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带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78523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胶带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胶带粘接装置。该胶带粘接装置可以用于将胶带,例如单面胶带或双面胶带,粘接到例如太阳能电池板的边缘,或者玻璃板、钢板或其他平板的边缘上。
技术背景目前在大規模应用占据主导地位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主要由多晶硅材料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通常包括玻璃-胶膜-电池片-胶膜-背板的多层结构,其需要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压合在一起,并在其四周边缘位置采用硅胶配合边框(例如铝边框)封装,以实现边缘密封。然而,这种封装结构复杂,成本也较高。因此,在一些太阳能电池板中,双面胶被用来替代硅胶来将边框粘接在太阳能电池板的边缘。在另外的ー些太阳能电池板中,单面胶带被直接粘附在太阳能电池板边缘以替代硅胶和边框并实现密封功倉^:。对于这些适于包裹在太阳能电池板边缘的胶带,包括双面胶带和单面胶带,其中通常具有用于隔离不同层胶带的离型纸。在现有技术中,该离型纸需要在包裹胶带的过程中手动剥离,这种操作方式效率较低。此外,手动剥离离型纸的操作稳定性较差,会影响胶带性能,从而在所包裹的胶带上形成褶皱或气泡,进而降低胶带包裹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基于上述分析,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粘接质量好的胶带粘接装置是令人期待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ー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胶带粘接装置,包括框架;胶带座,其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用于承载胶带盘;转轮组件,其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包括第一转轮,其用于缠绕由所述胶带盘引出的胶带,以响应于所述胶带的移动而转动;第二转轮,其通过传动机构耦接到所述第一转轮,以在所述第一转轮的带动下转动;以及粘接组件,其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用于引导由所述第一转轮缠绕后引出的胶带贴合待粘接面,并压紧胶带与所述待粘接面的粘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面的胶带粘接装置便于将胶带粘接到待粘接面上,并且不会在胶带上形成褶皱或气泡,从而有效提高了粘接质量与粘接效率。此外,当该胶带粘接装置被用于粘接具有离型纸的胶带时,胶带在待粘接面上的移动能够带动离型纸缠绕到第二转轮上,从而使得离型纸能够自动地从胶带剥离,这进一步提高了胶带粘接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带是具有离型纸的胶带,所述第二转轮用于缠绕所述离型纸以使得所述离型纸从所述胶带分离。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轮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其具有主动轮盘部以及与所述主动轮盘部同转动轴的第一缠绕部,其中,所述第一缠绕部用于缠绕由所述胶带盘引出的胶带;所述第二转轮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其具有从动轮盘部以及与所述从动轮盘部同转动轴的第二缠绕部,其中,所述从动轮盘部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并在所述主动轮盘部的带动下转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或齿轮传动机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包括主体以及从所述主体ー侧延伸的支撑杆,其中,所述胶带座被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转轮组件被设置在所述主体靠近所述支撑杆的ー侦れ而所述粘接组件被设置在所述主体远离所述支撑杆的ー侧。这种胶带粘接装置结构紧凑,并且便于操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带粘接装置还包括胶带固定夹,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并被偏置元件偏置,其中所述偏置元件的偏置使得所述胶带固定夹相对于所述胶带座移动以夹紧所述胶带盘。该胶带固定夹可以用于固定胶带盘,从而防止胶带盘从胶带座上脱落。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组件包括多个槽轮,所述多个槽轮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其转动轴相互平行,并且其中所述多个槽轮中的至少部分槽轮的槽宽可调。