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搬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528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工件搬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件搬运路径为具备有第一搬运路径以及相对该第一搬运路径朝往直角横向分岔的第二搬运路径的工件搬运设备。
背景技术
如上述所提到的工件搬运设备,在例如汽车的组装作业线等而言为众所周知。在汽车组装作业线中,前述第一搬运路径可利用作为在与所支撑的汽车车体的前后方向呈平行的纵向朝向上,使工件搬运用行走体行走,并可对支撑在该工件搬运用行走体上的汽车车体周围的较低的部分进行作业的高架组装作业线或者是后装组装作业线。此外,前述第二搬运路径则是可利用作为在相对所支撑的汽车车体的前后方向为正交的横向朝向上,使工件搬运用行走体行走,并可从支撑在该工件搬运用行走体上的汽车车 体的下侧,进行组装引擎或车轴单元等作业的底盘组装作业线。就可活用于这种工件搬运设备中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来说,已知如专利文献I所示,在工件支撑台车的前后,设有进出后退滑动自如的辅助台的长度可变的搬运台车、或是在工件支撑台车的前后,起伏自如地轴支着辅助台的长度可变的搬运台车等。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平4-362459号公报然而,在如上述这种习知的长度可变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中,就设备全体而言,需要台数数量较多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的构造较为复杂,不仅设备全体的成本变得较高,由于须将辅助台切换成收纳至台车本体或者是切换成垂下姿势,因此必然地辅助台的大小将会受到限制,而使该辅助台的有效性降低。此外,在从前述第一搬运路径朝往第二搬运路径的分岔点、或者是从第二搬运路径朝往第一搬运路径的汇合点中,由于需要可令辅助台相对台车全体进入或退出的组件、以及用以自动运转该组件的控制,此点也让设备全体的成本变得非常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将前述工件搬运用行走体设为由支撑着长度方向为与前述第一搬运路径平行的汽车车体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工件支撑台车、以及与此工件支撑台车的第一搬运路径中的行走方向前后相邻接,而位于前述汽车车体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下侧的前后二台的辅助台车所构成,在第一搬运路径上,使前述工件支撑台车与前后二台的辅助台车呈直列状一体行走,而在第二搬运路径上,则是仅使已从前述前后二台的辅助台车之间朝横侧方移出的前述工件支撑台车,朝往直角横向行走的搬运设备。如上所述,即使在将工件搬运用行走体由工件支撑台车、配置在此工件支撑台车的前后的二台的辅助台车所构成的新式工件搬运设备中,虽然由于在第一搬运路径上,须将汽车车体支撑在对汽车车体(工件)周围的各种作业容易进行的低位置,而再第二搬运路径上,则须将汽车车体支撑在作业员可以进入汽车车体的下侧程度的高位置,但为了达成这个课题,在先前提案中,是考虑出利用设于工件支撑台车上的工件支撑组件,而构成为可在从高位置至低位置为止的任意高度上,支撑起汽车车体的方案。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如上所述,为了构成通过一个工件支撑组件,而可将汽车车体(工件)支撑在从低位置至高位置为止的任意高度上,例如会需要具备有沿着立在汽车车体的左右两侧的支柱升降的工件支撑具的升降式工件支撑组件,即使可将汽车车体支撑在接近至台车底板面的低位置上,存在于此汽车车体的左右两侧的大型的前述支柱将会对汽车车体周围所进行的各种作业造成阻碍。当然,虽然可以考虑将前述支柱与前述工件支撑具构成为一体,而将该支柱本身以所支撑的汽车车体的下侧相对台车底板面可以升降自如,但是在台车下侧将变得须有较高的空间,不仅无法将台车构成为低底板结构,而且沿着行走路径须要形成有深沟状的凹坑等许多实用上的问题。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一种能够解决如上所述的习知问题点的工件搬运设备的方案,若将权 利要求I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工件搬运设备,使用后述实施型态中的参照符号附上刮弧加以标示,即为工件搬运路径具备有第一搬运路径(LI)、以及相对该第一搬运路径(LI)朝往直角横向分岔的第二搬运路径(L3);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是由支撑着长度方向为与前述第一搬运路径(LI)呈平行朝向的工件(W)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工件支撑台车(2)、以及与此工件支撑台车(2)的第一搬运路径(LI)中的行走方向前后相邻接,而位于前述工件(W)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下侧的二台的辅助台车(3、4)所构成;在第一搬运路径(LI)中,并设有使工件支撑台车(2)与辅助台车(3、4)呈一体行走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驱动组件
(30);在第一搬运路径(LI)在第二搬运路径(L3)之间的分岔点中,配设有将二台的辅助台车(3、4)停留在第一搬运路径(LI)上,而仅使工件支撑台车(2)朝往第二搬运路径(L3)呈直角横向地分岔导入的台车分岔组件(32a、32b、33);在第二搬运路径(L3)中,并设有使工件支撑台车(2)相对第一搬运路径(LI)中的该工件支撑台车(2)的行走方向,朝往直角横向行走的工件支撑台车驱动组件(39)的工件搬运设备中,构成为在前述工件支撑台车(2)中,设有在将工件(W)支撑在高位置的起立姿势与以工件(W)的下侧倒伏至工件支撑台车
(2)上的折叠姿势之间切换自如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在前述二台的辅助台车(3、4)中,设有在比折叠姿势的前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更高的高度上,将工件(W)的长度方向前后二处,以该工件(W)的下侧分别加以支撑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结构。在实施上述本发明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工件支撑台车(2)上的前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是在已将工件(W)支撑的状态下,利用行走路径旁的升降机而升降驱动,并可设为具备有用以将工件(W)锁定于支撑在高位置的起立姿势中的锁定组件(15)。辅助台车(3、4)上的前述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虽然可以是直接支撑起工件(W)的构成,但也可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构成为通过前述工件支撑台车(3、4)上的前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而支撑起工件(W)。此外,辅助台车(3、4)上的前述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可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可以构成为在比折叠姿势的前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
