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箱及制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666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包装箱及制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装箱以及制箱装置。



背景技术:

收纳有商品的包装箱在搬运过程中以及搬运到销售店铺之后,大多以层叠的状态配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外周壁的角部设有从底壁至顶壁延伸的加强壁且适合层叠的高耐压强度的包装箱。该包装箱具备底壁、相连设置于底壁的两端的端壁、以及相连设置于底壁的两侧的侧壁。在端壁的两侧,相连设置有粘贴于侧壁的内侧面上的缘壁,在该缘壁相连设置有加强壁。在加强壁,相连设置有粘贴于端壁的内侧面上的内壁。

该包装箱由于组装时使用由热熔融树脂组成的粘接剂(热熔)或乙酸乙烯酯乳胶类等粘接剂,需要粘贴两种以上的壁,因此组装操作性较差。具体来说,将端壁和侧壁相对于底壁弯折,将缘壁相对于端壁弯折并配置在侧壁的内侧面。将加强壁和内壁相对于缘壁弯折,并将内壁配置在端壁的内侧面。由于需要在保持该弯折状态的情况下将侧壁向缘壁粘贴并将内壁向端壁粘贴,因此操作性较差。

因此,从商品的制造商的角度出发,期望维持耐压强度的同时提高组装操作性。也可以考虑在制箱商那里进行繁杂的组装操作,并将组装状态的包装箱交付给制造商。但是,这种情况下,能够从制箱商向制造商搬运的包装箱的数量减少。而且,在制造商那里,为了保管未使用的包装箱,需要宽敞的保管空间,因此成本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871067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具备用于提高耐压强度的加强壁的包装箱的组装操作性。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自动组装具备加强壁的包装箱的制箱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包装箱具备:底壁;端壁,竖立设置于所述底壁的第一边缘;侧壁,与所述端壁相邻并竖立设置于沿与所述第一边缘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所述底壁的第二边缘;缘壁,经由外壁弯折线相连设置于所述端壁的侧缘,并固定于相邻的所述侧壁的内侧面;折回壁,配置于所述缘壁的内侧面;内壁,配置于所述端壁的内侧面;以及加强壁,经由第一弯折线与所述折回壁连接,并经由第二弯折线与所述内壁连接,所述加强壁从所述折回壁与所述内壁之间向内突出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弯折线和所述第二弯折线中位于比突出顶部靠所述外壁弯折线侧的位置的所述第一弯折线或所述第二弯折线相对于所述外壁弯折线空出间隔而配置。

该包装箱由于加强壁在端壁和侧壁的角部从端壁侧或侧壁侧向内突出,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组装状态下的耐压强度。另外,由于第一弯折线或第二弯折线相对于外壁弯折线偏置,因此,在将缘壁粘贴于侧壁之前的状态下,能够使折回壁、加强壁以及内壁成为平坦重叠于端壁和缘壁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进行搬运和保管,不需要宽敞的占用空间。并且,在组装时,相对于底壁弯折端壁和侧壁,并且相对于端壁弯折缘壁。并且,仅通过将缘壁配置并固定于侧壁的内侧面,就能够进行组装。即,由于在保持各壁弯折状态的状态下,无需固定两个以上的部位,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

将所述内壁固定于所述端壁,并将位于比突出顶部靠所述外壁弯折线侧的位置的所述第一弯折线相对于所述外壁弯折线空出间隔进行配置,使所述加强壁从所述端壁侧向内突出。加强壁由于以俯视时呈三角形的方式突出,因此与通过层叠进行加强的情况相比,可以设定为高耐压强度。在使加强壁从侧壁侧突出的情况下,侧壁侧成为缘壁重叠于内面侧的双层结构,加强壁从该缘壁的内面侧突出。端壁侧成为内壁重叠于内面侧的双层结构。因此,能够提高侧壁侧的耐压强度。另一方面,在使加强壁从端壁侧突出的情况下,侧壁侧成为缘壁和折回壁重叠于内面侧的三层结构。在端壁侧,加强壁从单一层的端壁的内面侧突出。因此,能够对侧壁与端壁的整体均衡地进行加强。

优选在所述加强壁的所述第一弯折线与所述第二弯折线之间设置与所述第一弯折线与所述第二弯折线平行延伸的第三弯折线。这样,能够以第三弯折线为顶部,使加强壁从端壁或侧壁可靠地突出。另外,优选地,所述包装箱为纸制的瓦楞纸板,将所述纸制的瓦楞纸板的壁厚压缩后的瓦楞压扁部以包括所述第三弯折线的方式以规定宽度设于所述加强壁。这样,能够通过瓦楞压扁部降低纸制的瓦楞纸板的刚度(腰),因此能够以第三弯折线为顶部,可靠地使加强壁突出。

优选将所述折回壁固定于所述缘壁的内侧面。这样,通过缘壁的弯折能够使加强壁可靠地突出。另外,优选将所述折回壁、所述加强壁以及所述内壁与所述缘壁一体设置。这样,能够减少构成包装箱的坯料部件的部件数量,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包装箱的坯料具备:底壁;端壁,相连设置于所述底壁的端缘;侧壁,相连设置于所述底壁的侧缘;缘壁,相连设置于所述端壁的侧缘;折回壁,相连设置于所述缘壁的侧缘;加强壁,相连设置于所述折回壁的侧缘;以及内壁,相连设置于所述加强壁的侧缘。然后,相对于所述缘壁弯折所述折回壁,将与所述折回壁连接的所述内壁固定于所述端壁之后,相对于所述端壁弯折所述缘壁,使所述加强壁的两侧的所述第一弯折线和所述第二弯折线弯曲,使所述加强壁向内突出,接着,相对于所述底壁弯折所述端壁之后,相对于所述底壁弯折所述侧缘,将所述缘壁和所述侧壁固定,从而进行组装。

这样组装的包装箱并不限于相对于缘壁弯折折回壁并将内壁固定于端壁的状态下向制造商交付的方法,也可以在制造商处通过制箱装置自动进行组装。这样,由于在制箱商处能够以对包装箱进行冲切后的坯料的状态进行交付,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对包装箱进行自动制箱的制箱装置具备:第一涂布部,将粘接剂塗布于所述内壁或所述端壁的所述内壁要重叠的部分;固定部,相对于所述缘壁弯折所述折回壁,并将与所述折回壁连接的所述内壁固定于所述端壁;第二涂布部,将粘接剂塗布于所述缘壁或所述侧壁的所述缘壁要重叠的部分;以及成型部,相对于所述端壁弯折所述缘壁,使所述加强壁的两侧的所述第一弯折线和所述第二弯折线弯曲并使所述加强壁向内突出,接着,相对于所述底壁弯折所述端壁之后,相对于所述底壁弯折所述侧壁,将所述缘壁和所述侧壁固定。

如上所述,在组装状态下向内突出的加强壁以在端壁或缘壁平坦折叠的方式固定即可。因此,对于制箱装置,不要求复杂的弯折加工,因此能够将结构简化。

所述成型部具有成型板,所述成型板配置于所述第一弯折线附近,并在相对于所述端壁弯折所述缘壁时,使所述加强壁沿着所述第一弯折线相对于所述折回壁弯折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能够沿相对于端壁与缘壁之间的外壁弯折线空出间隔设置的第一弯折线,相对于折回壁可靠地弯折加强壁。

具体来说,所述成型部具有:上模,将所述成型板配设为能够从所述折回壁侧向所述加强壁侧滑动;以及下模,配置于所述上模的进入方向的前方,并引导所述缘壁相对于所述端壁的弯折。另外,具有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从所述加强壁侧向所述折回壁侧对所述成型板施力。这样,由于成型板能够追随伴随着缘壁相对于端壁的弯折而移动的第一弯折线,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不同位置上的弯折。

所述成型部具有:公模具,从上方按压所述底壁,使所述包装箱的坯料向下移动;以及母模具,配置于所述下模的下部,通过由所述公模具引起的所述坯料的移动相对于所述底壁弯折所述端壁和所述侧壁。这样,相对于端壁弯折缘壁之后,能够相对于底壁可靠地弯折端壁和侧壁。

所述固定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缘壁弯折所述折回壁的折入部件;以及至少将所述内壁向所述端壁按压的按压部件。这样,能够将折回壁、加强壁以及内壁平坦重叠并粘贴(固定)于缘壁和端壁。

