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及附盖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80034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盖及附盖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于瓶状容器口部的盖和设有这种盖的附盖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瓶状容器的盖, 一般而言,由密封用内塞和顶盖(即上盖)组合 而成的盖为人们所熟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对于这种盖,通过在顶 盖打开后朝开口方向斜拉附接在内塞上的拉环进行开口 (即开封)。
然而,对于前一文献的容器盖,拉环方式有时会因使用者(即消费 者)而有大的差异,在开口时可能由于焊缝等易断开部分而揪断拉环, 导致不能开口。
此外,在例如为了防止刻痕部的针孔而加厚刻痕部时,开盖力度提 高而使儿童或老人等使用者难以开盖。另外,若要确保各类使用者的手 指都能充分放入拉环,则小直径内塞变得不合适,盖的整体设计也会受 限。而且开口后留下的拉环,通常成为不雅观的废弃物,需要从餐桌等
8收拾掉。
另一方面,对于后一文献的瓶盖,在打开时不需要或已不再需要向 瓶内放出原料时,瓶盖会因原料容纳部而变得过长。另外,底盖必定会 落入瓶内而残留,往往会令使用者讨厌。且为了卫生,需要预先对整个 底盖进行杀菌消毒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和使用这种盖的附盖容器,这种 盖,可随着上盖即顶盖的旋转动作而简单且可靠地进行开盖即开封,即 使是小直径内塞,也很少受到设计限制。此外,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在开封后不产生废弃物且尺寸不会变得过大的盖等。
为完成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第一种盖设有(a)内塞和(b)上盖, 所述内塞与容器本体共同形成装入内容物的密封空间,并设有用于在密 封空间内形成口部的分离部;所述上盖设有螺紋接合部和保持构件,所 述螺紋接合部能够通过旋转动作而相对于容器本体装盖与卸盖,所述保 持构件通过螺统接合部的旋转动作从所述内塞分离而形成分离部,并且 在分离部的分离时与该分离部咬合。
上述盖中,内塞和上盖可通过螺玟接合部的旋转动作装盖与卸盖, 并可通过该旋转动作将分离部从内塞分离而形成开口部,因此,可比较 简单且可靠地进行开封动作。另外,由于在开封时不用拉环,所以不会 发生拉环撕裂,导致不能开封的情况。由于不用像在使用拉环的情况下 确保手指的进入程度,因此,即使是小直径内塞,也没有设计上的限制。 再者,由于开封时分离出的分离部保持于上盖,开封后分离部不会落入 容器本体内,而且不必进行分离部的废弃处理。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形成开口部的开封动作时,分离 部与保持构件咬合。这时,由于在形成开口部的开封动作时与保持构件 咬合,例如不必为了形成开口部而预先将分离部和保持构件熔敷,使盖 的制造工序简单化。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随着螺统接合部的旋转动作,通过 将分离部从内塞分离而形成开口部,并且在分离部分离时保持构件与该
分离部咬合。这时,随着螺统接合部的旋转动作,分离部从内塞分离而 形成开口部,同时将分离部保持于上盖的保持构件上。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内塞具有在中央处通过分离部闭塞 的上部开口 ,并具有与在该上部开口部处与分离部相连且在周边扣合于 容器本体的本体部;本体部具有形成上部开口的本体侧筒状部;分离部 设有相对于本体侧筒状部朝内径侧和外径侧的任一方偏移的分离部侧 筒部。这种情况下,在最初的开封时将分离部从本体部分离后,再次将 上盖旋紧容器本体时,分离部侧筒状部和本体侧筒状部相重合地嵌合, 由此实现分离部和本体部间的液密。就是说,可防止在开封后将上盖关 闭时的液体泄漏。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上盖设有与内塞咬合的安装部和开 闭盖,所述开闭盖经由折叶部与安装部连接,并可保持覆盖开封后的开 口部的关闭状态和敞开开口部的开口状态。这时,内塞开封后,可通过 开闭盖一次触压(one touch)来进行盖的打开或关闭即开闭动作。
10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开闭盖设有用于制止开盖动作的锁 止构件。这种情况下,开封前,不能通过误动作或恶作剧等进行开盖动 作,因此可提高盖的密封可靠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还设有压入构件,可通过螺纟丈接合 部的旋转动作来对准位置,通过对准位置来压下上盖,通过进行该压下 而形成开口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防止了内塞的不慎开口, 一方面可 通过旋转动作和压下动作而相对简单且可靠地形成开口部。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分离部是与本体部整体形成的开口 预定部,保持构件包括设于分离部的第1螺紋部和通过与螺紋接合而将 分离部相对于该分离部的外侧部分相对位移的第2螺紋部。这种情况 下,设于分离部的第1螺紋部和设有上盖的保持构件即第2螺紋部通过 螺统接合与分离部切离。
上述盖中,内塞和上盖可通过螺统接合部的旋转动作而装盖与卸 盖,随着该旋转动作(例如切离)将分离部从内塞分离而形成开口部, 因此可较简单且可靠地进行打开即内塞的开封。另外,由于开封时不用 拉环,不会发生由于拉环断裂而不能开封的情况。此外,不必确保用拉 环的情况下插入手指的程度,即使是小直径内塞,设计上也不会受到限 制。此夕卜,作为本发明的具体方式,分离部是从内塞切离的开口预定部。 这种情况下,分离部作为与本体部一体形成的开口预定部从内塞切离。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对应于螺紋接合部的阴螺紋,第2 螺紋部为阳螺紋,并且与螺纟丈接合部具有反向关系,从而旋动开口构件 的旋转动作是向打开上盖方向的旋转。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打开上盖的 方向的旋转,朝向使螺纟丈接合部的联接松开的方向旋转,另一方面,第 1、第2螺紋部通过相互之间的螺紋接合,在联接加深的方向旋进。由 此,将开口预定部上拉而形成开口部,作为内塞的内塞开封或开盖。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对应于螺统接合部为阴螺紋, 第2螺紋部是阳螺紋,并且与螺统接合部具有正向关系,从而使开口构 件动作的旋转动作是向关闭上盖的方向旋转。这种情况下,通过螺纟丈接 合部和第1、第2螺紋部中任一个的螺紋接合,向联接深入的方向旋进。 由此,将开口预定部上拉或压下,内塞被开封或开盖。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内塞用树脂材料形成,开口预定部 和外侧部分之间形成有壁厚变薄的刻痕部。