(5)更高的多个高度上支撑起工件(W)的支撑高度可变构造;也可以如权利要求5所记载,以升降自如的支撑构件(18)来构成的同时,使此支撑构件(18)构成为通过铺设在行走路径侧的凸轮轨^6a 67b)而保持在工件支撑高度上。再者,辅助台车(3、4)上的前述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虽然可以设为具备有起伏自如地被轴支在辅助台车(3、4)上的工件支撑体(68 70)的构造,但在这种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6所记载,在此工件支撑体(68 70)中,当该工件支撑体(68 70)处在工件支撑姿势时,连结着抵接在邻接的工件支撑台车(2)上的抵接部^8b 70b)。有益效果根据权利要求I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构成,可将第一搬运路径利用作为汽车组装作业线中的高架组装作业线或后装组装作业线,可将第二搬运路径利用作为底盘组装作业线,而无需在第一搬运路径与第二搬运路径之间进行工件(汽车车体)的转运。并且,再用以将工件朝与前后长度方向呈平行的方向进给的第一搬运路径上,由于是利用以工件支撑台车、以及与其邻接的前后二台的辅助台车所形成的又长又大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来进行搬运工件,因此,在此工件搬运用行走体上,可确保具有扩及至工件周围全区域的充分宽广的作业底板,可利用搭乘在工件搬运用行走体上的作业员,安全且容易地对第一搬运路径 上的工件周围进行必要作业。并且,由于在第二搬运路径上,仅需通过卸除了前后二台的辅助台车的前后长度较短的工件支撑台车在横向朝向上支撑搬运工件,因此,进入至该工件的前后下侧的安装部件搭载台车,无需相对地在搬运台车上进行上载卸载就可进行作业。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构成,在第一搬运路径中,当使工件支撑在低高度上时,利用具备有前后二台的辅助台车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将工件的前后长度方向的二处从工件的下侧分别支撑,而设于中央的工件支撑台车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则可以事先折叠在该工件的下侧。换言之,由于工件支撑台车中,可以设为仅在处于起立姿势时可以将工件支撑在高位置上,但未支撑工件时则可以折叠在工件的下侧的类型,也就是无须升降用导引支柱的形式的工件支撑组件,所以无须存在会对被支撑在低位置上的工件周围所进行的作业造成阻碍的升降用导引支柱等,可安全且容易地对被支撑在低位置上的工件周围进行各种作业。此外,在第二搬运路径中,当将被支撑在高位置上的工件朝往直角横向搬运时,支撑在该工件的前后长度方向的二处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可与辅助台车同时被卸除。从而,如同在被支撑在高位置上的工件的前后两端部下侧的台车底板面上存在着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的情况那样,该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不仅不会造一对作业员进入至工件的下侧进行的各种作业的阻碍,而且对被支撑在高位置上的工件的下部周围进行的各种作业亦可安全且容易地进行。此外,工件支撑台车上的前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只要是通过利用并设的执行器加以驱动,而可以在折叠姿势与起立姿势之间切换者即可,但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构成,在工件支撑台车上,将无须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的驱动用执行器,因而可构造简单且廉价地实施。可将此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构成为工件支撑部是垂直地进行升降的构造,即使在折叠姿势中仍可支撑起工件。在这种情况下,此折叠姿势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的工件支撑高度可构成为比辅助台车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的工件支撑高度还要低的最低高度,通过分别使用工件支撑台车侧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与辅助台车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工件至少可以支撑在上下二段的低位置上。当将辅助台车上的前述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构成为直接支撑起工件时,虽于工件侧将须设置通过该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而被支撑的被支撑部、以及通过前述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而被支撑的被支撑部,但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构成,将无须在工件侧设置通过前述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而被支撑的被支撑部,故本发明设备的实施将变得较为容易。此外,如先前既已说明,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只要是构成为即使在折叠姿势中仍可支撑起工件的话,工件虽至少可以支撑在上下二段的低位置上,但即使是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在折叠姿势中无法支撑起工件的构造,只要根据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构成,而可以将工件支撑在比折叠姿势的前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更高的多个高度上,因而可因应工件周围的作业内容而改变工件支撑高度,改善对于该工件周围的作业性。辅助台车侧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虽然可利用所并设的驱动用执行器而可改变工件支撑高度,或者是可构成为得以切换于工件支撑姿势与工件非支撑姿势(退避姿势)之间的结构,但根据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构成,不仅在辅助台车上无须具备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的驱动用执行器,即可通过凸轮轨的高度来改变工件支撑高度。此外,也不用如在行走路径侧设有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的驱动用执行器那样,须要将辅助台车暂时停止在与行走路径侧的驱动用执行器相对应的固定位置上,即能够在辅助台车行走时,改变工件低位 置支撑组件的工件支撑高度。再者,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构成,通过起伏自如地被轴支在辅助台车上的工件支撑体,而可以简单地构成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并且,通过此工件支撑体来支撑工件,使作用至辅助台车的端部的负荷重量用工件支撑台车的前后两端部加以支撑,而可防止让辅助台车翻覆的力矩发生作用。从而,辅助台车的构成变得较为简单,能够廉价地实施。


图I是工件搬运用行走体在第一搬运路径上时的俯视图。图2中的A图是同上的侧视图,B图是表示工件搬运用行走体中的工件支撑台车与辅助台车之间的连结组件的侧视图。图3是工件搬运用行走体的工件支撑台车与前后的辅助台车已相互切断分离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在第一搬运路径上时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的工件支撑台车的前视图。图5是表示同上的辅助台车的前视图。图6是说明工件搬运设备全体的布局的俯视图。图7是说明位于第一搬运路径与第二搬运路径之间的分岔点的工件支撑台车的分岔汇合的俯视图。图8是同上的侧视图。图9是同上的前视图。图10是表示处在第二搬运路径上的工件支撑台车的前视图。图11是同上的侧视图。图12是同上的俯视图。图13中的A图是表示设于工件支撑台车上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的单侧的单元构造的侧视图,B图是同前视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全体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同上的辅助台车的前视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辅助台车的前视图。图17是表示同上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全体的侧视图。图18中的A图 C图是说明同上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的动作的侧视图。部件符号说明I :工件搬运用行走体2 :工件支撑台车3、4:辅助台车
5 :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8a 8d、9a 9d、10a IOd :纵向移动用车轮单元7a、7b、29a、29b :导轨Ila lid :横向移动用车轮单元12a、12b :工件支撑臂13、18:棒状支撑构件14:中折二连杆机构15 :锁定组件16、17 :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20 :升降驱动组件21a,21b :支撑臂23:附减速机马达24 :连结组件27a、27b :纵向移动用摩擦驱动面28 :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30、33、37、39 :摩擦驱动装置32a>32b :升降导轨36 :升降装置41:固定作业底板60a 61b :升降导件62a 63b :升降杆64a 65b :凸轮从动棍66a 67b :凸轮轨68a 70a :止动臂68b 70b :抵接部LI :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 :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3 :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 :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5:辅助台车行走路径L6 :返行侧第一搬运路径
