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横向带扣的夹紧套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3750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具有横向带扣的夹紧套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例如从专利EP 1 775 220、US 5 566 726和US 7 373 695得知所述类型的套环。为了使套环围绕物体扣紧,在已将带围绕物体回绕之后,且在已穿过带扣中的通路插入带的第二末端之后,有必要对第二末端施加牵引,以使得套环的直径减小,接着使第二末端缩进,以便保持第二末端抵靠带扣和/或抵靠第一末端。通常,在缩进期间或恰好在此之后,在带扣附近切除第二末端。

在物体待由套环夹紧的情况中,如果还使用紧凑且容易操作的工具,则可能需要这些操作在原位进行。为了使扣紧具有良好质量,重要的是,套环应相对于工具适当地定位,特别是,带的第二末端应适当地定位以用于缩进。

上述专利EP 1 775 20和US 5 566 726使用相对于套环的带非精确地定位的工具。专利US 7 373 695极概略地提出了一种工具,具有侧翼,其具有下部突起,用来搁置带扣的边缘的底板。这需要带扣具有非常特定的形状,因为带扣必须具有侧向突起的边缘,所述边缘可搁置在所述底板上。另外,所述工具的侧翼侧向地占据大量空间,使得存在待夹紧的物体的环境过于杂乱而不可能使用所述工具的许多情形。

本发明提出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方案是提出可易于相对于扣紧工具精确地定位的套环。

这一目标将借助于如下事实来实现,所述带扣带有至少一个径向突起的外部耳片,所述耳片具有钩形状,所述钩具有带有头部的主杆,凹部在所述头部下方形成。

所述外部耳片可以简单且侧向紧凑的方式形成。利用在耳片的头部下方形成的凹部,有可能插入定位构件,所述定位构件尤其可为用于扣紧套环的工具的一部分,以使得工具变得与外部耳片配合,从而将套环定位成看上去被扣紧。在这种配合中,钩的主杆有利于套环的正确侧向定位(即,定位在横跨着带的方向中),而头部有利于良好的切向定位(即,在平行于通过带扣的带的切线的方向中定位)。

根据一个选项,所述钩的所述头部具有基本上沿着所述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自由边缘。

因此所述钩的形状实现起来特别简单。

根据一个选项,所述通路包含由所述带扣的至少一个外壁部分限定的限制区段,所述外壁部分高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末端的外表面而定位,并且所述外部耳片相对于相对于所述外壁部分纵向地偏移。

因此所述外壁部分完全起到限制壁的作用。如果在套环被扣紧时,耳片变形或损坏,那么耳片绝不影响由外壁部分实现的限制的质量。

所述外部耳片可通过切除部而与所述外壁部分隔开。因而所述耳片制造起来特别简单。具体地,所述外部耳片和上述壁部分可从同一底部壁获得,进行横向切除,以形成第一部分(其在经过适当折叠之后形成壁部分),和第二部分(其在用不同方式折叠之后形成外部耳片)。

根据一个选项,所述外部耳片位于所述带扣的离所述带的所述第二末端的所述自由顶端较远的横向边缘附近。

因此,当切除带的第二末端时,所述外部耳片不形成障碍或阻碍,此切除有可能非常整齐地进行,直接接近带扣的离耳片较远的横向边缘。类似地,在带扣的中间区域附近或在离耳片较远的横向边缘附近,可精确地进行用于保持带的第二末端以致于保持套环绷紧的缩进,且所述耳片不形成障碍或阻碍。

根据一个选项,所述带扣具有两个相似的径向突出的外部耳片,所述耳片从带扣的两个纵向侧中的各自侧伸出,所述带的所述第二末端有可能插入于所述耳片的所述主杆之间。

此更有利于相对于所述扣紧工具侧向地阻挡套环。

根据一个选项,所述套环具有用于允许所述带的所述第二末端仅在所述主杆与所述带扣的纵向侧之间的接合处附近,插入于所述耳片的所述主杆之间的装置。

这些装置构成索引型装置,当围绕待夹紧的物体闭合套环时,所述装置避免套环看上去正确地闭合,而实际上所述带的所述第二末端仅啮合于所述耳片之间。而不经由带扣的实际上用来实现扣紧的部分(例如,限定出限制区段的上述壁部分)进行啮合。

根据一个选项,所述耳片中的至少一个且优选地所述两个耳片中的每一个具有在其主杆与其头部之间的接合处的内部肋。

这种肋提供两个优点。首先,所述肋在外部耳片的主杆与其头部之间的接合处加强外部耳片,因此有利于将套环在扣紧的同时保持在适当位置,即使缩进带的第二末端可涉及相当大的力。另外,所述肋在大小适当的情况下可起作用,以提供上述的索引功能。