这时,为了将内塞开封而形 成开口部时,沿着壁厚变薄的刻痕部容易将开口预定部分离。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开口构件与螺紋接合部一起移动, 具有相对于开口预定部离开的外侧部分的切断构件。这种情况下,通过切断构件的作用,辅助外侧部分和开口预定部的分离,或起到主要的分 离作用。再者,在切断构件的周围,可设有在上盖开封后与内塞本体的 内面紧贴的突起状的密封部。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切断构件具有从上盖的顶部底面向 下环状突起,并且在下端设有截面为锐角的刀刃状部分。这时,可将切 断构件的刀刃状部分与开口部的形状配合,更可靠地使开口预定部分离 而开封。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上盖设有防止因旋转动作而拧入容 器本体的止动构件。这种情况下,可防止因失误而在非使用时等将内塞开封。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分离部是可在开封后闭塞开口部的 内侧封塞。这种情况下,分离部作为开封后的内侧封塞而发挥作用,构 成开封后确保液体难以泄漏的卫生的密闭空间。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上盖设有随着螺纟文接合部的旋转动 作而将分离部分离时咬合该分离部的保持构件。这种情况下,开封时切 离的分离部被保持于上盖,因此,内塞开封后分离部不会落入容器本体 内,而且不必进行分离部的废弃处理。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形成开口部的开封动作时,分离 部与保持构件咬合。这种情况下,内塞开封时即用以形成开口部的开封 动作时,分离部和保持构件咬合,因此,例如无需为了开口部的形成而 预先熔敷分离部和保持构件。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上盖设有安装部和开闭盖,前者扣 合于内塞的周边或容器本体,后者通过折叶部联接于安装部,并能够保持开口后覆盖开口部的关闭状态和敞开开口部的打开状态。这种情况 下,内塞开封后,可通过用开闭盖单次触压而筒单地进行盖的打开和关 闭的开闭动作。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内塞具有本体部,该本体部设有在 中央通过分离部闭塞的上部开口 ,在该上部开口中与分离部相连且在周 边固定于容器本体,该本体部设有形成上部开口的本体侧筒状部,分离 部设有相对本体侧筒状部朝内径侧和外径侧中任一方偏移的分离部侧 筒状部。这种情况下,最初开盖时,将分离部从本体部分离后,再次将 上盖旋入容器本体时,分离部侧筒状部和本体侧筒状部重叠而嵌合,因 此,开封后也能实现分离部和本体部间的液密。就是说,关闭开盖后的 上盖时可防止液体泄漏。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内塞通过将要:f皮切离的分离部和本 体部一体形成而形成密闭空间。这种情况下, 一体形成的分离部和本体
部中,通过切离分离部进行内塞的开封,在临开封前,可维持密闭空间 内部的卫生状态。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分离部在上部设有凸缘,保持构件 设有从上盖的上端壁底面向下延伸的突出部和形成于该突出部的可咬 合于凸缘的爪。这种情况下,分离部^L简单且可靠地保持于上盖。
本发明的第三种盖,设有(a)与容器本体共同形成将内容物封入 的密闭空间,具有用于在密闭空间形成开口部的分离部的内塞和上盖, 该上盖具有(bl)通过旋转动作而可拧上、拧下容器本体的螺纟丈接合部; (b2)随着螺紋接合部的旋转动作将分离部从内塞分离而形成开口部,并 在分离部分离时咬合于该分离部的保持构件;(b3)随着螺紋接合部的旋 转动作而从内塞切离,同时可通过螺乡文接合部而扣合于容器本体的安装部;以及(b4)通过折叶部联接于安装部,并可保持覆盖开封后的开口部 的关闭状态和开口部敞开的打开状态的开闭盖。
上述盖中的内塞和上盖,通过螺乡丈接合部的旋转动作可随着盖旋转 动作使开口预定部从内塞分离而形成开口部,较简单且可靠地进行开封 操作。此外,由于开封时不用拉环,不会发生开封时因拉环断裂而不能 开封的情况。此外,由于不必确保在使用拉环时手指放入的程度,所以 即使是小口径内塞也不会对设计构成限制。而且开封时切离的分离部保 持于上盖,因此开封时分离部不会落入容器本体,且不必进行分离部的 废弃处理。除此之外,上述盖中,开闭盖通过折叶部与安装部联接,安 装部随着螺紋接合部的旋转动作而从内塞切离,同时可通过螺紋接合部 扣合于容器本体,因此,可将盖的构成要素形成为一体。此外,内塞开 封后,可通过开闭盖以单次触压方式进行盖的打开和关闭的开闭动作。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内塞和上盖一体地形成为单件,这 时,可将各构成要素设计成整体,可将整个盖一体地形成为单件。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开闭盖设有制止开闭动作的锁止构 件。这时,由于开封前的误动作和恶作剧不能进行开盖动作,所以能够 通过盖来提高密封的可靠性。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形态,螺故接合部设有其旋转动作只可在 一个方向而制止另一方向的旋转的旋转制止机构。这时,通过旋转制止机构,可将旋转动作中的旋转方向设为一个方向,所以可防止误动作。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形态,将螺统接合部的用以形成开口部的 旋转动作的方向设为逆时针方向。这时,可将用于开封的最初旋转方向 设为逆时针方向,可防止误动作。
此外,为完成上述课题,本发明中的附盖容器设有(a)构成容器本 体来容纳内容物即液体的瓶和(b)设于瓶开口部的上述任一种盖。
由于上述附盖容器中使用上述任一种盖,因此可随着顶盖的旋转动 作而简单且可靠地进行内塞的开封,此外,即使小直径内塞也不对设计 构成限制,而且开封后不会在餐桌上产生废弃物。



图1是说明第1实施例的盖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盖的开口状态的剖视图。
图3a和图3b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内塞的开口形状的示图。
图4是说明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盖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盖的开口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盖的开口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盖的剖视图。
图8是说明第2实施例的另一变形例的盖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又一变形例的盖的剖视图。