Pl :分岔点P2 :汇合点W :工件 (汽车车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I 图3所示,此实施例中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是由中央的工件支撑台车2、以及与此工件支撑台车2的第一搬运路径LI中的行走方向前后相邻接配置的两台辅助台车3、4所构成。工件支撑台车2为具有相对第一搬运路径LI中的行走方向的长度,左右横宽较大的横长矩形的平面形状的构成,在其上面则设置有将工件(汽车车体)W支撑在高位置上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此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是由分别支撑起工件W的左右两侧边的左右一对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所构成,利用此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而被支撑的工件W,其前后两端部则是从工件支撑台车2朝前后凸出。此外,当从俯视方向观察时,在位于工件W的左右两侧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与工件支撑台车2的左右两侧边之间,可以确保具有作业员能够步行程度的宽度的作业底板。前后两台的辅助台车3、4为相互尺寸相同者,其横宽与工件支撑台车2的横宽相等,关于第一搬运路径LI中的行走方向的长度,是比从俯视方向观察时,从工件支撑台车2朝前后凸出的工件W的前后两端更进一步朝前后外侧突出,而该工件W的前后两端的外侧将可以确保具有作业员能够步行程度的作业底板的长度。在工件支撑台车2与前后两台的辅助台车3、4的底部四个角落上,使这些工件支撑台车2与前后二台的辅助台车3、4支撑在沿着第一搬运路径LI所铺设的左右一对的导轨7a、7b,同时并配设有为了能够沿该导轨7a、7b的方向上行走的纵向移动用车轮单元8a 8d、9a 9d、以及IOa 10d。此外,在工件支撑台车2中,除了前述纵向移动用车轮单元8a 8d外,相对这些纵向移动用车轮单元8a 8d,各别在靠近内侧中央的位置上,还配设有为了相对第一搬运路径LI中的行走方向,能朝往直角横向行走的横向移动用车轮单元Ila lid。这些横向移动用车轮单元Ila Ild是,将与前述纵向移动用车轮单元8a 8d相同构造者变成朝向与水平方向呈直角的方向而配置的。构成工件支撑台车2上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的左右一对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为相互对称的构造,是由与工件W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且位于接近该工件W的左右两侧附近的棒状支撑构件13、以及支撑此棒状支撑构件1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而用以使该棒状支撑构件13垂直地平行升降移动的折叠自如的中折二连杆机构14所构成,在前述棒状支撑构件1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设有向内突出的工件支撑臂12a、12b。此左右一对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如图3及图11所示,可以在利用工件支撑臂12a、12b支撑起的工件W在能让作业员进入此工件W的下侧程度的高位置上的起立姿势、以及如图9所示,将中折二连杆机构14朝内侧折叠,而以工件W的下侧倒伏至工件支撑台车2上的折叠姿势之间切换。成为前述起立姿势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可利用锁定组件15而被锁定,而得以将工件W安定地支撑在前述高位置上。另外,在前后两台的辅助台车3、4中,在与工件支撑台车2相邻接的端部上,设有用以将工件支撑在低位置上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这些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为相互对称构造者,可构成为使与工件W的左右宽度方向相平行的棒状支撑构件18利用左右一对的升降导杆19支撑的同时,利用升降驱动组件20而可垂直地平行升降驱动,且从前述棒状支撑构件18起,将左右一对的支撑臂21a、21b朝往工件支撑台车2侧突设。升降驱动组件20虽可为任何构成的结构,但在此实施例的构造则是如图5所示,相对辅助台车
3、4可升降自如地被支撑的同时,上端是与前述棒状支撑构件18相结合的升降驱动用杆22可为由设于该升降驱动用杆22的齿条、与此齿条相啮合的小齿轮、以及将该小齿轮正逆回转驱动的附减速机马达23所构成者,是利用附减速机马达23的运转,而通过升降驱动用杆22使棒状支撑构件18升降移动,而可停止保持在任意的高度上。此外,在工件支撑台车2与辅助台车3、4相互邻接的端部设有如图2B所示的连结组件24a、24b。这些连结组件24a、24b是由从辅助台车3、4的端部起横跨其全宽被突设并且纵剖面呈L字形的被啮合构件25,以及从工件支撑台车2的两端起横跨其全宽被突设且可从上方嵌合至辅助台车3、4侧的被啮合构件25的纵剖面呈倒立L字形的啮合构件26所构成,啮合构件26是构成为相对被啮合构件25,在上下方向上可嵌合脱离自如的同时,在 各台车2 4的左右宽度方向上也相对地可嵌合脱离自如。再者,工件支撑台车2及与辅助台车3、4的与第一搬运路径LI中的行走方向相平行的左右两侧面,构成为纵向移动用摩擦驱动面27a、27b,除此纵向移动用摩擦驱动面27a、27b外,在工件支撑台车2的底部中央上,还突设有相对第一搬运路径LI中行走方向呈直角横向的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接下来,将针对如上述构成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所行走的工件搬运路径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此实施例中的工件搬运路径具备有直列在同一直在线的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与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从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的终端起朝直角横向分岔的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以及与该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的终端相连接且在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始端上呈直角朝向汇合的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此外,在从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朝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的分岔点P1、以及从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朝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汇合点P2之间,则构成有直线状的辅助台车行走路径L5。此外,当利用作为汽车组装作业线时,可将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利用作为高架组装作业线,可将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及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利用作为底盘组装作业线,并且可将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利用作为后装组装作业线。此外,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终端与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的始端之间,可以通过与这些第一搬运路径L1、L2相并列的直线状的返行侧第一搬运路径L6加以连接。在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以及返行侧第一搬运路径L6中,铺设有可供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的各台车2 4的纵向移动用车轮单元8a 8d、9a 9d、以及IOa IOd所具备的车轮12转动的左右一对的导轨7a、7b,在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及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中,则铺设有可供工件支撑台车2的横向移动用车轮单元Ila Ild所具备的车轮转动的左右一对的导轨29a、29b。此外,在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以及返行侧第一搬运路径L6中,则如图I、图3及图4所示,并设有通过横跨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的全长而连续的各台车2 4的纵向移动用摩擦驱动面27a、27b,而可推进该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的摩擦驱动装置30。摩擦驱动装置30是由分别压接在左右两侧的纵向移动用摩擦驱动面27a、27b上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1a、31b所构成。
