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5098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水织机、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等使用的纬纱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织机是高速运转的,所以从喂纱器引出的纬纱的退绕速度高。当退绕速度变高时,会产生气圈形态恶化、纬纱以猛击的状态接触喂纱器表面、纬纱的引出阻力增大、使纬纱起毛等问题。根据纬纱种类的不同,还存在因纬纱引出时的接触阻力使纬纱束从喂纱器脱落(该现象叫做“脱圈”)、而不能投纬的问题。
织机越是高速运转,纬纱的退绕速度越高,气圈形态越恶化,所以越容易发生这些现象,同时纬纱的消耗也快,所以发生脱圈的喂纱器变成小径状态的情况在单位时间内增多,结果脱圈的频率增加。已知道上述气圈形态的异常,可通过使设置在喂纱器的纬纱引出方向上的纬纱引导件接近喂纱器而消除。
但是,一般常采用的方法是,相对于1个投纬机构设置两个以上的喂纱器,将一个喂纱器的终端连结在另一个喂纱器的始端上,当一个喂纱器的纬纱没有了的时候自动切换到另一个喂纱器而继续投纬。这种情况下,各喂纱器的纬纱受共用的纬纱引导件引导,所以为了改善前述气圈形态,不能单纯实施使纬纱引导件接近喂纱器的措施。因此,存在各种改进的现有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纬纱鼓轮2A、2B邻接地载置在喂纱台1上,在纬纱鼓轮2A的纬纱退绕侧的端面S侧,与该纬纱鼓轮端面对置地配置圆形导纱器3,该圆形导纱器3由一端固定在旋转体5上的支承轴6悬吊,旋转体5能以旋转轴7为中心旋转。卷绕在纬纱鼓轮2A上的纬纱2a穿过圆形导纱器3,经过前方的小孔导纱器4供给给织机。
而且,卷绕在纬纱鼓轮2A上的纬纱2a的终端与卷绕在待机中的纬纱鼓轮2B上的纬纱2b的始端连结。当纬纱2a没有了的时候,向织机的供给转移到纬纱2b,利用纱线的张力,圆形导纱器3从纬纱鼓轮2A的正面位置移动到纬纱鼓轮2B的正面位置,继续进行纬纱的供给。
又,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另一现有技术中,在支柱7上安装分叉状的支承托架4,在支承托架4上按等间隔以使纬纱的引出方向分别朝向上方的方式安装有喂纱器1、预备喂纱器2、3。在支承托架4的下方,支承托架11固定安装在支柱7上,并在支承托架11上安装有电动马达33。支承托架4能通过电动马达33的旋转而旋转。又,在支承托架11上以其端部朝向上方的方式设置有L字形的杆20,在该杆20的上部,经由杆21配置有上部纬纱引导件14。
而且,在喂纱器1与上部纬纱引导件14之间,设置有作为气圈引导机构的环部8,所述环部8引导从喂纱器1退绕且形成气圈的纬纱Y,呈大致圆形。纬纱Y由该环部8的内缘引导而被引出到上部纬纱引导件14侧。在环部8上,形成有从喂纱器1切换到预备喂纱器2时纬纱Y导入、导出用的间隙部8a。
来自喂纱器1的纬纱Y,被导向环部8,经由上部纬纱引导件14向下游侧装置引出。而且,从喂纱器1切换到预备喂纱器2时,纬纱Y经由间隙部8a暂时向外侧脱离,检测到此时纱线的路径变化而使电动马达33驱动,使预备喂纱器2移动到喂纱位置。同时,开始从预备喂纱器2引出纬纱Y,纬纱Y经由间隙部8a进入环部8的内缘侧。以后从预备喂纱器2向预备喂纱器3的切换也同样进行。
专利文献1特开2000-303317号公报(第2-3页,图1、图2);专利文献2特开平11-11796号公报(第3-6页,图1)。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每次纬纱的供给在纬纱鼓轮2A与2B之间切换时,圆形导纱器3都向各供给鼓轮旋转,所以纬纱引导位置不固定而变得不稳定。又,根据纬纱种类的不同,有时作用在圆形导纱器3上的力强,支承轴6旋转不顺利,严重时还会有支承轴6破损的问题。而且,必须有引导件旋转机构,所以装置变得复杂,零件数量增加。
又,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技术中,纬纱的供给从喂纱器1切换到预备喂纱器2时,环部8的间隙部8a处的纬纱的导出、导入不顺利,存在钩丝的可能。而且,必须有用于使喂纱器1、预备喂纱器2以及3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所以装置变得复杂,零件数量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前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必使纬纱引导件与喂纱器相对移动,能实现气圈形态的改善和装置简化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纬纱供给装置,配置有至少两个喂纱器,连结各喂纱器的终端与始端,将纬纱从前述喂纱器引出并经由纬纱贮存装置供给到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各喂纱器配置成,各喂纱器的中心轴线的交点位于下述线的与纬纱引出方向相反的一侧,所述线是指连结前述两个喂纱器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的各喂纱器端缘的线;在前述各喂纱器的中心轴线的交点上设置共用的纬纱引导件。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谓喂纱器的纬纱引出方向,指从喂纱器经由纬纱引导件向纬纱贮存装置引出纬纱的方向。