根据一个选项,所述带扣具有内部部分,所述内部部分抵靠地设置在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末端的内表面并且具有阻挡横向边缘,所述阻挡横向边缘面对的方向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末端的自由顶端面对的方向相反,并且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末端的阻挡横向止挡件配合,所述阻挡横向止挡件限定出形成于所述第一末端中的阻挡后退部分,且在缩进状态下,使得所述第一末端得以保持,从而阻止其在所述套环的直径增大的方向中移动,所述带的所述第二末端具有保持横向止挡件,所述保持横向止挡件收纳于所述阻挡后退部分中,并且与所述阻挡后退部分的保持边缘邻接地配合。

此时,通过所述阻挡边缘与所述阻挡止挡件之间的配合,相对于所述带扣阻挡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末端。所述带的所述第二末端的缩进形成保持止挡件,并且所述保持止挡件不与所述带扣配合,而是与所述阻挡后退部分的保持边缘配合,所述阻挡后退部分本身形成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末端中。换句话说,所述套环是通过其第一末端与其第二末端直接配合来扣紧。因此在扣紧情形中,所述带扣不再经受大的力,所述力直接施加在所述带的两个末端之间。这限制了扣紧随着套环寿命降低的风险。

在阅读对借助于非限制性实例示出的实施方式的以下详细描述后,可很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优点更清楚地呈现。所述描述参考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夹紧套环在被扣紧之前的透视图;

图2为本发明套环在已扣紧之后的不完整透视图;

图3是横向带扣附近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图1和2的套环的带的内表面;

图4是关于图2的剖面IV-IV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的侧视图,其示出了先前图式的套环与其扣紧工具的配合方式;

图6是沿着图5的箭头VI看到的端视图;以及

图7是变形例中的不完整透视图,其示出了带有横向带扣的套环的带的第一末端。

在本文中,术语“内”用来描述更接近由套环界定的圆圈的几何中心C而定位的元件,而术语“外”用来描述离开所述中心C较远地定位的元件。另外,术语“纵向”用来描述沿着带的长度延伸的元件,即,当带如图中所示地自身回环时,在成环方向中延伸的元件。术语“横向”用来描述垂直于所述长度(即跨越带的宽度)延伸的元件。

首先,对图1和图3进行描述,在所述图中,可以看到夹紧套环包括环状金属带10和横向带扣12,所述横向带扣12保持在所述带的第一末端10A处。在图1和2中可更清楚地看到,在第一末端10A的外侧上,带扣12形成通路13,第二末端10B插入穿过所述通路。

在本说明书含义中,带的“第一末端”是与带扣配合的整段的第一末端。同样地,“第二末端”是与带扣配合的整段的第二末端。

在图3中可更清楚地看到,带扣12具有内部部分14,所述内部部分14抵靠地设置在带10的第一末端10A的内表面。在外侧上,所述带扣具有两个外壁部分,分别为15A和15B,每个所述外壁部分从内部部分14的纵向边缘中的各自边缘叠起。这些外壁部分形成舌状物,所述舌状物位于带10的第一末端10A的外表面上方。在这些叠起的舌状物的内表面与所述带的末端10A的外表面之间径向地限定出的空间形成通路13的限制区段,使所述带的第二末端10B通过所述区段。“限制区段”的概念用来表示所述空间的径向高度刚好足够使得所述带的第二末端10B能够穿过所述区段而插入,因此所述第二末端被保持以阻止其径向地向外移动。

尤其在图3和4中可以看到,第一末端10A具有阻挡后退部分16,所述阻挡后退部分16有助于相对于所述第一末端阻挡所述带扣。在图4中可更好地看到,该阻挡后退部分16具有阻挡横向止挡件16A,所述阻挡横向止挡件16A与带扣12的内部部分的阻挡横向边缘14A配合。在所示出的实例中,这一边缘和这一止挡件是直线的并且横向地延伸到所述带。因此,止挡件16A与边缘14A之间的配合阻止了所述带的第一末端10A相对于带扣12在方向F(参看图4)中移动。

为了将所述第一末端保持在另一方向中,使用与上述装置相似的装置。为此,在所示出的实例中,带扣12的内部部分14具有额外阻挡横向边缘14B,所述额外阻挡横向边缘14B面向所述带的第一末端10A的自由顶端10'A并且与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末端中的额外阻挡横向止挡件16'A配合。这一额外阻挡横向止挡件限定出形成于所述第一末端中的额外阻挡后退部分16'。

