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和片材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2898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设备和片材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盖的图像形成设备和片材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包括后盖和引导构件的图像形成设备。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该后盖和引导构件相互配合,使得当后盖打开和关闭(枢转)时,引导构件机械地随着后盖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而枢转。通常,后盖和引导构件中的一个的一部分需要由用户弄弯曲,以使后盖和引导构件相互配合。存在这样的风险,即,当后盖和引导构件相互配合时,因为弯曲操作而导致损坏。此外,使后盖和引导构件相互配合的过程较费力。

发明内容
需要提供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片材输送设备,它们能降低损坏风险,并包括用户容易进行配合的后盖和引导构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体;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片材上形成图像。该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引导构件和盖。引导构件被配置为能关于设备体枢转,且沿着输送路径引导从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的片材。盖被配置为能关于设备体枢转,且打开和关闭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引导构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盖包括与引导构件的第一配合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盖的枢转运动中心的位置与引导构件的枢转运动中心的位置间隔开。引导构件和盖中的一个包括配合引导部,该配合引导部将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中的一个向着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中的另一个引导,使得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一种片材输送设备,包括设备体、引导构件和盖。引导构件被配置为能关于设备体枢转,且沿着输送路径引导片材。盖被配置为能关于设备体枢转,且打开和关闭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引导构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盖包括与引导构件的第一配合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盖的枢转运动中心的位置与引导构件的枢转运动中心的位置间隔开的。引导构件和盖中的一个包括配合引导部,该配合引导部将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一个向着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中的另一个引导,使得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本发明满足的要求以及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现在参考以下说明及其附图,其中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设备中央剖面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设备中后盖处于打开状态的中央剖视图;图3A 3C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从宽度方面的一端侧看时后盖和外斜槽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图像形成设备中后盖和后斜槽处于打开状态的中央剖视图;图5A 5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外限动件和凸起部的状态的图;图6A 6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后盖和外斜槽(凸起部)的装配的图;以及图7A 7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后盖和外斜槽(凸起部)的装配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通过参考图1 7C,可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特征和优点。在各图中,对于相似的对应部分使用相似的附图标记。在下面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将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应用于包括双面打印机构的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设备(例如,激光打印机)。