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0852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调整轿厢室的气压的气压调整装置的电梯,特别涉及一种减少由气压调整装置的送风机产生的噪音的消音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的气压调整装置中,具备:送风机,其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多个管道,它们的一端分别与轿厢室、进气口以及排气口连接;进气排气风量调整单元,其与多个管道的另一端连接,通过使得绕过轿厢室内而从排气口向进气口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变化,来调整轿厢室内的空气的进气排气风量;以及控制单元,其控制进气排气风量调整单元,将轿厢室内的气压调整为设定气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8946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的电梯的气压调整装置驱动送风机,使绕过轿厢室内而从排气口向进气口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变化,从而将轿厢室的气压调整为设定气压,因此送风机产生的噪音经由管道向轿厢室内传播,存在给乘客带来不适感的课题。

因此,作为减少送风机产生的噪音的对策,考虑例如在管道中设置吸音材料或消音器。但是,由于设置吸音材料或消音器,管道的尺寸增大,难以确保乘用轿厢的上部或下部的管道设置空间,并且管道的重量增大,因此产生了气压调整装置的安装或维护的作业性下降的新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其使用主动噪声控制装置来减少噪音,抑制气压调整装置的尺寸及重量增大,能够提高气压调整装置的安装或维护的作业性,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送风机产生的噪音,从而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具备:乘用轿厢,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在井道内;送风机,其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排气风量调整装置,其具有壳体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风量调整板,使所述风量调整板摆动来调整进气排气风量;管道,其一端分别与所述乘用轿厢的室内进气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及所述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传声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检测通过所述壳体内的声音;控制器,其对所述传声器的检测信号实施主动噪声控制处理,生成反相信号;以及扬声器,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被输入所述控制器生成的反相信号,向所述壳体内振荡出与所述传声器检测到的声音反相的声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传声器检测通过壳体内的声音,控制器根据传声器的检测信号生成反相信号,扬声器向壳体内振荡出与传声器检测到的声音反相的声波。因此,通过壳体内的声音被扬声器振荡出的声波抵消,不被传播到乘用轿厢内,因此乘客的乘坐舒适感提高。

此外,不必在管道中设置吸引材料或消音器,因此抑制了进气排气风量调整装置的尺寸或重量增大,气压调整装置的安装或维护的作业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气压调整装置周边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乘用轿厢3内供应最大风量的空气时的气压调整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4是示出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乘用轿厢3内供应比最大风量少的风量的空气时的气压调整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5是示出不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进行进气排气时的气压调整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6是示出以最大风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进行排气时的气压调整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7是示出以比最大风量少的风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进行排气时的气压调整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气压调整装置周边的立体图。

在图1和图2中,电梯具备:曳引机2,其配置在井道1的上部;箱状的乘用轿厢3和对重4,它们在井道1内升降;气压调整装置10,其配置在乘用轿厢3的下部,调整乘用轿厢3内的气压;以及消音装置20。

并且,乘用轿厢3和对重4与卷绕于曳引机2的绳轮上的绳索5连结,通过驱动曳引机2而能够在井道1内升降。此外,在乘用轿厢3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对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进行进气排气的室内进气排气口3a。在乘用轿厢3的前表面形成有乘客上下电梯的出入口7。此外,门6相对于乘用轿厢3的外壁面隔开几mm的间隙,以能够开闭出入口7的方式安装于乘用轿厢3。并且,制造成中空环状的弹性部件8配置在乘用轿厢3与门6之间的间隙。弹性部件8经由管9与后述的送风机11的排气口11b的附近连接。

气压调整装置10具备:送风机11,其具有进气口11a和排气口11b;进气排气风量调整装置12;以及管道13、14、15,它们的一端分别与乘用轿厢3的室内进气排气口3a、送风机11的进气口11a以及排气口11b连接,另一端与进气排气风量调整装置12连接,气压调整装置10配置在乘用轿厢3的下部。送风机11配置在设置台16上。

进气排气风量调整装置12具有:壳体17,其连接有管道13、14、15,并且形成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17a;风量调整板18,其以能够以旋转轴18a为中心摆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7内;以及电机19,其驱动风量调整板18摆动。壳体17被制造成长方体。并且,管道14、15与壳体17的未形成开口部17a的对置的面连接。此外,管道13形成于壳体17的与形成有开口部17a的面对置的面。并且,旋转轴18a被配置成与壳体17的、未连接有管道13、14、15且未形成有开口部17a的面垂直。壳体17与管道14、15的连接口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风量调整板18以两端部进入管道14、15内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7。

