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叉隔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59192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叉隔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叉隔板,该交叉隔板的本体至少设有一个通孔Ⅰ,所述本体上设有支撑部和分隔部,所述支撑部、分割部围绕通孔Ⅰ呈交替排列,所述分隔部包括分隔部Ⅰ和分隔部Ⅱ,所述分隔部Ⅰ和分隔部Ⅱ之间连接,所述分隔部Ⅰ一侧与支撑部连接,所述分隔部Ⅱ一侧与支撑部连接。该交叉隔板具有一体式结构,无需组装,可在弯折操作后从平板结构变成立体结构,因此,该交叉隔板具有运输方便、成形便捷的特点。交叉隔板成形后横竖排列的分隔部位受到处于不同平面的三个作用力的限制作用,明显提高了交叉隔板的整体坚固程度。
【专利说明】—种父叉隔板【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叉隔板,尤其涉及横竖交叉结构的隔板。
【背景技术】
[0002]牛奶制品尤其是以无菌枕又名为利乐枕的灌装形式的产品,在装入包装箱时需要通过加装内隔板来将各列层叠的产品分开。此内隔板通常产用瓦楞纸模切的方式生产而得,瓦楞纸被模切成长条状,再在上面等间距切割出一定深度的安装切口,如此,两条及两条以上的带有切口的瓦楞纸板就能通过在切口处相互嵌入而交叉连接在一起,由此形成交叉状的隔板。此类交叉隔板放在包装箱内后,每条瓦楞纸板末端可以相对以两条瓦楞纸板的连接部位为支点而做摆动,产生摆动的原因在于瓦楞纸末端受到外力,摆动动作导致瓦楞纸板在放置后变形。受此影响,交叉隔板在由瓦楞纸板末端形成的储物空间易受瓦楞纸变形而变形,失去分隔物品的作用。尤其是在自动化装箱操作中,如果存储物品的空间未到达设计要求,那么必定影响自动化装箱操作的质量。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交叉隔板的整体坚固程度低。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坚固程度高、易于成形的交叉隔板。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交叉隔板的本体至少设有一个通孔I,所述本体上设有支撑部和分隔部,所述支撑部、分割部围绕通孔I呈交替排列,所述分隔部包括分隔部I和分隔部II,所述分隔部I和分隔部II之间连接,所述分隔部I 一侧与支撑部连接,所述分隔部II一侧与支撑部连接。
[0005]交叉隔板为扁平的板状结构,支撑部与分隔部之间通过折痕线划界区分,支撑部与分隔部之间可以弯折。弯折后,具有立体形状,分隔部的一侧与其它分隔部的一侧相互支撑,分隔部的底部都与支撑部连接,这样分隔部在两个垂直的方向上受到限制,分隔部的支撑强度增加,使得分隔部的另一侧不易受到外力干扰而发生摆动。因此由分隔部形成的储物空间的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0006]由于该交叉隔板成形过程中只需要弯折成形操作,支撑部、分隔部同时向通孔所在空间收缩,支撑部向通孔的中心位置位移但仍然处于原有的平面内、分隔部弯折竖立而进入与支撑部垂直或者倾斜的平面内。该交叉隔板成形过程简单、操作便捷。
[0007]分隔部弯折后分隔部1、分隔部II重叠在一起,分隔部1、分隔部II都垂直或者倾斜于支撑部。支撑部在装箱过程中与包装箱底部接触,支撑部处于分隔部分隔而成的储物空间内,物品放置在包装箱内时支撑部受到物品挤压。在物品的重压下支撑部与包装箱之间的接触紧密程度增加,支撑部受到包装箱的限制。而分隔部与支撑部连接,故分隔部在一个方向上受到限制。成形后的交叉隔板的分隔部的一侧相互接触,紧挨在一起,形成相互支撑的作用关系,这样分隔部在与前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受到限制。为了能在交叉于前述的两个方向的方向上对分隔板进一步限制,使分隔板受到的限制作用形成立体状态,通孔I由分隔部的边缘限定形成。当分隔部弯折成“A”形,分隔部1、分隔部II倾斜于支撑部上,分隔部一侧相互接触后,任意个分隔部的分隔部I与相邻分隔部的分隔部II接触,两者边缘的边缘可以接触紧密。保持分隔部的一侧相互接触、紧挨在一起的状态,同时使分隔部1、分隔部II之间的位置关系从重叠调整为以交叉状态相互依靠,增强分隔部在交叉于前述的两个方向的方向上支撑强度。
[0008]交叉隔板通过模切工艺生产,为降低生产工艺的难度以及最大限度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分隔部I和分隔部II的外形大小相同。
[0009]分隔部I和分隔部II之间通过折痕线划界区分,分隔部弯折时两者在折痕线处仍旧连在一起。弯折的分隔部在折痕线处有恢复初始状态的趋势,并由此产生弹力,该弹力阻碍分隔部弯折,消除或减少弹力势必对分隔部顺利弯折起到帮助。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分隔部I和分隔部II之间设有通孔II。通孔II较少了分隔部I和分隔部II之间的连接面积,通过该方式有效减少分隔部弯折时产生的弹力。
[0010]分隔部I和分隔部II之间的折痕线为直线状,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通孔II呈直线状排列。
[0011]分隔部在折痕线处的宽度非常小,故生产圆形的通孔II需要直径小的切刀,由于直径小的切刀不易加工生产,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通孔II呈长条状态。相比与圆孔的通孔II,生产长条状的通孔II时所需的切刀容易得到。
[0012]弯折后的交叉隔板必须通过收缩方式将分隔部置于与支撑部垂直的位置,交叉隔板的分隔部在成形后呈横竖交叉状态,因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支撑部设有直角边,所述分隔部连接在支撑部的直角边上。这样可以确保分隔部弯折后,相邻分隔部之间呈横竖排列的状态。