这些槽宽可调的槽轮可以根据胶带宽度以及待粘接面宽度的不同而相应调整,从而使得该胶带粘接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应用规格。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槽宽可调的槽轮包括转轴以及套入所述转轴的两个垫片,其中所述两个垫片可在所述转轴上移动以改变所述槽轮的槽宽。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待粘接面具有端面以及位于所述端面两侧的侧面,所述粘接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并且槽宽递减的至少三个槽轮,其中所述至少三个槽轮中的第一个槽轮的槽宽等于所述胶带的宽度,以引导所述胶带的移动;所述至少三个槽轮中的最后一个槽轮的槽宽等于所述端面的宽度,以压紧所述胶带与所述端面以及所述侧面的粘接。这些槽轮能够从不同位置压紧胶带与待粘接面的粘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胶带粘接的质量。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组件还包括第一导向槽轮,其位于所述三个槽轮中最前端的槽轮之前,用于引导所述胶带粘接装置相对于所述待粘接面的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接组件还包括第二导向槽轮,其位于所述三个槽轮中最后端的槽轮之后,用于引导所述胶带粘接装置相对于所述待粘接面的移动。导向槽轮可以弓I导胶带粘接装置的走向,从而避免胶带粘接位置偏移。本实用新型的以上特性及其他特性将在下文中的实施例部分进行明确地阐述。
通过下文对结合附图所示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将更加明显,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图I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胶带粘接装置100的透视图;图2示出了图I的胶带粘接装置100的胶带座以及胶带固定夹;图3示出了图I的胶带粘接装置100的仰视图;图4示出了图I的胶带粘接装置100的ー种使用方式;图5示出了图I的胶带粘接装置100的另ー种使用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优选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将參考构成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所附的附图。所附的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实施例。示例的实施例并不g在穷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的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描述并非限制性的,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在以下的具体描述中,參考了所附的附图。附图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在附图中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实施例。就这一点而言,方向性的术语,例如“左”、“右” “顶部”、“底部”、“前”、“后”、“引导”、“向前”、“拖后”等,參考附图中描述的方向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部件可被置于多种不同的方向,方向性的术语是用于示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性的。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他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描述并非限制性的,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的胶带通常分为两种,一种胶带仅在其一面具有粘接物质,SP单面胶带;而另ー种胶带的两面均具有粘接物质,即双面胶带。这些胶带通常被卷绕成具有盘状,即胶带盘。其中,双面胶带中通常还设置有离型纸,该离型纸随着双面胶带ー并卷绕在胶带盘上,以隔离不同层的胶带并避免其相互粘合。而对于单面胶带,其中可以设置离型纸,亦可不设置离型纸。图I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胶带粘接装置100的透视图。该胶带粘接装置100适于将胶带从胶带盘拉出并粘接到待粘接面上,从而使得胶带由卷绕状态变换成铺覆在待粘接面上的状态。该待粘接面例如为太阳能电池板的边缘,或者玻璃板、钢板或其他平板的边缘。如图I所示,该胶带粘接装置100包括框架101、胶带座103、转轮组件105以及粘接组件107。框架101包括主体115以及从主体115的ー侧延伸的支撑杆117,其中,胶带座103被设置在支撑杆117上,转轮组件105被设置在主体115靠近支撑杆117的ー侧,而粘接组件107被设置在主体115远离支撑杆117的ー侧。