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平台、无人设备、充电方法及充电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6404198发布日期:2023-12-16 09:59阅读:43来源:国知局
充电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无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充电平台、无人设备、充电方法及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无人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设备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场景下进行作业。当无人设备结束作业或电量不足时,可自动向充电平台飞行并降落在充电平台上,由充电平台给无人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2、在现有技术中,充电平台和无人设备均设置有多个金属触点,当无人设备降落在充电平台使得两者的金属触点相互接触时,充电平台通过金属触点给无人设备的电池充电。但是金属触点的接触面积较小,当无人设备的降落位置存在偏差时,导致无人设备与充电平台的金属触点之间接触不稳定和接触阻抗增大,影响充电可靠性和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平台、无人设备、充电方法及充电系统,通过在充电平台上设置导磁部,使得无人设备利用自身重力以及导磁部的磁吸力降落时可以将插接部精准插入第一插口和第一接触件精准插入第二插口,增大充电接触面积的同时提高充电连接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充电平台给无人设备充电时接触不稳定和接触阻抗大的问题,提高了充电可靠性和充电效率。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平台,通过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与无人设备连接,其中:

3、所述第一充电部设置于所述充电平台,所述第二充电部设置于所述无人设备,或所述第一充电部设置于所述无人设备,所述第二充电部设置于所述充电平台;

4、所述第一充电部包括第一接触件,所述第二充电部包括第二接触件;所述第一接触件中部形成第一插口,所述第二接触件包括中部设置的与所述第一插口相配合的插接部以及环绕设置在所述插接部周围的接触片,所述接触片和所述插接部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接触件相配合的第二插口;

5、所述充电平台包括导磁部,所述导磁部用于引导所述无人设备降落以使所述第一充电部和所述第二充电部对位配合。

6、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人设备,通过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与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充电平台连接。

7、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适用于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充电平台,所述充电方法包括:

8、响应于无人设备发送的降落请求,向所述无人设备发送允许降落指令,以使所述无人设备根据所述允许降落指令进行降落;

9、控制所述导磁部通电以通过所述导磁部引导所述无人设备降落在所述充电平台,使得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对位配合;

10、在所述第一充电部与所述第二充电部形成闭合回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充电平台通过所述第一充电部和所述第二充电部向所述无人设备的电池充电。

11、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适用于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无人设备,所述充电方法包括:

12、向充电平台发送降落请求,以使所述充电平台基于所述降落请求发送允许降落指令;

13、在接收到所述允许降落指令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无人设备降落在所述充电平台上,以使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对位配合;

14、打开所述无人设备的电池的充电回路,以使所述充电平台通过所述第一充电部和所述第二充电部向所述电池充电。

15、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充电平台和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无人设备,所述充电平台通过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连接所述无人设备。

16、在本申请中,当无人设备朝充电平台降落时在导磁部的磁吸力作用下,无人设备的第一充电部或第二充电部可以对准充电平台的第二充电部或第一充充部,无人设备降落在充电平台后在自身重力重力以及导磁部的磁吸力作用下,插接部精准插入第一插口和第一接触件精准插入第二插口,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之间为嵌入式连接关系,提高了充电连接的稳定性。插接部的外壁与第一插口的内壁相接触,第一接触件的外壁与第二插口的内壁相接触,增大了充电接触面积,降低了接触阻抗和热量损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充电平台给无人设备充电时接触不稳定和接触阻抗大的问题,提高了充电可靠性和充电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充电平台,其特征在于,通过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与无人设备连接,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触片、第二接触片和第三接触片,所述第一接触片、第二接触片和所述第三接触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插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包括第四接触片、第五接触片和第六接触片,所述第四接触片和所述第六接触片相对设置在所述插接部两侧,所述第五接触片设置于所述插接部一侧且位于所述第四接触片和所述第六接触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平台,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充电平台的第一充电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接触件,两个所述第一接触件分别为充电负极和充电正极;或,设置于所述充电平台的第二充电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二接触件,两个所述第二接触件分别为充电负极和充电正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部采用软磁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平台设置有近场通信线圈,所述近场通信线圈用于与降落在所述充电平台上的无人设备进行通信。

7.一种无人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与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平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设备设置有无线线圈,所述无线线圈用于与所述无人设备降落的充电平台进行通信。

9.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平台,所述充电方法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无人设备发送允许降落指令,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充电部与所述第二充电部形成闭合回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充电平台通过所述第一充电部和所述第二充电部向所述无人设备的电池充电,包括:

12.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无人设备,所述充电方法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开所述无人设备的电池的充电回路,以使所述充电平台通过所述第一充电部和所述第二充电部向所述电池充电,包括:

14.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平台和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无人设备,所述充电平台通过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连接所述无人设备。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充电平台、无人设备、充电方法及充电系统,涉及无人设备技术领域。充电平台通过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与无人设备连接,第一充电部设置于充电平台,第二充电部设置于无人设备,或第一充电部设置于无人设备,第二充电部设置于充电平台;第一充电部包括第一接触件,第二充电部包括第二接触件;第一接触件中部形成第一插口,第二接触件包括中部设置的与第一插口相配合的插接部以及环绕设置在插接部周围的接触片,接触片和插接部之间形成与第一接触件相配合的第二插口;充电平台包括导磁部,导磁部用于引导无人设备降落以使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对位配合。通过上述技术手段,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接触不稳定和接触阻抗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郭海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