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1840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该装置具有:输送框体;分离辊,它也用作供纸辊;分离片;保持件(holder);以及弹簧。输送框体形成有输送面,在输送面上输送片材。分离辊设在输送面的上方。分离辊配置成能够绕与输送面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以向与宽度方向垂直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片材。分离片设置成与分离辊相对,与分离辊配合来逐张地分离片材。保持件保持分离片,由输送框体支撑,从而能够向着和远离分离辊移动。弹簧设在输送框体和保持件之间,用于向着分离辊对分离片施力。在上述片材输送装置中,为了将分离片更换为新的,如专利文献1的图5和图7所示,从装置的基体卸下使用过的分离片和保持件。在此情况下,弹簧仍由输送框体保持而没有被卸下。然后,根据专利文献1的图4、图6和图8所示的步骤,将新的分离片和新的保持件安装到输送框体。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89629号在上述已知的片材输送装置中,当将新的分离片和新的保持件安装到输送框体时,由输送框体所保持的弹簧需要与保持件的预定部分相配合。如果保持件和弹簧相对彼此定位不合适,则在分离片和分离辊之间不具有所需的施力,带来片材分离性能下降的风险。因此,在更换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的分离片的维护工作中要求一定的精确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关于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能够简化与更换分离片相关的维护工作。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包括:基体,具有输送面,所述输送面供片材在其上输送;分离辊,被构成为绕与所述输送面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第一旋转轴线旋转,用于向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输送方向的下游输送片材;分离片,位于与所述分离辊相面对的位置,被构成为与所述分离辊一起一次一个地分离所输送的片材;安装构件,在所述安装构件与所述分离辊相面对的位置以能够卸下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体,从而形成所述输送面的一部分;保持件,保持所述分离片,由所述安装构件支撑,从而能够向着和远离所述分离辊移动;以及第一施力构件,设在所述安装构件和所述保持件之间,用于向着所述分离辊对所述分离片施力。根据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安装构件、分离片、保持件和第一施力构件形成为一个单元组件。当将分离片更换为新的时,将安装构件从基体卸下,使用过的分离片、保持件和第一施力构件能够和安装构件一起从基体卸下。更换分离片的工作通过简单地安装包括了新的安装构件、新的分离片、新的保持件和新的第一施力构件的新的单元组件即可完成。由此,上述片材输送装置消除了使第一施力构件和保持件相配合的传统必需工作,从而实现简化与更换分离片相关的维护工作。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可进一步包括:辊,由所述安装构件保持,从而能够向着和远离所述分离辊移动,并且能够绕与所述宽度方向平行的第二旋转轴线旋转;以及第二施力构件,设在所述安装构件和所述辊之间,用于向着所述分离辊对所述辊施力。在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中,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位于所述分离辊和所述分离片夹持片材的夹持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所述辊具有当从所述宽度方向看时与所述分离片重叠的重叠部。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可包括:一对辊,所述一对辊中的每个作为所述辊,所述一对辊中的一个辊位于与所述分离片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反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相邻的位置,所述一对辊中的另一个辊位于与所述分离片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反的所述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相邻的位置。