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4031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特别是有关于具有防坠落装置的物件运 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达成原料、物件的传送自动化,制造厂使用物件运送控制系统来传送玻璃基 板至组装位置。传统物件运送控制系统自一起点辗转传送具玻璃基板的卡匣至一终点。此 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包括多个定点输送台及至少一活动输送车。各定点输送台以及活动输送 车上均具有一输送带及一防坠落装置。故,活动输送台车可移动至其中的一定点输送台,传递一卡匣至此定点输送台,或 者,活动输送台车可自定点输送台接收一卡匣并转送此卡匣至终点的定点输送台。当活动 输送台车承载一卡匣至终点的定点输送台时,活动输送车的输送带将可传递卡匣至此定点 输送台的输送带,以便送离此卡匣。其间,若系统软件或人员控制失误时,活动输送车的防坠落装置与定点输送台的 防坠落装置便可阻挡卡匣的移动,以防止卡匣的坠落,反之,当活动输送台车抵达定点输送 台并可接收卡匣时,防坠落装置可作动,以便准许卡匣传递至活动输送台车或定点输送台 上。然而,由于公知的运送控制系统是采用动力式的防坠落装置,动力式的防坠落装 置具有以下的不便及缺点1.动力式的防坠落装置通常采用气压缸或马达等动力装置作为驱动动力;此外, 使用此动力式的防坠落装置也需搭配对应的控制程序及应用软件。因此,建构对应的控制 程序及应用软件,以及添购气压缸或马达装置等动力装置将因此提高采购成本。2.当程序设计或应用软件设计不当而导致气压缸或马达等动力装置失误时,将可 能导致卡匣坠落,将因此提高材料维修成本。3.由于动力式的防坠落装置采用气压缸或马达等动力装置作为驱动动力,故气压 缸或马达提供驱动动力需要消耗电力等相关能源。因此,长时间使用下将因此提高变动成 本。4.由于动力式的防坠落装置的气压缸或马达等动力装置需定期进行维修及保养 工作,将因此提高维修及保养成本。5.由于动力式的防坠落装置具气压缸或马达等动力装置,因此动力式的防坠落装 置的使用寿命有限。综上所述,若能提供一防止卡匣坠落的解决方案,既可降低添购防坠落装置的采 购成本,同时省下大量能源的变动成本,以克服上述的种种缺失及不便,便是此业界人士所 欲达成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方面揭露一种物件运送控制系统,藉由减少或不需添购采用气压缸或马 达等动力装置作为驱动动力的防坠落装置,可降低设备成本及节省能源的使用。本发明另一方面揭露一种物件运送控制系统,藉由不需添购采用气压缸或马达等 动力装置作为驱动动力的防坠落装置,可省略控制程序及应用软件,进而降低软件的维修 成本。本发明又一方面揭露一种物件运送控制系统,藉由不需添购采用气压缸或马达等 动力装置作为驱动动力的防坠落装置,可简化防坠落装置的维修及保养工作,延长产品的
寿命ο本发明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包含第一输送带装置及第二输送带装置。第一输 送带装置包含一输送面及一阻挡件。阻挡件包含一止挡部、一受推部及一枢设部。止挡部 位于阻挡件的一端,用以露出输送面而阻挡物品的运送。受推部位于阻挡件的另一端,且其 重量大于止挡部的重量。枢设部介于止挡部与受推部之间,并枢设于第一输送带装置的第 一侧面。第二输送带装置的第二侧面具一推动部。推动部具一接触斜面。当第二输送带装 置沿一行进方向移动至第一输送带装置时,第二输送带装置藉此由推动部的接触斜面推动 受推部,使得阻挡件转动并带动止挡部位于输送面之下。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输送带装置的行进方向是平行第一输送带装置的第一 侧面的一法线。此外,受推部为一第一转轮,该第一转轮枢设于该阻挡件的一端面。此实施 例中,推动部呈圆锥体或截顶圆锥体。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输送带装置的行进方向是垂直第一输送带装置的第 一侧面的一法线。此外,受推部为一第二转轮,第二转轮枢设于阻挡件的一侧面。此另一实 施例中,推动部呈圆锥体、截顶圆锥体或多边形体。多边形体例如为三角体、梯形体或平行 四边体。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二输送带装置的行进方向是一圆周方向。此外,受推部 为一第二转轮,第二转轮枢设于阻挡件的一侧面。此另一实施例中,推动部呈圆锥体、截顶 圆锥体或多边形体。多边形体例如为三角体、梯形体或平行四边体。上述的各实施例中,受推部更包含一配重部,使得受推部的重量大于止挡部的重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藉由运送物品的台车的运动方向 所提供的力量,同时带动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防坠落装置进行放行物品继续移动的 作动。