下面将结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1、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图像形成单元2、供纸装置10和再输送单元(双面打印单元)20。图像形成单元2是用于在纸或OHP片材(以下统称为“纸张”)上形成 (打印)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供纸装置10是用于将纸张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2的供纸单元;再输送单元20是用于将从图像形成单元2排出的纸张向图像形成单元2的入口进行再输送的再输送单元。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2配置为包括处理盒3、曝光单元4和定影器5 的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单元。处理盒3在其中容纳并包括感光鼓3A,用于承载显影剂图像;以及充电器3B,用于对感光鼓3A充电。这样,从供纸装置10向图像形成单元2输送的纸张被输送到一对定位辊6,在由该一对定位辊6校正了歪斜后被输送到感光鼓3A。另一方面,由曝光单元4对充电后的感光鼓3A进行曝光。在感光鼓3A的外周面上形成了静电潜像后,将显影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是粉状调色剂)提供给感光鼓3A,使得感光鼓3A的外周面承载(形成)显影剂图像。将与显影剂极性相反的电荷施加至相对于所输送的纸张位于感光鼓3A的相反侧的转印辊8,由转印辊8将感光鼓3A上承载的显影剂图像转印至纸张。定影器5通过对转印了显影剂图像后的纸张进行加热将转印到纸张上的显影剂定影到纸张上。从定影器5排出的、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在输送路径Ll (输送路径的一个例子)中输送的同时,其输送方向被向上反转约180度,然后排出到设置于图像形成设备1的上端面侧的排纸托盘9 (面朝下托盘的一个例子)。排出辊9A(反转辊的一个例子)用于通过以与定影器5所排出的纸张相接触的状态进行旋转,来对纸张施加输送力,压紧辊9B用于使纸张压着排出辊9A,与排出辊9A —起压紧纸张。排出辊9A用于当在纸张的正反两面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时,反转在纸张的正面进行了图像形成后的纸张的输送方向,向再输送路径L2(输送路径的一个例子)输送纸张。
5
供纸装置10包括供纸托盘11,要输送到图像形成单元2的纸张以堆叠的方式放置在该供纸托盘11上;拾取辊12,用于与放置在供纸托盘11上的纸张中沿堆叠方向位于上端的纸张接触,并向图像形成单元2供给纸张;以及分离机构13,包括分离垫13A和分离辊 13B。供纸托盘11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的下方,通过插入设备体1A,以可卸下的方式安装到设备体1A。设备体IA例如是,构成机架构件、处理盒3等装配于其上的机架(未示出),为容纳图像形成单元2而覆盖机架等、由此构成图像形成设备1的外观设计的外壳
1 D 坐坐 ID,寸寸ο分离机构13是这样的机构,它通过利用在一侧与纸张接触的分离垫13A对拾取辊 12所供给的多张纸张施加输送阻力,同时利用在另一侧与纸张接触的分离辊1 对纸张施加输送力,来将所排出的多张纸张分离成张,并将分离后的纸张逐张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 2。再输送单元20构成将排出辊9A反转了输送方向的纸张引导到图像形成单元 2(定位辊6)的入口的再输送路径L2的一部分,当进行双面打印时,经由再输送单元20将正面完成了图像形成的纸张再输送到图像形成单元2的入口。再输送单元20布置在供纸托盘11和图像形成单元2之间,从与供纸托盘11相反的一侧以可卸下的方式插入并安装在设备体IA上。2、后盖和外斜槽2. 1、后盖周围结构如图1所示,用于引导纸张输送的外斜槽(outer chute) 30 (引导构件的一个例子)设置在输送路径L 1从定影器5到排出辊9A的部分,外斜槽30构成通过从输送路径 Ll的外侧接触纸张来对纸张输送方向重新定向的输送路径Ll的一部分。措辞“输送路径Ll的外侧”是指弯曲的输送路径Ll的与其曲率中心相反的一侧, 措辞“输送路径Ll的内侧”是指弯曲的输送路径Ll的与外侧相反的一侧,即,曲率中心侧。外壳IB在外斜槽30的外侧设置有开口 IC (参见图2),该开口 IC用于打开输送路径Ll的外侧,开口 IC由后盖31 (盖的一个例子)打开和关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输送路径Ll的一部分和再输送路径L2的一部分在排出辊9A附近相互重叠,因此,当后盖31 打开时,输送路径Ll的一部分和再输送路径L2的一部分打开。如图1所示,后盖31被布置为以预定间隙32对着外斜槽30,该间隙32构成再输送路径L2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后盖31的外斜槽30侧构成引导部,该引导部通过接触经由再输送路径L2输送的纸张的外侧来引导纸张的输送,外斜槽30的后盖31侧构成经由再输送路径L2输送的纸张的内引导部。后盖31和外斜槽30装配成可相对于设备体IA(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机架)枢转 (参见图幻,后盖31的枢转运动中心01位于再输送路径L2的外侧,外斜槽30的枢转运动中心02位于再输送路径L2的内侧。后盖31和外斜槽30的枢转运动中心01和02相互间有间隔。