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可进一步包括:一对臂,由所述安装构件支撑,从而能够向着和远离所述分离辊移动,所述一对臂的位置被设置为使得所述一对臂中的一个臂与所述分离片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反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相邻,并且所述一对臂中的另一个臂与所述分离片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反的所述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相邻,并且使得所述一对臂位于所述分离辊和所述分离片夹持片材的夹持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以及第三施力构件,设在所述安装构件和所述一对臂之间,用于向着所述分离辊对所述一对臂施力。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可进一步包括:一对臂,由所述安装构件支撑,从而能够向着和远离所述分离辊移动,所述一对臂的位置被设置为使得所述一对臂中的一个臂与所述分离片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反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相邻,并且所述一对臂中的另一个臂与所述分离片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反的所述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相邻,并且使得所述一对臂位于所述分离辊和所述分离片夹持片材的夹持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以及第三施力构件,设在所述安装构件和所述一对臂之间,用于向着所述分离辊对所述一对臂施力,所述第一施力构件、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三施力构件位于所述安装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从而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布置所述第一施力构件、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三施力构件。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可进一步包括:片,所述片在所述分离辊和所述分离片夹持片材的夹持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由所述安装构件支撑,向着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延伸,从而接近所述分离辊。在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中,所述保持件由所述安装构件支撑,从而能够绕与所述宽度方向平行的转动轴线转动,所述安装构件具有限定所述转动轴线的轴,所述保持件具有所述轴所穿过的轴孔,所述轴具有在其外周面形成的一对平面,所述一对平面彼此相反,所述转动轴线夹在所述一对平面之间,所述轴孔具有切口,所述切口的尺寸比所述一对平面之间的距离大,比所述轴的外径小。在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由所述安装构件形成的所述输送面的所述一部分从所述分离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延伸到所述分离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在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中,所述基体包括形成所述输送面的第一基体部和夹着所述第一基体部与所述分离辊相面对的第二基体部,所述安装构件以能够卸下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二基体部,所述分离辊由所述第二基体部支撑。在上述结构的片材输送装置中,所述安装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基体部相配合的配合部和被固定到所述第二基体部的被固定部。