图IO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盖导致的内塞的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盖的内塞打开步骤1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盖的内塞打开步骤2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盖的内塞打开步骤3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盖的剖视图。
图15a~图15c是说明第4实施例的盖的剖视图。
图16a 图16d是表示第5实施例的盖的剖视图。
图17是说明第6实施例的盖的剖视图。
图18a和图18b是说明第6实施例的盖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19a和图19b是说明第6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盖的剖-阮图。
图20a~图20h是说明第7实施例的盖的示图。
图21a~图21e是说明第7实施例的附盖容器的示图。
图22a~图22c是说明第7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盖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图1为附盖容器的局部剖^f见图,用于说明第1实施例的加塞式(tap)
本实施例的盖l由树脂成型而成,预装在瓶子即容器本体50的口 部50a上,设有盖本体即内塞2和上盖即顶盖3。盖1和容器本体50 构成用于容纳并保存液体的附盖容器100。为简明起见,仅图示了盖l 的右半部分,中心轴线AX的左半部分具有与右侧相同的结构。
内塞2为树脂制的一体成型件,设有开口预定部4、嵌合部5以及 流出筒部6。这里,嵌合部5和流出筒部6构成内塞2的本体部。内塞 2通过嵌合而与容器本体50形成气密或液密地封闭内容物的密闭空间。 在内塞2中,开口预定部4是具有带底面的圆筒状外观的分离部,在内 塞2开封(即内塞2最初打开)时,沿刻痕部7^皮切下,通过将开口预定 部4从形成于嵌合部5内周侧的水平壁8切断而水平壁8保留,形成开 口部。另外,在开口预定部4的侧面部4b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用于旋合到顶盖3上的阴螺紋10a(以下将详细说明)。嵌合部5为用于通过将 内塞2嵌合在容器本体50的口部50上而进行嵌合的嵌合构件。嵌合部 5由外筒部5a和内筒部5b构成,外筒部5a紧贴容器本体50的口部50a 的周壁而固定;内筒部5b紧贴口部50a的内壁而固定。流出筒部6, 虽然作为整体是圆筒状的,但在其上端部具有向上口径增大的唇部6a, 从而可改善容器本体50内的液体流出时的排流性能。
顶盖3为树脂制的一体成型件,设有侧面壁3a、上端壁3b、联接 部3c及密封部3d。侧面壁3a和上端壁3b形成穿顶状外观,可保护内 塞2不受尘埃、潮气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联接部3c具有的作用是作为 这样的保持构件在内塞2开封后,将从内塞2分离的开口预定部4 保持在由侧面壁3a和上端壁3b构成的穹顶内。密封部3d的内壁紧贴 在流出筒部6的上端部的唇部6a上。由此,可维持流出筒部6上端部 液密,并在装有顶盖3的状态下,防止容器本体50中的内容物漏到外 部,使内塞2开封后的打开、关闭动作成为可能。
在顶盖3的侧面壁3a的内侧和联接部3c的外侧,分别形成有阴螺 紋lla和阳螺紋10b。侧面壁3a上形成的阴螺紋lla是与容器本体50 的口部50a在侧面上设有的阳螺紋lib配对的螺紋接合部。通过阴螺纟文 lla与阳螺紋lib的旋合,顶盖3可附接可脱离地固定在容器本体50 的口部50a上。就是说,通过顶盖3的正/反向旋转动作,相对于容器 本体50的封盖卸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联接部3c上形成的阳螺紋 10b,为与开口预定部4上设置的螺紋10a(即第1螺纹部)配对的第2螺 紋部。阳螺紋10b为开口构件,随着其在打开方向(即逆时针方向)的旋 转动作,顶盖3与阴螺纹10a旋合,以拔出开口预定部4方式将开口预 定部4从内塞2切下,从而进行盖1的开口或开封。以下就该开口进行 更详细的i兌明。
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盖1开口(即开封)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如上 所述,通过顶盖3的打开方向的旋转动作, 一对螺紋lla、 llb沿松开 相互旋合的方向旋转,而一对螺紋10a、 10b沿深入相互旋合的方向旋 转(即旋进)。由此,在顶盖3慢慢上升的同时,开口预定部4被快速上 拉,并沿构成如图1所示的薄壁部的刻痕部7,从内塞2的流出筒部6 切下(参照图2)。在被切下的部位形成开口部OP,从而将内塞2开封。
这时,通过利用大径顶盖3的旋转动作,即使较小的力也能获得较 大转矩,可用一对螺紋10a、 10b获得上拉并切下开口预定部4的足够的力。
图3a为从上方看内塞2的平面图。这里,轮廓0L由图1中的薄 壁部即刻痕部7形成。就是说,图1中的开口预定部4即图2中的开口 部OP的形状相当于由轮廓OL包围的区域,该区域为实施例的内塞2 的开口形状。在图3a中,虽然将轮廓OL的形状设为圆形,但轮廓OL 的形状(即开口形状)不限于此,只要能在轮廓OL内侧的区域形成图1 等中示出的一对螺紋10a、 10b结构,就可酌情改动。例如,轮廓OL 的形状可设为如图3b所示的椭圓形。如图所示,这时,可与图3a同样
19地将将螺紋结构10a、 10b设置在轮廓OL内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随着顶盖3的打开方向的旋转动作,通 过使作为开口构件的一对螺紋10a、 10b的紧固沿压入方向旋进,将开 口预定部4从内塞2切下,因此,虽然结构较简单,但可随着作为上盖 的顶盖3的旋转动作而进行盖1的开封即内塞2的开封,且可通过一对 螺紋10a、 10b的旋合,将分离的开口预定部4保持在上盖3上。
并且,这时不会发生在用拉环开封时可能发生的、拉环在焊接部分 撕裂而无法开口的情况。此外,通过顶盖3的旋转动作进行内塞2的开 封,因此可用较小的力简单且可靠地开封。而且,只要在开口部OP所 占区域内形成螺紋构造(具体而言即螺紋10a、 10b等)即可,因此,例 如,不必确保可放入手指程度的尺寸,可使用小直径内塞,此外还可不 受盖l的设计限制。再者,由于开口预定部4在内塞2开封后与顶盖3 成为一体,所以开封后不会生成废弃物,例如无需从餐桌收拾掉。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内塞2为加塞式复合盖,并设计成使用嵌 合部5并通过嵌合与容器本体一起气密或液密地封存内容物,但本发明 不限于加塞式,例如也可通过螺旋式或焊接的密封来容纳作为容器本体 50的内容物的液体。
图4是说明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盖101的剖^L图。本变形例的盖 101由树脂成型,与图1等所示的盖1的附图标记相同的构件,其结构 等与图l中的盖l相同,省略其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顶盖103还设有作为开口构件的切断构件即套管9。 如图4所示,套管9为^^人形成顶盖103顶部的上端壁3b的底面垂下的 环状突起,其下端部9a的截面具有锐角的刀刃状部分,并接触或接近构成薄壁部的刻痕部7。