故,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不需消耗能源的防坠落装置,以降低取得成本及能源的 使用,同时,也可简化其维修、保养工作。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一输送带装置与第二输送带装置于一实施 例下的俯视图;图2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一输送带装置于此实施例下的主视图;图3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二输送带装置于此实施例下的主视图;图4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一输送带装置与第二输送带装置于此实施例下的操作示意图;图5为图4的5-5剖面图;图6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一输送带装置与第二输送带装置于另一实 施例下的俯视图;图7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一输送带装置于此另一实施例下的主视图;图8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二输送带装置于此另一实施例下的主视图;图9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一输送带装置与第二输送带装置于此另一 实施例下的操作示意图;图10为图9的10-10剖面图;图IlA至图IlC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二输送带装置于此另一实施例下 的各式变化外型的主视图;图12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一输送带装置与第二输送带装置于又一实 施例下的俯视图;图13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一输送带装置于此又一实施例下的主视 图;图14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二输送带装置于此又一实施例下的主视 图;图15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第一输送带装置与第二输送带装置于此又一 实施例下的操作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16-16剖面图。其中,附图标记100,200,300 物件运送控制系统101、201 运输轨道301 转盘110、210、310 第一输送带装置111、211、311 平台112、212、312 第一输送面113、213、313 输送滚筒114、214、314 第一侧面120、220、320 阻挡件121、221、321 止挡部122、222、322 受推部123 第一转轮223:第二转轮323 第三转轮124、224、324 枢轴
125,225 配重部 126、226、326 枢设部 130,230,330 第二输送带装置
131、231、331台车
132、232、332第二输送面
133、233、333第二侧面
134、234、334输送滚筒 135,235 轮体 140,240,340 推动部 240A 204C 推动部
141、241、341 接触斜面 Dl 第一行进方向 D2:第二行进方向 D3:第三行进方向 N:法线 G 物品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以图示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发明的精神,如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在了解本 发明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发明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与范围。有鉴于公知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是采动力式的防坠落装置,此种动力式的防坠落 装置于进行阻挡物品或使物品通行的作动除了需耗费能源外,还需要软件程序的驱动。故, 本发明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采用从动式的防坠落装置,以降低添购防坠落装置所需的采购 成本,同时省下使用大量能源的开销。本发明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至少包含两输送带装置。其中一输送带装置具有一输 送面及一阻挡件。阻挡件枢设于输送带装置邻近输送面的一侧面。另一输送带装置具有一 输送面及一推动部。如此,当此输送带装置的输送面载有一物品时,输送带装置的阻挡件可 阻止物品的通过,进而防止物品的坠落。反之,当另一输送带装置抵达此输送带装置的一侧 时,另一输送带装置藉由移动至此输送带装置的同时,由推动部推动阻挡件,使得阻挡件因 转动而完全位于输送面之下,故阻挡件不再阻挡物品到达另一输送带装置的输送面。