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曲矫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矫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8138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卷曲矫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矫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卷曲矫正装置包括第1辊、第2辊、支承单元。支承单元具备第1输送路和第2输送路。第1辊绕第1旋转轴进行旋转,能够弹性变形。第2辊绕所述第2旋转轴进行旋转,通过被按压至所述第1辊来使所述第1辊弹性变形,在与所述第1辊之间形成弯曲的夹缝部。支承单元能够绕第3旋转轴进行旋转,将第1辊和第2辊支承成能够旋转。通过将支承单元配置于绕第3旋转轴的第1位置,第1输送路与薄片体输送路连通。通过将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绕第3旋转轴的第2位置,第2输送路与薄片体输送路连通。
【专利说明】卷曲矫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矫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矫正薄片体的卷曲的卷曲矫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矫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对用于矫正薄片体的卷曲的卷曲矫正装置而言,已知能使卷曲矫正装置上下反转的技术,以便既能应对薄片体的前端部向上方翘曲的上卷曲又能应对薄片体的前端部向下方翘曲的下卷曲。
[0003]在所述卷曲矫正装置中,在硬质辊与弹性辊之间的夹缝部处矫正薄片体的卷曲。硬质辊和弹性辊支承于能够旋转的旋转单元上。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当未卷曲的薄片体被送入夹缝部时,反而对该薄片体赋予卷曲。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在未发生卷曲的薄片体被送入时对该薄片体赋予卷曲的卷曲矫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卷曲矫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0005]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卷曲矫正装置被设置于具备输送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路的装置主体,具备第I辊、第2辊和支承单元。第I辊具备第I旋转轴,绕该第I旋转轴进行旋转,能够弹性变形。第2辊具备与所述第I旋转轴平行的第2旋转轴,绕该第2旋转轴进行旋转,通过被按压至所述第I辊来使所述第I辊弹性变形,在与所述第I辊之间形成弯曲的夹缝部。支承单元对所述第I旋转轴和所述第2旋转轴加以轴支承,从而将所述第I辊和所述第2辊支承成能够旋转,且具备与所述第I旋转轴平行地配置的第3旋转轴,能够绕该第3旋转轴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装置主体。并且,所述支承单元在内部具有作为所述薄片体输送路的一部分的多个内部输送路。所述内部输送路具备:包含所述夹缝部的第I输送路;以及与所述第I输送路交叉且不包含所述夹缝部的第2输送路。所述第I输送路,通过让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绕所述第3旋转轴的第I位置而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连通。第2输送路,通过让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绕所述第3旋转轴的第2位置而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连通。
[0006]另外,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的卷曲矫正装置、装置主体和图像形成部。装置主体具备卷曲矫正装置。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0007]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在未发生卷曲的薄片体被送入时,能够抑制对该薄片体赋予卷曲。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09]图2是用于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曲矫正装置的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0010]图3是用于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曲矫正装置的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0011]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矫正单元的立体图。
[0012]图5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矫正单元的旋转驱动有关的电气框图。
[0013]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矫正单元配置于第I位置的状态下的卷曲矫正装置的剖视图。
[0014]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矫正单元配置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的卷曲矫正装置的剖视图。
[0015]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矫正单元配置于第3位置的状态下的卷曲矫正装置的剖视图。
[0016]图9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曲矫正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在此,示出具备打印机功能和复印功能的数码复合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I的例子,但是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