在这样构成的进气排气风量调整装置12中,壳体17内由风量调整板18分离成:经由管道13与乘用轿厢3连通的第1空间;以及经由开口部17a与外部连通的第2空间。并且,风量调整板18能够在如下的位置之间摆动:第1转动位置,在该位置,第1空间经由管道15仅与排气口11b连通,且第2空间经由管道14仅与进气口11a连通;以及第2转动位置,在该位置,第1空间经由管道14仅与进气口11a连通,且第2空间经由管道15仅与排气口11b连通。

消音装置20具备:传声器21,其安装于壳体17的内壁面,配置在风量调整板18的摆动范围的外侧,检测壳体17内的噪音;控制器22,其安装于壳体17的外壁面,对传声器21的检测信号实施主动噪声控制处理,生成反相信号;以及扬声器23,其安装于壳体17的内壁面,配置在风量调整板18的摆动范围的外侧,被输入控制器22生成的反相信号,向壳体17内振荡出与由传声器21检测到的噪音反相的声波。

在这样构成的电梯中,曳引机2被驱动,乘用轿厢3在井道1内升降。并且,逆变器装置31根据来自电梯控制装置30的信号使曳引机2的旋转速度变化,从而控制乘用轿厢3的升降速度。此外,乘用轿厢内气压控制装置32根据来自电梯控制装置30的信号,将控制为使得电机19的旋转角成为与乘用轿厢3的升降行程相应的旋转角的控制信号发送至电机19。并且,送风机11被驱动,如后述,针对乘用轿厢3内的进气风量和排气风量被调整。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7,对电梯的气压调整装置10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图3至图7中的箭头表示风的流动。

图3是示出向乘用轿厢3内供应最大风量的空气时的动作的图。如图3所示,风量调整板18因电机19而转动,使得送风机11的排气口11b与乘用轿厢3的室内进气排气口3a连通,送风机11的进气口11a与壳体17的开口部17a连通,进气口11a不与排气口11b连通,在壳体17内形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在该状态下,从开口部17a被吸入壳体17内的外部空气通过管道14向进气口11a流动。并且,从进气口11a被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11b排出,通过管道15、壳体17、管道13,从室内进气排气口3a被送入乘用轿厢3内。由此,乘用轿厢3内的气压相对于乘用轿厢3的外部的气压为正压。

图4是示出向乘用轿厢3内供应比最大风量少的风量的空气时的动作的图。如图4所示,风量调整板18保持在从图3所示的位置逆时针稍微转动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连通第1空间与排气口11b的风路的流导比连通第1空间与进气口11a的风路的流导大,且连通第2空间与进气口11a的风路的流导比连通第2空间与排气口11b的风路的流导大。因此,从送风机11的排气口11b排出并通过管道15被送入第1空间的空气不仅通过管道13,从室内进气排气口3a被送入乘用轿厢3内,还绕过乘用轿厢3,通过管道14,从进气口11a向送风机11流动。由此,与图3的情况相比,从送风机11流入乘用轿厢3内的风量减少。

图5是示出不对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进行进气排气时的动作的图。如图5所示,风量调整板18从图4所示的位置逆时针转动,保持于达到水平的状态。气压调整装置10确定送风机11的风量和管道13的截面积、长度,使得当风量调整板18水平固定时,管道13与壳体17的连接部的气压等于乘用轿厢3内的气压。因此,从送风机11的排气口11b排出的空气的总风量通过壳体17向管道14流动,并从进气口11a向送风机11流动。由此,空气仅在送风机11、管道15、壳体17以及管道14中循环,不对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进行进气排气,因此乘用轿厢3内的气压不变化。

图6是示出以最大风量对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进行排气时的动作的图。如图6所示,风量调整板18因电机19而转动,使得送风机11的排气口11b与壳体17的开口部17a连通,送风机11的进气口11a与乘用轿厢3的室内进气排气口3a连通,进气口11a不与排气口11b连通,在壳体17内形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在该状态下,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通过管道13、壳体17、管道14,从进气口11a被吸入送风机11。并且,从进气口11a被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11b排出,通过管道15、壳体17,从开口部17a向外部排气。由此,乘用轿厢3内的气压相对于乘用轿厢3的外部的气压为负压。

图7是示出以比最大风量少的风量对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进行排气时的动作的图。如图7所示,风量调整板18保持在从图6所示的位置顺时针稍微转动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连通第1空间与排气口11b的风路的流导比连通第1空间与进气口11a的风路的流导小,且连通第2空间与进气口11a的风路的流导比连通第2空间与排气口11b的风路的流导小。因此,不仅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从送风机11的排气口11b排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也通过管道14,从进气口11a向送风机11流动。由此,与图6的情况相比,从乘用轿厢3排放的空气的风量减少。