粘接组件107设置在主体115的边缘,从而便于其接触待粘接面并将胶带压到待粘接面上。在这种结构配置下,胶带从支撑杆117上的胶带座103引出至粘接组件107上时,能够较为方便地缠绕在转轮组件105上,从而使得胶带在待粘接面上的移动能够带动转轮组件105的转动。在图I的例子中,框架101由两块平板构成,转轮组件105以及粘接组件107被固定在这两块平板之间。在一些其他的例子中,框架101亦可由ー块平板构成,或者采用任意其他适合的形状。此外,框架101还具有手柄119,其被设置为框架101上的ー个开ロ,该开ロ使得操作者能够握持框架101,从而便于该胶带粘接装置100的使用。胶带座103被设置在框架101上,用于承载胶带盘(图中未示出)。在图I所示的例子中,胶带座103具有由支撑杆117向外的凸起,该凸起适于插入胶带盘的管芯内的开孔,从而使得胶带盘能够固定到胶带座103上。在一些例子中,胶带座103旁还可以设置有胶带固定夹141。该胶带固定夹141可以用于固定胶带座103上承载的胶带盘。图2示出了图I的胶带粘接装置100的胶带座103以及胶带固定夹141。如图2所示,胶带固定夹141被可移动地设置在框架上,即支撑杆117上,并被偏置元件143偏置,其中该偏置元件143的偏置使得胶带固定夹141相对于胶带座103移动以夹紧胶带盘。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偏置元件143是ー个弹簧,其一端被固定在框架的支撑杆117上,而其另一端则被连接到胶带固定夹141上。此外,在支撑杆117上还设置有滑动槽145。该滑动槽145用于引导胶带固定夹141的移动,其延伸方向大体指向胶带座103。胶带固定夹141被成型为圆柱状,其一端被插入到滑动槽145中,而其另一端则连接到偏置元件143上。这样,当胶带盘放置到胶带座103上之后,胶带固定夹141能够接触并抵压胶带盘边缘,并可随胶带盘的直径变化而移动,从而避免胶带盘从胶带座103上脱落。特别地,在一些例子中,胶带盘中的胶带是单面胶帯,并且该单面胶带中还具有离型纸。胶带固定夹141能够随着胶带盘直径的变化(减小)而压紧胶带盘,这就有效避免了胶带散卷情况的发生。仍參考图1,转轮组件105被设置在框架101上,其包括第一转轮109以及第ニ转轮111。其中,第一转轮109用于缠绕由胶带盘引出的胶带,以响应于胶带的移动而转动。 第二转轮111通过传动机构113耦接到第一转轮109,以在第一转轮109的带动下转动。具体地,第一转轮109可旋转地设置在框架101上,其具有主动轮盘部(图中未示出)以及与主动轮盘部同转动轴的第一缠绕部(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缠绕部用于缠绕由胶带盘引出的胶带;第ニ转轮111可旋转地设置在框架101上,其具有从动轮盘部Illa以及与从动轮盘部Illa同转动轴的第二缠绕部111b,其中从动轮盘部Ila通过传动机构113并在主动轮盘部的带动下转动。第一缠绕部与第二缠绕部Illb大体成型为圆柱状,其宽度大体等于或大于胶带的宽度,以便于缠绕胶帯。在图I所示的实施例中,传动机构113是带传动机构,即传动带。该传动带被绕在第一转轮109以及第ニ转轮111上,并通过其与这两个转轮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动力的传递。相应地,主动轮盘部与从动轮盘部Illa大体呈圆管状,其中具有轮槽以容纳传动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传动机构113还可以是链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或其他适合的传动方式。粘接组件107被设置在框架101上,用于引导由第一转轮109缠绕后引由的胶带贴合待粘接面,并压紧胶带与待粘接面的粘接。在一些例子中,粘接组件107可以是多个滚轮的轮系结构,这些滚轮适于在外力驱动下滚动,并使得胶带粘接装置100沿待粘接面移动,从而带动这些滚轮上的胶带顺着胶带粘接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而粘接到该待粘接面上。在其他的一些例子中,粘接组件107亦可以是履带结构,或者其他适于带动胶带在待粘接面上移动的结构。图3示出了图I的胶带粘接装置100的仰视图。如图2与图3所示,粘接组件107包括多个槽轮,这些槽轮可旋转地设置在框架101上,其转动轴相互平行,并且其中这些槽轮中的至少部分槽轮的槽宽可调。在实际应用中,待粘接面具有端面以及位于端面两侧的侧面;相应地,粘接组件107包括依次设置的并且槽宽递减的至少三个槽轮,其中这至少三个槽轮中的第一个槽轮的槽宽等于胶带的宽度,以引导胶带的移动;这至少三个槽轮中的最后ー个槽轮的槽宽等于端面的宽度,以压紧胶带与端面以及侧面的粘接。具体地,在图3的例子中,粘接组件107具有第一槽轮125、第二槽轮127以及第三槽轮129。其中,第一槽轮125的槽宽大体等于胶带的宽度,或者略大于胶带的宽度。这使得胶带能够以适当的位置穿过该第一槽轮125的槽,并避免其左右晃动。第二槽轮127的槽宽小于胶带的宽度,并且大于端面的宽度。这样,当胶带经过第二槽轮127吋,第二槽轮127底部与端面的接触能够使得胶带的中间区域粘接到端面上;同时,第二轮槽127的槽两侧能够对胶带的两边施加压力,从而使得胶带由平帯状变形为U型。优选地,第二轮槽127的槽截面可以是U型,即其槽ロ到槽底的两侧呈斜坡状。具有U型槽的第二槽轮127更利于将胶带压成U型。此外,第三槽轮129的宽度大体等于端面的宽度,即第三槽轮129中槽的两个侧面能够分别与端面的两个侧面相互贴合。