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垃圾中转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4700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自动垃圾中转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中转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实现自动化操作的垃圾中转站。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垃圾中转站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工装卸,由环卫工人使用人力装卸垃圾,二是半自动装卸,即由装卸车辆与环卫工人人力结合,由环卫工人将垃圾箱(桶)与垃圾车辆的装卸机械手臂连结,从而达到装卸垃圾的目的。上述两种情形的垃圾中转系统由于是露天敞开式作业,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并危害环卫工人及周边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目前的垃圾中转系统工作效率低下,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使垃圾在中转过程中全封闭运行、垃圾箱全自动装卸的全自动垃圾中转站。
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垃圾中转站,包括垃圾集装箱、支架、液压系统、电气控制集成系统,在所述的液压系统上连接有一个液压升降杆,支架与液压升降杆相连并可随之升降,所述的垃圾集装箱通过轮轴设置于支架上,该轮轴设有轮轴电机,所述的电气控制集成系统与液压系统及轮轴电机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垃圾箱全封闭,无臭气,蚊、虫、蝇无法生存;转运时无泄漏,对周围环境不产生污染;根据需要,转运站外观可设计成“落地式”或者“凉亭式”等,实现全自动操作,而且其操作简便、快捷,无需人力装卸,安全、高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表示1支架,2垃圾集装箱,3轮轴,4液压升降杆,5电气控制集成系统,6液压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全自动垃圾中转站,包括垃圾集装箱2、支架1、液压系统6、电气控制集成系统5,在所述的液压系统6上连接有一个液压升降杆4,支架1与液压升降杆4相连并可随之升降,所述的垃圾集装箱2通过轮轴3设置于支架1上,该轮轴3设有轮轴电机,所述的电气控制集成系统5与液压系统6及轮轴电机电连接。
附图中垃圾集装箱处于升起状态,中转站外观为“落地式”,垃圾集装箱通过轮轴3置于支架1上,轮轴由电机驱动(另一组被动),垃圾集装箱可在支架上随轮轴作内外平移,支架1与液压升降杆4相连,支架可随液压升降杆作上下垂直移动,电气控制集成系统5置于一整体金属箱内,固定于箱体沉降池附近的地表上,且通过输电线路与液压系统6及轮轴电机电连接,另有电缆与供电线路相连,该电气控制集成系统由电气开关及微电脑(集成芯片)共同组成,起到接收遥控信息并指挥操纵液压系统及轮轴电机工作的功能。
所述的轮轴3及轮轴电机最好设置于所述的支架1上,实现对垃圾集装箱的输送。
所述的垃圾集装箱最好具有可开合的顶盖,这样,就可以方便垃圾的储存和倾倒。
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垃圾中转站可设计成“落地式”,也可以设计成“凉亭式”,垃圾集装箱可随轮轴在支架上滚动而作内外平移,支架与液压升降杆相连,支架可随液压升降杆作上下垂直移动,电气控制集成系统与液压系统及轮轴电机电连接,操作人员可通过遥控器操纵液压系统及轮轴工作。所述的轮轴也可以设计成固定式结构,即轮轴的位置固定,但可以转动,垃圾集装箱可随轮轴在支架上的转动而作内外平移,进行作业。
当需要转运垃圾时,操作人员通过遥控器启动液压系统,将地表下面的支架连同垃圾集装箱升起,达到设计高度后,通过遥控轮轴运动将垃圾集装箱平移到装卸车辆上,垃圾转运后,再按倒操作程序,将空箱放回原处。
上述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构成对它的限制。显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许多变型,但并不脱离其实质。
权利要求1.全自动垃圾中转站,包括垃圾集装箱(2)、支架(1)、液压系统(6)、电气控制集成系统(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液压系统(6)上连接有一个液压升降杆(4),支架(1)与液压升降杆(4)相连并可随之升降,所述的垃圾集装箱(2)通过轮轴(3)设置于支架(1)上,该轮轴(3)设有轮轴电机,所述的电气控制集成系统(5)与液压系统(6)及轮轴电机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垃圾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轴(3)及轮轴电机设置于所述的支架(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自动垃圾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垃圾集装箱(2)具有可开合的顶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自动垃圾中转站,包括垃圾集装箱(2)、支架(1)、液压系统(6)、电气控制集成系统(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液压系统(6)上连接有一个液压升降杆(4),支架(1)与液压升降杆(4)相连并可随之升降,所述的垃圾集装箱(2)通过轮轴(3)设置于支架(1)上,该轮轴(3)设有轮轴电机,所述的电气控制集成系统(5)与液压系统(6)及轮轴电机电连接。和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垃圾箱全封闭、无泄漏、全自动装卸作业,其操作简便、快捷、安全、省力,并且大大减小了环境污染。
文档编号B65F9/00GK2749850SQ20042005869
公开日2006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6日
发明者姜恒明 申请人:姜恒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