[0018]〈图像形成装置的说明〉
[0019]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大致具有直方体形状的框体结构的装置主体10以及配置于装置主体10上的自动原稿供给装置20。在装置主体10的内部收容有:以光学方式读取要复印的原稿图像的读取单元25 ;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部30 ;使所述调色剂像定影于薄片体的定影部60 ;储存要向图像形成部30输送的固定规格薄片体的供纸部40 ;将固定规格薄片体从供纸部40或手动供纸部46经由图像形成部30和定影部60输送至薄片体排出口 1E的输送路径50 ;以及内部具有构成该输送路径50的一部分的薄片体输送路的输送单元55 (中继输送单元)。
[0020]自动原稿供给装置(ADF)20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装置主体10的上面,向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自动供给要复印的原稿薄片体。
[0021]读取单元25以光学方式读取从ADF20自动供给的原稿薄片体、或手动放置的原稿薄片体的图像。
[0022]图像形成部30进行生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并将其转印于薄片体上的处理,包括:图像形成单元32,其包括串联配置的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Bk)的各调色剂像的四个单元32¥、3211、32(:、3281^ ;在该图像形成单元32的上方邻接配置的中间转印单元33 ;以及配置于中间转印单元33的上方的调色剂补给部34。
[0023]各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32Bk包括感光鼓321、配置于该感光鼓321的周围的带电器322、曝光器323、显影装置324、一次转印辊325以及清洁装置326。
[0024]感光鼓321绕其轴进行旋转,在其周面形成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像。带电器322使感光鼓32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器323向感光鼓321的周面照射基于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光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24为了使形成在感光鼓32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向感光鼓321的周面提供调色剂。一次转印辊325将感光鼓321上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primary transcript)于中间转印带331上。清洁装置326具有清洁棍等,清扫转印调色剂像后的感光鼓321的周面。
[0025]中间转印单元33具备中间转印带331、驱动辊332以及从动辊333。中间转印带331是架设于驱动辊332和从动辊333的环形带,从多个感光鼓321对该中间转印带331的外周面的同一部位重叠地转印(一次转印,primary transcript)调色剂像。与驱动辊332的周面相对地配置有二次转印辊35 (转印部)。在驱动辊332与二次转印辊35之间的二次转印夹缝部处,重叠涂敷于中间转印带331的全色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薄片体上。
[0026]调色剂补给部34包括黄色用调色剂容器34Y、品红色用调色剂容器34M、青色用调色剂容器34C以及黑色用调色剂容器34Bk,分别储存各颜色的调色剂。通过图中省略的提供路径向与各颜色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32Y、32M、32C、32Bk的显影装置324提供各颜色的调色剂。
[0027]供纸部40具备两层的第I供纸盒40A和第2供纸盒40B,收容要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中固定规格的薄片体P。这些供纸盒能够从装置主体10的前侧向前面抽出。第I供纸盒40A具备薄片体收容部41,用于收纳固定规格薄片体P层叠而成的薄片体摞。通过搓辊43和供纸辊44的驱动,供纸盒40A内的薄片体摞的最上层的薄片体P被逐张抽出并送入输送路径50的上游端。此外,第2供纸盒40B也具备与第I供纸盒40A同样的结构。
[0028]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IOR配置有手动供纸盘46。在手动供纸盘46的附近配置有供纸辊461。手动供纸盘46通过其下端部开闭自如地安装于装置主体10。
[0029]输送路径50包括:将薄片体P从供纸部40经由图像形成部30输送至定影部60的出口的主输送路50A ;在对薄片体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将单面打印后的薄片体返回到图像形成部30的反转输送路50B ;使薄片体从主输送路50A的下游端朝向反转输送路50B的上游端的转回输送路50C ;以及将薄片体从主输送路50A的下游端沿水平方向输送至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IOL的薄片体排出口 IOE的水平输送路50D(薄片体输送路)。该水平输送路50D的大部分由设置于输送单元55的内部的薄片体输送路构成。
[0030]在主输送路50A的比二次转印夹缝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处配置有校准辊对51。薄片体在停止状态的校准辊对51处暂时停止,接受偏离矫正。之后,在图像转印的规定时机,校准辊对51通过驱动部(图中省略)旋转驱动,从而薄片体被送出至二次转印夹缝部。
[0031]在输送路径50的最下游端配置有排纸辊53。排纸辊53通过薄片体排出口 IOE将薄片体送入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IOL的后述的后处理装置中。此外,在未安装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薄片体排出口 IOE的下方设置后述的薄片体排出盘10TR(图2)。
[0032]输送单元55是将从定影部60送出的薄片体输送至薄片体排出口 IOE的单元。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定影部60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IOR侧,薄片体排出口 IOE配置于与右侧面IOR相对的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IOL侧。因而,输送单元55将薄片体从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IOR向左侧面IOL沿水平方向输送。输送单元55可安装于装置主体10,构成所述装置主体的一部分。