根据以上的描述,本发明将揭露数个实施例以进一步阐明本案的技术特征。请参阅图1、图2所示。图1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100的第一输送带装置 110与第二输送带装置130于一实施例下的俯视图。图2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100 的第一输送带装置110于此实施例下的主视图。本发明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100包含一第一输送带装置110(例如定点输送带装 置,但不限于此)及一第二输送带装置130 (例如活动输送带装置)。第一输送带装置110 设置于接近运输轨道101的一末端。第二输送带装置130活动地设置于运输轨道101上, 可于运输轨道101上往返地运行,以接近或远离此第一输送带装置110。其中第二输送带装 置130是沿一第一行进方向Dl接近此第一输送带装置110,所述的第一行进方向Dl是平行 此第一输送带装置110的一第一侧面114的一法线N。具体而言,第一输送带装置110包含一平台111及一阻挡件120。平台111的一顶 面具有第一输送面112(图2)。第一输送面112用以传送物品G (如玻璃基板卡匣),例如 可由一传送带(图中未示)或多个间隔排列的输送滚筒113所界定而成。阻挡件120枢设 于平台111邻近顶面的第一侧面114,包含一止挡部121、一受推部122及一枢设部126。止挡部121与受推部122分别设于阻挡件120的两相对端。止挡部121用以阻挡 物品G的运送或使物品G通行,止挡部121例如为一挡块或挡板等等。受推部122用以被 第二输送带装置130推动。枢设部126设于阻挡件120上、介于止挡部121与受推部122 之间,并使阻挡件120枢设于第一侧面114,故,阻挡件120可于平台111的第一侧面114活 动地对应此枢设部126进行自转。此外,受推部122于此实施例的一变化中,例如包括有一第一转轮123,此第一转 轮123藉由一枢轴124枢设至阻挡件120的一端面,可于阻挡件120的端面上活动地对应 此枢轴124进行自转。然而,本发明的受推部122并不仅限于转轮的之型态,其它型态的受 推部122亦落于本发明的范围中。然而,由于受推部122的重量大于止挡部121的重量,当阻挡件120不受外力影响 的状态下,阻挡件120的受推部122势必较止挡部121接近地面,使得止挡部121露出第一输送面112之上,以便阻止物品G的通过,便可防止物品G的坠落(图2)。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受推部122更具一配重部125。配重部125位于阻挡件120 靠近第一转轮123的一端,因此,只要配重部125的重量大于止挡部121的重量,也可使得 止挡部121最终会露出第一输送面112之上。配重部125例如为砝码单元或金属块。请参阅图1、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100的第二输送带装置 130于此实施例下的主视图。第二输送带装置130包含一台车131及一推动部140。此台车131的顶面具有一第 二输送面132,第二输送面132用以传送物品G (如玻璃基板卡匣),例如可由一传送带(图 中未示)或多个间隔排列的输送滚筒134所界定而成。此台车131远离第二输送面132的 底面具有多个轮体135,轮体135啮合运输轨道101,以供第二输送带装置130于运输轨道 101上往返地运行,接近或远离此第一输送带装置110。所述的推动部140位于此台车131面对阻挡件120的第二侧面133,其外型为一圆 锥体(或截顶圆锥体)。圆锥体(或截顶圆锥体)的较小面积的一端面(或顶点)至较大 面积的一端面之间具有一接触斜面141。要注意的是,推动部140较小面积的一端面(或顶 点)不正对阻挡件120。请参阅图4、图5所示。图4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100的第一输送带装置 110与第二输送带装置130于此实施例下的操作示意图。图5为图4的5-5剖面图。当第二输送带装置130于运输轨道101上沿第一行进方向Dl而接近第一输送带 装置110时,第二输送带装置130最终会接触第一输送带装置110。如此,当第二输送带装 置130渐渐接近第一输送带装置110的第一侧面114时,推动部140的接触斜面141首先 接触第一输送带装置110的第一转轮123。随着推动部140的接触斜面141的持续移动,推 动部140的接触斜面141开始渐渐地推动第一输送带装置110的第一转轮123 (图4),相对 地,由于第一转轮123本身可自转,第一输送带装置110的第一转轮123被迫转动至此接触 斜面141较大面积的一端面,进而造成阻挡件120的转动。如此,当阻挡件120转动,阻挡件120另一端的止挡部121便理所当然地远离第一 输送面112,从而使阻挡件120位于第一输送面112之下(图5)。如此,阻挡件120便放行 物品G的运输,不再阻挡物品G输送至第一输送带装置110的第一输送面112或第二输送 带装置130的第二输送面132。