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体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7401阅读:1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宽体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物体或物料贮存或运输的刚性大型容器,具体涉及一种集装箱,尤其涉及一种宽体箱。
背景技术
集装箱作为货运的工具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式联运的国际通用的标准运输工具。
为满足国际联运的需要,国际标准对通用的集装箱的外部尺寸和主要工作件的强度有明确的界定。如图1所示,传统的ISO集装箱1,包括底架16、竖直设置在底架四个端角部的角柱11、连接于前后端角柱之间的端壁10和支撑于角柱上的箱顶14以及设置在箱体两侧的侧壁15;所述的箱顶14包括连接于同侧两端两个角柱顶端之间的一对顶侧梁12,在箱顶四角均设置有顶角件17;所述的底架16包括连接于同侧两端两个角柱底端之间的一对底侧梁13。箱体外部宽度的尺寸为2438mm,内部最小宽度为2330mm。又如图2所示,ISO标准规定箱体的任何部位均不超出角件的外部限界,即前、后端上两顶角部角件17外侧面之间的间距为箱体的最大宽度2438mm。若想在这种集装箱中并排放置两个ISO3676所规定的宽度为1200mm的货板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如果为此而增加箱宽,例如由2438mm增加到2500mm或2600mm,当然可以解决上述内部装载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此加宽的箱体是无法装入现有的格栅式集装箱船船舱内所设隔栅之内的,如果为此而改动隔栅,对现有的集装箱船来讲将是一场灾难,即使在改装之后也不可能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舱内空间。
由于传统的集装箱船舱内的隔栅在放置一个ISO集装箱后,在其宽度方向上尚余有约100mm的空间,充分利用该剩余空间以解决上述矛盾成为当前的一种技术选择;考虑到集装箱在隔栅内放置的方便,一般在箱体的前、后框架外部宽度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利用船舱内现有的隔栅的有限余量空间,把侧壁向箱体两侧外移到可以把箱体置入隔栅内的程度,从而使箱体的内部宽度增加到可以并排装入两个1200mm宽的货板,虽然这种技术方案打破了集装箱ISO标准所规定的“箱体任何部位均不得超出角件的外部限界”的原则,但并不防碍其进行国际联运,而这种箱型一般被称之为宽体箱。由于箱体的侧壁是角接在顶侧梁底面的外侧边缘上,要将侧壁向箱体两侧外移就意味着顶侧梁也要向箱体两侧外移,这就使顶侧梁的外侧面部分或全部地超出角件的外部限界。
专利号为EP0206542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宽体箱,如图4、5所示,该箱为达到使侧壁25外移以增大箱体内宽的目的,顶侧梁22采用方管,其位于箱体中部的部分超出角件27的限界,而其与角件27连接的端部不超出角件界限,并且该箱端部的宽度(即箱体一端两角件27之间的最大宽度)为2438mm,这使得整个箱体在外形上表现为中间宽而两端窄的特征。这种技术方案由于方管顶侧梁制作复杂,而使其生产成本较高,并且箱体两端部的内侧宽度不能增大使用不方便。
现有的CPC箱(Cellalar Compatible Pallet-wide Container),如图6、7所示,其顶侧梁32采用扁钢,并且超出角件37,使得整个箱体在整体上加宽,并且其两端的端框的宽度符合ISO标准;这种宽体箱由于其顶侧梁采用的是扁钢,相比与方管要重很多,使得整个箱体的自重比较大。
上述两种技术方案虽然均能够解决在箱内并列放置两个宽度为1200mm标准货板的技术问题,但各有缺失,对其进行优化改进,是本行业所面临的一个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既能减轻自重又制作方便的宽体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宽体箱,包括底架、竖直设置在底架四个端角部的角柱、连接于前后端角柱之间的端壁以及设置在箱体两侧的侧壁;所述同侧两个角柱顶端之间设有一对顶侧梁,所述顶侧梁为中空梁,一般采用方管,其外壁向箱体外侧超出与其相连接的角件外侧面,其与所述角件连接的两端部外侧开设有缺口,所述角柱与所述顶侧梁相配合部分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缺口形状相匹配,使得所述角柱能够完全封住所述缺口。
所述的宽体箱,根据需要,可以在所述角柱上设置箱顶;角柱向箱体的最外侧面不超出与其连接的顶侧梁的最外侧面。