摩擦驱动装置30可如传统习知一般,当分别位于前后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相互抵接如串珠的状态下,使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进行行走、或者是对应一边让每台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各别保持着一预定间隔,一边进行行走的状况,而设定有行走路径方向的设置间隔。而且,通过此摩擦驱动装置30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1a、31b而被驱动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可沿着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朝向分岔点Pl行走,并在分岔点Pl中,停止在工件支撑台车2所位于的固定位置上。在此分岔点Pl中,可如图7 图9所示,设有位于停止在固定位置上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的工件支撑台车2中的横向移动用车轮单元Ila Ild的正下方的左右一对的升降导轨32a、32b、以及位于接近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的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侧的端部附近的正下方,而可升降自如的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此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具备有可压接至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的两侧面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4a、34b。前述升降导轨32a、32b与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可设置在被设置在分岔点Pl的正下方的地面下凹坑35内的升降装置36的升降台36a上。升降装置36是可将通过升降 导引机构而可垂直平行地升降自如地被支撑的升降台36a,利用适当的执行器而可在下降限度与上升限度之间升降驱动,下降至下降限度为止的升降导轨32a、32b与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可如图8及图9中的假想线所示,与将进入至分岔点Pl的工件支撑台车2的横向移动用车轮单元Ila Ild或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相比较位于较下侧,因此与这些构件不会互相干涉。此外,在从此分岔点Pl起至汇合点P2为止的辅助台车行走路径L5中,在分岔点Pl中,将停止在固定位置上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的辅助台车3、4、与可在保持两辅助台车3、4之间的间隔下,驱动至汇合点P2为止的多台的辅助台车驱动用摩擦驱动装置37相并设。各辅助台车驱动用摩擦驱动装置37是与摩擦驱动装置30相同构造者,具备有可压接至各辅助台车3、4的纵向移动用摩擦驱动面27a、27b的左右一对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8a、38b,以比辅助台车3、4的行走方向的全长(各台车3、4的纵向移动用摩擦驱动面27a、27b的全长)稍短的间隔,沿着辅助台车行走路径L5并列配置多数台。若当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到达分岔点Pl上停止后,使升降装置37运转,以将升降导轨32a、32b与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从下降限度高度上升至上升限度高度。其结果,升降导轨32a、32b可通过停止在分岔点Pl的固定位置上的工件支撑台车2的横向移动用车轮单元Ila Ild的各车轮,而可在垂直平行地提升起该工件支撑台车2的同时,在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25的一对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4a、34b之间,会相对地嵌入有工件支撑台车2的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而变得该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的左右两侧面上会压接有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的一对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4a、34b。此外,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的一对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4a、34b是在到达上升限度高度前是维持成左右开放状态,当到达上升限度高度的同时,可闭合移动以压接至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的左右两侧面上的构成较为理想。当然,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在一对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4a、34b内,为了使位于第一搬运路径LI的下游侧的摩擦驱动轮34a达到可接受停止在分岔点Pl中的固定位置上的工件支撑台车2的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的高度,不是设置在升降台36a上而是设置在固定架上,位于第一搬运路径LI的上游侧的摩擦驱动轮34b则可构成为移动在摩擦驱动轮34a之间挟入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的作用位置、以及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的行走方向的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的移动路径更为下方的退避位置之间。无论如何,当在分岔点Pl中,通过升降导轨32a、32b将工件支撑台车2提升至一定高度时,如图9所示,该升降导轨32a、32b的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侧的端部是在横断过分岔点Pl的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的导轨7a、7b内,贯通接近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侧的导轨7b上所设有的切口分断部,而达到与铺设在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上的左右一对的导轨29a、29b相连接的高度。此外,利用工件支撑台车2被提升至一定高度,所以在配设在辅助台车行走路径L5,并相隔有一定间隔的辅助台车驱动用摩擦驱动装置37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8a、38b内,即使位于与从分岔点Pl起朝向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分岔横向移动的工件支撑台车2的横向移动路径相重迭位置上的摩擦驱动轮38b相比较,工件支撑台车2仍会位于较为上方并成为离间状态。再者,工件支撑台车2与辅助台车3、4之间的连结组件24a、24b则会成为工件支撑台车2侧的啮合构件26是从辅助台3、4侧的被啮合构件25起朝向上方脱离的连结解除状态。