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箔封口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78567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铝箔封口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封口膜,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聚丙烯瓶的铝箔封口膜,属于塑料包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铝箔封口膜广泛应用于聚丙烯塑料瓶的瓶口封装。铝箔封口膜通常由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油墨、铝箔、聚乙烯薄膜或流延聚丙烯薄膜组成,其中,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为外层,作为封口膜的保护层,对封口膜中的油墨层起保护作用,聚乙烯薄膜或流延聚丙烯薄膜为内层,作为封口膜的热封层,起热封作用。铝箔封口膜制备时,通常在铝箔的一侧涂油墨,再将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涂覆在油·墨层上,铝箔的另一侧用粘结剂复合在聚乙烯薄膜或流延聚丙烯薄膜上,制备得到铝箔封口膜。现有技术中用于聚丙烯塑料瓶的铝箔封口膜,封口牢度极好,不容易揭开,人们在饮用带该封口膜的饮品时,通常需要靠插入吸管来吸食包装内的饮品。但是,有时吸管太软,会造成吸管无法插入盛有饮品的塑料瓶内,这时就需要用剪刀或刀片剪开封口,造成使用不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10165174A公开了一种热熔胶铝箔封口膜,热熔胶铝箔封口膜的结构包括保护层、阻隔层、基层和热封层,其中,保护层为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阻隔层为铝箔层,基层为聚乙烯(PE)膜层或流延聚丙烯(PP)膜层,热封层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热熔胶或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热熔胶。上述热熔胶铝箔封口膜具有便于封口且易于揭开的优点。但是,上述技术中所述的封口膜由于其热封层仅采用一层膜结构层,其耐蒸煮性能能差,耐蒸煮温度一般应低于121°C,如果高于121°C时,瓶口封口膜的热封层会融化,起不到封口作用,并且其密封强度也不均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易揭开的聚丙烯塑料瓶的封口膜耐蒸煮性能差,且封口强度也不均一,进而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满足易揭开和耐蒸煮性能好,且封口强度均一的铝箔封口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阻隔层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为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为是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复合膜层、中间膜层和混合聚乙烯膜层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和所述中间膜层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0011]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的厚度为12 μ m ;所述光油层的厚度为3 μ m ;所述阻隔层的厚度为50 μ m ;所述热封层的厚度为50 μ m。所述复合膜层的厚度为16 μ m、中间膜层的厚度为18 μ m和混合聚乙烯膜层的厚度为16 μ m。所述阻隔层为带有微孔的铝箔层。所述铝箔层的孔隙率为30 90%。所述铝箔层的孔隙率为50 60%。所述微孔孔径为O. Oflmm。在所述保护层与阻隔层之间还设置有印刷层。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I)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阻隔层和热封层,其中所述热封层为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复合膜层、中间膜层和混合聚乙烯膜层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采用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代替了现有技术中仅有一层膜结构的热封层,使得所述铝箔封口膜中的热封层对聚丙烯塑料瓶瓶口进行封口后,封口具有优异的耐蒸煮、易揭开和封口强度均一的性能,其耐蒸煮温度可以高达130°C,而需要揭开时只需用ION的力即可。(2)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进一步限定了保护层、阻隔层和热封层的厚度,各膜层的厚度主要影响层与层之间的粘结牢固度。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中所述保护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的厚度为12 μ m或光油层的厚度为3 μ m、所述阻隔层厚度为50 μ m、所述热封层的厚度为50 μ m时,制备得到的铝箔封口膜各层之间具有最佳的粘结牢固度,并且经长期使用后各层之间仍不会产生分层或层间剥离的现象。 (3)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进一步限定了组成热封层的各膜层的厚度,当选择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膜层的厚度为16μπκ中间膜层的厚度为18μπκ混合聚乙烯膜层的厚度为16 μ m时,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中的热封层具有最佳的耐蒸煮和易揭性能。经耐蒸煮和易揭性能测试显示,由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在121°C和130°C的条件下分别进行灭菌30分钟蒸煮后,无变色及分层情况,且在ION力的作用下即可方便地打开封口膜。(4)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进一步限定了所述阻隔层为带有微孔的铝箔层,铝箔层上设置有微孔,表层和热封层可以通过铝箔层上的微孔接触,这样可以增强表层、阻隔层和热封层之间的粘结强度,从而可以避免封口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分层现象。(5)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进一步限定了阻隔层上微孔的孔隙率为30、0%、微孔孔径为O. Of 1mm,这样可以保证阻隔层两侧的膜层通过微孔的接触面积,在该面积下各膜层之间即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又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效果;而当进一步优选阻隔层上微孔的孔隙率为50飞0%时,可以保证阻隔层两侧的膜层通过微孔具有最佳的接触面积,在该最佳接触面积下各膜层之间具有最佳的粘结性能,避免复合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分层现象。