所述固定部还具有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对所述缘壁与所述折回壁之间的弯折线附近进行定位。定位部件优选在通过按压部件按压折回壁和内壁时解除定位。这样,在通过折入部件对折回壁进行弯折时,能够沿与缘壁的外壁弯折线可靠地进行弯折。

所述折入部件经过以下工序相对于所述缘壁弯折所述折回壁,即,第一折入工序,从所述折回壁的下部向上移动,相对于所述缘壁向上弯折所述折回壁;第二折入工序,向所述端壁侧向内移动,相对于所述缘壁向内弯折所述折回壁;以及第三折入工序,向下移动,将所述折回壁重叠于所述缘壁。这样,通过一个折入部件,能够将折回壁弯折成重叠于缘壁的状态。

在所述第一涂布部之前具备临时弯折部,所述临时弯折部沿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折线和所述第二弯折线之间的第三弯折线弯折所述加强壁而设置折痕。这样,在后面工序的成型部相对于端壁弯折缘壁时,能够以第三弯折线为顶部使加强壁可靠地向内突出。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包装箱具备向内突出的加强壁,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耐压强度。包装箱中,加强壁两侧的第一弯折线或第二弯折线相对于端壁和缘壁之间的外壁弯折线偏置,在组装(弯折)前的状态下,成为加强壁平坦重叠于端壁或缘壁的状态,因此搬运时和保管时能够减少占用空间。在组装时,仅通过弯折端壁、侧壁以及缘壁并将侧壁和缘壁固定,就能够组装,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

对于包装箱,只要在将加强壁以重叠于端壁或缘壁的状态弯折即可,因此在组装时无需复杂的弯折加工。因此,能够从冲切后的坯料通过对包装箱进行自动制箱的制箱装置进行组装。其结果,制箱商能够以平坦的坯料的状态进行交付,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包装箱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箱主体的坯料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盖体的坯料的俯视图。

图4A是瓦楞纸板的剖视图。

图4B是设有通用格线的瓦楞纸板的剖视图。

图4C是设有相反格线的瓦楞纸板的剖视图。

图4D是设有切断线的瓦楞纸板的剖视图。

图4E是设有瓦楞压扁部的瓦楞纸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组装前的箱主体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组装前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6B是表示组装状态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组装前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7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组装状态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组装前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8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组装状态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9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组装前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9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组装状态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组装前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10B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组装状态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组装前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11B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组装状态的箱主体的加强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的箱主体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的箱主体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的箱主体的坯料的俯视图。

图15A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的箱主体的坯料的俯视图。

图15B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的加强柱形成部的坯料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的坯料的俯视图。

图17A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的箱主体的立体图。

图17B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箱主体的坯料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包装箱的箱主体的坯料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制箱装置的包装机械(setup caser)的概略图。

图20是表示制箱装置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供纸部与临时弯折部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临时弯折部和固定部的侧视图。

图23A是表示临时弯折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3B是表示临时弯折部的第一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23C是表示临时弯折部的第二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24A是表示固定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4B是表示固定部的第一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24C是表示固定部的第二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24D是表示固定部的第三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24E是表示固定部的第四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24F是表示固定部的第五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24G是表示固定部的第六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转换部和成型部的主视图。

图26是表示成型部的侧视图。

图27A是表示成型部的第一弯折部的主视图。

图27B是表示第一弯折部的第一动作状态的主视图。

图27C是表示第一弯折部的第二动作状态的主视图。

图28A是表示第一弯折部的第一动作状态的放大图。

图28B是表示第一弯折部的第二动作状态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也依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包括“上”、“下”、“侧”、“端”、“顶”、“底”的用语),但这些用语的使用目的在于使参照附图的发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由这些用语的含义限定。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包装箱10。该包装箱10具备箱主体11、以及封闭箱主体11的上端开口的盖体33。箱主体11在各端壁13A、13B的两侧具备沿高度(纵)方向延伸的加强壁26。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壁26在未使用状态下为平坦的重叠状态,在通过弯折组装后的状态下向内突出。另外,减少了组装时通过粘接剂进行的粘贴(固定)部位,提高了组装操作性。

箱主体11和盖体33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即通过公知的纸器冲切装置将纸制的瓦楞纸板1冲切为图2和图3所示的各一张坯料,并将规定部位弯折进行粘贴。如图4A所示,瓦楞纸板1在表衬纸2与内衬纸3之间具备波浪状的中芯4。将中芯4被观察为波浪状的图4A中图示的剖面称作瓦楞型,将中芯4延伸的图4A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称作瓦楞方向。

如图4B所示,图2与图3所示的点划线是为了将瓦楞纸板1的壁厚进行压缩而从内衬纸3侧加入划线所形成的通用格线。如图4C所示,细线是为了将瓦楞纸板1的壁厚进行压缩而从表衬纸2侧加入划线所形成的相反格线。如图4D所示,坯料中的粗线是从表衬纸2至内衬纸3将刀切入所形成的切断线。如图4E所示,淡墨部分是从表衬纸2与内衬纸3的两侧压缩瓦楞纸板1将中芯4压扁从而使瓦楞纸板1的壁厚变薄的瓦楞压扁区域。

如图2所示,箱主体11的坯料在中央具备长方形的底壁12。底壁12的短边相连设置有端壁13A、13B,在沿与短边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底壁12的长边相连设置有侧壁15A、15B。具体来说,在底壁12的图2中上下相对的端缘(第一边缘),经由通用格线所组成的弯折线14,相连设置有一对端壁13A、13B。在底壁12的图2中,在左右相对的侧缘(第二边缘),经由通用格线所组成的弯折线16,相连设置有一对侧壁15A、15B。箱主体11的坯料以使跨越两端的端壁13A、13B的X方向成为瓦楞方向的方式被冲切。由此,在箱主体11的组装状态下,使端壁13A、13B以及加强壁26的延伸方向为瓦楞方向,提高了耐压强度。

端壁13A、13B是图2中的上下方向即高度方向的边为长边的长方形,并且在组装状态下从底壁12的端缘竖立设置。侧壁15A、15B是图2中的上下方向即宽度(横)方向的边为长边的长方形,并且在组装状态下从底壁12的侧缘竖立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15A、15B的高度H2被设定为低于端壁13A、13B的高度H1。

在侧壁15A,以在组装状态下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有具有交替配置的切断部17a和非切断部(连续部)17b的设计切割线17。通过割断该设计切割线17的非切断部17b,侧壁15A的上侧(在图2中为左侧)部分分离。在侧壁15B的上端中央,形成有隔开规定间隔平行延伸的一对切断线18a、18a以及由连接切断线18a、18a的端部的通用格线组成的弯折线18b。通过这些切断线18a、18a和弯折线18b,形成了组装状态下用于把持盖体33的边缘的开放操作部18。侧壁15B上在组装状态下的上侧区域(图2中用淡墨表示的右侧区域),设有将中芯4压扁后的瓦楞压扁部19。该瓦楞压扁部19位于比开放操作部18的弯折线18b靠侧壁15B的顶端侧的位置。

在端壁13A、13B的各个侧缘,经由通用格线所组成的弯折线(外壁弯折线)21,分别相连设置有缘壁20。该缘壁20粘贴于在组装状态下相邻的侧壁15A、15B的内侧面。缘壁20是以高度方向的边为长边的长方形,并从端壁13A、13B的下端(底壁12侧)延伸至上端(顶端侧)。在端壁13A、13B的顶端侧的边缘,经由通用格线所组成的弯折线23,相连设置有用于粘贴盖体33的粘贴壁22。

在缘壁20的侧缘,一体地设有加强柱形成部24,加强柱形成部24用于形成在组装状态从底壁12至粘贴壁22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柱24A。该加强柱形成部24具备:与缘壁20相连设置的折回壁25;与折回壁25相连设置的加强壁26;以及与加强壁26相连设置的内壁27。

折回壁25为长方形,且横宽比缘壁20的横宽窄。加强壁26为长方形,且加强壁26和折回壁25的合计横宽比缘壁20的横宽宽。内壁27为长方形,且折回壁25和加强壁26的合计横宽比缘壁20的横宽和端壁13A、13B的横宽的一半的合计尺寸窄。