图5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盖101的开口状态的剖视图。在本变形例情 况下,开封时,随着顶盖103的打开方向(即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动作, 套管9向上移动,但该移动比开口预定部4的位移小。其结果是,套管 9发生作用,使得刻痕部7的外侧部分即水平壁8从开口预定部4向下 侧分离。因此,在本变形例情况下,除了本实施例中描述的一对螺紋 10a、 10b的作用之外,还有随着阴螺紋10a的上升而产生的套筒9的 作用对薄壁部即刻痕部7加力。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开口预定部4切下。 再有,本变形例中,套筒9设为环状的突起形状,而且其下端部9a的 截面具有锐角的刀刃状部分,但套筒9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环状或筒 状的突起部的下端部9a也可以周期性地间断而接触或接近刻痕部7。 此外,下端部9a的截面也可为锯齿状的。
再有,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内塞2开封前,可预先将设于开口预定 部4的侧面部4b上的螺紋10a,与设于顶盖3的联接部3c上的螺紋10b 旋合,但也可在内塞2开封时通过顶盖3的旋转,使两螺紋10a、 10b 开始旋合。 〔第2实施例〕
第2实施例的盖具有通过旋紧而开封的形式。即,如图l等所示, 在第1实施例中,随着顶盖3的打开方向的旋转动作,使一对螺紋10a、 10b沿相互旋合的紧固方向旋进,通过上拉开口预定部4进行内塞2的 开封,而在第2实施例中与之相反,以下就随着顶盖在关闭方向的旋转 动作进行内塞2开封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盖的开口状态的剖视图。再有,在由树脂成 型的本实施例的盖201中,凡与第1实施例及其变形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1或图4等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的构件,其结构等均相同,省略其说 明。以下,主要就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作为本实施例的特征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用作开口构件或分离机构的一对螺紋210a、 210b 与另一对螺紋211a、 211b的旋向相同。就是说,例如,阳螺紋211b为 右旋螺紋时,阳螺紋210b也为右旋螺紋。因此,通过顶盖203的关闭 方向的旋转动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动作), 一对螺紋210a、 210b和另 一对螺紋211a、 211b都在旋合而紧固的方向上旋转(即旋进)。
在一对螺紋210a、 210b和一对螺紋211a、 211b之间存在本实施例 的关系的情况下,阴螺紋210a即开口预定部204对应于顶盖203的移 动向上或向下移动。就是说,通过顶盖203的关闭方向的旋转动作,将 开口预定部204向上拉或向压下。而且这时,随着顶盖203的移动通过 套筒9压下,给薄壁部施加切断的作用。从而,将开口预定部204从内 塞202切下(参照图6)。通过在切下的地方形成开口部OP而将内塞202 开封。再有,图6虽然示出了向压下开口预定部204的情况,但开口预 定部204的移动是向上还是向下,由一对螺紋210a、 210b螺故接合部 分的螺距与一对螺紋211a、 211b螺纟丈接合部分的螺距大小关系决定。 再有,阴螺紋210a即开口预定部204,在顶盖203移动时,可以既不 向上移动也不向下移动。这时,上述各螺紋接合部分的螺距相等,套筒 9随着顶盖203的移动而向压下,从而切断薄壁部。
再有,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虽然通过套筒9的作用进行内塞 2的开封,但也可以仅通过一对螺紋210a、 210b向上或向下移动的作 用,进行内塞2的开封。另外,如果可对开口预定部204的整体消毒并 杀菌而没有卫生上的问题,则例如可不设置一对螺紋210a、 210b,可 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内塞202的开封仅通过套筒9将开口预定部204 顶断,使开口预定部204落入容器本体50内。
图7是说明增设止动部(stopper)的树脂成型的盖301(作为本实施例 的变形例)的剖^L图。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顶盖303还设有止动部SP。止动部 SP为设于顶盖303下端部的环状带(band)。顶盖303与止动部SP之间 设有裂痕ST,可通过扯动拉纽KN,可轻易将止动部SP撕掉。另外, 这里,止动部SP接近容器本体50而设。因而,不去掉止动部SP,就 不能将顶盖303在容器本体50侧更加旋进(即顺时针方向旋动),因此, 可防止在非使用时经营者等错误旋转顶盖303而将内塞202开封。再有, 作为止动部SP,如果设置阻止顶盖在打开方向旋转的机构,则也可适 用于第1实施例。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变形例,图8是说明设有加强再次盖上时的密 封性的密封部的盖301的剖3见图。
如图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顶盖303的套筒9的下端部9a外周 上设有环状的低突起(即密封部SL)。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通过取下止 动部SP初次开封顶盖303后,在再次将顶盖303旋紧容器本体50侧时, 密封部SL牢牢紧贴在水平壁8的切断的顶端部上,从而可提高密封性, 并易知再次盖上的感觉。此外,图8所示的密封部SL也可设在图4和 图5所示的顶盖103、 203的套筒9上。
图9另_说明作为图8的变形例的、设有另一类型的密封部的盖301 的剖4见图。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所示,在顶盖303的套筒9的下端部9a外周 设有环状的较高突起(即密封部SL)。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拆掉止 动部SP而将顶盖303初次开封后,再次将顶盖303旋紧容器本体50
23侧时,密封部SL跨过水平壁8而到达水平壁8的下侧(即容器本体50的内部空间侧)。这时(即再次盖上时),密封部SL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紧贴在流出筒部6的内壁面上。由此,可确保套筒9与流出筒部6之间可靠的液密状态。就是说,能够在最初开封后再使用时可靠地防止液体泄漏。此外,如图9所示的密封部SL可设置在图4和图5所示的顶盖103、 203的套筒9上。〔第3实施例〕