措辞“再输送路径L2的外侧”是指弯曲的再输送路径L2的与其曲率中心相反的一侧,措辞“再输送路径L2的内侧”是指弯曲的再输送路径L2的与外侧相反的一侧,即,曲率中心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后盖31和外斜槽30的枢转运动中心01和02位于沿设备体 IA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的下侧,枢转运动的轴线方向设置为与如下方向一致,该方向与所输送的纸张的厚度方向和纸张输送方向垂直(以下称为“宽度方向”)。因此,后盖31和外斜槽30的上端分别以下端为枢转运动中心进行枢转运动。因此,外斜槽30的上端,即枢转运动中心02相反侧的一端,称为外斜槽30的“枢转端30A”, 后盖31的上端,即枢转运动中心01相反侧的一端,称为后盖31的“枢转端31A”。后盖31和外斜槽30的枢轴31B和30B(参见图幻位于沿宽度方向从再输送路径 L2移开的位置,并且设置在沿宽度方向再输送路径L2的两侧。如图1所示,将从定影器5排出的纸张引导到外斜槽30的后斜槽(定影器盖)33 设置在定影器5的出口侧。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后斜槽33和外斜槽30构成大体连续地从定影器5的出口延伸至枢转端30A的纸张引导部。对纸张施加输送力的输送辊34A设置在后斜槽33上,用于在使纸张压着输送辊 34A的状态下由于纸张的移动而旋转的压紧辊34B位于隔着输送路径Ll对着输送辊34A的位置。以与外斜槽30相同的方式,后斜槽33也装配为能相对于设备体IA(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机架)枢转(参见图4),其枢转运动中心03位于后斜槽33相对于输送辊34A的再输送单元20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下侧)、输送路径Ll的外侧且再输送路径L2的内侧。如图4所示,凹的储存空间30C设置于外斜槽30的枢转运动中心03侧,该侧是相对于与输送辊34A相对应的位置而言的,当在外斜槽30随着后盖31而打开的状态下,后斜槽33朝着外斜槽30枢转移动时,该储存空间30C允许至少一部分后斜槽33容纳在其中。 因此,当后斜槽33容纳在储存空间30C中时,输送辊34A呈从压紧辊34B显著离开的状态。如图3A 3C所示,连结外斜槽30的枢转端30A侧的连接板3IC设置在从再输送路径L2移开、后盖3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侧,该连接板31C每个都设置有连接槽31D (长孔的一个例子),该连接槽31D呈从后盖31的枢转端31A侧向外斜槽30的枢转运动中心02 延伸的长孔状。另一方面,沿宽度方向向外凸出且装入连接槽31D的圆柱状凸起部30D (第一配合部的一个例子)设置在外斜槽30的枢转端30A侧且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该凸起部30D由连接槽31D的内周面引导,机械地随着后盖31的枢转(打开和关闭)移动而沿连接槽31D的纵向移动。“沿宽度方向向外”是指夹着再输送路径L2或输送路径Ll沿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再输送路径L2或输送路径Ll相反的一侧。换句话说,在后盖31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凸起部30D如图3A所示位于连接槽31D 沿纵向枢转运动中心02侧的端部,凸起部30D呈锁定在连接槽31D的枢转运动中心02侧端部的状态。因此,外斜槽30整体上起到连接构件的功能,后盖31不进一步打开,因此维持锁定状态。当后盖31从完全打开状态关闭时,凸起部30D在连接槽31D中随着后盖31的关闭而向枢转端31A移动(参见图:3B)。当后盖31呈完全关闭状态时,凸起部30D如图3C所示位于连接槽31D的枢转端31A侧。另一方面,当后盖31打开时,凸起部30D按照与以上描述相反的顺序,即按照图 3C、3B、3A的顺序,在连接槽31D中移动。换句话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外斜槽30的枢转端30A,即凸起部30D,与后盖31连结,从而能够沿着朝向后盖31的枢转运动中心01和离开该中心的方向移动。与连接槽31D连通的槽部31E设置在连接板31C如下两部分之间的部分上当后盖31打开时凸起部30D所位于的部分(图3A);当后盖31关闭时凸起部30D所位于的部分(图3C)。每个槽部31E具有允许凸起部30D通过的槽形,并且具有如下切口形状,该切口形状沿与外斜槽30的枢转运动方向(关于枢转运动中心02的圆周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在其一端开口,并且在其另一端与连接槽31D连通。以下将每个槽部31E的该一端称为开口端31L,该另一端称为连通端31G。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A 5C所示,连接槽31D形成为沿凸起部30D的凸出方向穿透连接板31C的长孔,槽部31E形成为在沿宽度方向的外侧闭合、沿宽度方向的内侧 (再输送路径L2侧)开口的槽形。连接板31C包括由树脂与连接板31C —体成型的外限动件31F(限动件的一个例子)以至少部分地关闭槽部31E,从而防止凸起部30D脱离连接槽31D。当凸起部30D在槽部3IE中从开口端3IL侧向连通端3IG侧移动时,通过与凸起部30D接触,外限动件3IF弹性移位,从而打开槽部3IE。换句话说,在当凸起部30D于槽部3IE中从开口端3IL侧向连通端3IG侧移动时, 即凸起部30D从图5A的上侧向下移动时,在外限动件31F的被凸起部30D接触的部分上, 设置有相对于从开口端31L侧向连通端31G侧的方向以小于90度的角度θ倾斜的倾斜面 31Η。因此,倾斜面31Η相对于从开口端31L侧向连通端31G侧的方向倾斜,从而随着从开口端31L侧向连通端31G侧前进,倾斜面31Η越来越接近凸起部30D的顶部(图5Α中沿宽度方向向内)。另一方面,在外限动件31F的与倾斜面31Η相反的一侧,即连通端31G侧(图5Α 中的下侧),设置有锁定面31J,该锁定面31J与凸起部30D的凸起方向平行地或沿与倾斜面31Η相反的方向倾斜。