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在技术和产业上的意义,其中: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图像读取设备的示意性主视图;图3是图像读取设备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图像读取设备的局部立体图,该图示出卸下了盖的开闭部;图5是图像读取设备的局部立体图,该图示出在从图4所示的图像读取设备进一步卸下供纸辊、分离辊以及其他构件的状态下的开闭部;图6是图像读取设备的局部立体图,该图示出在从图5所示的图像读取设备进一步卸下形成为单元组件的容纳构件、分离片、辊、臂、薄片和其他构件的状态下的开闭部;图7是单元组件的立体图;图8是单元组件的俯视图;图9是构成单元组件的容纳构件、分离片、辊、臂、薄片和第一到第三施力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单元组件的背面的立体图;图11中的(A)~(C)是示意图,分别示出图8中线A-A的剖视图,用于说明向容纳构件安装和卸下保持件的步骤;以及图12是示意图,用于说明供纸辊、分离辊、分离片、辊、臂、薄片和其他构件的操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一个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设备1是片材输送装置的一个例子。在图1中,将图像读取设备1的操作面板8P所设置侧定义为前侧,将当从前侧看图像读取设备1时图像读取设备1的左侧定义为左侧。此外,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定义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类似地定义其他附图中所示的方向。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图像读取设备1。(结构)如图1~图3所示,图像读取设备1包括本体8、开闭部9、图像形成单元5、读取单元3和输送单元4。本体8呈大体扁平盒状。如图1所示,例如触摸面板的操作面板8P设在本体8的前表面。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单元5容纳在本体8的下部。图像形成单元5进行例如喷墨打印或激光打印来在片材上形成图像。读取单元3容纳在本体8的上部。如图2和图3所示,读取单元3用于读取原稿的图像。输送单元4设在开闭部9内。输送单元4沿输送路径P1一次一个地输送放置在供给盘91上的片材SH,以使读取单元3读取每个片材SH上的图像。如图3所示,第一压板玻璃81和第二压板玻璃82设在本体8的上表面。第一压板玻璃81的上表面形成原稿支撑面81A。当读取单元3读取静止的原稿的图像时,原稿支撑面81A从下方支撑原稿。被读取图像的原稿的例子包括例如纸张、OHP片材等的片材和书籍。第二压板玻璃82位于第一压板玻璃81的左方,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窄长形状。第二压板玻璃82的上表面形成读取面82A。当读取单元3读取由输送单元4输送的片材SH上的图像时,读取面82A从下方引导所输送的片材SH。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原稿支撑面81A读取图像的物体称为“原稿”,由输送单元4输送来读取图像的物体称为“片材SH”。原稿和片材SH可能相同。如图1所示,开闭部9通过设在本体8后表面的上缘的铰链(未示出)由本体8支撑,从而开闭部9能够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X9转动。在图1~图3所示的关闭状态下,开闭部9从上方覆盖原稿支撑面81A。虽未示出,开闭部9设置成能够绕轴线X9转动从而开闭部9的前端部向后上方移动。当开闭部9如此移动到露出原稿支撑面81A的打开位置时,用户能够将要读取图像的原稿放置在原稿支撑面81A上。如图3所示,读取单元3包括:容纳在本体8的上部的读取传感器3S;和扫描机构(未示出)。扫描机构使读取传感器3S在本体8内在原稿支撑面81A和读取面82A的下方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当读取支撑在原稿支撑面81A上的原稿的图像时,读取传感器3S一边在原稿支撑面81A的下方移动一边读取图像。读取传感器3S在读取面82A下方所停止的位置是预定的静止读取位置。当读取由输送单元4输送的片材SH的图像时,读取传感器3S停止在静止读取位置。读取传感器3S是已知的图像读取传感器,例如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或者电荷耦合器件(CCD)。如图2和图3所示,输送单元4包括供给盘91、排出盘92和基体99。供给盘91设在开闭部9的右方。排出盘92设在供给盘91的下方。如图3~图6所示,基体99包括上斜槽构件93和下斜槽构件96。上斜槽构件93是“第一基体部”的一个例子。下斜槽构件96是“第二基体部”的一个例子。供给盘91的上表面是向左下倾斜的平面。供给盘91的上表面与开闭部9的上斜槽构件93所形成的上输送面93A连续。上输送面93A是“基体所形成的输送面”的一个例子。上输送面93A的宽度方向与本实施方式的前后方向相对应。如图2和图3所示,供给盘91从下方支撑将由输送单元4输送来读取图像的一叠片材SH。由读取传感器3S读取了图像并且由输送单元4输送了的片材SH排出到排出盘92。如图3所示,输送单元4在开闭部9内限定输送路径P1,输送路径P1是由例如上斜槽构件93的上输送面93A和下斜槽构件96的下输送面96A的引导面、输送辊和其他构件围成的空间。输送路径P1包括:从供给盘91沿着上斜槽构件93的上输送面93A向左延伸的向左延伸部;向下弯曲部;向着读取面82A的向下倾斜部;沿着读取面82A向右短距离延伸的向右延伸部;以及向右延伸到排出盘92的向上倾斜部。输送单元4输送片材SH的输送方向在沿着上输送面93A的向左延伸部中是左向。