额外阻挡横向止挡件16B和额外阻挡后退部分16'关于所述带扣的所述内部部分的横向中线L与阻挡横向止挡件16A和阻挡后退部分16整体上对称。止挡件16'A与边缘14B之间的配合阻止了所述带的第一末端10A相对于带扣12在与图4所示的方向F相反的方向中移动。

当所述套环处于扣紧状态时,穿过通路13而插入的所述带的第二末端缩进,以与包括横向带扣12和带10的第一末端10A的元件中的至少一者配合,从而保持,以阻止所述第二末端在所述套环的直径增大的方向中移动。

图1示出第二末端10B穿过通路13而插入并且在第二末端缩进之前的情形,而图2和4示出已进行缩进之后的情形。

在这个实例中,在图4中可更清楚地看到,所述带的第二末端10B具有保持横向止挡件11,所述保持横向止挡件11收纳于阻挡后退部分16中。这一保持横向止挡件与阻挡后退部分16的保持边缘17A邻接地配合。可以理解的是,保持止挡件11与保持边缘17A之间的配合阻止了所述带的第二末端10B相对于第一末端10A在图4中由箭头F指示的方向中移动。换句话说,一旦套环已被扣紧,则该配合将阻止套环变得松开。

带的第二末端10B的缩进形成了保持后退部分11',所述保持后退部分11'在带的第二末端10B的内表面上形成突起。保持横向止挡件1限定出这一保持后退部分11'。在图4中可看到,所述保持后退部分收纳于阻挡后退部分16中。

保持后退部分11'由横向切除部限定,保持止挡件11形成于所述切除部的唇状部上,所述唇状部位于保持后退部分11'的背面,并且其面对的方向与所述带的第二末端的自由顶端10'B面对的方向相反。

在这个实例中,阻挡后退部分16形成盘形物,所述盘形物的侧面之一形成在后退部分16外的面上的阻挡止挡件16A,以及形成在所述后退部分内的面上的保持边缘17A。不同于上文定义的概念“内”和“外”,后退部分内表面和外表面将相对于后退部分本身而定义。

在图3中可更清楚地看到,阻挡横向边缘14A是位于带扣12的内部部分14的第一自由末端12A上的自由边缘。更精确地,在这个实例中,阻挡横向边缘14A在上述第一自由末端12A中的缺口19的背面形成。阻挡后退部分16收纳于所述缺口中,同时通过在槽的任一侧上突出分支19A和19B而在任一侧上侧接。

在图3中可看到,后退部分16的内表面在所述缺口的背面附近从带扣的内部部分14的内表面的径向水平出发,并且随着带离开缺口19的背面而逐渐回到带的平面,从而不在带的内表面中形成陡峭肩状物。

相反地,可以观察到,带的第一末端(其位于带扣12的内部部分的自由末端12A)形成向内延伸的肩状物23,以使得带的内表面(其位于所述肩状物离带的自由顶端10'A较远的侧上)与带扣12的内表面基本上对准而定位。径向测量的肩状物的高度基本上对应于所述带扣的内部部分14的厚度Eb。

类似阻挡横向边缘14A,额外阻挡横向边缘14B是带扣的自由边缘,但所述额外阻挡横向边缘位于带扣的内部部分14的第二自由末端12B,所述第二自由末端12B与其第一自由末端12A相反。这一额外阻挡边缘14B也形成在带扣的内部部分14的第二自由末端12B中的缺口19'的背面,所述缺口侧接有纵向突起分支19'A和19'B。

还可以观察到,在带扣的内部部分14的第二自由末端12B,带的第一末端10A具有侧面突起21A、21B。这些突起通过部分冲压带的第一末端而形成,所述冲压横向地向外驱赶材料。所述突起形成侧面“突耳(lug)”,带扣的自由末端12'B与所述突耳配合,因此有助于保持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末端,从而阻止所述第一末端相对于带扣12在与箭头F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中移动。因此,在所示出的实例中,为了在与箭头F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中相对于所述带扣保持所述带的所述第一末端,不仅使用上述的侧面突起21A和21B,而且使用与额外阻挡横向边缘14B配合的额外阻挡横向止挡件16'A。

这可能对在套环被扣紧时所施加的力获得极高抵抗性。在扣紧期间,为了对带的第二末端施加牵引,以获得最小的夹紧直径,扣紧工具可压着带扣12,因此重要的是,带扣能够相对于带稳固地保持。

当然,仅借助于侧面突起21A和21B,或者仅借助于横向止挡件16'A与横向边缘14B之间的配合,可以在与方向F相反的方向中提供保持。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选择可用的某一其它保持方式。