在缘壁20与折回壁25之间设有用于提高弯曲性的弯折线28。在加强壁26的两侧设有第一弯折线29和第二弯折线30。具体来说,在折回壁25和加强壁26之间,设有用于引导加强壁26向内的弯折的弯折线(第一弯折线)29。在加强壁26与内壁27之间,设有用于引导加强壁26向内的弯折的弯折线(第二弯折线)30。

弯折线28由在通用格线上隔开规定间隔设有多个切断线28a的引导格线组成。弯折线29由在相反格线上隔开规定间隔设有多个切断线29a的引导格线组成。同样,弯折线30由在相反格线上隔开规定间隔设有多个切断线30a的引导格线组成。其中,弯折线28以全长的一半以上的部分成为切断线28a的方式形成。弯折线29以全长的不足一半的部分成为切断线29a的方式形成。具体来说,弯折线29的切断线29a的长度比弯折线28的切断线28a长,但是所有的切断线29a的长度的合计长度(总切断长度)比切断线28a的长度的合计长度短。弯折线30的切断线30a的长度比弯折线29的切断线29a短,所有的切断线30a的长度的合计长度也比切断线29a的长度的合计长度短。

如图5和图6A所示,由弯折线28~30划定的加强柱形成部24以使组装时折回壁25沿着弯折线28与缘壁20的内面侧重合的方式折回。然后,将折回壁25通过粘接剂粘贴(固定)于缘壁20。由此,内壁27以与端壁13A、13B的内侧面重合的方式被配置,并通过粘接剂粘贴于端壁13A、13B。加强壁26为了能够自由地变形,而与端壁13A、13B以及缘壁20的任一个均不粘贴。在将缘壁20相对于端壁13A、13B平坦展开的状态下,加强壁26与端壁13A、13B平坦地重合。

在该状态下,折回壁25与加强壁26之间的弯折线29位于缘壁20上。加强壁26与内壁27之间的弯折线30位于端壁13A、13B上。并且,当以弯折线30为基准点时,端壁13A、13B的端部的弯折线21位于隔开间隔L1的位置。弯折线29位于相对于弯折线30隔开间隔L2的位置。在这些间隔L1、L2中,间隔L2更长。也就是说,弯折线29相对于弯折线21隔开间隔L3偏置。

如图1和图6B所示,由于弯折线29相对于弯折线21隔开间隔L3偏置,因此如果沿着弯折线21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缘壁20,则加强壁26以后述的弯折线31为突出顶部T向内突出。并且,在组装状态下,加强壁26中,两侧的弯折线29、30中位于比突出顶部T靠弯折线21侧的位置的弯折线29也相对于弯折线21隔开间隔L3配置。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强壁26的宽度(Y)方向的中央即弯折线29、30之间,设有由与弯折线29、30平行延伸的通用格线组成的弯折线(第三弯折线)31。通过该弯折线31,加强壁26被划分为位于折回壁25侧的第一壁部26a、以及位于内壁27侧的第二壁部26b。在各加强壁26,在包含弯折线31的用淡墨表示的规定宽度的中间区域上,压缩瓦楞纸板1的壁厚而压扁中芯4的瓦楞压扁部32以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该中间区域。由此,在组装状态下,在加强壁26,由于设置有瓦楞压扁部32的区域的瓦楞纸板1的刚度(腰)降低,因此加强壁26以弯折线31的形成部分为顶部从端壁13A、13B以俯视时呈三角形的方式突出。

如图3所示,盖体33由长方形的片材组成,搭载覆盖于组装好的箱主体11的两侧的侧壁15A、15B而进行粘贴。该盖体33具备:位于图3中左右方向的中间的盖主体34;粘贴在侧壁15A侧的第一粘贴部35;以及粘贴在侧壁15B侧的第二粘贴部36。盖体33以使与跨越两侧的粘贴部35、36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为瓦楞方向的方式被冲切。由此,在组装状态下把持粘贴部35、36的边缘进行剥离时的操作性提高。

盖主体34在制造商处进行组装(包装)时,通过粘接剂粘贴于箱主体11的粘贴壁22。该盖主体34的图3中上下方向的宽度形成为与组装状态下端壁13A、13B之间的尺寸相同。第一粘贴部35被粘贴于侧壁15A的外侧面上的设计切割线17的前端侧。该第一粘贴部35形成为在组装状态下可以遮掩侧壁15A的设计切割线17的尺寸。第二粘贴部36的前端部分被粘贴于侧壁15B的外侧面,并且第二粘贴部36的两端部被粘贴于缘壁20。该第二粘贴部36形成为在组装状态下与侧壁15B的瓦楞压扁部19重叠的尺寸。

在盖主体34与第一粘贴部35之间以及盖主体34与第二粘贴部36之间,为了提高箱主体11的空间部分(组装状态下的端壁13A、13B间)中的弯曲性,而形成有赋予了挠性的弯折部37A、37B。弯折部37A、37B具备:由以与侧壁15A、15B间的尺寸相同的间隔而形成的通用格线组成的一对弯折线38;以及与各弯折线38隔开规定间隔平行设置的弯折线39a~39d。各弯折线39a~39d上,以整体呈大致菱形形状的方式设有非形成部40。在弯折线39a~39d的非形成部40侧,在各端部设有弯折线41。在被弯折线38、弯折线39d以及弯折线41包围的内部,设有压缩瓦楞纸板1的壁厚而压扁中芯4的瓦楞压扁部42。通过该瓦楞压扁部42,能够沿着箱主体11的外形变形。

在制箱商处,箱主体11与盖体33分别如图2与图3所示被冲切。并且,如图5所示,在箱主体11,将折回壁25相对于缘壁20弯折,使加强柱形成部24与缘壁20以及端壁13A、13B重合。然后,将折回壁25向缘壁20粘贴(参照图6A的第一固定部43),并将内壁27向端壁13A、13B粘贴(参照图6A的第二固定部44)。由此,加强柱形成部24的加强壁26成为与端壁13A、13B平坦地重合的展开状态。包装箱10在保持该展开状态的情况下,被交付给制造规定商品的制造商。

这样,本发明的包装箱10能够将箱主体11与盖体33以平坦的片材状态交付。因此,在向制造商搬运时以及在制造商处对未使用的包装箱10进行保管时,不需要宽敞的空间,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加强柱形成部24由于与缘壁20一体设置,因此使用简单,而且能够减少构成包装箱10的坯料的部件数,因此在这方面也能够降低成本。

在制造商处组装包装箱10并包装商品时,例如,如图6A所示,将端壁13A、13B相对于底壁12弯折之后,如图6B所示,将缘壁20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另外,将侧壁15A、15B相对于底壁12弯折,使侧壁15A、15B与缘壁20的外侧面重叠。然后,将侧壁15A、15B通过粘接剂与缘壁20粘贴(第三固定部45)。箱主体11的组装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可以根据期望进行变更。也就是说,只要将端壁13A、13B以及侧壁15A、15B相对于底壁12弯折,将缘壁20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将缘壁20与侧壁15A、15B的两端内侧面粘贴即可。

这样,关于本发明的箱主体11,通过粘贴侧壁15A、15B和缘壁20、20的仅一种,就完成了组装操作。即,在维持弯折状态的情况下,无需粘贴两种以上的部位,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

如图6A所示,在缘壁20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前的状态下,加强壁26的弯折线29相对于端壁13A、13B与缘壁20之间的弯折线21偏置间隔L3。因此,如图6B所示,将缘壁20相对于端壁13A、13B向内侧弯折时,由于总长(间隔L1、L2)的不同,弯折线29、30之间的加强壁26由于相对于端壁13A、13B的横向尺寸之差而被压缩。其结果,从端壁13A、13B以俯视时呈三角形的方式向内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折线29、30由以相反格线为基部的引导格线构成,而且在加强壁26的中间设有弯折线31和瓦楞压扁部32,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突出成为三角柱状。

在如此组装箱主体11时,与以往同样地,将商品收纳在箱主体11的内部。之后,如图1所示,通过将盖体33配置在箱主体11的上部,将盖体33与箱主体11的粘贴壁22、侧壁15A、15B以及规定的缘壁20粘贴,从而进行封闭(封缄)。