[0013]弯折后的交叉隔板具有恢复原有状态的趋势,由此产生的弹力最终在交叉隔板的边缘处作用在包装箱内,为了能进一步有效利用该弹力,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本体呈矩形,所述支撑部呈矩形,位于本体一侧的支撑部上各设有一个包裹部,所述包裹部呈梯形,所述包裹部的斜边侧朝向分隔部中心线,所述分隔部1、分隔部II都呈梯形,所述包裹部的斜边处的底角、分隔部I的斜边处的底角、分隔部II的斜边处的底角都相等。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增加交叉隔板边缘与包装箱的接触面积,在上述弹力的作用下使包裹部外侧即与包装箱接触的该面与包装箱之间有较大的摩擦力,进而帮助交叉隔板更好的定位在包装箱内。同时,包裹部增加了包装箱储物空间处的包裹厚度,承受外力冲击的能力提高,因此具有增强保护产品的作用。
[0014]为进一步增强定位和保护作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本体另一侧的支撑部上各设有一个包裹部。
[0015]为进一步增强定位和保护作用,还可以在所述本体另一相对的两侧,各侧的支撑部处各设有一个包裹部。
[0016]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交叉隔板具有一体式结构,无需组装,可在弯折操作后从平板结构变成立体结构,因此,该交叉隔板具有运输方便、成形便捷的特点。交叉隔板成形后横竖排列的分隔部位受到处于不同平面的三个作用力的限制作用,明显提高了交叉隔板的整体坚固程度。【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1 ;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1I ;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1 ;
[0025]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1I ;
[0026]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三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三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1 ;
[0029]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三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1I ;
[0030]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四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0031]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0032]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四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1 ;
[0033]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四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1I ;
[0034]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五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0035]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五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0036]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七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0037]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七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0038]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叉隔板的第八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如图1、2、3、4所示,交叉隔板的本体为矩形,它采用瓦楞纸模切方式生产,再通过压痕操作在本体上形成各个功能块。本体中间设有一个通孔
I1,本体上设有支撑部2和分隔部,分隔部包括分隔部I 3和分隔部II 4。支撑部2、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在本体上通过折痕线划界区分,本体上总共设有四个支撑部2和四个分隔部,支撑部2、分割部围绕通孔I I呈交替排列。
[0040]本体一侧以及与该侧相对的一侧的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的外形和尺寸大小都相同,都为直角梯形,两者之间对称分布且两者之间设有长条状的通孔II 5,通孔II 5沿两者之间的折痕线分布,其长度小于折痕线的长度。在分隔部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块支撑部2,即分隔部I 3的一侧以及分隔部II 4的一侧都连接有一块支撑部2。该支撑部2为矩形结构,其长度与分隔部I 3或分隔部II 4的上底边的长度相同。在垂直本体该边侧的任意一侧的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的外形和尺寸大小都相同,都为直角梯形,两者之间对称分布且两者之间设有长条状的通孔II 5,通孔II 5沿两者之间的折痕线分布,其长度小于折痕线的长度。在分隔部的两侧分别连接上述位于两侧的同一端的支撑部2,支撑部2的宽度与该侧的分隔部I 3或分隔部II 4的上底边的长度相同。本体上的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的形状都相同且高度也相同,它们的位于斜边处的底角大小都相同。分隔部整体为矩形向一侧凸出的结构,本体上的四个分隔部都向内凸出,使得通孔I由分隔部的边缘限定形成。