[0033]图像形成装置I还具备图中未示出的后处理装置。如上所述,后处理装置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左侧面10L。后处理装置从薄片体排出口 IOE接收薄片体,在对该薄片体实施规定的后处理之后堆放该薄片体。对所述薄片体的后处理包括钉书处理、小册子装订处理等。
[0034]定影部60是实施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薄片体上的定影处理的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包括加热辊61、定影辊62、加压辊63、定影带64以及感应加热单元65。加压辊63压接于定影辊62而形成定影夹缝部。通过使薄片体经过定影夹缝部,转印于薄片体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该薄片体上。
[0035]图像形成装置I还具备卷曲矫正装置7。图2和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I内的卷曲矫正装置7的配置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其中,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I中的中间转印单元33、定影部60、卷曲矫正装置7、输送单元55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卷曲矫正装置7具备矫正薄片体的卷曲(去卷曲)的功能。卷曲矫正装置7在输送单元55的内部配置于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在定影部60中接受了定影处理的薄片体通过配置于定影部60的下游侧的排出辊对50R(排纸部)被输送至输送单元55。卷曲矫正装置7在矫正从排出辊对50R传送的薄片体的卷曲之后,向配置于输送单元55内的下游辊对55R输送所述薄片体。下游辊对55R配置于比卷曲矫正装置7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水平输送路50D中。下游辊对55R具有第I下游辊55R1和第2下游辊55R2。从卷曲矫正装置7输送的薄片体一边被夹持于第I下游辊55R1与第2下游辊55R2之间,一边向薄片体排出口 IOE被输送。之后,薄片体P被排出至安装于薄片体排出口 IOE的左方的薄片体排出盘IOTR或上述的后处理装置。
[0036]在定影部60中对薄片体实施定影处理时,由定影辊62加热薄片体。另外,加压辊63将薄片体按压到定影辊62。此时,调色剂像定影于薄片体的定影辊62侧的面上。由于调色剂像因热收缩,有时所述薄片体以面向定影辊62的一侧(第I面)为内周侧、面向加压辊63的一侧(第2面)为外周侧的方式发生卷曲(弯曲)。在薄片体发生了卷曲的情况下,排出至薄片体排出盘IOTR或所述后处理装置上的薄片体的收容性变差。通过由卷曲矫正装置7矫正该卷曲,能稳定地维持所述薄片体的收容性。
[0037]接着,参照图4至图8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曲矫正装置7。如图2所示,卷曲矫正装置7界定水平输送路50D的一部分(薄片体输送路)。在卷曲矫正装置7的内部,水平输送路50D配置于后述的下壳73与上壳74之间。卷曲矫正装置7具备矫正单元70(支承单元)、弹性辊701(第I辊)、硬质辊702(第2辊)、下壳73以及上壳74。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矫正单元70的立体图。图5是统合控制矫正单元70的控制部800的电气框图。图6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曲矫正装置7中矫正单元70配置于第I位置的状态下的剖视图。同样地,图7是矫正单元70配置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的卷曲矫正装置7的剖视图,图8是矫正单元70配置于第3位置的状态下的剖视图。
[0038]矫正单元70是卷曲矫正装置7的主体部分。矫正单元70在输送单元55的前侧和后侧安装于作为装置主体10的一部分的图中未示出的框架。其中,该框架相当于后述的下壳73和上壳74的一部分。薄片体以经过矫正单元70的内部的方式在水平输送路50D中向左方被输送。
[0039]矫正单元70在内部具有作为水平输送路50D的一部分的多个内部输送路。多个内部输送路具备:包含后述的夹缝部N的第I输送路SPl和第3输送路SP3 ;以及不包含夹缝部N的第3输送路SP3。
[0040]矫正单元70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体形状。矫正单元70具备外周部70A。另外,矫正单元70具备单元轴700(第3旋转轴)。单元轴700为矫正单元70旋转时的旋转轴。单元轴700是在矫正单元70的两侧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轴部。在一对单元轴700之间形成有矫正单元70的旋转中心CT (参照图6)。此外,单元轴700与后述的弹性辊轴701A及硬质辊轴702A平行地配置。矫正单元70还具备后凸缘部703、前凸缘部704、第I导向部711、第2导向部712、第3导向部713以及第4导向部714。
[0041]弹性辊701绕弹性辊轴701A(图4)(第I旋转轴)进行旋转,能够弹性变形。弹性辊轴701A为弹性辊701旋转时的旋转轴。弹性辊轴701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后述的后凸缘部703和前凸缘部704。弹性辊701是绕弹性辊轴701A配置的辊构件。弹性辊701在弹性辊轴701A的轴向(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辊701由橡胶构件构成。
[0042]硬质辊702绕与弹性辊轴701A平行的硬质辊轴702A (图4)(第2旋转轴)进行旋转。硬质辊轴702A为硬质辊702旋转时的旋转轴。硬质辊轴702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后述的后凸缘部703和前凸缘部704。硬质辊702由金属辊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硬质辊702由不锈钢材料构成。硬质辊702通过被按压至弹性辊701,使弹性辊701弹性变形。由此,在弹性辊701与硬质辊702之间形成让薄片体经过的夹缝部N (参照图6)。该夹缝部N作为矫正薄片体P的卷曲的卷曲矫正部发挥功能。由于弹性辊701发生弹性变形,夹缝部N成为沿着硬质辊702的周面弯曲的形状。