从而,通过在此状态下,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4a、 34b的运转,而提升至一定高度的工件支撑台车2可通过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而从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承受推进力,变成从分岔点Pl起在直角横向上朝向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横向移动。此外,处在与此时的工件支撑台车2的横向移动路径相重迭高度上的辅助台车驱动用摩擦驱动装置37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8b,当工件支撑台车2朝向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而进行横向移动时,不会与设在该工件支撑台车2的底部的纵向移动用车轮单元8a 8d、横向移动用车轮单元Ila lid、以及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等相互干涉,而设在可相对地通过该工件支撑台车2的下侧的位置上。在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及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中,可如图9 图11所示,并设有通过工件支撑台车2的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来驱动该工件支撑台车2摩擦驱动装置39。此摩擦驱动装置39为具备有压接在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的两侧面上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40a、40b者,与并设在第一搬运路径LI、L2、L6上的摩擦驱动装置30相同地,当分别位于前后的工件支撑台车2相互抵接如串珠的状态下,使工件支撑台车2进行行走、或者是使每台工件支撑台车2各别保持一预定间隔,同时进行行走,为与上述情况相对应而设定有行走路径方向的设置间隔。而且,当通过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将工件支撑台车2从分岔点Pl送入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时,从此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起,在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1a、31b脱离之前,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会进入最初的摩擦驱动装置39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40a、40b之间,之后则是变成可通过此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所具备的摩擦驱动装置39,而使工件支撑台车2能够在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上沿横向行走。从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起移往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的工件支撑台车2,可通过并设在该返行侧第二搬运路L4上的摩擦驱动装置39而被驱动,并沿着与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行走时的方向呈相反方向的该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行走。接着,此工件支撑台车2可通过并设在该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的最终的摩擦驱动装置39而朝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汇合点P2送出。另一方面,停留在分岔点Pl中的前后两台辅助台车3、4则在从此分岔点Pl起,将工件支撑台车2朝向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送出后,通过辅助台车驱动用摩擦驱动装置37,从辅助台车行走路径L5上送至下游侧的汇合点P2为止。亦即,由于辅助台车驱动用摩擦驱动装置37隔着较辅助台车3、4的行走方向的全长(各台车3、4的纵向移动用摩擦驱动面27a、27b的全长)更短的间隔,而沿着辅助台车行走路径L5并列配置有多台,所以使该辅助台车驱动用摩擦驱动装置37运转,通过压接在辅助台车3、4的左右两纵向移动用摩擦驱动面27a、27b的由马达驱动的摩擦驱动轮38a、38b,将各辅助台车3、4朝向汇合点P2驱动时,前后两辅助台车3、4的间隔内,保持着工件支撑台车2的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中的行走方向的长度份量的空间下,从辅助台车行走路径L5上朝向下游的汇合点P2行走。辅助台车驱动用摩擦驱动装置37是配设成可将两台的辅助台车3、4送入至汇合点P2的前后两固定位置为止,两台的辅助台车3、4是从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朝向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送入汇合点P2的前后固定位置为止才停止。另一方面,虽然省略未图示,但可在汇合点P2中,设置与设在分岔点Pl中的升降导轨32a、32b与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以及升降驱动这些构件的升降装置36完全相同的升降导轨与汇合用摩擦驱动装置、以及升降驱动这些构件的升降装置。从而,可如上述一样,当辅助台车3、4待机于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中的汇合点P2的前后两处的固定位置 的状态下,当从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起,通过最终的摩擦驱动装置39,工件支撑台车2会被送出至汇合点P2时,可将设在此汇合点P2中的升降导轨与汇合用摩擦驱动装置、以及使升降驱动这些导轨与装置等的升降装置,通过与在分岔点Pl中的升降导轨32a、32b与分岔用摩擦驱动装置33、以及升降驱动上述导轨与装置等的升降装置36的动作相反的动作运转,而可让从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被送出的工件支撑台车2可以通过汇合用摩擦驱动装置,而接受位于上升限界高度的升降导轨转接后,进而被送入至汇合点P2的固定位置。之后,使升降导轨下降,而将工件支撑台车2的纵向移动用车轮单元8a 8d转载至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左右两导轨7a、7b的同时,并将汇合用摩擦驱动装置从工件支撑台车2的摩擦驱动用带板状构件28朝下方脱出,更进一步将连结组件24a、24b的工件支撑台车2侧的啮合构件26从上方嵌入辅助台车3、4侧的被啮合构件25。如上所述,在汇合点P2中,将待机中的前后两台的辅助台车3、4之间的工件支撑台车2,从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送入后,若各台车2 4在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导轨7a、7b上,通过连结组件24a、24b连结,而恢复成为原本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1,则能够使配设在该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摩擦驱动装置30运转,以驱动此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行走在该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上。当到达至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终端时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1,则可以经由返行侧第一搬运路径L6上而送入原本的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而且,当工件支撑台车2的前后两侧上连结有辅助台车3、4的状态下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1,行走在由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以及返行侧第一搬运路径L6所形成的循环路径时,是如图I及图2所示,以中央的工件支撑台车2上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所支撑的工件(汽车车体)W,可利用该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的折叠而下降,利用位于此工件W的下侧的辅助台车3、4上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而被支撑在低位置上。