空器还包括密封底布3,密封底布3覆盖拉袢2的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和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并与囊体1的内表面连接。这样,进一步强化了拉袢2与囊体1的连接强度,且保证了囊体1的内表面的整体平滑度,同时降低了囊体1在拉袢2处发生漏气的可能性。

可选地,密封底布3与囊体1热合连接或粘接。

下面详细描述一下具有本申请的上述拉袢的几种优选实施例的浮空器:

实施例一

在该实施例中,囊体1采用自TPU类囊体材料制成,拉袢2的承力带20采用涤纶带制成,紧固件30为涤纶材质的缝纫线;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完成对承力带20的裁剪下料,使用紧固件30将承力带20的两个过渡连接段21缝合,紧固件30为两个,两个紧固件30间距1cm,每个紧固件30均为双线结构;其次,对承力带20、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密封底布3以及囊体1涂刷两遍胶黏剂粘接,待胶黏剂干燥后通过手工热风枪加热激活,将承力带20、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进行预定位;再次,使用涤纶材质的缝纫线作为补强件50将承力带20、第一承载连接结构10、第二承载连接结构40进行缝纫,承力带20的各端由5根缝纫线形成5道缝纫轨迹,相邻两根缝纫线之间的距离为0.5cm,并最终在缝纫区域作十字交叉缝纫,制成拉袢2;最后,采用手工热风枪将拉袢2与囊体1焊接牢固,再采用手工热风枪将密封底布3、拉袢2和囊体1进行焊接。

对由上述工艺制成的浮空器进行拉袢拉力测试,测试设备主要由定位工装、手摇葫芦、测力计等部件等组成,拉袢2受到的拉力方向沿图1中承力带20的两个过渡连接段21的方向,测试结果为:拉袢2承受力值达到2360N。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紧固件30和补强件50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的缝纫线,在该实施例中,拉袢2承受力值达到2530N。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承力带20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紧固件30和补强件50均为铆接螺钉,紧固件30为两个,每个紧固件30包括两颗铆接螺钉,两颗铆接螺钉间距2cm。承力带20的各端由5个补强件50形成5道紧固轨迹,每个补强件50包括两颗铆接螺钉,两颗铆接螺钉间距2cm,采用热风焊接设备将拉袢2与囊体1焊接牢固,焊接条件为:温度280℃、压力0.3Mpa、风速2.4m/min;采用膜结构高频焊接机将密封底布3、拉袢2和囊体1进行焊接牢固,焊接条件为:功率80%,热合时间8秒,压力2Mpa。在该实施例中,拉袢2承受力值达到2750N。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承力带20采用钢丝制成,在该实施例中,拉袢2承受力值达到3550N。

带吊舱的浮空器在放飞及飞行过程中,因受到浮力、风力、地面拉力等多种荷载的共同作用,拉袢2会偏离其设定位置。本申请中的拉袢2,能够限定浮空器的拉网的位置,且各方向都具有较高的载荷承受能力。因此该拉袢2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浮空器放飞的安全性,抵御风荷载等不良作用,确保浮空器安全飞行。本申请的拉袢2还解决承力带20易被拉断的问题;承力带20具有两个过渡连接段21解决了拉袢2受力方向性差的问题;将囊体1开一块矩形区域的开口11解决了囊体1容易被撕裂的问题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