[0043]关于矫正单元70换句话说,矫正单元70对弹性辊轴70IA和硬质辊轴702A加以轴支承,从而将弹性辊701和硬质辊702支承成能够绕轴旋转。另外,矫正单元70具备与弹性辊轴701A平行地配置的单元轴700,能够绕单元轴700旋转地支承于下壳73和上壳74。
[0044]后凸缘部703是与单元轴700正交地配置于矫正单元70的后侧端部的侧壁部。后凸缘部703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两张壁部。详细地说,后凸缘部703具备第I后凸缘703A和第2后凸缘703B。第I后凸缘703A是后凸缘部703中配置于轴向外侧的壁部。第2后凸缘703B是后凸缘部703中配置于轴向内侧的壁部。此外,如图4所示,第I后凸缘703A具备周向的一部分局部地被切成扇形的形状。第I后凸缘703A与第2后凸缘703B通过在周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连结棒(图中未示出)相连接。另外,在第I后凸缘703A的外周部配置有由多个轮齿构成的外周齿轮部703G。外周齿轮部703G经由图中未示出的传递齿轮连结于后述的旋转马达721,从而使矫正单元70进行旋转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外周齿轮部703G。
[0045]前凸缘部704是与单元轴700正交地配置在矫正单元70的前侧端部的侧壁部。前凸缘部704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两张壁部。详细地说,前凸缘部704具备第I前凸缘704A和第2前凸缘704B。第I前凸缘704A是前凸缘部704中配置于轴向外侧的壁部。第2前凸缘704B是前凸缘部704中配置于轴向内侧的壁部。第I前凸缘704A与第2前凸缘704B通过在周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连结棒(图中未示出)相连接。
[0046]第I导向部711是在第2后凸缘703B与第2前凸缘704B之间延伸设置的一对板状构件(图6)。详细地说,第I导向部711具备第11导向件71IA和第12导向件711B。第I导向部711具备将在水平输送路50D中输送的薄片体引导到夹缝部N的功能。另外,第I导向部711具备将从夹缝部N送出的薄片体向矫正单元70的外部引导的功能。第I导向部711从矫正单元70的外周部70A(图4)向矫正单元70的旋转中心CT延伸设置。如图6所示,在第11导向件711A与第12导向件711B之间形成有输送薄片体的第11输送路7A。
[0047]第2导向部712隔着矫正单元70的旋转中心CT配置于第I导向部711的相反侧。第2导向部712是在第2后凸缘703B与第2前凸缘704B之间延伸设置的一对板状构件。详细地说,第2导向部712具备第21导向件712A和第22导向件712B。如图6所示,沿着第21导向件712A配置有上述的硬质辊702。另外,沿着第22导向件712B配置有上述的弹性辊701。换言之,第2导向部712夹着夹缝部N从矫正单元70的外周部70A向矫正单元70的旋转中心CT延伸设置。如图6所示,在第21导向件712A与第22导向件712B之间形成有输送薄片体的第12输送路7B。此外,在图4中,省略示出第2导向部712。
[0048]第3导向部713是在第2后凸缘703B与第2前凸缘704B之间延伸设置的一对板状构件。如图6所示,第3导向部713与第I导向部711及第2导向部712正交地配置在第I导向部711与第2导向部712之间。换言之,第3导向部713在矫正单元70的周向上与第I导向部711及第2导向部712隔着90度的间隔而配置。第3导向部713具备第31导向件713A和第32导向件713B。第3导向部713从矫正单元70的外周部70A向矫正单元70的旋转中心CT延伸设置。如图7所示,在第31导向件713A与第32导向件713B之间形成有输送薄片体的第21输送路7C。
[0049]第4导向部714是在第2后凸缘703B与第2前凸缘704B之间延伸设置的一对板状构件。如图6所示,第4导向部714也与第I导向部711及第2导向部712正交地配置在第I导向部711与第2导向部712之间。换言之,第4导向部714在矫正单元70的周向上与第I导向部711及第2导向部712隔着90度的间隔而配置。另外,第4导向部714在矫正单元70的径向上配置在与第3导向部713相反的一侧。第4导向部714具备第41导向件714A和第42导向件714B。第4导向部714从矫正单元70的外周部70A向矫正单元70的旋转中心CT延伸设置。如图7所示,在第41导向件714A与第42导向件714B之间形成有输送薄片体的第22输送路7D。
[0050]第11输送路7A与第12输送路7B隔着矫正单元70的旋转中心CT在矫正单元70的径向上相互连通。另外,第21输送路7C与第22输送路7D也隔着矫正单元70的旋转中心CT在矫正单元70的径向上相互连通。
[0051]矫正单元70还具备输入齿轮707、中继齿轮708以及传递齿轮709 (图4)。
[0052]输入齿轮707是配置于第I后凸缘703A的轴向外侧的单元轴700上的齿轮。输入齿轮707相对于单元轴700能够旋转。输入齿轮707经由图中未示出的齿轮与后述的驱动马达722连结。
[0053]中继齿轮708是与第I后凸缘703A的上述的切口部对应地配置的齿轮部。中继齿轮708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2后凸缘703B。中继齿轮708具备第I中继齿轮部708A和第2中继齿轮部708B。第I中继齿轮部708A和第2中继齿轮部708B是在轴向上邻接配置的齿轮部分。第I中继齿轮部708A与输入齿轮707卡合。第2中继齿轮部708B与后述的传递齿轮709卡合。中继齿轮708从输入齿轮707接收旋转驱动力,并向传递齿轮709传递该旋转驱动力。
[0054]传递齿轮709是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I后凸缘703A与第2后凸缘703B之间的齿轮。传递齿轮709借助图中未示出的齿轮构件使硬质辊轴702A旋转。当从中继齿轮708向传递齿轮709传递了旋转驱动力时,硬质辊702借助所述齿轮构件旋转。随着硬质辊702的旋转,弹性辊701与硬质辊702从动地旋转。
[0055]卷曲矫正装置7还具备旋转马达721 (驱动部)和驱动马达722。
[0056]旋转马达721 (图4)配置于矫正单元70的后侧。旋转马达721是产生使矫正单元70绕单元轴700旋转的旋转驱动力的马达。旋转马达721经由图中未示出的传递齿轮部与后凸缘部703的外周齿轮部703G连结。
[0057]驱动马达722配置于矫正单元70的后侧。驱动马达722是产生使矫正单元70内的硬质辊702绕硬质辊轴702A旋转的旋转驱动力的马达。驱动马达722通过与矫正单元70的输入齿轮707卡合,向输入齿轮707传递驱动马达722的旋转驱动力。该旋转驱动力从输入齿轮707经由中继齿轮708、传递齿轮709以及所述齿轮构件传递到硬质辊轴702A。由此,硬质辊702通过驱动马达722的旋转驱动旋转。此外,输入齿轮707与矫正单元70的单元轴700配置于同轴上。因此,即使矫正单元70旋转,输入齿轮707与驱动马达722的卡合位置也不会变化,旋转驱动力稳定地向输入齿轮707输入。