此时,工件支撑台车2上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虽然被折叠在工件W的下侦1J,但在完全地被折叠到达最低支撑高度前,由于支撑着工件W的工件支撑臂12a、12b可利用辅助台车3、4上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支撑臂21a、21b而被挡住,所以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可通过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的工件支撑臂12a,12b而将工件W支撑在预定的低位置上。如上所述,通过辅助台车3,4上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而让工件W被支撑在低位置上,藉而作业员可活用沿着行走方向排列的三台的台车2 4所形成,从工件(汽车车体)W的全周围水平延伸出的宽广作业底板,所以对工件(汽车车体)W的周侧部的各种作业可以在搭乘在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上的状态下进行。当然,此时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是将其升降支撑单元6A、6B折叠在工件W的下侧,由于其棒状支撑构件13仅是位于接近工件W的左右两侧附近,所以相较于工件W的两侧存在有大型的支柱的情况,可以安全且容易地对工件W的周侧部进行各种作业。行走在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会暂时停止在被设定在接近从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朝往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的分岔点Pl前的预定停止位置上。在此预定停止位置中,为了能够位于停止在该预定停止位置上的工 件搬运用行走体I的工件支撑台车2的左右两侧,而设置了用以将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切换成起立姿势的升降机。相对于此升降机在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的左右一对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中的各棒状支撑构件13的下侧,具备有水平进退移动自如的装卸货叉F(参照图3及图8的假想线),通过使此装卸货叉F进入辅助台车3、4侧的以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所支撑的折叠姿势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的棒状支撑构件13的下侧的状态下而上升,而让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切换成起立姿势的同时,利用锁定组件15而自动地加以锁定。当将此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从折叠姿势切换成起立姿势时,将工件W以专用的移载装置暂时从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上卸除,当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被切换成起立姿势后,再次回到该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上虽然也可以,但如有可能在维持着已支撑工件W的状态下,将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切换成起立姿势亦可。在上述状态下,在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朝往直角横向被送出的工件支撑台车2,可在以起立姿势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将工件W支撑至高位置上的状态下,虽然从该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和与其相连的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上朝往直角横向被搬运,但此时如图10 图12所示,工件(汽车车体)W的前后两端部会成为从工件支撑台车2上相对于搬运方向往左右两侧大幅度凸出的状态。从而,如图6所示,只要在往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3及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的左右两侧,与工件支撑台车2的底板面约略相同高度上,事先铺设固定作业底板41,则可使已搭载了引擎或车轮单元等大型组装部件的作业台车,在前述固定作业底板41上,行走至工件(汽车车体)W的前后两端部的下侧位置为止,将该作业台车上的大型组装部件安装至工件(汽车车体)W的前后两端部的底部的作业等,可以在安全的固定作业底板41上执行。从返行侧第二搬运路径L4往汇合点P2送入,再次与辅助台车3、4组合,而成为原本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的形态的状态下,被送出至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会暂时停止在被设定在接近从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始端部的预定停止位置上,利用设置在此预定停止位置上的升降机,将起立姿势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切换成折叠姿势。被设定在此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的始端部的预定停止位置上的升降机,在将处在起立姿势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的各升降支撑单元6A、6B中的棒状支撑构件13,利用装卸货叉F支撑的状态下,具有将该升降支撑单元6A、6B锁定在起立姿势的锁定组件15切换至锁定解除状态的锁定解除组件。而且,在锁定被解除的状态下,利用装卸货叉F将由棒状支撑构件13所支撑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通过该装卸货叉F的下降,而朝内侧折叠,其工件支撑臂12a、12b会被移载至辅助台车3、4侧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支撑臂21a、21b上。此时,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支撑臂21a、21b会被设定成事先预定的支撑高度上。将此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从起立姿势进行的折叠操作是如先前所说明那样,可在已支撑着工件W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使工件W暂时从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上退出的状态下进行。如先前说明那样,当三台台车2 4连结成一体化的状态下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行走在上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I与下游侧第一搬运路径L2时,虽然可对利用辅助台车3、4侧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而支撑在预定低位置上的工件W的周侧部进行作业,但也可因应作业内容改变工件W的支撑高度。亦即,使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升降驱动组件20运转,以使棒状支撑构件18升降,通过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 (工件支撑臂12a、12b)而改变支撑着工件W的支撑臂21a、21b的高度,进而可以改变工件W的支撑高度。当然,伴随着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工件支撑高度的变化,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虽然也会随之起伏动作,但当与工件高位置支撑组 件5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成为完全折叠姿势的最低支撑高度相比,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支撑高度下降时,工件W则仅利用完全折叠姿势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即可被支撑在最低支撑高度上,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将会成为自由的状态。