另外,描述并且示出用于使带的第二末端缩进的有利实例,其中第二末端用来保持带绷紧。在这个实例中,实现了精确保持,并且进行规定,以确保在套环处于绷紧状态下时带受到的牵引力是以“带上带(strap-on-strap)”方式施加,未涉及带扣12。然而,本发明还适用于保持带的第二末端的其它可能性。例如,可进行带的第二末端10B的缩进,如在专利EP 1 775 220中(通过使用带扣的内部部分中的孔隙),如在专利US 7 373 695中,或实际上,如在法国专利2 542 388中。

根据本发明,带扣12具备至少一个径向突起的钩形的外部耳片,其具有头部,凹部在所述头部下方形成。

在这个实例中,带扣12具有径向地突出的两个这种类型的外部耳片20和22。每个耳片呈钩形,该钩具有主杆(分别为20A和22A)和头部(分别为20B和22B),使得凹部D在头部20B和22B下方形成(参看图4)。这个凹部形成通路13的区段,带的第二末端10B在钩的头部20B和22B下方通过。然而,如上所述,正是这个通路的限制区段(呈折叠舌状物15A和15B的形式)起到保持带的末端10B的作用,从而阻止所述末端径向地向外移动。

在这个实例中,所述头部具有纵向地延伸的自由边缘20'B、22'B。所述主杆在带扣的任一侧上,从内部部分14的纵向边缘开始,彼此面对地延伸,带的第二末端10B在所述主杆之间通过以用于进入通路13的限制区段。

外部耳片20和22相对于上述外壁部分15A和15B纵向地偏移。外壁部分15A或15B和对应的外部耳片20A或20B从带扣12的纵向边缘伸出并且具有从所述边缘测量的相同长度,在横向方向中,所述外部耳片具有将所述钩的主杆20A(分别22A)与头部20B(分别22B)分开的纵向折叠线自然地,耳片20A或20B的长度是在沿着虚线的带的横向方向中沿着所述耳片进行测量,所述虚线从耳片附接到带的地方开始并且到达所述耳片的自由边缘20'A(分别20'B)。

外壁部分15A(分别地,15B)具有位于所述带的第一末端10A的外侧上的自由纵向边缘15'A(分别地,15'B)。

例如,带扣12的每个舌状物(其中形成外壁部分15A或15B)最初可与耳片20或22是一体的;单次横向切除操作可将耳片与壁部分分开,并且所述壁部分被折叠,直到其与带扣12的内部部分14平行为止,而耳片被形成为钩形状。

带扣12至少在其外部部分中关于带10的中间平面IV-IV对称,所述中间平面IV-IV垂直于所述套环的轴线Ax。在这个实例中,甚至带扣的内部部分14都关于中间平面IV-IV对称。

耳片20和22用来确保:套环和用来扣紧套环的工具相对于彼此适当地定位,如参看图5和6则可更清楚地理解,所述图示出了套环与用来扣紧套环的工具的配合方式。

因为简化的原因,仅示出了所述工具的头部的作用部分。关于更多细节,例如可参考法国专利FR 2 542 388。

所述工具包含适合定位在套环的横向带扣12上的头部32,和适合移动以使带10的第二末端10B缩进的冲头33。头部32具备至少一个外壳34,其用于收纳所述套环的带扣12所带有的至少一个外部耳片20、22的至少一部分,以便相对于所述套环定位所述工具。所述外壳可包括钩形槽。

图5和6中所示的工具30的部分包括其头部32和其冲头33,所述冲头33通过致动系统M而在通道31内移动,以使得套环的带的第二末端10B缩进,以及形成保持止挡件。在图5中,示出了冲头33是,在所述冲头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中的缩进移动期间,所述冲头碰到套环的带。

套环是通过施加在所述第二末端上的牵引力(图中未示)而扣紧,而所述工具的头部抵靠在带扣12上。一旦得到期望程度的扣紧,则移动冲头33以进行缩进。应注意的是,冲头33的头部33A成斜角并且具有横向切割钉33'A。所述头部同时形成保持止挡件11和保持后退部分11'。

如上所示,耳片20和22用来使所述工具和套环相对于彼此定位。所述耳片还可能使带扣定位在垂直于所述冲头移动而执行缩进的方向V的平面中。

更精确地,耳片20和22被至少部分地插入到由侧面后退部分34形成的外壳中。更精确地,由所述耳片形成的钩的头部20B和22B,刺入所述后退部分34中。因此所述钩的头部的内表面可与面对所述钩定位的后退部分34的面配合,以阻止工具相对于套环在由图6中的箭头H指示的方向上移动。