输送方向在向下弯曲部中从左向变成右向。输送方向在输送路径P1的从读取面82A延伸到排出盘92的下部中是右向。输送方向垂直于与上输送面93A的宽度方向一致的前后方向。上斜槽构件93和下斜槽构件96安装在排出盘92的构件和构成开闭部9的侧壁的构件。下斜槽构件96从下方与上斜槽构件93相对。换句话说,下斜槽构件96和后述的分离辊42彼此相对,上斜槽构件93夹在下斜槽构件96和分离辊42之间。如图3~图6所示,上斜槽构件93的上表面形成从上方限定输送路径P1的上部的上输送面93A。上输送面93A是向左下方倾斜、在弯曲部93K弯曲、然后向左上方倾斜的平滑面。如图3所示,下斜槽构件96的下表面形成从下方限定输送路径P1的下部的下输送面96A。输送单元4包括供纸辊41、分离辊42和辊保持件42F。分离辊42设在上斜槽构件93的上输送面93A的上方并与其相对。具体来说,分离辊42从上方与上输送面93A的位于弯曲部93K的输送方向下游的下游部相对。分离辊42安装在驱动轴42S。驱动轴42S是圆柱轴体,该圆柱轴体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中心轴线的第一旋转轴线X42。分离辊42和驱动轴42S一起绕第一旋转轴线X42旋转。如图4所示,驱动轴42S的后端部由下斜槽构件96的后内壁96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虽未示出,驱动轴42S的前端部由下斜槽构件96的前内壁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即,分离辊42由下斜槽构件96支撑。如图3和图4所示,辊保持件42F由驱动轴42S支撑,从而可绕第一旋转轴线X42转动。辊保持件42F从驱动轴42S向右突出,也就是说,向着输送方向上游突出。如图3所示,供纸辊41设在分离辊42的右方,也就是说,输送方向上游,从而供纸辊41从上方与上斜槽构件93的上输送面93A相对。具体来说,供纸辊41从上方与上输送面93A的位于弯曲部93K输送方向上游的上游部相对。即,供纸辊41能够与支撑在供给盘91上的每个片材SH的上表面接触。虽未示出,辊保持件42F设有用于将旋转驱动力从驱动轴42S向供纸辊41传递的传递齿轮系。当驱动轴42S被驱动源(未示出)驱动而旋转时,供纸辊41和分离辊42相互同步地旋转,从而供纸辊41对支撑在供给盘91上的最上方的片材SH施加输送力,向着分离辊42输送最上方的片材SH。分离辊42一边接触供给盘91所供给的片材SH一边旋转,从而向左输送片材SH,也就是说,沿着输送路径P1的上部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片材SH。如图6所示,例如,上斜槽构件93设有通过切除其位于供纸辊41和分离辊42下方的部分而形成的开口93H。开口93H从上输送面93A的位于弯曲部93K输送方向上游的上游部到上输送面93A的位于弯曲部93K输送方向下游的下游部连续。如图3和图6所示,下斜槽构件96的一部分位于开口93H的下方,下斜槽构件96的这部分和开口93H的周缘限定容纳空间94。下斜槽构件96设有固定凸台96D和在前后方向上布置的一对配合突起96T、96T。固定凸台96D位于容纳空间94的右部,在其上表面形成有螺纹孔96S。如图6所示,固定凸台96D在前后方向上被向上突出的定位突起96E、96E夹着。如图3和图6所示,配合突起96T、96T位于容纳空间94的左部,向右突出。后述的容纳构件100可拆卸地安装在容纳空间94内。如图3~图10所示,输送单元4包括:容纳构件100;分离片43;分离片保持件120;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一对辊130、130;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2;一对臂140、140;第三压缩螺旋弹簧153和薄片170。这些构件如图5和图6所示形成为可拆卸地安装到基体99的单元组件。在以下有关这些构件的说明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是基于如图5所示形成为单元组件的这些构件安装在基体99上的状态来定义的。容纳构件100是“安装构件”的一个例子。分离片保持件120是“保持件”的一个例子。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是“第一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2是“第二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第三压缩螺旋弹簧153是“第三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如图5~图10所示,容纳构件100由树脂成型而形成,可拆卸地安装在基体99。具体来说,如图3、图8和图10所示,例如,被固定部112形成在容纳构件100的右端部。被固定部112向下凹,用于容纳图3所示的螺钉99S的头部。如图8和图10所示,形成有贯穿被固定部112的厚度的圆孔112H,用于使螺钉99S的杆部通过。被固定部11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定位孔112E、112E之间,每个定位孔112E在上下方向上贯穿被固定部112。