[0041]成形时,支撑部2和分隔部各自沿着折痕线弯折。支撑部2与分隔部之间的弯折方向与分隔部I 3与分隔部II 4之间的弯折方向相反。弯折成形后,分隔部横竖交叉分布。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都与支撑部2处于倾斜的位置关系,分隔部I 3与分隔部II 4之间弯折形成尖状的“A”形结构,通孔II 5部分弯折后形成缺口结构。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只在折痕线所在部位相互连接在一起,隔部I与分隔部II 4之间连接部位即折痕线部位的面积受到通孔II 5影响而减少,故在弯折时,分隔部I 3与分隔部II 4之间克服的阻力要小于分隔部与支撑部2之间克服的阻力。分隔部I 3与分隔部II 4之间在通孔II 5的作用下易于弯折。
[0042]相邻的两个分隔部中,一个分隔部的分隔部I 3与另一个分隔部的分隔部II 4在斜边处紧密接触,因此,弯折后分隔部位于通孔I I的该侧处于相互接触的连接关系,由此四个弯折的分隔部之间相互支撑。分隔部I 3与分隔部II 4之间的夹角大小与分隔部I 3或分隔部II 4的底角大小成反比关系,即底角越大时夹角小、底角越小时夹角大。
[0043]弯折成形的交叉隔板,分隔部凸处在支撑部2的一侧。分隔部底部与支撑部2连接,受到支撑部2的限制作用。分隔部在一侧相互贴合,形成支撑结构,故四个分隔部之间可以形成限制作用。分隔部呈“A”形的弯折状,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之间交叉状态相互依靠,因而分隔部自身的支撑强度大大增加。
[0044]使用时,从板状结构弯折成为立体结构的交叉隔板置于包装箱内,分隔部将包装箱内的空间分割成四个横竖排列的储物空间。支撑部2与包装箱底部接触,分隔部的外侧与包装箱的竖直内壁接触。交叉隔板的本体为瓦楞纸材质,弯折后它有向板状状态恢复的趋势,该趋势产生的弹力通过支撑部2的边缘以及分隔部的一侧传递给包装箱,由此,在交叉隔板和包装箱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至于交叉隔板被限定在包装箱内。这样交叉隔板的立体形状得以稳定的保持。分隔部底部在一方向上受到支撑部2限制,四个分隔部之间在另一方向上相互限制,各个分隔部自身的“A”形结构的作用下在第三个方向上约束自己并提高支撑强度,交叉隔板成形后横竖排列的每个分隔部位都受到处于不同平面的三个作用力的限制作用,明显提高了交叉隔板的整体坚固程度。交叉隔板成形后形状保持稳定,不易受到干扰而发生变形。当物品放置在支撑部2上,促使支撑部2与包装箱之间的连接关系更为紧密,交叉隔板的坚固程度进一步提升。
[0045]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如图5、6、7、8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体的一侧设有两个包裹部6,包裹部6作为本体的一部分,同样采用模切工艺和压痕操作而得。该包裹部6呈直角梯形,其斜边处的底角与分隔部I 3的斜边处的底角或者与分隔部II 4的斜边处的底角相等,其高度与分隔部I 3的高度或者与分隔部II 4的高度相等。包裹部6分别与该侧的两个支撑部2连接,包裹部6与支撑部2之间通过折痕线划界区分,包裹部6的斜边侧朝向分隔部中心线即该侧的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之间的折痕线。
[0046]弯折成形过程与实施例1中的弯折成形过程相同,包裹部6与支撑部2之间的弯折方向与分隔部与支撑部2之间的弯折方向相同。成形后,包裹部6能垂直于支撑部2,且与分隔部一起凸出在支撑部2的一侧。包裹部6的斜边紧密贴合在弯折成“A”形的分隔部的表面,使得该侧的分隔部两端都受到限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增加交叉隔板边缘与包装箱的接触面积,在弹力的作用下使包裹部6外侧即与包装箱接触的该面与包装箱之间有较大的摩擦力,进而帮助交叉隔板更好的定位在包装箱内。同时,包裹部6增加了包装箱储物空间处的包裹厚度,承受外力冲击的能力提高,因此具有增强保护产品的作用。
[0047]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如图9、10、11、12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二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体相对的两侧各设有两个包裹部6,弯折成形后就有两个处于同一延伸方向的分隔部的外侧都能得到加固。
[0048]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如图13、14、15、16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三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体另一相对的两侧也各设置有两个包裹部6,这样在成形的交叉隔板的四周都设有包裹部6,使得交叉隔板整体得到加固,由包裹部6带来的定位和加固作用更加明显。
[0049]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如图17、18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体上设有呈矩阵分布的通孔I I。所有支撑部2都为大小形状相同的矩形结构;分隔部处,除边侧之外的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都呈大小形状相同的等腰梯形,在边侧处的分隔部I 3和分隔部II 4都呈大小形状相同的直角梯形,这两处的分隔部I 3在斜边处的底角以及分隔部II 4在斜边处的底角都相等。本体中间的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同样对称分布,它们之间同样设有长条状通孔II 5;本体中间的支撑部2的四周都连接有分隔部。弯折成形后分隔部形成横竖交叉的网格状结构,可将包装箱内的空间分割为多个储物空间。