图10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盖的结构及动作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的树脂成型的盖401中,内塞402设有嵌合部405和本体侧筒状部406,作为本体部420。其中,本体侧筒状部406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流出筒部6相同的作用。该本体部420,通过本体延伸设置在本体
筒部,将容器本体450的口部450a夹在中间而嵌合。另外,内塞402
部406的壁厚的分离部侧筒状部404b,在该分离部侧筒状部404b上设有封闭其上部开口的顶壁404c。再者,在分离部侧筒状部404b的上端形成有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404d。而且,本体侧筒状部406的上端和分离部侧筒状部404b的下端之间由薄壁刻痕部407连接。
另一方面,作为上盖的顶盖403,在上端壁403b的底面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环状突出部409,在该突出部的下端形成有与凸缘404d咬合的爪409a。另外,该顶盖403设有形成在侧面壁403a上的阴螺紋lla和在容器本体450的口部450a侧面形成的阳螺紋llb,作为螺紋^接合部。而且,在顶盖403的侧面壁403a的下端设有初始环(virginring)BR。初始环BR为环状带,并在适当的部位形成切口。而且如图IO所示,顶盖403旋合在容器本体450的口部450a,初始环BR的下端靠近在容器本体450的口部450a的周面上形成的凸出部451 。
如下面详细描述的那样,这样构成的盖401,通过可将内塞405的分离部402压下的顶盖403的上端壁403b,能将分离部404从本体侧筒状部406分离。此外,通过形成在顶盖403上的突出部409和形成在分离部402上的404d,可将分离部404保持在顶盖403侧,随着使顶盖403旋转而开封,可将分离部404与内塞405分离而形成开口部。就是说,突出部409、凸缘404d、上端壁403b等作为咬合在分离部404上的保持构件而发挥作用。特别是,上端壁403b也作为将分离部404从本体部420分离的分离机构而发挥作用。
为了将内塞402的分离部404从本体部420分离,首先朝旋紧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顶盖403。于是,如图ll所示,初始环BR因容器本体450的凸出部451 ^皮扩大,然后从侧面壁403a脱离。另外,突出部分409嵌合在内塞402的凸缘404d上,爪409a与凸缘的周边底面咬合。就是说,分离部404被保持在顶盖403侧。
而且,将顶盖403旋紧,内塞402的分离部404就净皮顶盖403的上端壁403b向压下。于是,如图12所示,刻痕部407被切断,分离部404 ^皮插入本体部420的筒状部406。就是i兌,分离部404从本体部420切离。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3所示,朝松开方向旋转顶盖403,内塞402的分离部404就随顶盖403从本体部420的筒状部406脱离。/人而内塞402纟皮开封。
另外,上述第3实施例的内塞402通过用刻痕部407连接本体侧筒状部406和分离部侧筒状部404b来实现两筒状部之间的水密性,但如果能通过将分离部侧筒状部404b嵌合在本体侧筒状部406中来得到所需的水密性,则不一定需要刻痕部407。
此外,在上述第3实施例中,朝径向外侧形成内塞402的凸缘404d,但也可以像图14中示出的变形例那样朝径向内侧形成凸缘404d。
安装部507设有处于侧面壁507a内侧的阴螺紋lla。此外,开闭盖508设有上端壁503b、联接部503c以及密封部503d,并在联接部503c的外侧设有阳螺紋10b。前者的阴螺紋lla为与容器本体550的口部550a设于侧面的阳螺紋lib配对的螺紋^r合部。另一方面,后者的阳螺紋10b为与分离部504上设置的阴螺10a配对、并通过与阴螺紋10a旋合将分离部504从内塞502切下而进行盖501的开口或开封的开口构件。这里,阴螺紋10a和阳螺紋10b以不旋紧而可旋转的状态嵌合。此外,阳螺紋10b也作为与分离部504咬合的保持构件而发挥作用。另外,开闭盖508形成弯顶状的外观,并保护内塞502免受尘埃、潮气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下面就本实施例中的内塞502的开封动作进行说明。图15b表示处于开封后的状态的盖501。在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等的情况相同,通过将一对阳螺紋lib和阴螺紋lla(即螺紋接合部)进行旋紧,将分离部即分离部504从内塞502分离而形成开口部0P。就是说,从图15a示出的状态,通过将顶盖503朝旋紧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拧,使设置在分离部504上的阴螺紋10a与设置在开闭盖508上的阳螺紋10b嵌合(即螺紋接合)。由此,以朝纸面上方拔出的方式上拉分离部504而形成开口部OP。此外,这时,图15b示出的初始环BR被容器本体550的凸出部扩大而从侧面壁脱离。如上所述,内塞502的开封动作完成后,可通过开闭盖508实现覆盖图15b所示的盖501的开口部OP的关闭状态和敞开图15b所示的盖501的开口部OP的打开状态,从而可进行容器的开闭。这时,由于阴螺紋10a和阳螺紋10b螺乡丈接合,在内塞502的开封动作时成为祸:切离的分离部504保持在开闭盖508上的状态。另外,分离部504保持在开闭盖508上,作为能在内塞502开封后将开口部OP闭塞的内側封塞而发挥作用。〔第5实施例〕
图16a-16d是表示第5实施例的盖的结构及动作的剖视图。如图16a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树脂成型的盖601中,内塞602设有嵌合部605和本体侧筒状部606作为本体部620。这里,内塞602具有与第3实施例中图10等示出的内塞402等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与第4实施例的情况相同,本实施例的顶盖603为折叶式盖,与第4实施例的顶盖503相同,设有容器本体650的口部650a和内塞602扣合的安装部607以及经由折叶部HG连接到安装部607上的开闭盖608。此外,与第3实施例的顶盖403相同,作为顶盖603的一部分的开闭盖608设有突出部609,在该突出部的下端形成有与分离部604的凸缘604d咬合的爪609a。作为顶盖603的一部分的安装部607也具有与第3实施例的顶盖403相同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607还在下端部内壁的扩径部的至少一处i殳有突起部TP。与此对应,容器本体650在口部650a的阴螺紋11 a的下方沿圆周间断地设有台阶部BP。通过突起部TP坐落在台阶部BP上的状态,使得口部650a的阴螺紋lla和安装部607的阳螺紋lib不会^L深入旋进。
以下就本实施例中的内塞602的开封动作进行说明。图16b示出了这样的状态为了进行内塞602的开封,通过拧动顶盖603(例如旋转一半)来调准位置,使突起部TP不与沿圓周间断地设置的台阶部BP重叠。这时,可将整个顶盖603压入到设于顶盖603的安装部607的内壁的台阶状的触接部WA落在台阶部BP上。就是说,可通过顶盖603的旋转动作,将分离部604从内塞602分离而形成开口部OP(参照图16d)。如上所示,通过;^走转顶盖603而调准位置,突起部TP和台阶部BP可通 过压入而形成开口部OP的,可作为压入构件而发挥作用。另外,突起 部TP和台阶部BP可防止内塞的非有意开封,并可通过旋转动作和压 入动作较简单且可靠地形成开口部0P。
