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臭氧杀菌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3294阅读:8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桶,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高效率臭氧杀菌垃圾桶。



背景技术:

垃圾桶,又名废物箱或垃圾箱,就是装放垃圾的地方。垃圾桶多数以金属或塑胶制,用时放入塑料袋,当垃圾一多便可扎起袋丢掉。多数垃圾桶都有盖以防垃圾的异味四散,有些垃圾桶可以以脚踏开启。垃圾桶是人们生活中“藏污纳垢”的容器,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折射。家居的垃圾桶多数放于厨房,以便放置厨余。现有的带有臭氧发生器的垃圾桶的臭氧发生器大多位于垃圾桶的上部,臭氧发生器发出的臭氧不能与垃圾筒内的垃圾充分混合,使臭氧的杀菌效率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率臭氧杀菌垃圾桶,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效率臭氧杀菌垃圾桶,包括固定壳,固定壳为上部开口的管状壳体,固定壳的上部安装旋转盖,旋转盖的一侧与固定壳铰接,旋转盖的 上部安装把手,固定壳的内侧底部安装固定管、臭氧发生器和数个支撑架,固定管位于固定壳的中部,固定管与臭氧发生器连接,固定管的上部开设数个通孔,通孔内安装防护罩,支撑架上部设置垃圾桶,垃圾桶底部开设透孔,固定管能穿过透孔,固定壳的内侧底部安装防护壳体,防护壳体为锥形壳体,防护壳体的上部内侧安装固定环,固定环的内周安装毛刷,毛刷能与固定管配合,固定壳的上部内侧安装环形板,环形板的内周能与垃圾桶配合。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壳的底部安装数个连接块,连接块的中部开设第二螺孔,第二螺孔内安装螺杆,螺杆的下端安装垫块。所述垫块的底部安装防滑垫。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固定管位于固定壳的中部,固定管可以将臭氧发生器发出的臭氧导入到垃圾桶内垃圾的中部,从而可以使臭氧与垃圾充分混合,大大提高了臭氧的杀菌效率。本发明的防护壳体在方便固定管进入垃圾桶的同时可以避免垃圾桶内的垃圾通过透孔进入固定壳内。本发明的毛刷可以在在方便固定管进入垃圾桶的同时减小固定管与防护壳体的间隙,进一步避免垃圾桶内的垃圾通过透孔进入固定壳内。本发明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标注部件:1把手 2旋转盖 3环形板 4固定壳 5垃圾桶 6防护罩 7通孔8固定管 9毛刷 10固定环 11防护壳体 12透孔 13臭氧发生器 14支撑架 26固定块 27螺孔 28螺杆 29垫块 30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高效率臭氧杀菌垃圾桶,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壳4,固定壳4为上部开口的管状壳体,固定壳4的上部安装旋转盖2,旋转盖2的一侧与固定壳4铰接,旋转盖2的上部安装把手1,固定壳4的内侧底部安装固定管8、臭氧发生器13和数个支撑架14,固定管8位于固定壳4的中部,固定管8与臭氧发生器13连接,固定管8的上部开设数个通孔7,通孔7内安装防护罩6,支撑架14上部设置垃圾桶5,垃圾桶5底部开设透孔12,固定管8能穿过透孔12,固定壳4的内侧底部安装防护壳体11,防护壳体11为锥形壳体,防护壳体11的上部内侧安装固定环10,固定环10的内周安装毛刷9,毛刷9能与固定管8配合,固定壳4的上部内侧安装环形板3,环形板3的内周能与垃圾桶5配合。

本发明的固定管8位于固定壳4的中部,固定管8可以将臭氧发生器13发出的臭氧导入到垃圾桶5内垃圾的中部,从而可以使臭氧与垃 圾充分混合,大大提高了臭氧的杀菌效率。本发明的防护壳体11在方便固定管8进入垃圾桶5的同时可以避免垃圾桶5内的垃圾通过透孔12进入固定壳4内。本发明的毛刷9可以在在方便固定管8进入垃圾桶5的同时减小固定管8与防护壳体11的间隙,进一步避免垃圾桶5内的垃圾通过透孔12进入固定壳4内。

所述固定壳4的底部安装数个连接块26,连接块26的中部开设第二螺孔27,第二螺孔27内安装螺杆28,螺杆28的下端安装垫块29。本发明的螺杆28可以通过旋转调整露出第二螺孔27的长度,从而调整高效率臭氧杀菌垃圾桶的整体高度,方便高效率臭氧杀菌垃圾桶操作人员使用。

所述垫块29的底部安装防滑垫30。本发明的防滑垫30可以增大高效率臭氧杀菌垃圾桶与放置平台的摩擦力,避免高效率臭氧杀菌垃圾桶在放置平台上滑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