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料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4403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料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颗粒状物料输送领域,提供了一种输料机。所述输料机包括链传送机构,由主动链轮、从动链轮和与两者适配的链条构成;和由所述链条带动的料斗;其中所述链传送机构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水平段上,相邻料斗之间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颗粒状物料的尺寸。首先,采用此结构设计避免了由于搭接部位存在,料斗老化和搭接部位磨损等因素导致的料斗提前报废。其次,此方案取消了传统方案中导轨的引入,而传统导轨的引入不仅会导致制造成本的大幅增加,往往还伴随高故障发生率的出现。最后,此方案仅仅是对相邻料斗之间的结构配合进行设计,以达到防止漏料的目的,因此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维护的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输料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颗粒状物料输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料机。

【背景技术】
[0002]吸附塔与解析塔是活性炭脱硫脱硝技术的两个主要反应场所,二者有机配合完成排放烟气中有害物质的吸附,以及活性炭的再生与活化。众所周知,该工艺技术是以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脱除烟气中的S02、NOx等有害气体,主要包括吸收、解析和回收等三个处理过程。由此,在满足烟气排放要求的基础上,可回收利用高浓度SO2,同时实现活性炭的循环利用。
[0003]具体来说,烟气经增压风机进入吸附塔,吸附塔内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在活性炭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吸附了有害物质的活性炭达到一定饱和度后,从吸附塔底部排出并经输料机输送至解析塔的顶部,注入解析塔后,利用热介质间接加热解析塔内的活性炭,活性炭在高温区(320-490°C )保持一定的时间,使得所吸附的有害物质被排出活性炭,即可恢复活性炭的吸附功能,实现活性炭的再生。重获活性的活性炭通过解析塔底部排出,经振动振动筛除去细小颗粒后,再由输料机输送到吸附塔顶部,重新注入吸附塔内进行循环利用。
[0004]请参见图1,该图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输料机的布置示意图。
[0005]待再生活性炭自吸附塔10经由第二输料机20进入解析塔30,重获活性的活性炭自解析塔30经由第一输料机40进入吸附塔10。以第二输料机20为例,用于携带活性碳的料斗50在链条60带动下建立物料输送循环。从图中可得,第二输料机20建立的输送循环为近似“Z”字形,包括上部水平段、竖直段和下部水平段,并且在上部水平段与竖直段,以及竖直段与下部水平段之间,存在有多个转角。
[0006]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在装料和运输过程中物料发生泄漏,物料输送循环的上部水平段和下部水平段上,相邻料斗50之间采用互相搭接的形式,请参见图2和图3。通过采用此种形式,避免了活性炭从相邻料斗50之间的缝隙中泄漏,从而减少或尽量避免后续复杂的泄漏物料处理程序。
[0007]但是,料斗之间采用搭接形式必将导致一些问题:首先,相邻料斗50搭接,当料斗50进入转角处,那么料斗50之间的搭接姿态会阻碍料斗50顺利进入并通过转角。因此现有技术中必须引入复杂的引导导轨,使得料斗50即将进入转角时,姿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预期的要求。而引导导轨的增加不仅会大幅度提高输料机的制造和运行成本,而且,引导导轨结构复杂,稍有差错,就将导致料斗50的姿态不能适时变化,从而发生料斗之间卡壳的情况,提高运行故障的发生概率。其次,原本料斗50正常的老化并不会影响到其自身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搭接结构的存在,老化会直接影响料斗的姿态控制。并且,相邻料斗50搭接处容易产生磨损,由此同样会导致料斗50使用过程中,其搭接处尺寸发生改变,而预先设定的引导导轨的动作却并没有随之变化,导致对料斗的姿态控制不精确。最后,老化和磨损除了对料斗50的姿态控制产生影响以外,由于相邻料斗50搭接形式的存在,也缩短了料斗50的使用寿命,导致料斗50提前报废,从而提高输料机的输料成本。
[0008]有鉴于此,亟需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输料机结构,在限制漏料的同时,不影响输料机的姿态控制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9](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优化的输料机结构。
[0011](二)技术方案
[001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料机,用于输送颗粒状物料,包括链传送机构,由主动链轮、从动链轮和与两者适配的链条构成;和由所述链条带动的料斗;
[0013]其中所述链传送机构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
[0014]所述水平段上,相邻料斗之间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颗粒状物料的尺寸。
[0015]优选地,所述料斗从上端进料口到料斗底部,沿料斗的竖直中心轴线逐渐内收。
[0016]优选地,所述相邻料斗的彼此靠近的侧壁具有相同的外部轮廓。