图16c是表示顶盖603祐厶入后的状态的示图。通过该压入动作, 内塞602的分离部604从本体部602分离。更详细地说,通过压入动作, 突出部609嵌合在内塞602的凸缘604d上,爪609a咬合在凸缘604的 凸缘底面,进而通过顶盖603的上端壁603b向下压入。因此,内塞602 的分离部604从本体部620分离。这时,成为安装部607扣合在容器本 体650上的状态。
如上所述,内塞602的开封动作完成后,通过开闭盖608取得如图 16c所示的盖601的开口部OP浮皮覆盖的关闭状态和如图16d所示的开 口部OP被敞开的打开状态,从而可进行容器的开闭。这时,在内塞602 的开封动作时祐zt刀离的分离部604因嵌合在开闭盖608的突出部609 上,成为^皮保持在开闭盖608上的状态。因此,分离部604可作为内塞 602开封后将开口部OP闭塞的内侧封塞而发挥作用。 〔第6实施例〕
图17是表示第6实施例的盖的结构的剖^l图。本实施例的盖701 设有内塞702和上盖即顶盖703。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盖701用树 脂成型,内塞702和顶盖703 —体地形成为单件。本体侧筒状部706,虽然作为整体是圆筒状的,但设有在上端部外 径增大的形状,以改善容器本体750内的液体流出时的排流性能。
另外,分离部704设有相对于本体侧筒状部706朝内径侧偏移该本 体侧筒状部706的壁厚的分离部侧筒状部704b,在该分离部侧筒状部 704b上设有将该上部开口封闭的顶壁704c。而且,在分离部侧筒状部 704b的上端形成有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704d。然后,通过薄壁刻痕 部SC1连接本体侧筒状部706的上端和分离部侧筒状部704b的下端。 在内塞702开封时该分离部704沿刻痕部SC1切下,而本体部720保 留在口部750a侧,从而形成开口部。
另外,嵌合部705为用于使内塞702与容器本体750的口部750a 嵌合并固定在容器本体750的口部750a上的嵌合构件。更具体地说, 通过嵌合部705嵌合的结构是,该本体部720通过延伸设置在于本体侧
部,将容器本体750的口部750a夹在中间而嵌合。
其次,内塞702中的上盖即顶盖703为折叶式,并设有与内塞702
这里,通过折叶部HG连接在安装部707上,在后述的内塞702的 开封动作进行后的盖701的使用时(即,在最初开封后再使用的开闭时), 开闭盖708可保持开口部坤皮覆盖的关闭状态和开口部^f皮敞开的打开状 态。
安装部707的侧面壁703a的内侧设有阴螺紋lla。阴螺紋lla是与 设于容器本体750的口部750a的侧面的阳螺紋lib配对的螺统接合部。 此外,开闭盖708形成为官顶状外观,保护内塞702免受尘埃、潮气等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另外,作为顶盖703的一部分的开闭盖708设有突出部709,在该 突出部的下端形成有咬合在分离部704的凸缘704d上的爪709a。此外, 作为顶盖703的一部分的安装部707在侧面壁703a的下端设有初始环 BR。初始环BR为环状的带,在适当部位形成有切口。于是,如图17 所示,顶盖703螺纟丈接合在容器本体750的口部750a上,初始环BR 的下端的位置靠近容器本体750的口部750a的周面上形成的凸出部 751。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从顶盖703的安装部707的内周面开始向一 侧延伸的突起部707a与内塞702的嵌合部705的上端部外周由薄壁刻 痕部SC2连接。由此,内塞702和顶盖703 —体地形成为单件。此外, 如后面所述,安装部707随着阴螺紋lla相对于阳螺紋lib的旋转动作, 沿薄壁刻痕部SC2 >^人内塞702分离。
在如此构成的盖701中,如后面详述的那样,通过可将内塞702 的分离部704压下的顶盖703的上端壁703b,将分离部704从本体側 筒状部706分离。另外,通过形成在顶盖703上的突出部709和形成在 分离部702上的凸缘704d,可将分离部704保持在顶盖703侧,随着 在旋转顶盖703的同时进行内塞702的开封,可将分离部704从内塞 705分离而形成开口部。就是说,突出部709、凸缘704d、上端壁703b 等作为咬合在分离部704上的保持构件而发挥作用。特别地,上端壁 703b作为将分离部704从本体部720分离的分离机构而发挥作用。
31为了从本体部720分离内塞702的分离部704,首先朝旋紧方向(即 顺时针方向)旋转顶盖703。于是,如图18a所示,初始环BR因容器本 体750的凸出部751被扩大而从侧面壁703a脱离。另外,突出部709 嵌合在内塞702的凸缘704d上,爪709a咬合在凸缘704的凸缘底面。 就是说,分离部704被保持在顶盖703侧。
而且,旋紧顶盖703,内塞702的分离部704就^皮顶盖703的上端 壁703b向下压入。于是,刻痕部SC1被切断,分离部704插入本体部 702的筒状部706。即,分离部704^皮从本体部720切下。
另外,随着使顶盖703朝旋紧方向旋转,刻痕部SC2祐:切断,顶 盖703的安装部707^皮/人内塞702分离。这时,安装部707通过阴螺紋 lla与阳螺紋lib而螺纟文接合在容器本体750上。
如上所述,内塞702的开封动作完成后,通过开闭盖708取得盖 701的开口部OP被覆盖的关闭状态(如图18a所示)和开口部OP被 敞开的打开状态(如图18b所示),从而可进行开闭。这时,在内塞702 的开封动作时^皮切离的分离部704,因嵌合在开闭盖708的突出部709 上而祐:保持在开闭盖708上。因此,分离部504作为可在内塞702开封 后闭塞开口部OP的内侧封塞而发挥作用。
再有,在上述第6实施例中示出了分离部側筒状部704b从本体部 侧筒状部706向内侧偏移本体部侧筒状部706的壁厚的厚度的内塞 702,但也可以是分离部侧筒状部704b从本体部侧筒状部706向外侧偏 移本体部侧筒状部706的壁厚的厚度的内塞702。
另外,在上述第6实施例的内塞702中,本体侧筒状部706和分离 部侧筒状部704b由刻痕部SCl连^l矣,由此,实现两筒状部间的水密(即液密),但如果能通过使分离部侧筒状部704b嵌合在本体侧筒状部706 上而得到所需的水密性,则不一定需要刻痕部707。
此外,在上述第3实施例中,可在分离部侧筒状部704b的外周面 和本体部筒状部706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环状的低突起的密封 部。通过设有这样的密封部,可确保分离部侧筒状部704b与本体侧筒 状部706之间的液密状态。就是说,在最初开封后反复再用时能够可靠 地防止液体泄漏。
此外,为了防止内塞的开封动作,上述各折叶式盖例如可使用带状 覆盖构件CP,作为制止开闭盖708等的开盖动作的锁止构件(如图19a、 图19b所示)。就是说,这时如果不沿图19b中的箭头方向揭下覆盖构 件CP,便不能将开闭盖708开封。由此,不会发生开封前因误动作和 恶作剧而开盖,从而可提高盖的密封可靠性。