该包装箱10在端壁13A、13B的两侧具备从底壁12延伸至粘贴壁22的加强壁26。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上下方向的耐压强度。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加强壁26从端壁13A、13B突出,因此能够均衡地加强端壁13A、13B以及侧壁15A、15B整体。具体来说,由于加强壁26以俯视时呈三角形的方式突出,因此与通过层叠进行加强的情况相比,能够设定为高耐压强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壁13A、13B侧是加强壁26从单一层的端壁13A、13B突出的构造,侧壁15A、15B侧是缘壁20与折回壁25重叠的三层构造。因此,能够均衡地加强端壁13A、13B和侧壁15A、15B。因此,即使在搬运时以及销售店铺中保管时层叠,包装箱10也不会变形,能够可靠地保护内部的商品。

在商品已被交付的销售店铺将包装箱10开封时,将开放操作部18向内按压,并把持盖体33的第二粘贴部36的前端边缘。接着,将第二粘贴部36向上卷起,将其与侧壁15B以及缘壁20之间的粘贴剥离。接着,将盖主体34向侧壁15A侧卷起,将其与粘贴壁22之间的粘贴剥离之后,例如使第一粘贴部35横向旋转,将设计切割线17的非切断部17b割断。

由此,能够形成使内部的商品露出的开封状态。由于在该开封状态下箱主体11的上部大幅敞开,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出内部的商品。在箱主体11的正面即侧壁15A,由于考虑到装饰性的设计切割线17所形成的割断边缘露出,因此也可以将商品收纳在箱主体11中的状态下在店面进行陈列销售。

(第二实施方式)

图7A、7B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加强壁26内设有沿端壁13A、13B延伸的连续壁46。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加强壁26上,在两侧设有第一和第二弯折线29、30,在中央设有第三弯折线31。以设置于端壁13A、13B上的方式,在弯折线29、31之间形成弯折线47,划定连续壁46。弯折线47由在相反格线上隔开规定间隔设有切断线的引导格线组成。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箱主体11中,在组装状态下,连续壁46沿端壁13A、13B延伸。因此,能够使向内突出的加强壁26的顶部T向端壁13A、13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设置。

(第三实施方式)

图8A、8B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该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使加强壁26上形成的弯折线(第三弯折线)31的形成位置位于端壁13A、13B上折回壁25侧。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箱主体11,能够使加强壁26的顶部T靠近侧壁15A、15B侧,并使沿端壁13A、13B的中央侧延伸的加强壁26的第二壁部26b的倾斜角度变缓。

(第四实施方式)

图9A、9B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该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使折回壁25与加强壁26之间形成的弯折线29位于缘壁20与折回壁25之间形成的弯折线28侧。具体来说,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使弯折线29相对于弯折线21偏置的间隔L3增大,将弯折线29配置在缘壁20的宽度方向中央。在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箱主体11,能够使从端壁13A、13B突出的加强壁26更靠近侧壁15A、15B侧,并且能够增大加强壁26的突出尺寸。

(第五实施方式)

图10A、10B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该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从端壁13A、13B至侧壁15A、15B,在角部形成俯视呈四方形的加强壁26。具体来说,加强壁26的中央形成的弯折线31设置在端壁13A、13B与缘壁20之间形成的弯折线21的附近。在加强壁26的两侧形成的弯折线29、30设置为以弯折线31为中心对象设置。在该第五实施方式的箱主体11,由于加强壁26从端壁13A、13B与侧壁15A、15B双方大致均等地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壁26的刚性。

(第六实施方式)

图11A、11B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该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将俯视时呈三角形的加强壁26设置为从侧壁15A、15B突出。具体来说,加强壁26与内壁27之间形成的弯折线30设置为位于端壁13A、13B上,且位于弯折线21的附近。当以远离弯折线21的弯折线29为基准点时,缘壁20的端部的弯折线21与基准点隔开间隔L1设置。弯折线30位于相对于弯折线29隔开间隔L2的位置。这些间隔L1、L2中,间隔L2更长。即,弯折线30相对于弯折线21隔开间隔L3偏置。

这样,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加强壁26的两侧的弯折线29、30中的、位于比组装状态的突出顶部T靠弯折线21侧的位置的弯折线30相对于弯折线21隔开间隔L3偏置。因此,加强壁26在端壁13A、13B和侧壁15A、15B的角部,从缘壁20侧向内突出。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加强壁26从缘壁20重叠于内面侧的双层结构的侧壁15A、15B突出,端壁13A、13B侧成为内壁27重叠于内面侧的双层结构。因此,能够提高侧壁15A、15B侧的耐压强度。

如以上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所述,在本发明中,相对于端壁13A、13B与缘壁20之间的弯折线21,通过使加强壁26的两侧形成的弯折线29、30相对于弯折线21隔开间隔L3偏置,能够根据期望,改变加强壁26的突出部位和形状。因此,在收纳需要避免局部压迫的商品时,能够根据该商品的形状,在难以发生干涉的部位,以难以发生干涉的形状形成加强壁26。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设置连续壁46的结构等,也可以根据期望,将各实施方式的特征组合来形成箱主体11。

(第七实施方式)

图12表示第七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该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在加强壁26的总高的中央设置有向外凹陷的凹部48。具体来说,在加强壁26的中央设置横跨弯折线29、30延伸的弯折线49,设置从该弯折线49的两端向上侧中央和下侧中央延伸的四根弯折线50,从该弯折线50的交点设有弯折线31。这样,根据商品的形状,为了防止商品与加强壁26之间的干扰,也可以形成凹部48。当然,设置该凹部48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第二至第六实施方式的包装箱10。

(第八实施方式)

图13表示第八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该第八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使加强壁26仅从端壁13A、13B的上侧一半突出。具体来说,仅在折回壁25的顶端的上半部分形成加强壁26和内壁27,下半部分设为整体与端壁13A、13B的内侧面重叠而配置的重叠壁51。加强壁26以及内壁27与重叠壁51通过切断线被分离(划分)。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上半部分形成了加强壁26,但也可以在下半部分形成加强壁26,也可以使加强壁26从总高的中间部分突出。当然,也可以将第二至第七实施方式的特征组合来构成。

(第九实施方式)

图14表示第九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的坯料。该第九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由折回壁25、加强壁26以及内壁27组成的加强柱形成部24相连设置在端壁13A、13B的端缘。在本实施方式中,两端形成的加强柱形成部24、24的内壁27由共同的一个壁构成。在如此构成的第九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当然,也可以将第二至第八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组合来构成。在该第九实施方式中,优选缘壁20和折回壁25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但是端壁13A、13B与内壁27也可以不必固定。

(第十实施方式)

图15A、15B表示第十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和加强柱形成部24的坯料。该第十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单独形成箱主体11与用于形成加强柱24A的加强柱形成部24。在如此构成的第十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当然,也可以将第二至第八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组合来构成。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16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坯料。该第十一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箱主体11与盖体33一体设置作为一个坯料。在如此构成的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而且,由于将构成包装箱10的坯料集成为一个,因此能够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当然,也可以将第二至第八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组合来构成。

(第十二实施方式)

图17A、17B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该第十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将侧壁15A、15B设为具有外板部52A、52B和内板部55A、55B的双重壁结构,侧壁15A、15B和缘壁20不通过粘接剂粘贴,而通过夹持来卡合并固定。

如图17B所示,在底壁12的两侧缘,经由弯折线16相连设置有外板部52A、52B。在外板部52A,52B的外端缘的中间部分,经由引导格线所组成的弯折线54,相连设置有上板部53A、53B。在上板部53A、53B的外端缘,经由引导格线组成的弯折线56,相连设置有内板部55A、55B。在上板部53A、53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切断线57,通过该切断线57划分外板部52A、52B和内板部55A、55B。在内板部55A、55B的外端设有一对卡合突部58、58,在底壁12,在组装状态下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卡合孔部59、59。

在缘壁20的下部,突出设置有在组装状态下插入配置于侧壁15A、15B的外板部52A、52B与内板部55A、55B之间的插入卡合部6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插入卡合部60的上侧相连设置有折回壁25,在该折回壁25的外端缘相连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加强壁26和内壁27。