[0017]优选地,所述料斗与所述链条大致齐平的位置设有翻边结构;
[0018]所述相邻料斗的彼此靠近的翻边结构的外边沿的轮廓线线型一致;
[0019]所述线型一致的轮廓线外边沿之间的间隙大于相邻料斗之间的临界干涉距离。
[0020]优选地,所述轮廓线为曲线,由此形成具有曲线轮廓的间隙。
[0021]优选地,所述轮廓线为直线,由此形成具有直线轮廓的间隙。
[0022]优选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所述颗粒状物料的尺寸大于X,所述间隙的宽度不大于X。
[0023]优选地,所述相邻两个料斗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Y,所述间隙的宽度为0.005Y-0.015Y。
[0024]优选地,将所述输料机用于解析塔和吸附塔之间活性炭的运输,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5mm ο
[0025](三)有益效果
[002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相邻料斗之间不设置搭接部分,并留有合适宽度的间隙,使其间隙宽度小于颗粒状物料的尺寸。首先,采用此结构设计避免了由于搭接部位存在,料斗老化和搭接部位磨损等因素导致的料斗提前报废。其次,此方案取消了传统方案中导轨的引入,而传统导轨的引入不仅会导致制造成本的大幅增加,往往还伴随高故障发生率的出现。最后,此方案仅仅是对相邻料斗之间的结构配合进行设计,以达到防止漏料的目的,因此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维护的优点。
[0027]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采用料斗从上端进料口到料斗底部逐渐内收的形式,使得相邻料斗的最大间隙发生在进料口的位置。采用此方案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从反面说明此方案的重要性。如果料斗从上端进料口到料斗底部逐渐外扩,那么将导致进料口位置相邻料斗之间的间隙大于物料的尺寸,由此会使得大量物料堆积在相邻料斗之间,这必然是技术人员不愿意看到的情况。除此以外,相邻料斗的彼此靠近的侧壁具有相同的外部轮廓也可以避免物料在相邻料斗的侧壁之间堆积的出现。
[002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在料斗的与所述链条大致齐平的位置设置翻边结构,由此相邻料斗之间的最小间隙不是由料斗的侧壁决定,而是取决于翻边结构。这样一来,两个侧壁之间的关系控制变成两个翻边结构的边沿线之间的关系控制,从一定程度上,是将面与面的关系转化成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无疑这是料斗装配关系的简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输料机的布置示意图;
[0031]图2: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输料机中料斗结构的姿态示意图;
[0032]图3: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3]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输料机中料斗结构的姿态示意图;
[0034]图5:图4中I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5]图中:1、料斗;2、链条;3、翻边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37]不失一般性,本实施方式以活性炭脱硫脱硝技术的两个主要反应场所吸附塔与解析塔之间的输料机为主体,且是以输料机的水平段为主体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输料机适用于任何颗粒状物料的运输场合,而非局限于吸附塔与解析塔之间活性炭的运输。
[0038]吸附塔与解析塔之间的输料机包括由主动链轮、从动链轮和与两者适配的链条2构成的链传送机构,和由所述链条2带动的料斗I。由于输料机中的链传送机构都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因此本实施例主要就输料机中的料斗I进行详细说明,其他结构则不在此处赘述。
[0039]请参见图4,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料机中料斗I结构的姿态示意图。
[0040]输料机的水平段上,相邻料斗I之间有间隙,具体参见图5,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活性炭颗粒的尺寸。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料斗I的上端进料口高度位置上相邻料斗I之间的间隙值会对物料泄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此处所谓间隙也即指的是上端进料口高度位置上相邻料斗I之间的间隙。除此以外,活性炭颗粒并非全是规则的球体,因此其尺寸必然包含多个参数,但凡本申请中的活性炭颗粒的尺寸,指的都是其外形参数中的最小值。并且由于活性炭颗粒并非各个都大小一致,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形状极小甚至于接近粉末状的颗粒,自然不能要求相邻料斗I之间的间隙小于此颗粒的尺寸,所以应当理解为间隙小于活性炭颗粒的正常尺寸。一般来讲,活性炭颗粒的尺寸为Φ8Χ 12mm,并且百分之九十九的活性炭颗粒的最小尺寸都大于5_。因此,优选相邻料斗I之间的间隙宽度不大于5_,此时,落到间隙之间的物料只有最多百分之一的物料会经过间隙漏到料斗I以外。当然,如果是用来运输活性炭颗粒以外的其他颗粒状物料,相邻料斗I之间的间隙计算方式一样,也即假设百分之九十九的颗粒状物料的尺寸大于X,则间隙的宽度不大于X就能保证几乎不漏料或至少漏料微乎其微。