此外,由于第一转轮123本身可自转,受推动而转动时的第 一转轮123可降低本身或此接触斜面141反被磨损的机率。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图6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200的第一输送带装置 210与第二输送带装置230于另一实施例下的俯视图。图7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200 的第一输送带装置210于此另一实施例下的主视图。本发明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200包含多个第一输送带装置210(例如定点输送带 装置,但不限于此)及一第二输送带装置230 (例如活动输送带装置)。各第一输送带装置 210间隔地设置于运输轨道201的一侧。第二输送带装置230活动地设置于运输轨道201 上,可于运输轨道201上往返地运行,以停靠于各第一输送带装置210,其中第二输送带装 置230是沿一第二行进方向D2以接近其中一第一输送带装置210。第二行进方向D2为垂 直此第一输送带装置210的第一侧面214的一法线N。具体而言,各第一输送带装置210包含一平台211及一阻挡件220。平台211的一顶面具有第一输送面212。第一输送面212用以传送物品G(如玻璃基板卡匣),例如可由 一传送带(图中未示)或多个间隔排列的输送滚筒213所界定而成。阻挡件220枢设于平 台211的第一侧面214,包含一止挡部221、一受推部222及一枢设部226。止挡部221设于 阻挡件220的一端,用以阻挡物品G的运送或使物品G通行。止挡部221例如为一挡块或 挡板。受推部222设于阻挡件220的另端。枢设部226设于阻挡件220上、介于止挡部221 与受推部222之间,并使阻挡件220枢设于平台211的第一侧面214。故,阻挡件220可于 平台211的第一侧面214活动地对应此枢设部226进行自转。受推部222于此另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中,例如包括有一第二转轮223,此第二转轮 223藉由一枢轴224枢设至阻挡件220可面对第二输送带装置230的一侧面,故,可于阻挡 件220的此侧面上活动地对应此枢轴224进行自转。然而,本发明的受推部222并不仅限 于转轮的型态,其它型态的受推部222亦落于本发明的范围中。然而,由于受推部222的重量大于止挡部221的重量,当阻挡件220不受外力影响 的状态下,阻挡件220的受推部222势必较止挡部221接近地面,使得止挡部221露出第一 输送面212之上,以便阻止物品G的通过,便可防止物品G的坠落。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受推部222更具记一配重部225。配重部225位于阻挡件 220靠近第二转轮223的一端,因此,只要配重部225的重量大于止挡部221的重量,也可使 得止挡部221最终会露出第一输送面212之上。配重部225例如为砝码单元或金属块。请参阅图6、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200的第二输送带装置 230于此另一实施例下的主视图。第二输送带装置230包含一台车231及一推动部240。 此台车231的顶面具有一第二输送面232,第二输送面232用以传送物品G(如玻璃基板卡 匣),例如可由一传送带(图中未示)或多个间隔排列的输送滚筒234所界定而成。此台 车231远离第二输送面232的一底面具有多个轮体235,轮体235啮合运输轨道201,以供 第二输送带装置230于运输轨道201上往返地运行。推动部240位于此台车231面对阻挡 件220的第二侧面233,其外缘至少具有一接触斜面241。请参阅图9、图10所示。图9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200的第一输送带装置 210与第二输送带装置230于此另一实施例下的操作示意图。图10为图9的10-10剖面图。由于第二输送带装置230于运输轨道201可沿第二行进方向D2而停靠于各第一 输送带装置210旁,因此,第二输送带装置230仅会经过第一输送带装置210,不致接触第一 输送带装置210。如此,要注意的是,受推部222必须位于接触斜面241随台车231行进于 运输轨道201的一路径上。当第二输送带装置230的第二侧面233渐渐接近其中一第一输送带装置210的 第一侧面214时,推动部240的接触斜面241首先接触此第一输送带装置210的第二转轮 223。随着第二输送带装置230的第二侧面233越接近此第一输送带装置210的第一侧面 214,推动部240的接触斜面241开始推开此第一输送带装置210的第二转轮223,相对地, 由于第一输送带装置210的第二转轮223本身可自转,第二转轮223被迫于此接触斜面241 上移动,进而造成阻挡件220的转动。如此,当阻挡件220转动,阻挡件220另一端的止挡部221便理所当然地远离第一 输送面212,从而使阻挡件220位于第一输送面212之下。如此,阻挡件220便放行物品G