图I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带有印刷层的铝箔封口膜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I.保护层;2.阻隔层;3.复合膜层;4.中间膜层;5.混合聚乙烯膜层;6.印刷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描述,但不局限于此。实施例I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阻隔层2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I为厚度为12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50 μ m的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5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16 μ m的复合膜层3、厚度为18 μ m的中间膜层4和厚度为16 μ m的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 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5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2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阻隔层2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I为厚度为6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30 μ m的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3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12 μ m的复合膜层3、厚度为16 μ m的中间膜层4和厚度为12 μ m的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5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3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阻隔层2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I为厚度为16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60 μ m的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7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20 μ m的复合膜层3、厚度为30 μ m的中间膜层4和厚度为20 μ m的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5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4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阻隔层2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I为厚度为12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50 μ m、孔隙率为30%、微孔孔径为Imm的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5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16 μ m的复合膜层3、厚度为18 μ m的中间膜层4和厚度为16 μ m的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5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5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阻隔层2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I为厚度为12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50 μ m、孔隙率为50%、微孔孔径为O. 7mm的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5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16 μ m的复合膜层3、厚度为18 μ m的中间膜层4和厚度为16 μ m的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5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6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阻隔层2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I为厚度为3 μ m的光油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50 μ m、孔隙率为60%、微孔孔径为O. 5mm的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5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16 μ m的复合膜层3、厚度为18 μ m的中间膜层4和厚度为16 μ m的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 膜层5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7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印刷层6、阻隔层2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I为厚度为12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50 μ m、孔隙率为70%、微孔孔径为O. 2mm的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5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16 μ m的复合膜层3、厚度为18 μ m的中间膜层4和厚度为16 μ m的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5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8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印刷层6、阻隔层2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I为厚度为3 μ m的光油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50 μ m、孔隙率为90%、微孔孔径为O. Olmm的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5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16 μ m的复合膜层3、厚度为18 μ m的中间膜层4和厚度为16 μ m的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5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9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印刷层6、阻隔层2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I为厚度为5 μ m的光油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60 μ m、孔隙率为90%、微孔孔径为O. Olmm的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7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20 μ m的复合膜层3、厚度为30 μ m的中间膜层4和厚度为20 μ m的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5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10—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印刷层6、阻隔层2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I为厚度为2 