因此,在凸起部30D插入连接槽31D的状态下,如图5C所示,凸起部30D被锁定在锁定面31J,从而防止凸起部30D脱离连接槽31D。2. 2、凸起部向连接槽的装配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Α 6C所示,在后盖31和外斜槽30装配到设备体IA 的状态下,当外斜槽30压着后盖31,同时后盖31从打开状态移动到关闭状态时,完成凸起部30D向连接槽31D的装配。换句话说,当在后盖31和外斜槽30装配到设备体IA的状态下打开后盖31时,如图6Α所示,由于施加至外斜槽30的重力,凸起部30D呈碰撞连接板31C的上端部分的状态。这样,当在凸起部30D碰撞连接板31C的上端部分的状态下关闭后盖31时,凸起部30D在连接板31C的上端部分向开口端31L移动,同时,外斜槽30沿关闭方向枢转移动。 当凸起部30D到达开口端31L时,凸起部30D装入槽部31Ε,就好像凸起部30D从开口端31L 掉入连通端31G —样,如图6Β所示。此时,当凸起部30D装入槽部3IE时,首先,凸起部30D接触倾斜面31Η,如图5Α所示。当外斜槽30从该状态压着后盖31时,产生将凸起部30D装配到连接槽31D的力(以下称为装配力F1),从而对倾斜面31H(外限动件31F)施加方向与装配力Fl的方向交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是与装配力Fl的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力F2(以下称为移位力F2)。因此,由于包括设置在宽度方向两端侧的外限动件31F的连接板31C整体沿移位力F2的方向弹性移位,从而如图5B所示相互移开,因此,如图5C所示,凸起部30D装入连接槽31D,由此完成凸起部30D向连接槽31D的装配(参见图6C)。完成了装配后,弹性变形的外限动件31F自动恢复到其初始位置,因此槽部31E由外限动件31F关闭至少一部分。因此,防止凸起部30D从连接槽31D脱离。3、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特别是,凸起部向连接槽的装配)的特征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每个连接板31C设置有呈允许凸起部30D通过的槽形、在一端侧开口、在另一端侧与连接槽31D连通的槽部31E,因此,能在不使连接板31C显著弯曲变形的状态下将凸起部30D从槽部31E装入连接槽31D,从而能容易地将凸起部30D装入连接槽31D。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很少发生由于连接板31C被弯曲得超过所需程度而导致的连接板31C的损坏,并且无需弯曲连接板31C的步骤,因而减少了装配步骤数(时间)。当在凸起部30D未装配到连接槽31D的状态下,即在凸起部30D在连接槽31D外部的状态下,关闭后盖31时,外斜槽30由于关闭后盖31的力而压着其它构件,例如后斜槽 33。因此,来自其它构件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外斜槽30,该反作用力是方向为使外斜槽 30压着后盖31的力。因此,该反作用力对外斜槽30施加与装配力Fl相同的作用。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后盖31和外斜槽30装配到设备体IA的状态下将后盖31从打开状态变为关闭状态,凸起部30D被自动装配到连接槽31D,而无需专门操作外斜槽30。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设置有用于关闭至少一部分槽部31E从而防止凸起部 30D脱离连接槽31D的外限动件31F,当凸起部30D在槽部31E中从开口端31L侧向连通端 31G侧移动时,通过接触凸起部30D,外限动件31F弹性移位,从而打开槽部31E。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将凸起部30D装配到连接槽31D的力,即由装配力Fl, 使外限动件31F弹性移位,从而能够容易地装配(装入)凸起部30D,并且在完成装配后,由于弹性移位的外限动件31F自动恢复到其初始位置,槽部31E至少部分关闭,因而防止凸起部30D脱离连接槽31D。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还在于,设置有外限动件31F的连接板31C由树脂形成,外限动件3IF设置有倾斜面31H,该倾斜面3IH当凸起部30D在槽部31E中从开口端31L侧向连通端31G侧移动时与凸起部30D接触,并且以相对于从开口端31L侧向连通端31G侧的方向小于90度的角度倾斜。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当装配力Fl作用于倾斜面31H时,外限动件31F如图5B 所示沿与装配力Fl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是力F2的方向)弹性移位,能够容易地装配(装入)凸起部30D。此时,当凸起部30D接触倾斜面31H时,使外限动件31F弹性移位的力,即移位力 F2,作用于外限动件31F,当凸起部30D未接触倾斜面31H时,移位力F2不作用于外限动件31F。因此,不将包括连接板31C的整个后盖31弯曲得超过所需程度,从而防止连接板31C 或后盖31损坏。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凸起部30D在连接槽31D中沿纵向机械地随着后盖31 的打开和关闭而移动,并且槽部31E在连接槽31D的如下两个部分之间的部分与连接槽31D 连通当后盖31打开时,凸起部30D所位于的部分;当后盖31关闭时,凸起部30D所位于的部分。