8的运输,不再阻挡物品G输送至第一输送带装置210的第一输送面212或第二输送带装置 230的第二输送面232。此外,由于第二转轮223本身可自转,受推动而转动时的第二转轮 223可降低本身或此接触斜面241反被磨损的机率。另外,此另一实施例的其它变化中,请参阅图6、图11A-11C所示。图IlA至图IlC 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200的第二输送带装置230于此另一实施例下的各式变化外型 的主视图。请参阅图6所示。此另一实施例的一变化,推动部240的外型可为一圆锥体(或 截顶圆锥体),而接触斜面241位于圆锥体(或截顶圆锥体)的较小面积的一端面(或顶 点)至较大面积的一端面之间。请参阅图IlA所示。此另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化,推动部240A的外型可为一三角体, 而此三角体可接触第二转轮223的二侧面其中之一则可为上述的接触斜面241。请参阅图IlB所示。此另一实施例的又一变化,推动部240B的外型可为一梯形体, 而此梯形体可接触第二转轮223的二斜面其中之一则可为上述的接触斜面241。请参阅图IlC所示。此另一实施例的又一变化,推动部240C的外型可为一平行四 边体,而此平行四边体可接触第二转轮223的二斜面其中之一则可为上述的接触斜面241。然而,上述推动部外型的变化仅为举例说明,其余外型具有斜面而因此可推动受 推部222者,皆落于本发明的范围中。请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图12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300的第一输送带 装置310与第二输送带装置330于又一实施例下的俯视图。图13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 系统300的第一输送带装置310于此又一实施例下的主视图。本发明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300包含多个第一输送带装置310(例如定点输送带 装置)及一第二输送带装置330 (例如活动输送带装置)。各第一输送带装置310静止地设 置于一转盘301的外围。第二输送带装置330位于此转盘301上,可随转盘301的旋转,而 沿一圆周方向的第三行进方向D3,以经过各第一输送带装置310。具体而言,各第一输送带装置310包含一平台311及一阻挡件320。平台311的一 顶面具有第一输送面312。第一输送面312用以传送物品G(如玻璃基板卡匣),例如可由 一传送带(图中未示)或多个间隔排列的输送滚筒313所界定而成。阻挡件320枢设于平 台311的第一侧面314,包含一止挡部321、一受推部322及一枢设部326。止挡部321设于 阻挡件320的一端,用以阻挡物品G的运送或使物品G通行。止挡部321例如为一挡块或 挡板。受推部322设于阻挡件320的另一端。枢设部326设于阻挡件320上、介于止挡部 321与受推部322之间,并使阻挡件320枢设于平台311的第一侧面314。故,阻挡件320 可于平台311的第一侧面314活动地对应此枢设部326进行自转。受推部322于此又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中,例如包括有一第三转轮323,此第三转轮 223藉由一枢轴324枢设至阻挡件320可面对第二输送带装置330的一第二侧面333,可于 阻挡件320的侧面上活动地对应此枢轴324进行自转。然而本发明的受推部322并不仅限 于转轮的型态,其它型态的受推部322亦落于本发明的范围中。然而,由于受推部322的重量大于止挡部321的重量,当阻挡件320不受外力影响 的状态下,阻挡件320的受推部322势必较止挡部321接近地面,使得止挡部321露出第一 输送面312之上,以便阻止物品G的通过,便可防止物品G的坠落。
9
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受推部322更具记一配重部325。配重部325位于阻挡件 320靠近第二转轮323的一端,因此,只要配重部325的重量大于止挡部321的重量,也可使 得止挡部321最终会露出第一输送面312之上。配重部325例如为砝码单元或金属块。请参阅图12及图14所示。图14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300的第二输送带 装置330于此又一实施例下的主视图。第二输送带装置330包含一台车331及一推动部340。此台车331的顶面具有一 第二输送面332,第二输送面332用以传送物品G (如玻璃基板卡匣),例如可由一传送带 (图中未示)或多个间隔排列的输送滚筒334所界定而成。推动部340位于此台车331面 对阻挡件320的第二侧面333,至少具有一接触斜面341。需强调的是,此又一实施例的第二输送带装置330可不具轮体,或可具有轮体 335,以便离开转盘301。请参阅图15及图16所示。图15为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300的第一输送带 装置310与第二输送带装置330于此又一实施例下的操作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16-16 剖面图。