在如此构成的第十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将折回壁25粘贴在缘壁20,将内壁27粘贴在端壁13A、13B的展开状态下,交付给制造商。然后,在制造商处进行组装时,将端壁13A、13B相对于底壁12弯折之后,将缘壁20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之后,如图17A所示,将外板部52A、52B相对于底壁12弯折之后,以将插入卡合部60卷入的方式弯折上板部53A、53B和内板部55A、55B,将卡合突部58插入卡合在卡合孔部59。

这样,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箱主体11在制造商处不进行粘贴操作就能够组装箱主体11。因此,能够大幅度提高制造商处的组装操作性。而且,由于通过组装具备向内突出的加强壁26,因此能够取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当然,也可以将第二至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组合来构成。

(第十三实施方式)

图18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中包装箱10的箱主体11的坯料。该第十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与图14的第九实施方式相同,将加强柱形成部24相连设置于端壁13A、13B的端缘,并且与图17B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使侧壁15A、15B为双重壁结构。

在底壁12的两侧缘,按顺序相连设置有外板部52A、52B、上板部53A、53B以及内板部55A、55B。侧壁15A、15B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即,将外板部52A、52B相对于底壁12弯折,将上板部53A、53B相对于外板部52A、52B弯折,将内板部55A、55B相对于上板部53A、53B弯折。

在缘壁20的下部,突出设置有插入配置于侧壁15A、15B的外板部52A、52B与内板部55A、55B之间的插入卡合部60。在插入卡合部60,突出设置有插入卡合于底壁12的卡合孔部59中的卡合突部61。

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一对加强柱形成部24、24具备共同的一个内壁27。在该内壁27的两侧,按顺序相连设置有加强壁26和折回壁25。在折回壁25,突出设置有与缘壁20的插入卡合部60的内面侧重叠的插入卡合部62。

在如此构成的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由于具备连续的一个内壁27,因此端壁13A、13B与内壁27也可以不粘贴。另外,由于侧壁15A、15B是具有外板部52A、52B和内板部55A、55B的双重壁结构,因此,与第十二实施方式相同,无需粘贴操作,就能够将缘壁20与侧壁15A、15B固定并组装。而且,由于在折回壁25设有被夹入侧壁15A、15B的插入卡合部62,因此即使不将缘壁20与折回壁25粘贴,也能够固定在固定位置并组装。

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而且,由于能够消除所有的粘贴操作,因此能够提高制造商处的组装操作性。另外,由于制箱商能够以包装箱10坯料的状态交付,因此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当然,也可以将折回壁25粘贴在缘壁20,将内壁27粘贴在端壁13A、13B。

本发明的包装箱10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而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各壁通过粘接剂相互粘贴,但也可以通过能够固定的公知的方法和结构进行固定。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箱主体11和盖体33构成包装箱10,但也可以用收缩膜代替盖体33封缄,也可以形成为不设置盖体33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壁13A、13B与侧壁15A、15B以不同的总高形成,但也可以以相同的高度形成。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缘壁20与折回壁25通过粘接剂固定,但也可以不固定。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包装箱10形成为俯视四方形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在端壁13A、13B与侧壁15A、15B之间设有倒角壁的俯视八边形的形状,俯视时的形状或侧视时的形状等的包装箱10的形状可以根据需求改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切纸制的瓦楞纸板1而形成了包装箱10,但也可以冲切树脂制的瓦楞纸板来形成。另外,不限于瓦楞纸板,也可以通过单一的厚纸或树脂片来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加强柱形成部24粘贴在端壁13A、13B和缘壁20向制造商交付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箱主体11和盖体33的坯料直接交付给制造商。

具体来说,加强柱形成部24以与端壁13A、13B以及缘壁20平坦重叠的方式弯折并固定即可。之后,通过将缘壁20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由于弯折线21、第一和第二弯折线29、30的尺寸差(间隔L1、L2),加强壁26突出。接着,将端壁13A、13B相对于底壁12弯折之后,将侧壁15A、15B相对于底壁12弯折。然后,通过将缘壁20固定在侧壁15A、15B,箱主体11的组装完成。这样,由于不需要复杂的弯折加工,因此能够通过制箱装置101自动制箱。

(制箱装置101的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对图1的箱主体11进行自动制箱的制箱装置101。如图19所示,制箱装置101用于执行从箱主体11的制箱,经过向箱主体11收纳商品,直至通过盖体33进行箱主体11的封缄的所有工序的包装机械100。

(包装机械100的结构)

包装机械100大致具备制箱装置101、收纳装置102、封缄装置103。制箱装置101具备供纸部104、临时弯折部106、第一涂布部107、固定部108、转换部109、第二涂布部110以及成型部111。收纳装置102具备转换部113和装箱部115。封缄装置103具备供纸部120、塗布部122以及封缄部123。本实施方式中,收纳于包装箱10的商品是收纳有液体的自立袋,但并不限定于此。

供纸部104具备配置箱主体11的坯料(以下,简称“箱坯料”)的补充部105。在供纸部104中,从补充部105逐张取出以层叠状态搬运来的箱坯料,并向临时弯折部106供给。箱坯料以跨越侧壁15A、15B的Y方向为搬运方向被搬运。

在临时弯折部106,在供给的箱坯料中,沿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弯折线29、30之间的第三弯折线31弯折加强壁26,设置沿弯折线31的折痕。之后,箱坯料维持相同姿态,以跨越端壁13A、13B的X方向为搬运方向向固定部108被搬运。

在第一涂布部107,从临时弯折部106向固定部108搬运箱坯料的过程中,涂布由热熔融树脂组成的粘接剂(热熔)。在箱坯料,在缘壁20和端壁13A、13B的内壁27重叠的部分上涂布粘接剂。

在固定部108中,将折回壁25相对于缘壁20弯折,使加强柱形成部24整体与缘壁20以及端壁13A、13B重合。由此,将折回壁25及内壁27粘贴在涂布有粘接剂的缘壁20以及端壁13A、13B。之后,箱坯料维持相同姿态,以X方向为搬运方向向转换部109被搬运。

在转换部109,使箱坯料保持相同姿态,使搬运方向从X方向向Y方向转换。由此,箱坯料以Y方向为搬运方向向成型部111被搬运。

在第二涂布部110,在箱坯料从转换部109向成型部111搬运的过程中,涂布由热熔融树脂组成的粘接剂。在箱坯料,在侧壁15A、15B的缘壁20将重叠的部分上涂布粘接剂。

在成型部111,首先将缘壁20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使内面侧的加强壁26向内突出。接着,将端壁13A、13B相对于底壁12弯折之后,将侧壁15A、15B相对于底壁12弯折。由此,将缘壁20粘贴在涂布有粘接剂的侧壁15A、15B。

如上所述通过制箱装置101组装的箱主体11以底壁12位于下侧的方式被排出,并通过输送机112向后面的收纳装置102的转换部113被搬运。对于输送机112,例如,使用并列设置有多个辊的辊式输送机。输送机112设为弯曲成L字形的搬运路径,但不限于该结构。

在转换部113,将箱主体11姿态变更为横倒状态进行搬运。具体来说,箱主体11以在输送机112中底壁12位于下侧、由端壁13A、13B以及侧壁15A、15B包围的开口位于上侧的姿态被搬运。在转换部113,将输送机112上的箱主体11提起,以使侧壁15A位于上侧、开口位于装箱部115侧的方式,以横倒状态配置于输送机114。箱主体11通过输送机114以横向的姿态向装箱部115被搬运。

装箱部115具备两个输送机116、117以及临时配置箱118。输送机116以开口侧为搬运方向前侧,将箱主体11向临时配置箱118搬运。输送机117将要收纳的商品排列并向临时配置箱118搬运。临时配置箱118通过未图示的吸引装置,排列配置从输送机117提起的商品。以收纳临时配置箱118的方式配置箱主体11,通过在该状态下旋转临时配置箱118,仅商品被收纳于箱主体11内。

如上所述在收纳装置102收纳有商品的箱主体11以底壁12位于下侧的方式被排出,并通过输送机119向后面的封缄装置103搬运。

供纸部120具备配置盖体33的坯料(以下,简称“盖坯料”)的补充部121。在供纸部120,从补充部121逐张取出以层叠状态搬运来的盖坯料,并向封缄部123供给。盖坯料以跨越粘贴部35、36的方向为搬运方向,并以第一粘贴部35位于搬运方向前侧的方式被搬运。