顺便提一句,当图像形成设备1运行时,后盖31呈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不呈这两个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因此,正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果槽部31E在连接槽31D的当后盖31打开时凸起部30D所处的部分与当后盖31关闭时凸起部30D所处的部分之间的部分与连接槽31D 接触,则至少在图像形成设备1运行时,防止凸起部30D脱离连接槽31D。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当后斜槽33容纳在储存空间30C中时,输送辊34A呈与压紧辊34B显著离开的状态,从而能容易地排除输送路径Ll中的卡纸。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当打开后盖31时,外斜槽30也随之枢转打开。因此,如图2 所示,能将从定影器5排出的纸张成直线地向图像形成设备1的后部排出,而不向排纸托盘 9排出。此时,向图像形成设备1的后部直线排出的纸张由后盖31的枢转端31A侧和外斜槽30接收。然而,由于外斜槽30的枢转运动中心02和后斜槽33的枢转运动中心03相距较近,并且外斜槽30的下侧和后斜槽33的下侧相距较近,其间未形成有间隙,因而不发生所排出的纸张沿排出方向的末端从外斜槽30和后斜槽33之间的间隙掉入再输送单元20 的问题。4、权利要求与第一实施方式之间的关系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外斜槽30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引导构件,后盖31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盖,连接槽31D对应于长孔。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限动件31F由树脂制弹簧部31K构成(弹簧部的一个例子和限动件的一个例子),该弹簧部31K如图7A 7C所示,能从开口端31L侧向连通端31G 侧,即沿与装配力Fl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弹性移位。换句话说,构成外限动件31F的弹簧部31K呈板簧状,具有位于开口端31L侧、与连接板31C—体的固定端,以及位于连通端31G侧的可移位自由端,如图7A所示。因此,当装配力Fl在将凸起部30D装入槽部31E的状态下作用于凸起部30D时, 弹簧部31K的自由端(连通端31G)侧如图7B所示沿与装配力Fl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弹性移位,从而凸起部30D装入连接槽31D,由此完成凸起部30D向连接槽31D的装配(参见图 7C)。完成了装配后,弹性变形的弹簧部31K(外限动件31F)自动恢复到其初始位置,因此槽部31E由弹簧部31K(外限动件31F)至少部分关闭。因此,防止凸起部30D脱离连接槽 31D。其它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槽31D设置在后盖31上,凸起部30D设置在外斜槽30上。可选地,连接槽31D可以设置在外斜槽30上,凸起部30D可以设置在后盖31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槽31D是穿透凸起部30D凸出方向的长孔,槽部31E为在沿凸起部30D的凸出方向的远端侧闭合的结构。连接槽31D和槽部31E可以替换为具有交汇点的轨道,凸起部30D可以替换为具有用于与该轨道相配合的凹部的构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限动件31F及其周围由树脂形成,从而能弹性移位。然而, 可以使用其它材料,例如薄金属。此外,外限动件31F不是必需的。可以去除外限动件31F, 从而有意解除后盖31和外斜槽30的配合。本发明仅依照权利要求书所述的发明范围,而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申请要求2010年3月23日提交的2010-066696号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将该日本专利申请记载的内容全部包含入本申请。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设备体(IA);图像形成单元O),用于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引导构件(30),被配置为能关于所述设备体(IA)枢转,且沿着输送路径(L1、L2)引导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排出的片材,该引导构件包括第一配合部(30D);以及盖(31),被配置为能关于所述设备体(IA)枢转,且打开和关闭所述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L2),该盖包括与所述引导构件(30)的所述第一配合部(30D)配合的第二配合部 (31D),所述盖的枢转运动中心(01)的位置与所述引导构件的枢转运动中心(02)的位置间隔开,其中,所述引导构件(30)和所述盖(31)中的一个包括配合引导部(31E、31F),该配合引导部将所述第一配合部(30D)和所述第二配合部(31D)中的一个向着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另一个引导,使得所述第一配合部(30D)和所述第二配合部(31D)相互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一个包括凸起(30D),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另一个具有所述凸起能沿着移动的长孔(31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引导部包括所述凸起 (30D)能沿着移动的槽(31E)。