如果采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各喂纱器配置成,各喂纱器的中心轴线的交点位于连结两个喂纱器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的各喂纱器端缘的线的、与前述纬纱引出方向相反的一侧,从而可使共用的纬纱引导件接近各喂纱器地配置,所以可使纬纱的气圈形态适当,又,可将纬纱引导件固定设置在中心轴线的交点上,所以可简化装置。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用管形成前述纬纱引导件,并将该管的开口端配置在前述中心轴线的交点上。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防止了通过纬纱引导件后的纬纱与气圈的接触。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从各喂纱器退绕的纬纱所形成的气圈与纬纱尾结不接触的位置上,设置至少两处对连结前述各喂纱器的终端与始端而形成的纬纱尾结进行把持的把持位置。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防止了纬纱尾结与气圈的干涉。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前述各喂纱器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端部分别向上倾斜。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朝喂纱器的支承侧受到重力,所以防止了喂纱器向引出方向的移动。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臂,所述支承臂安装前述各喂纱器的保持部件,并且配置成,能变化到前述喂纱器与前述纬纱引导件对置的喂纱位置、和解除前述喂纱器与前述纬纱引导件的对置的补给位置。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容易进行空了的喂纱器的更换。
如果采用本发明,则在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中,不必使纬纱引导件与喂纱器相对移动,能够实现气圈形态的改善和装置的简化。


图1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的概要图。
图2是图1的A方向视图。
图3是图1的B方向视图。
图4是表示参考例的喂纱器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1实施方式)以下,根据图1~图4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
图1是说明实施了本发明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的概要图,支柱10立设在地面上,在支柱10的中间部分安装有支承部件11。
如图2所示,长条形的支承部件11,在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形成的贯通孔中插通支柱10,并利用未图示的紧固机构水平固定在支柱10上。在支承部件11的两端部末端,相对于支承部件11的长度方向具有一定角度地分别水平固定有连结部件12、13。而且,在连结部件12、13的末端部上,分别经由连结轴14、15而以能够以连结轴14、15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的方式安装着支承臂16、17。支承臂16、17与连结轴14、15连结的方法,虽然未图示,但采用的是使用了定位环和定位销的所谓定位环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支承臂16、17能在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通常位置与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补给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2所示,支承臂16、17,相对于穿过支柱10的中心的中心线C1线对称地配置。
又,在支承臂16、17的末端部安装有保持部件18、19,保持部件18、19被悬臂支承,能够在垂直于支承臂16、17的轴线方向的平面上调整转动位置。在保持部件18、19的末端部插入并保持着喂纱器20、21。
连结卷绕在喂纱器20上的纬纱W1的终端与卷绕在喂纱器21上的纬纱W2的始端的尾结,如图2所示由线夹23、24、25把持,所述线夹23、24、25设置在支承部件11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的3处,由板簧张紧器构成。