这样,经过第二槽轮127预压后的胶带能够被第三槽轮129进ー步压紧到待粘接面的各个面(即端面以及两个侧面)上,从而能够使得胶带均匀、平整地包裹待粘接面。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除了三个用于压紧胶带的槽轮之外,粘接组件107还包括第ー导向槽轮131,该第一导向槽轮131位于这至少三个槽轮的最前端的槽轮之前,即位于第ー槽轮125之前,用于引导胶带粘接装置100相对于待粘接面的移动。此外,粘接组件107还包括第二导向槽轮133,该第一导向槽轮133位于这至少三个槽轮的最后端的槽轮之后,即位于第三槽轮129之后,用于引导胶带粘接装置100相对于待粘接面的移动。可以理解,粘接组件107并不限于图3中所示的五个槽轮的结构,在一些例子中,其中还可以具有其他数量的槽轮,例如4个、6个或更多个槽轮。这些槽轮可以用于压紧胶带,或者用于引导胶带 粘接装置100相对于待粘接面的移动。在实际应用中,粘接组件107中各个槽轮的轴向的中心面大体位于同一平面上,从而使得胶带能够基本上沿同一直线方向压紧到待粘接面上。此外,这些槽轮的槽的底部应处于同一平面上,从而使得胶带能够被各个槽轮均匀压紫。正如前述,粘接组件107中的多个槽轮中的至少部分槽轮的槽宽可调。这样,这些槽轮的槽宽能够分别调节为与不同宽度的胶带以及不同宽度的端面相适应,从而使得该胶带粘接装置100适于不同规格的应用。在一些例子中,槽宽可调的槽轮包括转轴以及套入转轴的两个垫片,其中两个垫片可在转轴上移动以改变槽轮的槽宽,即这两个垫片之间的间距即对应于槽轮的槽宽。例如,转轴可以是螺杆结构,其外表面具有螺纹,从而使得这两个垫片能够旋入转轴,并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而固定在转轴的不同位置。再例如,这两个垫片可以分别被ー个弹簧从转轴的一端向转轴中点偏置。这样,当待粘接面的端面较窄时,偏置弹簧向垫片施加朝向转轴中点的力,从而使得两个垫片靠近,进而减小槽轮的槽宽;而当待粘接面的端面较宽时,端面的两个侧面施加在垫片上的支持力超过偏置弹簧的力,从而使得两个垫片分离,进而减小槽轮的槽宽。这种具有弹簧的垫片结构使得槽轮的槽宽能够根据端面厚度的不同而自动调整,这进ー步提高了胶带粘接的质量和效率。图4与图5分别示出了图I的胶带粘接装置100的两种使用方式。其中,图4中的胶带是具有离型纸的胶带,而图5中的胶带是不具有离型纸的胶带。如图4所示,胶带151是具有离型纸153的胶带。胶带151从胶带盘155引出并被缠绕在第一转轮109上。胶带151在绕过该第一转轮109后,被引向粘接组件107的绝大多数槽轮。另ー方面,在胶带151由胶带盘155引出的同吋,离型纸153被从胶带151上分离,该离型纸153被缠绕在第二转轮111上。这样,当穿有胶带151的粘接组件107贴合待粘接面并沿该待粘结面移动时,胶带151会在粘接组件107上移动。相应地,胶带151的移动会带动被其缠绕的第一转轮109转动。进ー步地,第一转轮109的转动带动第二转轮111转动,从而使得离型纸153被缠绕在第二转轮111上。由于第一转轮109与第二转轮Ill相互分离,因而分别缠绕在其上的胶带151以及离型纸153被这两个转轮带动而相互分离。这样,随着胶带151持续地粘接到待粘接面上,离型纸153被从胶带151剥离,并被持续地缠绕到第二转轮111上。在图4中,转轮组件105中的两个转轮通过传动带来传递动力。该传动带不交叉地绕在这两个转轮上,这使得两个转轮以相同的转动方向转动(即同为顺时针转动或同为逆时针转动)。在一些其他的例子中,传动带可以交叉地绕在这两个转轮上,这使得两个转轮可能以不同的转动方向转动。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转轮组件105中的两个转轮的转动方向的不同并不会影响离型纸153与胶带151之间的分离。在一些例子中,转轮组件105还可以包括ー个或多个张紧轮(图中未示出),其用于张紧传动帯。如图5所示,胶带161是不具有离型纸的胶带。胶带161从 胶带盘165引出并被缠绕在第一转轮109上。胶带161在绕过该第一转轮109后,被引向粘接组件107的绝大多数槽轮。由于不具有离型纸,因而第二转轮111上不会缠绕离型纸。因此,当胶带161在粘接组件107的移动带动被其缠绕的第一转轮109转动时,第二转轮111可以空转。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胶带粘接装置既可以用于将具有离型纸的胶带粘接到待粘接面上,又可以用于将不具有离型纸的胶带粘接到待粘接面上。由于减少了使用中的手动操作,通过该胶带粘接装置粘接的胶带平整、均匀,并且粘接效率也较高。尽管在附图和前述的描述中详细阐明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应认为该阐明和描述是说明性的和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上述实施方式。那些本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研究说明书、公开的内容及附图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理解和实施对披露的实施方式的其他改变。在权利要求中,措词“包括”不排除其他的元素和步骤,并且措辞“一个”不排除复数。在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中,ー个零件可能执行权利要求中所引用的多个技术特征的功能。