[0058]参照图6,卷曲矫正装置7还具备下壳73 (框体)和上壳74 (框体)。下壳73和上壳74是收容矫正单元70的壳构件。下壳73和上壳74作为将矫正单元70支承成能够旋转的框体发挥功能。另外,如图3所示,下壳73和上壳74分别界定输送单元55的右方部分(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
[0059]下壳73配置于矫正单元70的下方。下壳73具备下送入部731、下支承部732以及下送出部733。
[0060]下送入部731配置于水平输送路50D的下方、且矫正单元70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将薄片体P向矫正单元70引导。下支承部732配置于比下送入部731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矫正单元70的下方。下支承部732界定矫正单元70进行旋转的空间的下方。下送出部733配置于比下支承部732及矫正单元70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下送出部733将从矫正单元70的夹缝部N送出的薄片体P向下游辊对55R引导。
[0061]上壳74配置于矫正单元70的上方。上壳74具备上送入部741、上支承部742以及上送出部743。
[0062]上送入部741配置于水平输送路50D的上方、且矫正单元70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将薄片体P向矫正单元70引导。上支承部742配置于比上送入部741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矫正单元70的上方。上支承部742界定矫正单元70进行旋转的空间的上方。上送出部743配置于比上支承部742及矫正单元70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上送出部743将从矫正单元70的夹缝部N送出的薄片体P向下游辊对55R引导。
[0063]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曲矫正装置7的卷曲矫正动作。控制部800统合控制卷曲矫正装置7,与作为控制信号的收发对象的所述旋转马达721、驱动马达722电连接,除此以外,还与作为控制信号的收发对象的探测传感器76、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 (检测部)电连接。
[0064]探测传感器76(图4)配置于矫正单元70的后方。探测传感器76是检测配置于矫正单元70的图中未示出的检测片的传感器。探测传感器76具备图中未示出的发光部和受光部。从发光部向受光部照射检测光。通过该检测光被所述检测片遮挡,探测传感器76检测出所述检测片。矫正单元70每旋转一圈,探测传感器76与矫正单元70的周上的规定位置相对应地检测出所述检测片。根据该检测时机,后述的计数部820对旋转马达721的阶跃信号进行计数。然后,后述的驱动控制部810根据该计数结果调整旋转马达721的旋转角度。由此,控制矫正单元70的旋转角度(旋转位置)。
[0065]参照图2,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配置于比定影部60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侦U、且比矫正单元70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检测与薄片体的卷曲量相应的特性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是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测距传感器。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配置成与被输送的薄片体的薄片体面相正交。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是基于三角测量方式,将图中未示出的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发光元件使用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的光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投光透镜而被聚光,并照射到薄片体P。然后,被薄片体P扩散反射的光线的一部分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受光透镜在受光元件上聚成光点。据此,检测从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到对象物的距离。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对于薄片体的输送方向上的前端部、中央部、后端部测定至薄片体面的距离(薄片体面的位置)。通过预先固定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的安装位置,根据所述多个距离检测薄片体的卷曲量和卷曲方向。
[0066]控制部800由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控制程序的ROM (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用作 CPU 的作业区域的 RAM (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通过由CPU执行所述控制程序,以在功能上具有驱动控制部810 (驱动控制部)、计数部820、存储部830的方式工作。
[0067]驱动控制部810通过控制旋转马达721和驱动马达722,来控制矫正单元70的旋转和硬质辊702的旋转。详细地说,驱动控制部810根据在水平输送路50D中输送的薄片体的薄片体信息,使矫正单元70在后述的第I位置、第2位置与第3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薄片体的薄片体信息既可以是由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检测出的信息,也可以是从图像形成装置I的图中未示出的输入部输入的薄片体信息(薄片体种类、薄片体厚度等特性)。
[0068]计数部820以由探测传感器76检测上述检测片的时机为基准,对旋转马达721的用于旋转的脉冲阶跃信号进行计数。驱动控制部810根据计数部820的计数结果控制旋转马达721的旋转。由此,控制矫正单元70的旋转角度(旋转位置)。
[0069]存储部830预先存储用于根据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检测出的特性值(距离)来计算薄片体P的卷曲量的表。驱动控制部810根据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的检测结果参照存储在存储部830中的所述表,求出薄片体的卷曲量和卷曲方向。根据该卷曲量和卷曲方向,决定矫正单元70的旋转以及矫正单元70的旋转角度。