由于第二输送带装置330于转盘301是沿第三行进方向D3而接近第一输送带装 置310,因此,第二输送带装置330仅会经过第一输送带装置310,不致接触第一输送带装置 310。如此,要注意的是,受推部322必须位于接触斜面341随转盘301旋转的一路径上。当第二输送带装置330的第二侧面333渐渐接近第一输送带装置310的第一侧面 314时,推动部340的接触斜面341首先接触第一输送带装置310的第三转轮323。随着第 二输送带装置330的第二侧面333越接近第一输送带装置310的第一侧面314,推动部340 的接触斜面341开始推开第一输送带装置310的第三转轮323,相对地,由于第三转轮323 本身可自转,第一输送带装置310的第三转轮323被迫于此接触斜面341上移动,进而造成 阻挡件320的转动。如此,当阻挡件320转动,阻挡件320另一端的止挡部321便理所当然地远离第一 输送面312,从而使阻挡件320位于第一输送面312之下。如此,阻挡件320便可放行物品 G的运输,不再阻挡物品G输送至第一输送带装置310的第一输送面312或第二输送带装置 330的第二输送面332。另外,此又一实施例的其它变化中,可如图12、图11A-11C所示,故在此不再重复 赘述。综合以上的实施例,复参阅图1、图6及图12所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单一 物件运送控制系统中也可同时具有上述各种行进方向(Dl D3)的设计,使得第二输送带 装置130、230、330可处于上述不同的运输轨道101、201或转盘301而抵达第一输送带装置 110、210、310后进行对应方式的作动,使得阻挡件120、220、320转动,从而使阻挡件位于输 送面之下。综上所述,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藉由运送物品的台车的运动方向所提供的力 量,同时连动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的阻挡件进行放行物品继续移动的作动。故,本发明 物件运送控制系统不需消耗能源的防坠落装置,以降低取得成本及能源的使用,同时,也可 简化其维修、保养工作。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
10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输送带装置,包含一输送面;以及一阻挡件,包含一止挡部,位于该阻挡件的一端,用以露出该输送面时,阻挡物品的运送;一受推部,位于该阻挡件的另一端,且其重量大于该止挡部的重量;以及一枢设部,位于该阻挡件且介于该止挡部与该受推部之间,并枢设于该第一输送带装置的一第一侧面;以及一第二输送带装置,包含一推动部,位于该第二输送带装置的一第二侧面,该推动部具有一接触斜面,其中,藉由该第二输送带装置沿一行进方向移动至该第一输送带装置的同时,该第二输送带装置使该推动部的该接触斜面推动该受推部,从而转动该阻挡件并带动该止挡部至该输送面之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受推部为一转轮,该转轮枢 设于该阻挡件的一端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受推部为一转轮,该转轮枢 设于该阻挡件的一侧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推动部呈圆锥体或截顶圆 锥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推动部呈多边形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推动部呈三角体、梯形体或 平行四边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受推部更包含一配重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输送带装置的该行进 方向是平行该第一输送带装置的该第一侧面的一法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输送带装置的该行进 方向是垂直该第一输送带装置的该第一侧面的一法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输送带装置的该行进 方向是一圆周方向。
全文摘要
一种物件运送控制系统,其包含两输送带装置。一输送带装置包含一输送面及一阻挡件。阻挡件枢设于此输送带装置的侧面。另一输送带装置包含一具接触斜面的推动部。当另一输送带装置沿一行进方向移动至此输送带装置,并由推动部的接触斜面推动阻挡件时,阻挡件转动并完全位于输送面之下。本发明物件运送控制系统不需消耗能源的防坠落装置,以降低取得成本及能源的使用,同时,也可简化其维修、保养工作。
文档编号B65G43/08GK101962120SQ20101029553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6日
发明者吴政辉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