如图1所示,在支柱10的支承部件11的上部,安装有将支承杆31保持在水平方向上的托架30,托架30固定在支承部件11上。在支承杆31的末端部沿垂直方向安装有管32。管32是在中心部贯通形成有截面为圆形的孔的管状金属部件。如图2以及图3所示,管32配置在各喂纱器20、21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端部S1、S2之间,管32的下方开口端32a形成喂纱器20、21的共用的纬纱引导件。另外,从管32的下方开口端32a朝向上方开口端32b的方向成为喂纱器20、21的纬纱引出方向。
如图3所示,将喂纱器20的中心轴线L1与喂纱器21的中心轴线L2的交点设为P。又,喂纱器20、21配置成,在将连结喂纱器20的引出方向侧端缘20a与喂纱器21的引出方向侧端缘21a的线设为L 3时,交点P的位置位于线L3的内侧(与纬纱引出方向相反的一侧)。而且,管32配置成,管32的下方开口端32a位于交点P的位置上。
此时,如果设中心轴线L1与水平线构成的角度为α1,中心轴线L2与水平线构成的角度为α2,则0°≤(α1、α2)≤15°这表示,喂纱器20、21以使各喂纱器20、21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端部S1、S2分别向上倾斜的方式对置配置。
又,如果设交点P与喂纱器20的距离为G1,交点P与喂纱器21的距离为G2,则50mm≤(G1、G2)≤100mm又,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轴线L1、中心轴线L2和管32的中心轴线L4在同一平面上。
从喂纱器20退绕的纬纱W1形成气圈26,向位于交点P位置上的开口端32a引出,但如果设中心轴线L1与中心轴线L4所成的角度为θ1,则θ1相当于纬纱W1向管32的导入角度,此时,构成θ1≥90°的钝角。如果设中心轴线L2与中心轴线L4所成的角度为θ2,则θ2也与θ1同样地设定。
在管32内向上方移动的纬纱W1,经由管32的上方开口端32b,向未图示的纬纱贮存装置引出,并向未图示的织机的投纬机构供给。另外,管32的高度,配合织机的投纬机构的高度而适当配置。
下面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的作用。
从喂纱器20退绕的纬纱W1从喂纱器20的周围边螺旋状地退卷边引出,其纱线路径由于离心力而形成为大致圆锥形的所谓气圈26。这样,向位于交点P位置上的作为纬纱引导件的开口端32a引出。即使纬纱W1消耗,喂纱器20的直径变小,气圈26的形态也不会变形,而是维持着适当的形态退绕。因此,退绕的纬纱W1不会与喂纱器20的表面猛烈接触。
这是尽可能减小交点P与喂纱器20的距离G1的结果。
图4表示不包含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例的配置。
在参考例配置中,喂纱器50、51配置成,在设喂纱器50的中心轴线m1与喂纱器51的中心轴线m2的交点为q,设连结喂纱器50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端缘50a与喂纱器51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端缘51a的线为m3时,交点q的位置位于线m3的外侧(纬纱引出方向侧)。而且,管52配置成,管52的下方开口端52a位于交点q的位置上。又,设交点q与喂纱器50的距离为g1,交点q与喂纱器51的距离为g2。
在参考例配置中,喂纱器50的直径接近满卷时,气圈53a的形态维持着适当的形态退绕,但随着喂纱器50的直径变小,向气圈53b的形态恶化,最后退绕的纬纱与喂纱器50的表面猛烈接触,会发生喂纱器50的损伤或脱圈。这是由于交点q与喂纱器50的距离g1大的缘故。即使切换到喂纱器51也与喂纱器50的情况一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能进行稳定的纬纱供给。
如图3所示,管32垂直配置在交点P的位置上,所以防止了气圈26干扰穿过开口端32a的纬纱W1的问题。又,纬纱W1向开口端32a的导入角度θ1成钝角,所以可缓和纬纱W1在开口端32a处的弯曲所引起的接触阻力,纬纱W1能顺利向管32内送出。
当喂纱器20的纬纱W1消耗而纬纱W1没有了的时候,由于连结喂纱器20的纬纱W1的终端与喂纱器21的纬纱W2的始端而形成尾结,所以纬纱供给自动切换到喂纱器21。然后,向作为共用的纬纱引导件的开口端32a引出,其作用与喂纱器20时一样,省略说明。
当纬纱供给向喂纱器21切换时,操作者将空了的喂纱器20的支承臂16向补给位置(图2的双点划线位置)转动而解除喂纱器20向开口端32a对置的状态。从保持部件18取下空的喂纱器20,安装满卷的喂纱器。然后,使支承臂16转动到通常位置(图2的实线位置)而使喂纱器与开口端32a对置,连结喂纱器21的纬纱W2的终端与满卷的喂纱器的纬纱的始端而重新形成尾结,并利用线夹23、24、25把持该尾结。从喂纱器21向满卷的喂纱器的切换也同样进行,从而不必停止机器,能继续进行纬纱供给。
如果采用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则具有以下效果。
(1)由于喂纱器20、21配置成,中心轴线的交点P位于连结喂纱器20的引出方向侧端缘20a与喂纱器21的引出方向侧端缘21a的线L3内侧(与纬纱引出方向相反的一侧),所以可使作为共用的纬纱引导件的管32的开口端32a接近各喂纱器20、21地配置,从而能使纬纱W1、W2的气圈形态适当,可防止喂纱器20、21的损伤或脱圈。又,由于在中心轴线的交点P上设置纬纱引导件,所以即使纬纱的供给从一个喂纱器切换到另一个喂纱器,也不必移动纬纱引导件的位置,可简化装置。