在塗布部122,从供纸部120向封缄部123搬运盖坯料的过程中,涂布由热熔融树脂组成的粘接剂。在盖坯料,在盖体33的粘贴部35、36的侧壁15A、15B要重叠的部分上涂布粘接剂。

在封缄部123,收纳有商品的箱主体11以开口为上侧通过输送机119搬运。从供纸部120搬运的盖体33配置于箱主体11的开口的上侧。在封缄部123,将盖体33的粘贴部35、36相对于盖主体34弯折。由此,将涂布有粘接剂的盖体33的粘贴部35、36粘贴在箱主体11的侧壁15A、15B。

这样,包装机械100将冲切后的箱坯料自动制箱成箱主体11,将商品收纳在箱主体11之后,能够通过盖体33封缄箱主体11。因此,制箱商能够将箱坯料和盖坯料以平坦的状态交付,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包装箱10的制造成本。

(制箱装置101的整体结构)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制箱装置101的各部分104~111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制箱装置101具备壳体124,壳体124划分为五个。第一区域125和第二区域126在Y方向相邻,第二至第四区域126~128在X方向上按顺序相邻,第四区域128和第五区域129还在Y方向相邻。第一区域125配置有包括补充部105的供纸部104,第二区域126配置有临时弯折部106,第三区域127配置有固定部108,第四区域128配置有转换部109,第五区域129配置有成型部111。

在制箱装置101,箱坯料以维持相同姿态的状态被搬运。具体来说,在第一区域125的补充部105,以跨越侧壁15A、15B的Y方向位于搬运方向前侧(里侧)和后侧(近前侧)的方式配置箱坯料。箱坯料维持该姿态而从第一区域125向第二区域126沿Y方向被搬运,接着,从第二区域126向第四区域128以跨越端壁13A、13B的X方向为搬运方向搬运,接着,从第四区域128向第五区域129,再次以跨越侧壁15A、15B的Y方向为搬运方向搬运。

(供纸部104的结构)

如图20和图21所示,供纸部104具备跨越第一区域125的Y方向两端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四根)输送机130。输送机130的相对于第二区域126的相反(近前)侧是配置箱坯料的补充部105。输送机130的第二区域126侧是供纸部104。供纸部104具备将箱坯料束提起至图21中用点划线表示的给纸位置的提升装置131。提升装置131在输送机130、130之间和两侧具备底座132,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升降。

如图21所示,供纸部104在输送机130的上方具备支承箱坯料的两侧的一对导轨133、133。导轨133为沿Y方向延伸的截面呈L字形的部件,并且能够以长度方向为轴进行转动。供纸部104在提升装置131的上方具备用于将一张箱坯料配置于导轨133上的取出部件134。取出部件134具备与未图示的抽吸泵连接的抽吸部件135。抽吸部件135能够通过气缸136从给纸位置至导轨133的上侧升降。

供纸部104具备使导轨133上的箱坯料向临时弯折部106侧移动的按压部137和送出部139。按压部137配置于图21中右侧的导轨133的近前侧。按压部137具备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沿导轨133进退的滑块138。送出部139配置于图21中左侧的导轨133的里侧。送出部139具备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进行旋转的多个输送辊140。

在供纸部104,当提升装置131上箱坯料用尽时,通过输送机130搬运层叠配置于补充部105上的箱坯料束。然后,通过提升装置131使箱坯料束的上端上升至给纸位置,使导轨133向朝外侧开放的非保持位置转动。之后,通过取出部件134抽吸一张箱坯料,并提起至导轨133的上方。接着,使导轨133向保持位置转动,停止取出部件134的抽吸,将箱坯料配置于导轨133上。之后,使按压部137的滑块138进入,使导轨133上的箱坯料向临时弯折部106移动。通过按压使箱坯料的前端进入到送出部139时,通过输送辊140将箱坯料向临时弯折部106送出。

(第二至第四区域126~128的搬运单元)

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配置临时弯折部106的第二区域126,具备接收从第一区域125侧供给的箱坯料的一对导轨141、141。导轨141为沿Y方向延伸的截面呈L字形的部件,并且能够以长度方向为轴进行转动。在导轨141的下部,配置有接收箱坯料的一对导轨142、142。参照图20,导轨142从第二区域126沿X方向延伸至第四区域128。在图21中位于左侧的导轨142,设有超过导轨141的搬运面向上延伸的止动部143。止动部143使通过输送辊140搬运至导轨141上的箱坯料停止在导轨141上。

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导轨142、142之间,配设有支承箱坯料的下表面的一对支承轨144、144。在各支承轨144、144的内侧,配置有用于使箱坯料沿X方向移动的搬运部145。搬运部145具备配置于第二区域126的端部与第四区域128的大致中间部的齿轮146、146、以及架设于各齿轮146、146的环状的链条147。沿Y方向空出规定间隔而配置有一对由齿轮146和链条147组成的搬运部145。在链条147配置有向外突出的转移部件148。转移部件148以空出比箱主体11的X方向上的全长更长的间隔设有多个。转移部件148与箱坯料的搬运方向后侧端抵接,并通过链条147的旋转使箱坯料沿X方向移动。

(临时弯折部106的结构)

如图21和图22所示,临时弯折部106具备位于导轨142的搬运面的上方的板149以及位于导轨142的搬运面的下方的弯折部件151。

板149在配置于导轨142上的箱坯料的加强壁26的第二壁部26b上,位于弯折线31附近的上方。板149的下端能够通过气缸150从相对于导轨141的搬运面空出规定间隔的上方至箱坯料的上表面升降。板149的全长比箱坯料的X方向上的全长短,并且比底壁12的X方向上的全长长。由此,能够通过一张板149定位沿X方向位于直线上的一对弯折线31、31。

弯折部件151在配置于导轨142上的箱坯料的加强柱形成部24下,位于加强壁26的第一壁部26a的下部的弯折线31附近。弯折部件151的上端能够通过气缸152从箱坯料的下表面即导轨142的搬运面至内壁27的Y方向上的尺寸量的上方升降。在弯折部件151,在弯折线31侧的上端角部设有圆弧状的倒角部153(参照图23A)。

如图23A所示,在临时弯折部106上配置箱坯料时,如图23B所示,使板149下降,并使其沿着盖坯料的弯折线31。接着,如图23C所示,使弯折部件151上升,以弯折线31为中心,相对于第二壁部26b弯折第一壁部26a。由此,在加强柱形成部24的加强壁26上能够设置沿着弯折线31的折痕。通过该折痕,在后面工序的成型部111,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缘壁20时,能够以弯折线31为顶部使加强壁26向内突出。

接着,使弯折部件151下降回到原点之后,使板149上升回到原点。这样,箱坯料的加强柱形成部24通过瓦楞纸板1的刚度(腰)以平坦地位于端壁13A、13B的方式复原。在一系列的临时弯折动作完成时,搬运部145进行动作,将箱坯料向固定部108搬运。

(第一涂布部107的结构)

如图20和图22所示,第一涂布部107配置于第二区域126与第三区域127之间。第一涂布部107具备在与X(搬运)方向正交的Y方向空出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塗布装置154、154。各塗布装置154、154能够向不同的两个部位喷射粘接剂。沿搬运方向位于左侧的塗布装置154向端壁13A、13B的左侧的弯折线21的两侧喷射粘接剂。沿搬运方向位于右侧的塗布装置154向端壁13A、13B的右侧的弯折线21的两侧喷射粘接剂。由此,在箱坯料,在端壁13A、13B的两侧和各缘壁20的中央,粘接剂以线状涂布。

(固定部108的结构)

如图20与图22所示,固定部108具备:对缘壁20上的弯折线28附近进行定位的定位部件155;相对于缘壁20弯折折回壁25的折入部件161;以及按压加强柱形成部24的按压部件166。固定部108具备止动部(未图示),止动部以沿上下方向可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使搬运来的箱坯料停止在固定位置。