另外,只要耳片20和22存在,并且位于带扣12的纵向边缘的各边缘上,即位于套环的纵向边缘的任一侧上,所述工具的头部的中心部分36(其位于相对于后退部分34的内部侧上(朝着套环的中心))被阻挡在由耳片20和22形成的钩的主杆20A与22A之间。因此使得可以阻止所述工具相对于套环在方向中横向地移动。应注意的是,所述工具的头部可具有颊板38,其封闭所述头部的侧上的后退部分34,使得用于收纳耳片的外壳呈钩形槽的形式。在图6中可以看到这些颊板38,并且所述颊板之一在图5中是用点划线画出。

在上述套环中,带扣12由以合适方式切除并且折叠的金属坯料形成。在这个实例中,形成为带扣的这个坯料的“接合平面”位于套环的外侧上,在折叠舌状物15A与15B之间。在这个实例中,所述舌状物的纵向末端(自由纵向末端)15'A、15'B相隔宽度E。首先,这可以节省用来形成带扣的材料。其次,如图6所示,这可能有利于相对于套环阻挡工具。因此所述工具的头部32的中心部分36可具有向内突出的中心肋36A,所述中心肋36A被收纳于形成于舌状物15A和15B的自由末端之间的空间中,使得所述中心肋可与套环的带的第二末端10B直接配合。相反地,在中心肋36A的任一侧上(在后退部分34的内侧上)延伸的侧面突起与折叠舌状物15A和15B直接配合。

再次考察耳片20和22可以看出,每个耳片在其主杆与其头部之间的接合处具有内部肋(分别为20C和22C)。所述内部肋的厚度朝着头部的方向增大。例如,可通过角撑来实现此增大,所述角撑相对于径向方向大致倾斜45度,并且朝着所述耳片的内部突起。因此,所述肋在钩的头部附近限定在耳片之间,宽度小于带的第二末端10B的宽度。这可以仅通过在耳片20与22之间插入第二末端来避免操作员认为套环已闭合。如果操作员尝试此操作,那么上述内部肋的形状自然就起作用,以向内(朝着套环的中心C)驱赶第二末端,即在折叠舌状物15A和15B下方,进入通路13的限制区段中。换句话说,肋20C、22C形成用于允许所述带的第二末端10B仅在所述主杆与带扣12的纵向侧之间的接合处附近插入于所述耳片的主杆20A、22A之间的装置。

在图7中,使用与先前图式中相同的参考数字加上100来表示对应的元件。

在此图中所示的变形例中,至少一个外壁部分的自由纵向边缘带有钩。

更精确地,在此图中可看到,带110的第一末端带有横向带扣112,所述横向带扣112与先前图式中的带扣12基本上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外壁部分115A和115B的自由纵向边缘带有钩151A和151B,所述钩是直立的,使得所述钩径向地向外延伸。这些钩用于从套环的带卸除带扣。卸除工具(例如“卡圈”型的钳子)可插入到在头部下的空间中,并且操作,以使得通过支撑在所述钩下,所述工具可移开外壁部分115A和115B,以使带扣相对于带而松开。

为了使图式更清楚,图7示出打开状态下的套环,而带的第二末端未插入穿过由带扣112形成于第一末端的外侧上的通路。当所述第二末端穿过所述通路啮合时,所述第二末端位于外部耳片120和122下方以及壁部分115A、115B下方,且因此也在钩151A和151B下方。

通常,在将套环关闭且扣紧时,需要通过卸除带扣来卸除套环。在钩151A、151B下方插入的例如钳子型的工具可以自带将钩移开,从而打开壁部分115和115B。如图所示,外部耳片120和122通过切除部与所述壁部分分开。结果,被移开的壁部分115A和115B并不影响所述外部耳片的位置,所述外部耳片在适当位置保持在带的第二末端的外表面上方。在外部耳片的头部下方形成的后退部分可以比先前图式中所示的实例中的后退部分小。因此,一旦壁部分115A和115B已移开,则带的第二末端被保持在外部耳片的头部下方,并且倾向于抵靠在其上。结果,虽然带扣被松开,但其暂时保持在带上。这一情况阻止了带扣与带分开并且阻止带扣在已卸除之后落到地板上或地上。为了积极地将带扣与带分开,滑动带的第二末端即足以打开套环,并保持带扣。

应当观察到的是,钩151A和151B的径向突起范围大于外部耳片120和122的径向突起范围,并且钩之间的间隔相对于外部耳片之间的间隔来说较小。这些差异导致索引作用,从而避免试图使用所述钩来相对于扣紧工具定位套环,以及避免试图通过作用于所述外部耳片来卸除所述带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