μ m的光油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30 μ m、孔隙率为90%、微孔孔径为O. Olmm的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3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12 μ m的复合膜层3、厚度为16 μ m的中间膜层4和厚度为12 μ m的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5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上述实施例广5中所述铝箔封口膜的制备方法如下(I)在所述阻隔层2的表面上涂覆胶黏剂,对其在60°C下进行烘干,使所述胶黏剂在所述阻隔层2上固化形成第一胶黏层;在65°C下,将保护层I与所述第一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在所述阻隔层2的另一面涂覆胶黏剂,对其在60°C下进行烘干,使所述胶黏剂在 所述阻隔层2的另一面上固化形成第二胶黏层;在65°C下,将热封层与所述第二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得到坯膜;(2)对步骤(I)中得到的坯膜在55°C下进行熟化,熟化时间为60h,得到铝箔封口膜。上述实施例6所述铝箔封口膜的制备方法如下(I)在所述阻隔层2的表面上涂覆光油,形成光油层;在所述阻隔层2的另一面上涂覆胶黏剂,自然冷却后形成第一胶黏层;在801条件下,将所述热封层与所述第一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得到坯膜;(2)对步骤(I)中得到的坯膜在60°C下进行熟化103h,得到铝箔封口膜。上述实施例7中所述铝箔封口膜的制备方法如下(I)在所述阻隔层2的表面上涂覆胶黏剂,对其在80°C下进行烘干,使所述胶黏剂在所述铝箔层上固化形成第一胶黏层;在所述保护层I与所述阻隔层2热压的一面进行印刷,形成印刷层;在651下,将所述印刷层与所述第一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在所述阻隔层2的另一面涂覆胶黏剂,对其在80°C下烘干,使所述胶黏剂在所述铝箔层的另一面上固化形成第二胶黏层;在65°C下,将热封层与所述第二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得到坯膜;(2)对步骤(I)中得到的坯膜在55°C下进行熟化,熟化时间为70h,得到铝箔封口膜。上述实施例8 10所述铝箔封口膜的制备方法如下(I)在所述阻隔层2的表面上进行印刷,形成印刷层6 ;然后再所述印刷层6上涂覆光油,形成光油层;在所述阻隔层2的另一面上涂覆胶黏剂,在90°C条件下烘干后形成第一胶黏层;在801条件下,将所述热封层与所述第一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得到坯膜;(2)对步骤(I)中得到的坯膜在60°C下进行熟化103h,得到铝箔封口膜。耐蒸煮性能评价例:对上述实施例f 10所述铝箔封口膜进行耐蒸煮性能的测试,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如下所述。耐蒸煮性能测试方法向聚丙烯塑料瓶中装入瓶容积五分之四的水,将铝箔复合膜和聚丙烯塑料瓶的瓶口在200°C的条件下热封;将封好的样品放入高温灭菌锅内,在121°C和130°C的条件下分别进行灭菌30分钟蒸煮;取出观察变色及分层情况。测试结果采用上述测试方法对实施例f 10中制备得到的所述铝箔封口膜进行耐蒸煮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铝箔封口膜在121°C和130°C的条件下灭菌30分钟蒸煮后,实施例广10中所述封口膜的颜色均无变化,且均无分层泄露现象。易揭性能评价例:对 上述实施例f 10所述铝箔封口膜进行易揭性能的测试,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如下所述。易揭性能测试方法将所述铝箔封口膜与聚丙烯塑料瓶在热封口机上,在200°C条件下热封,在XLM型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济南兰光)上测试封口的开启力。每一试样测3组,取其平均值作为该试样的开启力。热封强度测试方法将所述铝箔封口膜与聚丙烯塑料片材在200°C条件下热封,将热封后的铝箔封口膜和聚丙烯塑料片材裁成15mm宽的热封条,在XLM型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济南兰光)上进行热封强度测试。测3组,取其平均值。测试结果采用上述测试方法对实施例f 10中制备得到的所述铝箔封口膜进行耐蒸煮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实施例广10中所述封口膜的开启力为5 25N,15mm宽的热封条其热封强度为5 25N。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I )、阻隔层(2)和热封层; 所述保护层(I)为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 所述阻隔层(2)为铝箔层; 所述热封层为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复合膜层(3)、中间膜层(4)和混合聚乙烯膜层(5)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 其中,所述复合膜层(3 )和所述中间膜层(4)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的厚度为12 μ m ;所述光油层的厚度为3 μ m ;所述阻隔层(2)厚度为50 μ m ;所述热封层的厚度为50 μ 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层(3)的厚度为16μπκ中间膜层(4)的厚度为18 μ m和混合聚乙烯膜层(5)的厚度为16 μ 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2)为带有微孔的铝箔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箔层的孔隙率为3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箔层的孔隙率为50飞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孔径为O.Ori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护层(I)与阻隔层(2)之间还设置有印刷层(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铝箔封口膜,属于塑料包装技术领域。所述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阻隔层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是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是铝箔层,所述热封层为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复合膜层、中间膜层和混合聚乙烯膜层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和所述中间膜层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为聚丁烯、乙丙共聚物和高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本实用新型所述铝箔封口膜作为聚丙烯塑料瓶瓶口的封口膜,具有优异的耐蒸煮和易揭开性能,其耐蒸煮温度可以高达121℃,而需要揭开时只需用10N的力即可。
文档编号B65D53/08GK202784216SQ201220272819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1日
发明者张文锋, 曾文明, 孙国锦, 杨虎平 申请人:浙江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