这样,使风量调整板18摆动,从而使分别连通第1空间及第2空间与送风机11的进气口11a及排气口11b的风路的流导连续地变化,使绕过乘用轿厢3内而从送风机11的排气口11b直接向进气口11a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变化,由此能够切换外部空气向乘用轿厢3内的吸入和乘用轿厢3内的空气向外部的排出,并且任意调整针对乘用轿厢3内的进气风量及排气风量。

此处,乘用轿厢3的外部的气压随着乘用轿厢3的下降速度(上升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不调整乘用轿厢3内的气压的情况下,乘用轿厢3内的气压也随着乘用轿厢3的下降速度(上升速度)的变化,与外部的气压同样地变化,给乘客带来不适感。因此,必须将乘用轿厢3内的气压调整为预先设定的与乘用轿厢3的下降速度(上升速度)的变化相应的压力,减少乘客的不适感。

因此,电梯控制装置30计算乘用轿厢3的下降速度(上升速度),并向乘用轿厢内气压控制装置32输出。乘用轿厢内气压控制装置32根据输入的乘用轿厢3的下降速度(上升速度)的信息,计算电机19的旋转角,并向电机19发送控制信号,该电机19的旋转角能够得到如下的针对乘用轿厢3内的进气风量或排气风量,该进气风量或排气风量使得乘用轿厢3内的气压达到预先设定的与乘用轿厢3的下降速度(上升速度)的变化相应的气压。由此,针对乘用轿厢3内的进气风量或排气风量与乘用轿厢3的下降速度(上升速度)的变化相应地被调整,乘用轿厢3内被调整为与乘用轿厢3的下降速度(上升速度)的变化相应地设定的气压,从而减少了乘客的不适感。

此外,为了调整针对乘用轿厢3内的进气风量及排气风量,驱动送风机11,因此产生噪音。送风机11产生的噪音由传声器21检测。控制器22对传声器21的检测信号实施主动噪声控制处理,生成反相信号。并且,从扬声器23向壳体17内振荡出与由传声器21检测到的噪音反相的声波。由此,送风机11产生的噪音与扬声器23振荡出的声音抵消,从而消音。因此,避免了送风机产生的噪音经由管道13向乘用轿厢3内传播而对乘客带来不适感的情况于未然,乘客的乘坐舒适感提高。

此外,从送风机11排放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管9向弹性部件8输送。由此,弹性部件8膨胀,乘用轿厢3与门6之间的间隙被堵塞,乘用轿厢3达到密闭状态。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使用基于主动噪声控制功能的消音装置20,对送风机11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因此能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感。此外,管道13中不必设置吸音材料或消音器,因此抑制了管道13大型化,能够简易地确保乘用轿厢3的下部的气压调整装置10的设置空间,并且抑制了气压调整装置10的重量增大,从而气压调整装置10的安装或维护的作业性提高。并且,将消音装置20配置于壳体17,因此能够削减管道13的外形、长度、重量,从而能提高气压调整装置10的安装或维护的作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传声器21和扬声器23配置在壳体17的第2空间内,但如果考虑对经由管道13向乘用轿厢3内传播的声音进行消音,传声器21和扬声器23优选配置在壳体17的第1空间内。

实施方式2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8中,传声器21和扬声器23安装于风量调整板18的第1空间侧的面并配置在壳体17内,控制器22安装于壳体17的内壁面,配置在风量调整板18的摆动区域的外侧。

另外,其他的结构构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因此,该实施方式2中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2,传声器21和扬声器23安装于风量调整板18,因此与传声器21和扬声器23配置在壳体17内的风量调整板18的可动范围外的实施方式1相比,壳体17能够小型化,从而实现了气压调整装置10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控制器22安装于壳体17的内壁面,但也可以将控制器22安装于壳体17的外壁面。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气压调整装置10和消音装置20配置在乘用轿厢3的下部,但气压调整装置10和消音装置20也可以配置在乘用轿厢3的上部。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7a形成于乘用轿厢3的下表面,但开口部17a也可以形成于乘用轿厢3的上表面或侧面。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9配置在乘用轿厢3与门6之间的间隙,但弹性部件9也可以配置在乘用轿厢3的壁、顶板、地板等的间隙。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用消音装置20对送风机11产生的噪音进行消音,但消音装置20消音的声音不限于送风机11产生的噪音,也可以是通过壳体17内而侵入乘用轿厢3的声音,例如在井道1内产生并通过壳体17而侵入乘用轿厢3的声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