此外,构成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的具体构造与作用,本申请人虽已在先前申请的特愿2009-241977中详细地进行过说明,如仅将构造就图13进行简单说明,则各升降支撑单元6A、6B的中折二连杆机构14是由被插装于工件支撑台车2与中间连杆构件42之间的下侧平行连杆对43、以及被插装于中间连杆构件42与上侧连杆构件44之间的上侧平行连杆对45所构成。接着,在各中折二连杆机构14中,则并设有由限制下侧平行连杆对43与上侧平行连杆对45之间的角度的第一卡止组件46、以及限制下侧平行连杆对43与工件支撑台车2之间的角度的第二卡止组件47所构成的锁定组件15。下侧平行连杆对43是由两根连杆43a、43b所构成,两连杆43a、43b的一端是分别在工件支撑台车2上,沿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位置错开而被固定的轴承48a、48b内,利用前后水平方向的支轴49a、49b而左右摇动自如地被轴支着。上侧平行连杆对45是由夹持中间连杆构件42而配置的两根连杆45a、45b所构成,一方的连杆45a的一端、下侧平行连杆对43的一方的连杆43a的自由端、以及左右方向水平地配置的中间连杆构件42的一端乃是通过共通的前后水平方向的支轴50a而可摇动自如地被轴支连结的同时,另一方的连杆45b的一端、下侧平行连杆对43的另一方的连杆43b的自由端、以及左右方向水平地配置的中间连杆构件42的另一端则是通过共通的前后水平方向的支轴50b而可摇动自如地被轴支连结着。中折二连杆机构14的上侧连杆构件44是被固装在棒状支撑构件13的长度方向的约略中央部上,在此棒状支撑构件13的下侧,相对该棒状构件13呈左右对称的位置上,具备有轴承部44a、44b。而且,上侧平行连杆对45的两连杆45a、45b的另一端,分别通过前后水平方向的支轴51a、51b而可摇动自如地被轴支连结在前述上侧连杆构件44的轴承部44a、44b上。通过上述构成,当将各中折二连杆机构14从前视方向(图13A)观察时,工件支撑台车2侧的左右一对的支轴49a、49b与中间连杆构件42侧的左右一对的支轴50a、50b是位于下侧平行四边形的各顶点上的同时,中间连杆构件42侧的左右一对的支轴50a、50b与棒状支撑构件13侧的左右一对的支轴51a、51b也位于上侧平行四边形的各顶点。接着,从侧视方向(图13B)观察,与中间连杆构件42的两外侧相邻接而并列着上侧平行连杆对45的连杆45a、45b,再者,与该些连杆45a、45b的两外侧相邻接,而下侧平行连杆对43的连杆43a,43b也呈并列的状态。当针对并设在各中折二连杆机构14内的锁定组件15进行说明,则构成此锁定组
件15的第--止组件46是由被卡止构件52、以及相对从此被卡止构件52的前端切入而
形成的凹部而言可卡止脱离自如的卡止片53所构成,且被卡止构件52是由从下侧平行连杆对43的连杆43a的中间连杆构件42侧的端部至该连杆43a的延长方向上,固装突设的带状板所构成,而卡止片53则是通过相对此连杆45a的长度方向呈正交,且与被卡止构件52的板面相平行的支轴54,而可被轴支在上侧平行连杆对45的连杆45a上。此外,构成锁 定组件15的第二卡止组件47是由设为在下侧平行连杆对43的连杆43a的下端附近位置上,前后水平方向贯通的被卡止孔55,以及相对此被卡止孔55可嵌合脱离自如而由安装于工件支撑台车2上的支撑构件56支撑着的卡止销57所构成。再者,在各中折二连杆机构14中,并设有用以限制相对下侧平行连杆对43的上侧平行连杆对45的展开角度的止动器58、59。止动器58是,由固装在连杆43a的侧面上的止动构件58a以及固装在连杆45a的中间连杆构件42侧的端部周面上的止动构件58b所构成,通过两止动构件58a、58b的抵接,而可限制下侧平行连杆对43的连杆43a与上侧平行连杆对45的连杆45a之间的展开角度。此外,止动器59则是,由固装在连杆43b的侧面上的止动构件59a以及固装在连杆45b的中间连杆构件42侧的端部周面上的止动构件59b所构成,通过两止动构件59a、59b的抵接,而可限制下侧平行连杆对43的连杆43b与上侧平行连杆对45的连杆45b之间的展开角度。当然,两止动器58、59所限制的连杆43a、45a之间的展开限制角度是与连杆43b、45b之间的展开限制角度可以相同。此外,也可仅采用止动器58、59其中一方的止动器来实施亦可。图13只是用以表示具备中折二连杆机构14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的基本构造,如先前申请的申请文件中所记载为可变更者。当然,上述构成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内可组入起伏驱动用的执行器。其次,针对辅助台车3、4上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14及图15所示,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为取代先前实施例的升降驱动组件20,构成为利用沿着行走路径而铺设在底板面上的导轨,以使棒状支撑构件18升降而可保持在支撑高度上的结构。亦即,在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棒状支撑构件18中,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二处,安装有可将被安装在辅助台车3、4的左右一对的升降导件60a、60b及6la、6Ib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升降杆62a、62b及63a、63b,被轴支在这些升降杆62a 63b的下端的凸轮从动辊64a、64b及65a、65b则是各别构成为可转动在沿着行走路径而铺设在底板面上的左右一对的凸轮轨66a、66b及67a、67b上。当然,由于两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棒状支撑构件18为了总是维持在相同高度,而须要同步升降,所以升降控制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的凸轮轨66a、66b与升降控制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7的凸轮轨67a、67b乃是将相同形状、相同尺寸的组件,仅将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台车行走方向的间隔,沿台车行走方向错开铺设而成。根据此凸轮轨控制方式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通过伴随着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的行走,每隔特定区间改变凸轮轨66a、66b及67a、67b的高度,因而每隔一区间,利用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所支撑的工件W的高度可以自动地改变。如图I 图16所示,针对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乃使用了支撑高度Hl H3相异的工件支撑体68 70。各工件支撑体68 70是由可让支撑高度较高者能位于外侧而相互嵌合的门形框材所构成,其两脚部的下端则是通过与辅助台车3、4的工件支撑台车2邻接的端部上的左右一对的左右水平支轴7la、7Ib而起伏自如地被轴支着。接着,从各工件支撑体68 70的两脚部起,当这些工件支撑体68 70各别处在起立的支撑姿势时,连结有从邻接的工件支撑台车2的上侧延伸而出的止动臂68a 70a,在这些止动臂68a 70a的下侧,设有抵接在工件支撑台车2的上面的抵接部68b 70b。根据上述构成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从工件支撑体68 70中,依照支撑 工件W的高度Hl H3来选择一个工件支撑体,例如可使中间支撑高度H2的工件支撑体69转动起立在左右水平支轴71a、71b的周围,抵接在与此止动臂69a的抵接部69b相邻接的工件支撑台车2的上面。其它支撑高度Hl的工件支撑体68与支撑高度H3的工件支撑体70则是在左右水平支轴71a、71b的周围朝辅助台车3、4的上面侧转动倒伏。这些工件支撑体69的起立姿势与工件支撑体68、70的倒伏姿势则分别因重力而被保持着。当改变工件支撑高度时,使最低支撑高度Hl的工件支撑体68或者是最高支撑高度H3的工件支撑体70起立,而抵接在与其止动臂68a的抵接部68b或者是止动臂70a的抵接部70b相邻接的工件支撑台车2的上面,中间支撑高度H2的工件支撑体69则只要切换成倒伏姿势即可。此夕卜,当工件支撑体68 70成为起立姿势时,其上端(工件支撑部)是构成为位于比左右水平支轴71a、71b的正上方位置稍微偏往工件支撑台车2侦U。在上述构成中,当折叠工件支撑台车2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中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虽然两升降支撑单元6A、6B将可从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工件支撑体68 70中,由保持在起立姿势的一个工件支撑体所支撑,但在此图式的例示中,两升降支撑单元6A、6B的棒状支撑构件13的前后两突出端部会构成为以前述工件支撑体68 70来加以支撑。