[0041]除此以外,结合【技术领域】中料斗I的尺寸与物料尺寸的关系,假设相邻两个料斗I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Y,那么当相邻料斗I的间隙宽度为0.01Y附近,优选为
0.005Y-0.015Y时,此时落到间隙位置的物料的泄漏量也几乎能控制在百分之一以下。当然可能会有质疑,也即料斗I的尺寸和物料的尺寸本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能将此技术特征用来单独限定相邻料斗I间隙的宽度,而只能在满足间隙宽度小于绝大多数颗粒状物料的尺寸下,作为辅助考虑因素。
[0042]需要注意的是,本方案中,除了对相邻料斗I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限定以外,还可以通过对料斗I的结构进行巧妙的设计,以进一步优化本方案。首先想到的是,将料斗I设计成从上端进料口到料斗I底部,沿料斗I的竖直中心轴线逐渐内收的结构形式。这样一来,虽然相邻料斗I之间的最大间隙可能远远大于活性炭物料的尺寸,但是由于最小间隙发生在进料口位置,此处的间隙对漏料控制其决定作用,因此只需此进料口位置的间隙小于活性炭物料的尺寸即可限制物料的泄漏。除此以外,使得相邻料斗I的彼此靠近的侧壁具有相同的外部轮廓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此时,从料斗I的上端进料口到料斗I底部任意一点处,相邻料斗I之间的间隙都相等,以便于料斗I之间的间隙的严格控制。
[0043]若是把两个侧壁之间的间隙控制,变成线与线之间的距离控制,无疑会进一步降低控制难度。基于此,本方案在料斗I的与所述链条大致齐平的位置设有翻边结构3。相邻料斗I的彼此靠近的翻边结构3的外边沿的轮廓线线型一致,且所述线型一致的轮廓线外边沿之间的间隙大于相邻料斗I之间的临界干涉距离。当然此处相邻料斗I的彼此靠近的翻边结构3的外边沿的轮廓线线型一致并非必要条件,如此设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控制。实质上,只需翻边结构3之间的最大间隙小于颗粒状物料的尺寸,最小间隙大于相邻料斗I之间的临界干涉距离即可。
[0044]此处需要强调,料斗I在水平段上运行时,相邻料斗I之间从原理出发应当是相对静止的,但是由于料斗I与链条2之间的装配可能存在一定的装配公差,链条2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相邻料斗I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十分细微的相对位移。此处把相邻料斗I之间可能发生的最大的相对位移,称为临界干涉距离。由于翻边结构3的存在,为了避免相邻翻边结构3之间形成搭接或者碰撞,翻边结构3之间的间隙大于相邻料斗I之间的临界干涉距离也即由此而来。
[0045]需要注意的是,当料斗I的与所述链条大致齐平的位置设置翻边结构3时,通过对翻边结构3进行巧妙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改善物料泄漏情况。当然为了便于生产加工,翻边结构3的外边沿优选为直线结构。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处于对物料泄漏的控制,可以把翻边结构3的外边沿设置为曲线结构或者折线结构。当然所述曲线结构或者折线结构需要经过严密的计算,因为在间隙相同的情况下,曲线结构或者折线结构的设计会导致间隙的面积增大,因此只有经过严格的物理分析得到的曲线或者折线的结构设计才是可行的。
[0046]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输料机,用于输送颗粒状物料,包括链传送机构,由主动链轮、从动链轮和与两者适配的链条构成;和由所述链条带动的料斗; 其中所述链传送机构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段上,相邻料斗之间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颗粒状物料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从上端进料口到料斗底部,沿料斗的竖直中心轴线逐渐内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料斗的彼此靠近的侧壁具有相同的外部轮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与所述链条大致齐平的位置设有翻边结构; 所述相邻料斗的彼此靠近的翻边结构的外边沿的轮廓线线型一致; 所述线型一致的轮廓线外边沿之间的间隙大于相邻料斗之间的临界干涉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廓线为曲线,由此形成具有曲线轮廓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廓线为直线,由此形成具有直线轮廓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输料机,其特征在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所述颗粒状物料的尺寸大于X,所述间隙的宽度不大于X。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输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个料斗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Y,所述间隙的宽度为0.005Y-0.015Y。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输料机,用于解析塔和吸附塔之间活性炭的运输,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5mm。
【文档编号】B65G17/12GK204211021SQ201420633576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8日
【发明者】谭敏, 肖中元, 叶恒棣 申请人: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