[0050]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五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位于本体边侧的支撑部上都设有包裹部,包裹部作为本体的一部分,同样采用模切工艺和压痕操作而得,包裹部与支撑部之间通过折痕线划界区分。位于本体边角处的包裹部呈直角梯形,除边角之外的包裹部呈等腰梯形,两种形状的包裹部的高度相同、斜边处的底角相同。该包裹部的斜边处的底角与任意分隔部I的斜边处的底角或者与任意分隔部II的斜边处的底角相等,其高度与任意分隔部I的高度或者与任意分隔部II的高度相等,其上底边的长度与支撑部的长度相同。位于同一侧的相邻包裹部的斜边侧朝向分隔部中心线即该侧的同一分隔部上的分隔部1、分隔部II之间的折痕线。
[0051]弯折成形过程与实施例1中的弯折成形过程相同,包裹部与支撑部之间的弯折方向与分隔部与支撑部之间的弯折方向相同。成形后,包裹部能垂直于支撑部,且与分隔部一起凸出在支撑部的一侧。包裹部的斜边紧密贴合在弯折成“A”形的分隔部的表面,使得该侧的分隔部两端都受到限制。
[0052]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例,如图19、20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撑部2为直角三角形。弯折成形后放置在包装箱内能分隔形成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的储物空间。
[0053]本实用新型第八种实施例,如图21所示,该实施例与第七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撑部2上都设有包裹部6,包裹部6作为本体的一部分,同样采用模切工艺和压痕操作而得,包裹部6与支撑部2之间通过折痕线划界区分。该包裹部6呈等腰梯形,其高度与分隔部I 3的高度或者与分隔部II 4的高度相同,其斜边处的底角与分隔部I 3的底角或者与分隔部II 4的底角相同,其上底边的长度与支撑部2的斜边长度相同。弯折成形过程与实施例1中的弯折成形过程相同,包裹部6与支撑部2之间的弯折方向与分隔部与支撑部2之间的弯折方向相同。成形后,包裹部6能垂直于支撑部2,且与分隔部一起凸出在支撑部2的一侧。包裹部6的斜边紧密贴合在弯折成“A”形的分隔部的表面,使得该侧的分隔部两端都受到限制。
[0054]上述各实施例中通孔II 5还可以采用圆孔或者长度较短的腰圆形孔的结构,保证通孔II 5呈直线状排列即可起到降低弹力的作用。若需要保持分隔部支撑强度的,则可以通孔II设置成细缝,通过切刀在先前的折痕线处切割出一道狭长的细缝。
【权利要求】
1.一种交叉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隔板的本体至少设有一个通孔I (1),所述本体上设有支撑部(2)和分隔部,所述支撑部(2)、分割部围绕通孔I (I)呈交替排列,所述分隔部包括分隔部I (3)和分隔部II (4),所述分隔部I (3)和分隔部II (4)之间连接,所述分隔部I (3) —侧与支撑部(2)连接,所述分隔部II (4) 一侧与支撑部(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交叉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I(3)和分隔部II (4)的外形大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交叉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I(3)和分隔部II (4)之间设有通孔II (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交叉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II(5)呈直线状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交叉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II(5)呈长条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交叉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设有直角边,所述分隔部连接在支撑部(2)的直角边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交叉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呈矩形,所述支撑部(2)呈矩形,位于本体一侧的支撑部(2)上各设有一个包裹部(6),所述包裹部(6)呈梯形,所述包裹部(6)的斜边侧朝向分隔部中心线,所述分隔部I (3)、分隔部II (4)都呈梯形,所述包裹部(6)的斜边处的底角、分隔部I (3)的斜边处的底角、分隔部II⑷的斜边处的底角都相坐寸o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交叉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另一侧的支撑部(2)上各设有一个包裹部(6)。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交叉隔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另一相对的两侧,各侧的支撑部(2)处各设有一个包裹部(6)。
【文档编号】B65D25/04GK203486255SQ201320338592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9日
【发明者】史正, 姚辉 申请人: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