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不应理解为对范围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 胶带座,其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用于承载胶带盘; 转轮组件,其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包括 第一转轮,其用于缠绕由所述胶带盘引出的胶带,以响应于所述胶带的移动而转动; 第二转轮,其通过传动机构耦接到所述第一转轮,以在所述第一转轮的带动下转动;以及 粘接组件,其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用于引导由所述第一转轮缠绕后引出的胶带贴合待粘接面,并压紧胶带与所述待粘接面的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带是具有离型纸的胶带,所述第二转轮用于缠绕所述离型纸以使得所述离型纸从所述胶带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第一转轮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其具有主动轮盘部以及与所述主动轮盘部同转动轴的第一缠绕部,其中,所述第一缠绕部用于缠绕由所述胶带盘引出的胶带; 所述第二转轮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其具有从动轮盘部以及与所述从动轮盘部同转动轴的第二缠绕部,其中,所述从动轮盘部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并在所述主动轮盘部的带动下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或齿轮传动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主体以及从所述主体ー侧延伸的支撑杆,其中,所述胶带座被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转轮组件被设置在所述主体靠近所述支撑杆的ー侧,而所述粘接组件被设置在所述主体远离所述支撑杆的ー侦れ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带粘接装置还包括 胶带固定夹,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并被偏置元件偏置,其中所述偏置元件的偏置使得所述胶带固定夹相对于所述胶带座移动以夹紧所述胶带盘。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组件包括多个槽轮,所述多个槽轮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上,其转动轴相互平行,并且其中所述多个槽轮中的至少部分槽轮的槽宽可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宽可调的槽轮包括转轴以及套入所述转轴的两个垫片,其中所述两个垫片可在所述转轴上移动以改变所述槽轮的槽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待粘接面具有端面以及位于所述端面两侧的侧面,所述粘接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并且槽宽递减的至少三个槽轮,其中 所述至少三个槽轮中的第一个槽轮的槽宽等于所述胶带的宽度,以引导所述胶带的移动; 所述至少三个槽轮中的最后ー个槽轮的槽宽等于所述端面的宽度,以压紧所述胶带与所述端面以及所述侧面的粘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组件还包括第一导向槽轮,其位于所述三个槽轮中最前端的槽轮之前,用于引导所述胶带粘接装置相对于所述待粘接面的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胶带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组件还包括第二导向槽轮,其位于所述三个槽轮中最后端的槽轮之后,用于引导所述胶带粘接装置相对于所述待粘接面的移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胶带粘接装置。该胶带粘接装置包括框架、胶带座、转轮组件以及粘接组件。胶带座、转轮组件以及粘接组件均设置在框架上。胶带座用于承载胶带盘。转轮组件包括第一转轮与第二转轮,其中,第一转轮用于缠绕由胶带盘引出的胶带,以响应于胶带的移动而转动;而第二转轮通过传动机构耦接到第一转轮,以在第一转轮的带动下转动。粘接组件用于引导由第一转轮缠绕后引出的胶带贴合待粘接面,并压紧胶带与待粘接面的粘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胶带粘接装置具有较高的胶带粘接质量与粘接效率。此外,当该胶带粘接装置被用于粘接具有离型纸的胶带时,离型纸能够自动地从胶带剥离,这进一步提高了胶带粘接效率。
文档编号B65H37/04GK202625471SQ20122027191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6日
发明者韩雪, 李锦波, 阴晓临 申请人:3M材料技术(合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