[0070]接着,参照图6至图8,说明薄片体P的卷曲矫正。在图像形成部30中在薄片体P上形成调色剂像之后,在定影部60中实施该调色剂像向薄片体P的定影处理。此时,如上所述,薄片体P容易以第I面为内周侧、第2面为外周侧的方式发生卷曲。换言之,如图6所示,容易成为薄片体P的前端向下方翘曲的所谓的下卷曲的状态。在从定影部60排出的薄片体P经过与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相对的位置时,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测定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上的前端部、中央部、后端部与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之间的距离。然后,驱动控制部810根据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的测定结果和预先存储在存储部830中的表,检测薄片体P的卷曲量。另外,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根据检测的多个距离的大小关系,检测薄片体P的下卷曲或上卷曲(卷曲方向)。
[0071 ] 详细地说,驱动控制部810在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的检测结果为预先存储在存储部830中的卷曲量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薄片体P(图6的Pl)卷曲。并且,驱动控制部810在根据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的检测结果判断为薄片体Pl发生下卷曲的情况下,预先控制旋转马达721来使矫正单元70配置于图6所示的第I位置。
[0072]当矫正单元70配置于第I位置时,上述的第11输送路7A和第12输送路7B形成第I输送路SPl。S卩,第I输送路SPl被延伸设置于矫正单元70的内部,通过将矫正单元70配置于绕单元轴700的第I位置,第I输送路SPl与水平输送路50D连通,形成水平输送路50D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薄片体Pl —边经过夹缝部N —边被输送。
[0073]薄片体Pl从下壳73的下送入部731与上壳74的上送入部741之间被输送到矫正单元70内(图6的箭头DP方向)。薄片体Pl —边从第I输送路SPl的第11输送路7A经过第12输送路7B —边被送入夹缝部N。在矫正单元70的第I位置,弹性辊701配置于下方,硬质辊702配置于上方。由此,弹性辊701与薄片体Pl的第I面Pl (I)接触,硬质辊702与薄片体P的第2面Pl (2)接触。因而,薄片体Pl经过沿着硬质辊702的周面向下方突出地弯曲的夹缝部N中,从而适当地矫正薄片体Pl的下卷曲。
[0074]经过了夹缝部N的薄片体Pl —边经过第21导向件712A与第22导向件712B之间,一边向矫正单元70的外侧被送出。然后,进一步地,薄片体Pl —边经过下送出部733与上送出部743之间,一边向下游棍对55R被输送。
[0075]另一方面,根据在水平输送路50D中输送的薄片体P的材质,还存在从定影部60送出的薄片体P上未发生卷曲的情况。驱动控制部810在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的检测结果小于预先存储在存储部830中的卷曲量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薄片体P(图7的P2)未卷曲。在该情况下,驱动控制部810预先控制旋转马达721来使矫正单元70配置于图7所示的第2位置。此外,在其前的状态为矫正单元70配置于所述第I位置的情况下,矫正单元70从图6的状态起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0076]当矫正单元70配置于第2位置时,上述的第21输送路7C和第22输送路7D形成第2输送路SP2。即,第2输送路SP2被延伸设置于矫正单元70的内部,通过将矫正单元70配置于绕单元轴700的第2位置,第2输送路SP2与水平输送路50D连通,形成水平输送路50D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薄片体P2不经过夹缝部N,而一边经过与夹缝部N不同的区域一边被输送。
[0077]薄片体P2从下壳73的下送入部731与上壳74的上送入部741之间被输送到矫正单元70内(图7的箭头DP方向)。薄片体P2 —边从第2输送路SP2的第21输送路7C经过第22输送路7D,一边向矫正单元70的外侧被送出。然后,进一步地,薄片体P —边经过下送出部733与上送出部743之间,一边向下游辊对55R被输送。这样,在矫正单元70配置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薄片体P2不会经过夹缝部N。因此,抑制在夹缝部N处对未发生卷曲的薄片体P2赋予卷曲。
[0078]并且,根据薄片体P的性质,还存在从定影部60送出的薄片体P上发生上卷曲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薄片体P以第I面为外周侧、第2面为内周侧的方式发生卷曲。换言之,如图8所示,成为薄片体P(P3)的前端向上方翘曲的状态。在这样薄片体P3为上卷曲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810预先控制旋转马达721来使矫正单元70配置于图8所示的第3位置。此外,在其前的状态为矫正单元70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的情况下,矫正单元70从图7的状态起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0079]当矫正单元70配置于第3位置时,上述的第11输送路7A和第12输送路7B形成第3输送路SP3。S卩,第3输送路SP3被延伸设置于矫正单元70的内部,通过将矫正单元70配置于绕单元轴700的第3位置,第3输送路SP3与水平输送路50D连通,形成水平输送路50D的一部分。此时,在弹性辊701和硬质辊702的配置是以与第I输送路SPl相比被相互替换的状态下构成夹缝部N。并且,薄片体P3从与第I输送路SPl中输送的薄片体Pl相反的一侧(矫正单元70的外周侧)进入夹缝部N。
[0080]薄片体P3从下壳73的下送入部731与上壳74的上送入部741之间被输送到矫正单元70内(图8的箭头DP方向)。薄片体P3 —边进入第3输送路SP3的第12输送路7B 一边被送入夹缝部N。在矫正单元70的第3位置,弹性辊701配置于上方,硬质辊702配置于下方。由此,弹性辊701与薄片体P3的第2面P3 (2)接触,硬质辊702与薄片体P3的第I面P3(l)接触。因而,薄片体P3经过沿着硬质辊702的周面向上方突出地弯曲的夹缝部N,从而适当地矫正薄片体P3的上卷曲。