这里,如图20d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容器本体850中,沿凸出部 851的外侧面,环状地等间隔地设有多个突起状的棘齿RT。另一方面,与棘齿RT的间隔相对应,在盖801的初始环BR上沿如图20h所示的 内面侧以相等间隔环状地形成爪NL。这里,,束齿RT和爪NL形成棘齿 结构。就是说,通过初始环BT的NL,盖801以与棘齿RT啮合的状态 扣合于容器本体850上,通过该棘齿结构,盖801在内塞802开封时旋 转方向净皮限制在一个方向上。这时,棘齿RT和爪NL作为形成旋转动 作的旋转方向的旋转制止机构而发挥作用。
以下用图20e、图20f就本实施例的盖801的开封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20e中,将内塞802的分离部804从本体部820切离,使顶 盖803朝旋紧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这里,如上所述,由于通it^ 齿RT和爪NL形成的棘齿结构,顶盖803只能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再有,在例如容器本体850的侧面上粘贴的标签等上有关于朝最初的开 封的号码l表示的箭头方向旋转的说明(未图示),如图20b所示,使用 者通过参照该说明可知顶盖803上号码表示的箭头方向中顺时针方向 的箭头FD表示最初开封的旋转方向。
这样,如图20e所示,如果;^走紧顶盖803,则初始环BR在向下方 移动而在跨过容器本体850的凸出部851时^皮扩大。另夕卜,此时突出部 809嵌合在凸缘804d上,从而分离部804 ^皮保持在顶盖803侧。
而且,如图20f所示,如果旋紧顶盖803,则初始环BR完全跨过 凸出部851并从顶盖803破碎而脱离。另外,这时,内塞802的分离部 804被向下压入,分离部804从本体部820分离。
如此,初始环BR从顶盖803脱离,顶盖803不再因棘齿RT而受 到旋转方向上的限制,在开封时向反方向旋转成为可能。这里,与前面 一样使用者按照未图示的说明,这次在如图20c示出的SD方向上旋转, 如图20g所示,内塞802的分离部804随顶盖803从本体部802脱离。
34通过对应于上面那样的FD、 SD的2个阶段的动作,内塞802被开封。 再有,如图20g所示,开口部OP从而被形成。另外,开封后再次重新 旋紧顶盖803时就回到如图20f所示的状态,开口部OP被分离部804 闭塞。
如上所述,通过容器本体850的棘齿RT和顶盖803的爪NL,使 得开封用的最初旋转动作的旋转方向只能为 一个方向,不能朝相反方向 旋转,从而可防止开封时的误动作。而且,通过在顶盖803的顶面上标 示旋转方向,可减少使用者的混淆。再有,第5实施例等中示出的折叶 式盖也同样可使用上述的棘齿结构。
图21a~图21e是表示使用上述本实施例的盖801的附盖容器之一 例的图。图21a是表示盖801的内塞802的局部剖视图,图21b表示盖 801的容器本体850的图,图21c~图21e是表示采用盖801的附盖容 器1000的图。设有图21a示出的分离部804的内塞802和图21b中所 示的容器本体850形成密封容纳在容器本体850中的内容物(液体)的密 闭空间。如图21e所示,顶盖803安装在形成密闭空间的(其中密闭空 间被形成的)容器本体850上。这时,虽然初始环BR由于棘齿RT被扣 合,但是顶盖803停止在旋紧前的位置。在上述状态下,构成开封前的 附盖容器1000。这里,图21c是表示上述的盖801的最初开封后的状 态下的附盖容器1000的示图。就是说,图21e和图21c是表示盖801 的最初的开封前后的状态的示图,图21d是将这两个图进行比较的示 图。从图21c~图21e可知,在最初开封后,为最初开封将顶盖803通 过顺时针旋紧将顶盖803拧入到旋紧的密封位置,从而盖801的分离部 804作为可在内塞802开封后将开口部闭塞的内侧封塞而发挥作用。
图22a 图21c是说明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示图。在本变形例中, 如图22b所示,由阴螺紋911a和阳螺紋911b构成的螺乡丈4妾合部为与通常相反的左旋螺紋。就是说,这时用于形成开口部的旋转动作的方向为
逆时针方向。因此,如图22c所示,初始环BR上设有的爪NL的方向 也与上述情况相反(参照图20h),因而,进行开封的最初动作时,树脂 成型的顶盖903只能在逆时针的方向上旋转。就是说,以在通常的盖中 成为开盖动作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时顶盖903就会^皮旋紧。因此,标 示图22a所示的箭头FD、 SD的旋转方向顺序的号码1和2也与图20a 所示的作了改换。这时的开封旋转方向成为与上述的开封旋转方向相 反。结果,可将开封用的最初旋转动作的方向设为逆时针方向,以防止 误动作。再有,对于第5实施例中示出的折叶式盖,也可同样地将螺紋 接合部的旋紧方向设为逆时针方向。
权利要求
1. 一种盖,设有与容器本体一起形成封入内容物的密闭空间的内塞,具有用以在所述密闭空间形成开口部的分离部;设有螺纹接合部和保持构件的上盖,所述螺纹接合部使得通过旋转动作而对于所述容器本体的装盖与卸盖成为可能,所述保持构件使得通过所述螺纹接合部的旋转动作将所述分离部从所述内塞分离而形成所述开口部成为可能,并在所述分离部分离时与所述分离部咬合。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在进行用以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动作时,所述分离部与所述保 持构件咬合。
3. 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构件通过随着所迷螺玟接合部的旋转动作将所述分离部从所述内塞分离而形成所述开口部,并在所述分离部分离时与所述分 离部咬合。
4. 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塞具有由所述分离部在中央闭塞的上部开口,在该上部开口中设有与所述分离部相连并在周边与所述容器本体扣合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形成上部开口的本体侧筒状部,所述分离部具有相对于所述本体侧筒状部朝内径侧和外径侧中任 一方偏移的分离部侧筒状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的上部设有凸缘,所述保持构件具有从所述上盖的上端壁底面向下方延伸的突出部和形成在该突出部上、可与所述凸缘咬合的爪。
6. 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具有安装部和开闭盖,所述安装部扣合在所述内塞上,所述开闭盖经由折叶部联接到所述安装部,并可在开封后保持覆盖所 述开口部的关闭状态和敞开所述开口部的打开状态。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盖设有用以制止开盖动作的锁止构件。
8. 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通过压入来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压入构件,所述压入构件借助于所述螺紋接合部的旋转动作进行位置对准,并通过所述位置对准 使所述上盖的压入成为可能。