同时为便于角柱与顶侧梁之间的焊接操作,在角柱与顶侧梁之间配合时,要保证角柱的顶面比顶侧梁的顶面高出一定距离值“X”,“X”可以在“5mm-8mm”之间选取。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阐释的技术方案不但能够实现将侧壁向箱体外侧移动以达到增加箱体内宽的目的,并且顶侧梁端部开设缺口,而角柱与顶侧梁相配合的部分的结构与该缺口相匹配,这使得两者(顶侧梁与角柱)在焊接后,焊缝连接强度好,所需要的焊缝少,使得整个制作工艺简单,并且外观简洁、美观。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图1是现有技术ISO集装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端部的顶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现有技术ISO集装箱端部框架结构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一种宽体箱端部的局部俯视图;图5是图4的G-G剖视图;图6是现有技术另一种宽体箱的门端(即后端)视图;图7是图5的D放大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集装箱的主视图;图9是图8中端角部A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局部分解图;图11是图9局部分解后的主视图;图12是图9的俯视图;图13是图8中的A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本实用新型结合如下的附图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将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如图8、9所示的集装箱4中,41为角柱、顶角件47设置在角柱41顶部、42为纵向连接在同侧两顶角件47之间的顶侧梁、43为纵向连接在同侧两角柱41底部之间的底侧梁、45为连接在角柱41、顶侧梁42以及底侧梁43之间的侧壁。
如图10、11、12所示,顶侧梁42为中空的方管,其外壁421超出了角件的47的外侧面471;由于侧壁(图未示)是角接在顶侧梁42底面422的外侧边缘,因此在顶侧梁向箱体外侧超出角件41的外侧面471后,侧壁必然可以相应地向箱体外侧移动,由此可以将箱体的内部宽度增大到一个合适的尺度。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角件不能完全封住顶侧梁的中空开口,这是不符合集装箱ISO要求的;为封住该中空开口,同时又不能使箱体端部的宽度过大(端部宽度过大会造成箱体无法装入现有的集装箱船舱内所设隔栅之内),在顶侧梁42与角件47连接的端部开设缺口423,角柱41与顶侧梁42相配合部分的截面形状与缺口423形状匹配,如此,当角柱41与顶侧梁42配合焊接在一起时,角柱41能够完全封住顶侧梁42上的缺口423,同时角柱41的最外侧的面与顶侧梁42的最外侧面基本平齐。为便于角柱41与顶侧梁42之间的焊接操作,在角柱41与顶侧梁42之间配合时,要保证角柱41的顶面比顶侧梁42的顶面高出一定距离值“X”,“X”可以在“5mm-8mm”之间选取。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权利要求1.一种宽体箱,包括底架、竖直设置在底架四个端角部的角柱、连接于前后端角柱之间的端壁以及设置在箱体两侧的侧壁;所述同侧两个角柱顶端之间设有一对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为中空梁,其外壁向箱体的外侧超出与其相连接的角件的外侧面,其与所述角件连接的两端部外侧开设有缺口,所述角柱与所述顶侧梁相配合部分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缺口形状相匹配,使得所述角柱能够完全封住所述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宽体箱还包括支撑于所述角柱上的箱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宽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梁为方形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宽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柱的顶面比与其连接的顶侧梁的顶面高出5~8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宽体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柱向箱体的最外侧面不超出所述顶侧梁的最外侧面。
专利摘要一种宽体箱,包括底架、竖直设置在底架四个端角部的角柱、连接于前后端角柱之间的端壁以及设置在箱体两侧的侧壁;所述同侧两个角柱顶端之间设有一对顶侧梁,所述顶侧梁为中空梁,其外壁向箱体外侧超出与其相连接的角件的外侧面,其与所述角件连接的两端部外侧开设有缺口,所述角柱与所述顶侧梁相配合部分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缺口形状相匹配,使得所述角柱能够完全封住所述缺口。本实用新型的宽体箱,当顶侧梁与角柱在焊接后,箱体内部宽度加宽、焊缝连接强度好,所需要的焊缝少,使得整个制作工艺简单,并且外观简洁、美观。
文档编号B65D90/02GK2871431SQ20052012034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8日
发明者何建军, 郭权东, 袁洪伟 申请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