[0081]经过了夹缝部N的薄片体P3—边经过第11导向件711A与第12导向件711B之间,一边向矫正单元70的外侧被送出。然后,进一步地,薄片体P3 —边经过下送出部733与上送出部743之间,一边向下游棍对55R被输送。
[0082]如上所述,在水平输送路5?中输送的薄片体P上发生了卷曲的情况下,通过将矫正单元70配置于第I位置或第3位置,能够使薄片体P送入夹缝部N。在该情况下,在弹性辊701与硬质辊702之间形成的弯曲的夹缝部N处,适当地矫正所述卷曲。另一方面,在水平输送路50D中输送的薄片体P上未发生卷曲的情况下,通过将矫正单元70配置于第2位置,薄片体P不经过夹缝部N而被输送。因此,不管水平输送路50D中输送的薄片体P有无卷曲,都能够以消除了薄片体P的卷曲的状态送出薄片体。换言之,能够抑制未发生卷曲的薄片体P送入夹缝部N,防止对所述薄片体P错误地赋予卷曲。由此,不管水平输送路50D中输送的薄片体P有无卷曲,都能够以消除了薄片体P的卷曲的状态送出薄片体P。
[0083]特别是,根据水平输送路50D中输送的薄片体P的薄片体信息、详细地说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所检测的薄片体P的卷曲状态来设定矫正单元70的位置。因此,能够根据实际在水平输送路50D中输送的薄片体P的状态来高精度地切换矫正单元70的配置。另外,即使在薄片体P上发生不同方向的卷曲的情况下,通过将矫正单元70配置于第I位置或第3位置来能够矫正所述卷曲。
[0084]另外,从与单元轴700交叉的剖面看,第I输送路SPl与第2输送路SP2以旋转中心CT为交点来相互交叉。因此,第I输送路SPl和第2输送路SP2以经过旋转中心CT的方式延伸设置。由此,在薄片体P在第I输送路SPl或第2输送路SP2中被输送时,可通过矫正单元70的旋转来实现输送路的切换。此时,由于矫正单元70的第I输送路SPl与第2输送路SP2的入口侧及出口侧的位置重叠,因此能够实现比矫正单元70更靠上游侧的输送路以及比矫正单元70更靠下游侧的输送路的共用化。换言之,不需要将矫正单元7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输送路设定得大,或者不需要在矫正单元7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置多个输送路。另外,从与单元轴700交叉的剖面看,第I输送路SPl与第2输送路SP2正交地配置,因此,通过矫正单元70绕单元轴700旋转90度来能够切换第I输送路SPl与第2输送路SP2。
[008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输送单元55配置卷曲矫正装置7。另外,在薄片体P到达后处理装置之前,能够稳定地矫正薄片体P的卷曲。
[0086]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曲矫正装置7以及具备该卷曲矫正装置7的图像形成装置1,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变形实施方式。
[0087](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方式:从与单元轴700交叉的剖面观察的情况下,夹缝部N相对于旋转中心CT而言被配置于第I输送路SPl的一端侧(第12输送路7B),相对于旋转中心CT的第I输送路SPl的另一端侧(第11输送路7A)仅由输送路构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图9是本发明的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卷曲矫正装置9的剖视图。卷曲矫正装置9具备矫正单元90。矫正单元90也与上述的矫正单元70同样地能够绕图中未示出的旋转轴被配置到所述第I位置、第2位置以及第3位置。
[0088]矫正单元90的内部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1输送路7A对应的第11输送路9A中具备内部输送辊903、904(输送辊),这一点上具有特点。即,夹缝部N由矫正单元90的第I输送路SP4中相对于旋转中心CT而言被配置于一端侧(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任一方)的弹性辊901和硬质辊902形成。另外,内部输送辊903、904在矫正单元90的第I输送路SP4中相对于旋转中心CT而言被配置于与夹缝部N相反的另一端侧(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另一方),并输送薄片体P。在该情况下,在矫正单元90的内部,能够稳定地向夹缝部N输送薄片体P。或者,能够稳定地向矫正单元90的外部送出从夹缝部N送出的薄片体P。
[0089](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检测与薄片体P的卷曲量相应特性值的传感器而言,使用作为测距传感器的卷曲量检测传感器77来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对于与卷曲量相应的特性值,也可以使用其它传感器等。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方式:使用光反射式的传感器,根据向薄片体P的前端部照射的光的反射角度来检测薄片体P的卷曲量。
[0090](3)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矫正单元70和矫正单元90能够被配置到所述第I位置、第2位置以及第3位置的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变形实施方式中,矫正单元也可以在第I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切换移动。