(2)由于管32配置成,管32的下方开口端32a位于交点P的位置上,所以可防止穿过作为纬纱引导件的开口端32a后的纬纱接触气圈26。
(3)由于以管32的一个开口端32a位于纬纱引导件位置即交点P上的方式将管32固定在支承杆31上即可,所以与环状的引导件相比安装简单。
(4)由于连结喂纱器20的纬纱W1的终端与喂纱器21的纬纱W2的始端而形成尾结,并在3点将尾结把持在不与气圈26接触的位置上,所以可防止纬纱尾结与气圈26的干涉,可进行稳定的纬纱供给。又,可自动进行从喂纱器20向喂纱器21的切换,不必停止机器,可继续进行纬纱供给,所以作业效率高。
(5)由于使各喂纱器20、21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端部S1、S2分别向上倾斜地对置配置,所以可防止喂纱器20、21向脱出方向的移动。
(6)由于纬纱向管32导入的角度θ1、θ2成钝角,所以可减小与管32的开口端32a的端部壁面的摩擦阻力,可防止纬纱的弯曲所引起的断纱。
(7)在喂纱器20或21的补给时,能通过使保持空了的喂纱器20或21的支承臂16、17向相反方向转动而更换成新的喂纱器。因此,即使一个喂纱器处在运行过程中,也可在不停止机器的情况下进行空了的另一个喂纱器的补给作业。
(8)能配合纬纱贮存装置的高度而任意设定管32的另一个开口端32b。
(9)以管32的下方开口端32a位于各喂纱器20、21之间的方式垂直配置管32,所以可将各喂纱器20、21的位置设在下方,可轻松进行各喂纱器20、21的补给作业。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可在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如下变更。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喂纱器为两个的情况,但也可是3个。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各喂纱器的中心轴线和管的中心轴线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但也可以是,某两个在同一平面上而另一个在另一平面上,或三个都分别在不同平面上。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用管形成纬纱引导件的情况,但也可将纬纱引导件形成为环状,配置在各喂纱器的中心轴线的交点上并用金属丝等固定。
○也可在板状部件上开设引导孔而形成纬纱引导件。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管的高度配合纬纱贮存装置的高度地垂直配置的情况,但也可倾斜配置或水平设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配置有至少两个喂纱器,连结各喂纱器的终端与始端,将纬纱从前述喂纱器引出并经由纬纱贮存装置供给到投纬机构,其特征在于各喂纱器配置成,各喂纱器的中心轴线的交点位于下述线的与纬纱引出方向相反的一侧,所述线是指连结前述两个喂纱器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的各喂纱器端缘的线;在前述各喂纱器的中心轴线的交点上设置共用的纬纱引导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用管形成前述纬纱引导件,并将该管的开口端配置在前述中心轴线的交点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各喂纱器退绕的纬纱所形成的气圈与前述纬纱尾结不接触的位置上,设置至少两处对连结前述各喂纱器的终端与始端而形成的纬纱尾结进行把持的把持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各喂纱器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端部分别向上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承臂,所述支承臂安装前述各喂纱器的保持部件,并且配置成,能变化到前述喂纱器与前述纬纱引导件对置的喂纱位置、和解除前述喂纱器与前述纬纱引导件的对置的补给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必使纬纱引导件与喂纱器相对移动,能实现气圈形态的改善和装置简化的织机的纬纱供给装置。对置配置两个喂纱器(20、21),连结各喂纱器(20、21)的终端与始端,将纬纱从喂纱器(20、21)引出并经由纬纱贮存装置供给到投纬机构。各喂纱器(20、21)配置成,各喂纱器(20、21)的中心轴线(L1、L2)的交点(P)位于连结两个喂纱器(20、21)的纬纱引出方向侧的各喂纱器端缘(20a、21a)的线的内侧(与纬纱引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在交点(P)上配置作为共用的纬纱引导件的管(32)的开口端(32a)。
文档编号B65H57/22GK1865560SQ20061007988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6日
发明者辻本康一, 狩野昌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