而且,由处在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的折叠状态的升降支撑单元6A、6B所支撑的工件W可成为,该升降支撑单元6A、6B通过支撑构件13所支撑的辅助台车3、4上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支撑高度,亦即,从该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工件支撑体68 70中,被保持在起立姿势的一个工件支撑体的支撑高度Hl H3处被支撑。此时,作用在通过升降支撑单元6A、6B而可支撑起工件W的起立姿势的工件支撑体68 70上的向下负荷重量,由于不会仅以辅助台车3、4的端部挡住,还可通过止动臂68a 70a的抵接部68b 70b而被支撑在工件支撑台车2的两端部,所以可提高辅助台车3、4的安定性。此外,设于辅助台车3、4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构成,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例如,以千斤顶或升降机等各种升降支撑装置,其支撑高度的切换亦可以人力所进行者、以流体压汽缸驱动所进行者、及以马达驱动所进行者等各种升降支撑装置。再者,虽然省略未图示,但在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停止在行走路径上的预定停止位置的状态中,可构成为利用设置在底板侧的升降驱动组件,来改变辅助台车3、4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支撑高度。这种情况下,当底板侧的升降驱动组件处在待机状态时,须要构成为工件搬运用行走体I可毫无阻碍地通过其上方。此外,以底板侧的升降驱动组件进行升降驱动而改变了支撑高度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是构成为将已被改变的支撑高度自动予以锁定,而当以底板侧的升降驱动组件进行升降驱动时,则是构成为可自动解除其锁定。当然,让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升降的工件支撑部与连动的升降杆,从辅助台车3、4的下侧突出,虽然让此升降杆构成为以底板侧的升降驱动组件进行升降驱动即可,但由于设有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辅助台车3、4的端部是处在被支撑的工件W的下侧,所以在辅助台车3、4的端部设一开口部,通过此开口部,底板侧的升降驱动组件的升降构件将可升降,也能够构成直接支撑起让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升降的工件支撑部以进行升降。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工件搬运设备可有效活用作为对汽车车体的周侧部进行作业的高架组装作业线或后装组装作业线、或者是对汽车车体的前后两端部的下侧进行引擎或车轮单元 等以台车搬运的大型组装部件的组装作业的底盘组装作业线所构成的汽车组装作业线。
权利要求
1.一种工件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工件搬运路径以及行走在所述工件搬运路径上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 其中,所述工件搬运路径具备有第一搬运路径以及相对所述第一搬运路径朝往直角横向分岔的第二搬运路径, 所述工件搬运用行走体是,由支撑长度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搬运路径平行的所述工件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工件支撑台车,以及与所述工件支撑台车的所述第一搬运路径中的行走方向前后相邻接,而位于所述工件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下侧的两台的辅助台车所构成, 在所述第一搬运路径中,并设有使所述工件支撑台车与所述两台辅助台车呈一体行走的工件搬运用行走体驱动组件, 在所述第一搬运路径与所述第二搬运路径之间的分岔点中,配设有将所述两台辅助台车停留在所述第一搬运路径上,而仅将所述工件支撑台车呈直角横向地分岔导入至所述第二搬运路径的台车分岔组件, 在所述第二搬运路径中,并设有使所述工件支撑台车相对于所述第一搬运路径中的所述工件支撑台车的行走方向,朝往直角横向行走的工件支撑台车驱动组件的所述工件搬运设备中, 在所述工件支撑台车中,设有将所述工件支撑在高位置的起立姿势与以所述工件的下侧倒伏至所述工件支撑台车上的折叠姿势之间自由切换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 在所述两台辅助台车中,设有在比折叠姿势的所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更高的位置上,将所述工件的长度方向前后二处,在所述工件的下侧分别支撑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工件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支撑台车上的所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为,在已将所述工件支撑的状态下,利用行走路径旁的升降机而升降驱动,因此具备有在高位置被支撑的起立姿势中锁定工件的锁定组件。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工件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台辅助台车上的所述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是通过所述工件支撑台车上的所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而支撑所述工件。
4.如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工件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台辅助台车上的所述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是,在比折叠姿势的所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更高的多个高度上,能够支撑起所述工件的支撑高度可变构造。
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工件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台辅助台车上的所述工件低高度支撑组件具备升降自如的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通过铺设在行走路径侧的凸轮轨而被支撑在工件支撑高度上。
6.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工件搬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台辅助台车上的所述工件低高度支撑组件具备有起伏自如地被轴支在与所述工件支撑台车相邻接的所述各辅助台车的端部上的工件支撑体, 在所述工件支撑体中,当所述工件支撑体处在工件支撑姿势时,连结着抵接在邻接的所述工件支撑台车上的抵接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由将汽车车体等朝前后纵向搬运的路径、以及朝左右横向搬运的路径所组成的工件搬运设备,工件搬运用行走体(1)是由支撑着长度方向为与行走方向呈平行朝向的工件(W)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工件支撑台车(2)、以及与此工件支撑台车(2)的行走方向前后相邻接,而位于前述工件(W)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下侧的二台的辅助台车(3、4)所构成,在工件支撑台车(2)中,设有可在将工件(W)支撑在高位置的起立姿势、以及以工件(W)的下侧倒伏至工件支撑台车(2)上的折叠姿势之间切换自如的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而在二台的前述辅助台车(3、4)中,则设有在比折叠姿势的前述工件高位置支撑组件(5)更高的高度上,将工件(W)的长度方向前后二处,以该工件(W)的下侧分别加以支撑的工件低位置支撑组件(16、17)的工件搬运设备。
文档编号B65G47/52GK102803106SQ20118001405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6日
发明者大江正浩 申请人:株式会社大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