另外,也可以考虑切换时间,从顺时针、逆时针中适当选择伴随矫正单元的位置变更的旋转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卷曲矫正装置,被设置于具备输送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路的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I辊,具备第I旋转轴,绕该第I旋转轴进行旋转并能弹性变形;第2辊,具备与所述第I旋转轴平行的第2旋转轴,绕该第2旋转轴进行旋转,通过被按压至所述第I辊来使所述第I辊弹性变形,在与所述第I辊之间形成弯曲的夹缝部;以及支承单元,对所述第I旋转轴和所述第2旋转轴加以轴支承,从而将所述第I辊和所述第2辊支承成能够旋转, 且具备与所述第I旋转轴平行地配置的第3旋转轴,能够绕该第3旋转轴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装置主体,其中, 所述支承单元在内部具有作为所述薄片体输送路的一部分的多个内部输送路, 所述内部输送路具备:包含所述夹缝部的第I输送路;以及与所述第I输送路交叉且不包含所述夹缝部的第2输送路, 所述第I输送路,通过让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绕所述第3旋转轴的第I位置而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连通, 第2输送路,通过让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绕所述第3旋转轴的第2位置而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曲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与所述第3旋转轴交叉的剖面看,所述第I输送路与所述第2输送路以所述支承单元的旋转中心为交点相互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曲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缝部相对于所述支承单元的旋转中心而言被配置于所述第I输送路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任一方, 所述卷曲矫正装置还包括输送辊,该输送辊相对于所述旋转中心而言被配置于所述第I输送路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另一方,用于输送所述薄片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曲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输送路还具备包含所述夹缝部的第3输送路, 所述第3输送路,通过让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绕所述第3旋转轴的第3位置而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连通,且在所述第I辊和所述第2辊的配置是以与所述第I输送路相比被相互替换的状态下形成所述夹缝部。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卷曲矫正装置; 装置主体;以及 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曲矫正装置; 装置主体; 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驱动部,使所述支承单元绕所述第3旋转轴进行旋转;以及 驱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部,根据在所述薄片体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薄片体的特性,使所述支承单元在所述第I位置与所述第2位置之间移动。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曲矫正装置; 装置主体; 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驱动部,使所述支承单元绕所述第3旋转轴进行旋转; 驱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及 检测部,配置于比所述支承单元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检测所述薄片体的卷曲量,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部,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薄片体的卷曲量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所述第I位置,在所述薄片体的卷曲量小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曲矫正装置; 装置主体; 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驱动部,使所述支承单元绕所述第3旋转轴进行旋转;以及 驱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部,根据在所述薄片体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薄片体的特性,使所述支承单元在所述第I位置、所述第2位置以及所述第3位置之间移动。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曲矫正装置; 装置主体; 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驱动部,使所述支承单元绕所述第3旋转轴进行旋转; 驱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及 检测部,配置于比所述支承单元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检测所述薄片体的卷曲量,其中, 所述驱动控制部,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薄片体的卷曲量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所述第I或所述第3位置,在所述薄片体的卷曲量小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还检测所述薄片体的卷曲方向, 当所述支承单元被配置于所述第I位置时,所述薄片体的第I面与所述第I辊抵接,所述薄片体的与所述第I面相反侧的第2面与所述第2辊抵接, 所述驱动控制部,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薄片体向让所述薄片体的所述第I面为内周侧、所述第2面为外周侧的方向发生卷曲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所述第I位置,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薄片体向让所述薄片体的所述第2面为内周侧、所述第I面为外周侧的方向发生卷曲的情况下,将所述支承单元配置于所述第3位置。
【文档编号】B65H7/14GK104071604SQ201410122728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8日
【发明者】大崎修二, 小栁刚, 奥野勇太 申请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