9. 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是与所述本体部一体形成的开口预定部, 所述保持构件具有通过与设在所述分离部上的第1螺紋部的螺紋接合而使所述分离部相对于该分离部的外侧部分位移的第2螺紋部。
10. —种盖,设有与容器本体一起形成封入内容物的密闭空间的内塞,具有用以在 所述密闭空间形成开口部的分离部;设有螺紋接合部和开口构件的上盖,所述螺纟文接合部通过旋转动 作而使得对于所述容器本体的装盖与卸盖成为可能,所述开口构件通 过随着所述螺紋接合部的旋转动作将所述分离部从所述内塞分离而形 成所述开口部。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是从所述内塞切离的开口预定部。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构件具有通过与设在所述开口预定部上的第1螺紋部螺紋接合来使所述开口预定部相对于所述开口预定部的外侧部分位移的 第2螺紋部。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螺纟丈接合部的阴螺紋,所述第2螺紋部为阳螺紋,并与所述螺紋接合部具有反向关系,使所述开口构件动作的所述旋转动 作是朝向打开所述上盖的方向旋转。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螺纟丈^接合部是阴螺紋,所述第2螺紋部为阳螺紋,并与所述螺紋接合部具有正向关系,使所述开口构件动作的所述旋转动 作是朝向关闭所述上盖的方向旋转。
15. 如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由树脂材料形成,所述开口预定部与所述外侧部分之间 形成有壁厚变薄的刻痕部。
16. 如权利要求1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构件具有与所述螺紋接合部一起移动的、相对于所述开口预定部分将所述外侧部分切离的切断构件。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断构件具有从所述上盖的顶部底面向下环状地突起且在其下端有锐角截面的刀刃状部分。
18. 如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设有防止由于所述旋转动作而旋紧到所述容器本体上的止动部。
19.如权利要求lO和ll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是能在开封后闭塞所述开口部的内侧封塞。
20. 如权利要求10和19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具有在随着所述螺玟接合部的旋转动作而分离所述分离 部时与该分离部咬合的保持构件。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部在用以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动作时与所述保持构件 咬合。
22. 如权利要求IO、 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内塞的周边或容器本体扣合的安装部,以及经由折叶部联接于安装部并可保持开封后的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关闭状 态和敞开所述开口部的打开状态的开闭盖。
23. 如权利要求IO、 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塞具有由所述分离部在中央闭塞的上部开口 ,在该上部开口中设有与所述分离部相连并在周边与所述容器本体扣合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形成上部开口的本体侧筒状部,所述分离部具有相对于所述本体侧筒状部朝内径侧和外径侧中任 一方偏移的分离部侧筒状部。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通过要^皮切离的所述分离部和所述本体部一体成型来形 成所述密闭空间。
25.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部的上部设有凸缘,所述保持构件具有所述上盖的上端壁底面向下方延伸的突出部和在该突出部上形成的、可与所述凸缘咬合的爪。
26. —种盖,设有与容器本体一起形成封入内容物的密闭空间的内塞,具有用以在 所述密闭空间形成开口部的分离部;设有螺紋接合部、保持构件、安装部以及开闭盖的上盖,所述螺 紋接合部通过旋转动作使相对于所述容器本体的装盖与卸盖成为可 能;所述保持构件通过随着所述螺纟丈接合部的旋转动作将所述分离部 从所述内塞分离而形成所述开口部,并在所述分离部的分离时与该分 离部咬合;所述安装部随着所述螺统接合部的旋转动作从所述内塞切 离,并可通过所述螺统接合部而扣合在所述容器本体上;所述开闭盖 经由折叶部与所述安装部相连,并可保持开封后的覆盖所述开口部的 关闭状态和敞开所述开口部的打开状态。
27. 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部在进行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动作时与所述保持构件 咬合。
28. 如权利要求26和27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塞与所述上盖作为单件一体成型。
29. 如权利要求22~2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盖设有用以制止开盖动作的锁止构件。
30. 如权利要求22~29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紋接合部设有旋转制止机构,使所述旋转动作只能在一个 方向进行,制止朝另一方向的旋转。
31. 如权利要求22-30中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紋接合部将用以形成开口部的所述旋转动作的方向设为逆 时针方向。
32. —种附盖容器,设有构成所述容器本体的、容纳作为所述内容物的液体的瓶;以及 设在所述并瓦的口部的如权利要求1 ~31中任一项所述的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盖及使用这种盖的附盖容器,该盖可简单且可靠地打开即开封,即使是小直径内塞,也没有设计上的限制,而且开封后不会产生废弃物,且不必设计成大于所需的尺寸。随着顶盖3的打开方向的旋转动作,通过作为开口构件的一对螺纹10a、10b螺纹旋紧,将开口预定部4从内塞2切下,因此其结构简单,并能够以较小的力简单且可靠地开封。而且,由于可在开口部所占区域内形成螺纹10a、10b,所以也适用于小直径内塞,此外,还可回避对盖1的设计限制。另外,由于开口预定部4在内塞2开封后与顶盖3成为一体,所以开封后不会产生废弃物,例如无需从餐桌上收拾掉。
文档编号B65D41/02GK101535143SQ20078002444
公开日2009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8日
发明者染谷昌幸, 矶贝孝光 申请人:东罐兴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