如图20和图22所示,定位部件155分别配置为位于箱坯料的底壁12的四角附近。如图24A所示,各定位部件155具备沿与X(搬运)方向正交的Y方向延伸的连结部156。各连结部156以跨越底壁12以及侧壁15A、15B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各连结部156,设有一对臂部157、157。配置于搬运方向前侧的定位部件155的臂部157向搬运方向前侧突出。配置于搬运方向后侧的定位部件155的臂部157向搬运方向后侧突出。一个臂部157从侧壁15A、15B侧突出,另一个臂部157从底壁12侧突出。

如图22所示,四个定位部件155与一个框体158连接。框体158能够通过气缸159从相对于底壁12空出规定间隔的上方至底壁12的上表面升降。在框体158的内部,分别配置有使定位部件155沿搬运方向进退的气缸160。在气缸160后退的状态下,定位部件155的臂部157位于底壁12和侧壁15A、15B上。在气缸160进入的状态下,定位部件155的臂部157的全长的一半以上位于端壁13A、13B与缘壁20上。

如图20和图22所示,折入部件161配置于箱坯料的各加强柱形成部24的下方。参照图24A,折入部件161为沿搬运方向延伸的四棱柱状,在上表面的端壁13A、13B侧具备倒角部162。折入部件161具备在沿搬运(X)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从下表面外侧向下突出的连结部件163。在折入部件161的下部,在连结部件163的端壁13A、13B侧,形成有用于防止与支承轨144发生干涉的空间164。连结部件163与驱动部165连结。驱动部165以折入部件161的上表面与导轨142的搬运面一致并且沿折入部件161的Y方向的内侧面位于加强柱形成部24的弯折线28附近的状态为原点,使折入部件161向沿着上方和Y方向的内侧移动。

如图20和图22所示,按压部件166分别配置为位于箱坯料的端壁13A、13B的两侧。如图24A所示,按压部件166具备跨越端壁13A、13B和缘壁20的大致中央延伸的基板167。在基板167突出设置有按压涂布有粘接剂的箱坯料的端壁13A、13B侧部和缘壁20中央的一对按压部168、168。按压部件166能够通过驱动部169从与箱坯料空出规定间隔的上方至箱坯料的上表面升降。

在固定部108,从临时弯折部106沿导轨142配置有箱坯料。这样,如图24B所示,使定位部件155下降,将定位部件155配置于箱坯料的底壁12和侧壁15A、15B的上表面。接着,如图24C所示,使定位部件155进入,将臂部157、157配置于箱坯料的端壁13A、13B以及缘壁20的上表面。由此,由于箱坯料的缘壁20被定位,因此能够沿弯折线28相对于缘壁20可靠地弯折折回壁25。另外,能够防止加强壁26沿设有折痕的弯折线31弯折。

接着,如图24D所示,使折入部件161从折回壁25的下部(原点)向上移动,相对于缘壁20向上弯折加强柱形成部24(第一折入工序)。接着,如图24E所示,使折入部件161向端壁13A、13B向Y方向内侧移动,相对于缘壁20向内弯折加强柱形成部24(第二折入工序)。接着,如图24F所示,使定位部件155后退,使臂部157、157位于箱坯料的底壁12和侧壁15A、15B的上表面。

之后,如图24G所示,使折入部件161向下移动(第三折入工序),并且几乎同时使按压部件166向下移动。此时,折入部件161和按压部件166空出不发生干扰的程度的间隙而设置。由此,使折回壁25重叠于箱坯料的缘壁20,并使内壁27重叠于端壁13A、13B。缘壁20与折回壁25、以及端壁13A、13B与内壁27通过所涂布的粘接剂和按压部件166的按压被压接。这样,折入部件161从原点向上移动,向内移动之后,向下移动,从而能够将折回壁20可靠地重叠于缘壁20。

接着,使定位部件155、折入部件161以及按压部件166回到原点。具体来说,使定位部件155和按压部件166上升。折入部件161上升,接着以远离端壁13A、13B的方式向外移动之后下降。然后,在一系列折入动作结束时,搬运部145进行动作,将箱坯料向转换部109搬运。

(转换部109的结构)

如图20所示,转换部109具备提升装置170,提升装置170具有位于导轨142与支承轨144的前端的四个载置部171。参照图25,载置部171以上表面与导轨142和支承轨144的搬运面一致的状态为原点,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向上移动。

如图20所示,转换部109在载置部171的搬运部145的搬运(X)方向前端侧,具备跨越第四区域128和第五区域129的两端之间沿Y方向延伸的导向板172。导向板172从回到原点的载置部171的下侧至上升的载置部171的上侧向上延伸。由此,沿导轨142搬运的箱坯料通过与导向板172抵接而停止在提升装置170上。

如图20和图25所示,转换部109具备与载置部171上升的位置一致的一对导轨173、173。导轨173、173空出箱坯料的X方向的全长大小的间隙而设置。转换部109具备按压部174,该按压部174使通过提升装置170提升的箱坯料沿导轨173向成型部111侧移动。按压部174配置于图25中右侧即导轨173的近前侧。按压部174具备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沿导轨173进退的滑块175。如图25中点划线所示,滑块175能够在第五区域129内进入。

在箱坯料移动到提升装置170上时,转换部109使提升装置170动作,使箱坯料上升至导轨173的高度。之后,使滑块175进入,使提升装置170上的箱坯料沿导轨173向成型部111在Y方向上移动。

(第二涂布部110的结构)

如图20和图25所示,第二涂布部110配置于第四区域128与第五区域129之间。第二涂布部110具备在与Y(搬运)方向正交的X方向上空出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塗布装置176、176。各塗布装置176、176向侧壁15A、15B的缘壁20要重叠的部分喷射粘接剂。由此,在箱坯料,在侧壁15A、15B的两侧,粘接剂以线状涂布。

(成型部111的结构)

如图26中最清楚地所示,成型部111具备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缘壁20的第一弯折部177、以及相对于底壁12弯折端壁13A、13B和侧壁15A、15B的第二弯折部191。参照图25,成型部111具备以使箱坯料从转换部109搬运至固定位置而进行引导的引导部205。

(第一弯折部177的结构)

如图26和图27A所示,第一弯折部177具备配置于端壁13A、13B以及两侧的缘壁20的下部的固定式下模178、以及与下模178空出间隔设置于上侧的可动式上模183。

如图27A中最清楚地所示,下模178具备导向板179,导向板179位于上模183的进入方向的前方、即缘壁20、20的下部。导向板179具备位于缘壁20的弯折线21附近的平板部180、以及向远离端壁13A、13B的方向弯曲的平板部180的上侧的弯曲部181。弯曲部181以弯折线21为中心,以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缘壁20的方式引导缘壁20。弯曲部181的上侧顶部位于与导轨173的搬运面相同的高度。参照图25,搬运(Y)方向顶端侧的导向板179在弯曲部181的端缘具备向上突出的止动部182。止动部182使搬运至成型部111的箱坯料停止在固定位置。

如图27A所示,上模183具备能够通过气缸184从导轨173的上侧至下侧升降而配置的框体185。框体185为X方向的两端开口的四方筒状,并且在内部具备沿Y(搬运)方向延伸的安装轴186。在安装轴18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有呈板状的一对成型板187。成型板187具备能够插通框体185的下壁的开口部188(参照图26)。成型板187配置于一对止动部189A、189B之间,该一对止动部189A、189B配置于安装轴186。成型板187与内侧的止动部189B之间,配置有将成型板187向外侧的止动部189A施力的施力部件190。由此,成型板187能够以与止动部189A抵接的状态为原点,对抗施力部件190的施加力向止动部189B侧滑动。

如图28A中最清楚地所示,成型板187的原点在将加强柱形成部24粘贴于端壁13A、13B以及缘壁20上的箱坯料上,位于加强壁26上的第一弯折线29附近。由此,成型板187能够向远离折回壁25的方向(折回壁25侧至加强壁26侧)滑动。施力部件190从加强壁26侧向折回壁25侧对成型板187施力。如图27B所示,原点位置的成型板187位于导向板179的弯曲部181上,如果该状态下上模183下降时,则与弯曲部181发生干扰。但是,如果上模183继续下降,则成型板187顺着弯曲部181的弯曲向内侧滑动并位于平板部180、180的内面侧。

如图28A所示,如果箱坯料向成型部111被搬运,则第一弯折部177使上模183向下移动。这样,成型板187与箱坯料的弯折线29附近抵接,并将箱坯料一起向下按压。在该状态下,加强柱形成部24的弯折线29位于比端壁13A、13B与缘壁20之间的弯折线21更靠近外侧(弯曲部181上)的位置。