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构件(30)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所述凸起(30D),所述盖(31)的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所述长孔(31D)。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30D)位于相对于所述引导构件的枢转运动中心所述引导构件(30)的远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引导部包括限动件 (31F、31K),该限动件用于防止所述凸起(30D)从所述长孔(31D)向所述配合引导部(31E) 的所述槽离开,且允许所述凸起(30D)从所述槽(31E)向所述长孔(31D)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引导部(31E、31F)由树脂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动件(31F)包括倾斜面 (31H),该倾斜面背对着所述长孔(31D),使得所述凸起(30D)在所述倾斜面(31H)上向着所述长孔(31D)被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动件包括弹簧部(31K), 该弹簧部变形而使所述限动件缩回,以允许所述凸起向着所述长孔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机械地随着所述盖 (31)的打开和关闭而沿着所述长孔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转辊(9A),用于将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向着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一部分(U)反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面朝下托盘(9),所述反转辊(9A)以片材形成了图像的面朝下的状态将片材排出到所述面朝下托盘。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构件(30)和所述盖(31)被构成为当所述引导构件(30)和所述盖(31)各自打开时,以片材形成了图像的面朝上的状态接收片材。
14.一种片材输送设备,包括 设备体(IA);引导构件(30),被配置为能关于所述设备体(IA)枢转,且沿着输送路径(L1、L2)引导片材,该引导构件包括第一配合部(30D);以及盖(31),被配置为能关于所述设备体(IA)枢转,且打开和关闭所述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L2),该盖包括与所述引导构件(30)的所述第一配合部(30D)配合的第二配合部 (31D),所述盖的枢转运动中心(01)的位置与所述引导构件的枢转运动中心(02)的位置间隔开,其中,所述引导构件(30)和所述盖(31)中的一个包括配合引导部(31E、31F),该配合引导部将所述第一配合部(30D)和所述第二配合部(31D)中的一个向着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另一个引导,使得所述第一配合部(30D)和所述第二配合部(31D)相互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片材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一个包括凸起(30D),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另一个具有所述凸起(30D)能沿着移动的长孔(31D)。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片材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引导部包括所述凸起(30D)能沿着移动的槽(31E)。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片材输送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体、图像形成单元、引导构件和盖。引导构件被配置为能关于设备体枢转,且沿着输送路径引导片材。盖被配置为能关于设备体枢转,且打开和关闭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引导构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盖包括与引导构件的第一配合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引导构件和盖中的一个包括配合引导部,该配合引导部将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中的一个向着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中的另一个引导,使得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
文档编号B65H29/58GK102198892SQ201110068118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3日
发明者渡边知范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