如图28B所示,如果上模183继续下降,则顺着弯曲部181的弯曲,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缘壁20。这样,由于加强柱形成部24的弯折线29相对于弯折线21空出间隔L3而设置,因此以弯折线21为中心向端壁13A、13B侧移动。通过这种移动,折回壁25和加强壁26以弯折线29为中心弯折。然后,成型板187追随这种移动向端壁13A、13B侧移动的同时,引导以弯折线29为中心的折回壁25和加强壁26的弯折。因此,能够防止不同位置处的弯折,并能够沿弯折线29相对于折回壁25可靠地弯折加强壁26。粘贴后的缘壁20和折回壁25处于夹在导向板179与成型板187之间的状态,并且与粘贴于端壁13A、13B的内壁27之间的加强壁26中,以通过临时弯折部106设有折痕的弯折线31为顶部,第一和第二壁部26a、26b发生弯折并向上突出。

(第二弯折部191的结构)

如图25和图26所示,第二弯折部191具备位于底壁12的外周部的固定式母模具192以及位于底壁12的上侧的可动式的公模具199。另外,具备接收组装好的箱主体11的底壁12的底接收部202。

母模具192具备配置于端壁13A、13B的下部的第一模部193以及配置于侧壁15A、15B的下部的第二模部196。这些模部193、196配置于第一弯折部177的下模178的下部,在缘壁20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之后,相对于底壁12按顺序弯折端壁13A、13B和侧壁15A、15B。

在导向板179、179之间,配置有一对第一模部193。第一模部193的底壁12侧端面位于端壁13A、13B下的弯折线14附近。在第一模部193的底壁12侧上部,设有第一倾斜部194,该第一倾斜部194以使端壁13A、13B以弯折线14为中心相对于底壁12弯折的方式引导端壁13A、13B。在第一模部193的下侧,设有用于相对于底壁12将端壁13A、13B维持在弯折的状态的第一保持部195。

第二模部196以位于侧壁15A、15B的两侧的方式配置有一对。第二模部196的底壁12侧的端面位于侧壁15A、15B下的弯折线16附近。在第二模部196的底壁12侧上部,设有第二倾斜部197,该第二倾斜部197以使侧壁15A、15B以弯折线16为中心相对于底壁12弯折的方式引导侧壁15A、15B。为了在端壁13A、13B相对于底壁12弯折之后,使侧壁15A、15B相对于底壁12弯折,该第二倾斜部197与第一倾斜部194相比以较缓的倾斜角度形成。在第二模部196的下侧,设有用于相对于底壁12将侧壁15A、15B维持在弯折状态的第二保持部198。第二保持部198位于相对于底壁12弯折端壁13A、13B的状态的缘壁20的外侧。

公模具199具备位于底壁12的四个角的压入部200。压入部200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棱柱状,并配置在底壁12上的弯折线14、16附近。压入部200的全长比端壁13A、13B的全长长。公模具199能够通过驱动部201从导轨173的上侧至下侧升降。具体来说,公模具199能够下降至导轨173的下侧、即位于母模具192的保持部195、198内的高度。

底接收部202位于底壁12的中央下部。该底接收部202能够通过气缸203从与通过公模具199下降的底壁12抵接的上升位置至与底壁12不抵接的下降位置升降。底接收部202具备与未图示的抽吸泵连接的抽吸部件204。

与第一弯折部177的上模183开始下降几乎同时,第二弯折部191的底接收部202向上升位置移动。接着,在第一弯折部177的上模183下降的状态下,公模具199开始下降。公模具199在与箱坯料的底壁12抵接的高度暂且停止下降。在该状态下,第一弯折部177的上模183开始上升。由此,防止箱坯料与第一弯折部177的上模183一起上升。

当上模183上升时,第二弯折部191的公模具199再次开始下降。这样,通过公模具199,从上方按压箱坯料的底壁12,底壁12朝向母模具192内向下移动。由此,通过第一模部193的第一倾斜部194,端壁13A、13B相对于底壁12弯折。之后,通过第二模部196的第二倾斜部197,侧壁15A、15B相对于底壁12弯折。其结果,侧壁15A、15B重叠于与端壁13A、13B相连设置的缘壁20的外面侧。

接着,公模具199进一步下降,由此相对于底壁12竖立设置端壁13A、13B和侧壁15A、15B的箱主体11在保持部195、198内移动。由此,涂布有粘接剂的侧壁15A、15B的两侧和缘壁20被夹入并压接于第二保持部198与压入部200之间。底壁12与底接收部202抵接,并且被抽吸部件204吸附。在该状态下,公模具199上升回到原点,由此防止箱主体11与公模具199一起上升。

(引导部205的结构)

如图20和图25所示,引导部205具备配置于一对第二模部196、196之间的一对保持部件206、206。保持部件206能够通过气缸207从沿图25中实线所示的水平方向延伸的保持位置转动至图25中点划线所示的向下延伸的退避位置。保持位置的保持部件206位于与导轨173的搬运面相同的高度。退避位置的保持部件206位于第二保持部198的外侧,不阻碍公模具199对箱坯料的压入。

如图26所示,第二弯折部191的第一模部193兼具有引导部205的功能。第一模部193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气缸,从图26中实线所示的下降位置至图26中点划线所示的上升位置升降。下降位置的第一模部193如上所述,相对于底壁12弯折端壁13A、13B。上升位置的第一模部193位于与导轨173的搬运面相同的高度。

引导部205在转换部109开始搬运箱坯料的同时,使保持部件206向保持位置转动,并使第一模部193上升至上升位置。由此,确保了与导轨173位于同一平面的区域,并且以向成型部111的固定位置搬运箱坯料的方式引导箱坯料。然后,在箱坯料被搬运至固定位置时,使保持部件206向退避位置转动,并使第一模部193向下降位置下降。之后,第一和第二弯折部177、191开始动作。

如此构成的制箱装置101逐张搬运配置于供纸部104的箱坯料,并通过临时弯折部106设置沿着加强壁26的弯折线31的折痕。接着,在通过第一涂布部107将粘接剂塗布到箱坯料的规定位置后,通过固定部108将加强柱形成部24折叠并固定于端壁13A、13B以及缘壁20。接着,通过转换部109转换箱坯料的搬运方向,通过第二涂布部110将粘接剂塗布于箱坯料的规定位置。之后,通过成型部111,相对于端壁13A、13B弯折缘壁20,接着,相对于底壁12弯折端壁13A、13B之后,相对于底壁12弯折侧壁15A、15B,将侧壁15A、15B与缘壁20重叠并固定。由此,能够自动制造具有向内突出的加强柱24A的箱主体11。

本发明的制箱装置101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固定部108的前工序设置了临时弯折部106,但是考虑到瓦楞纸板1的壁厚、中芯4的节距(pitch)、弯折线31的弯曲性等片材加工性,在弯折比较容易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不设置临时弯折部106的结构。在固定部108设置了定位部件155,但同样考虑到片材加工性,在弯折比较容易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不设置定位部件155的结构。在成型部111设置了能够在上模183滑动的成型板187,但同样考虑到片材加工性,在弯折比较容易的情况下,也可以替代成型板187,形成为仅能够按压端壁13A、13B的上模183。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包装箱

11…箱主体

12…底壁

13A、13B…端壁

15A、15B…侧壁

20…缘壁

21…弯折线(外壁弯折线)

24…加强柱形成部

25…折回壁

26…加强壁

27…内壁

28…弯折线

29…弯折线(第一弯折线)

30…弯折线(第二弯折线)

31…弯折线(第三弯折线)

33…盖体

43…第一固定部

44…第二固定部

45…第三固定部

100…包装机械

101…制箱装置

102…收纳装置

103…封缄装置

104…供纸部

105…补充部

106…临时弯折部

107…第一涂布部

108…固定部

109…转换部

110…第二涂布部

111…成型部

149…板

151…弯折部件

154…塗布装置

155…定位部件

161…折入部件

166…按压部件

176…塗布装置

178…下模

183…上模

187…成型板

190…施力部件

192…母模具

193…第一模部

196…第二模部

199…公模具

202…底接收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