如图3和图10所示,一对配合凹部111、111形成在容纳构件100的左端部。每个配合凹部111、111从容纳构件100的左端部向右凹。图3和图10所示的容纳构件100的配合凹部111、111和图6所示的下斜槽构件96的配合突起96T、96T如图3所示彼此配合。图8和图10所示的定位孔112E、112E和图6所示的下斜槽构件96的定位突起96E、96E彼此配合。由此,相对于开口93H对容纳构件100进行定位。随后,图8和图10所示的容纳构件100的被固定部112和图6所示的固定凸台96D如图3所示通过螺钉99S固定。由此,容纳构件100安装到下斜槽构件96。通过进行相反顺序的操作,将容纳构件100从下斜槽构件96卸下。如图7所示,容纳构件100的上表面的右部即第一上表面100R向左下方倾斜,同时容纳构件100的上表面的左部即第二上表面100L向左上方倾斜。如图3和图5所示,在容纳构件100安装在下斜槽构件96的状态下,第一上表面100R位于弯曲部93K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并且与上输送面93A的位于弯曲部93K输送方向上游的上游部大致平齐。类似地,在容纳构件100安装在下斜槽构件96的状态下,第二上表面100L位于弯曲部93K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并且与上输送面93A的位于弯曲部93K输送方向下游的下游部大致平齐。换句话说,容纳构件100的第一上表面100R和第二上表面100L限定上输送面93A的一部分。在容纳构件100安装在下斜槽构件96的状态下,第一上表面100R从下方与供纸辊41相对,第二上表面100L从下方与分离辊42相对。第二上表面100L向着分离辊4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延伸。换句话说,容纳构件100在与分离辊42相对的位置可拆卸地安装在基体99。如图8所示,容纳构件100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布置的一对轴109、109。轴109、109呈大致圆柱状,限定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线X120。转动轴线X120位于容纳构件100中央右侧即第一上表面100R所形成侧,位于被固定部112的左方。如图11所示,每个轴109、109呈大致圆柱状,一对平面108、108形成在圆柱的外周面上。平面108、108彼此相对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将转动轴线X120夹在中间。如图9所示,分离片保持件120由树脂成型而形成,包括:保持件本体121;在前后方向上布置的一对突出部122、122;和在前后方向上布置的一对轴孔部129、129。分离片支撑面121A形成在保持件本体121的左部。分离片支撑面121A是向左上方倾斜的平面。保持件本体121的位于分离片支撑面121A右方的部分的高度尺寸比分离片支撑面121A的大,向着分离片支撑面121A突出的两个突起121C、121C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布置。保持件本体121向右延伸,向下弯。突出部122、122从保持件本体121的右端向右突出。轴孔部129、129形成在各突出部122、122的右端。每个轴孔部129、129设有切口129C。如图8和图11所示,容纳构件100的轴109、109贯穿相应的轴孔部129、129,使得分离片保持件120由容纳构件100支撑,从而能够绕转动轴线X120转动。分离片保持件120绕转动轴线X120的转动使分离片支撑面121A向着和远离分离辊42移动。如图11所示,每个轴孔部129的切口129C具有比每个轴109的平面108、108之间的距离W1大、并且比每个轴109的外径D1小的宽度W2。图11(A)所示的轴孔部129的姿态例如与图7所示的分离片保持件120由容纳构件100支撑的状态相对应。在这个状态下,每个轴109的平面108、108相对于切口129C定位,从而使轴109不能通过切口129C。由此,轴109不能从切口129C出来。当分离片保持件120如图11(B)所示沿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90°时,轴109的平面108、108相对于切口129C定位,从而使轴109通过切口129C。其结果是,如图11(C)所示,轴109能够从切口129C出来,从而分离片保持件120能够从容纳构件100卸下。通过进行相反顺序的操作,分离片保持件120能够安装到容纳构件100。如图9所示,分离片保持件120设有一对在前后方向上布置、从保持件本体121的左端向下突出的配合部121E、121E。在图9中示出前侧的配合部121E,未示出后侧的配合部121E。一对在前后方向上布置的限制孔119、119形成在容纳构件100的左端部。限制孔119、119形成为贯穿容纳构件100的厚度。在图9中,示出后侧的限制孔119,未示出前侧的限制孔119。如图10所示,在分离片保持件120安装在容纳构件100的状态下,配合部121E、121E保持与限制孔119、119配合,从而限制分离片保持件120转动的范围。如图9所示,例如,分离片保持件120保持分离片43。具体来说,分离片43是片状的摩擦构件,由例如橡胶或弹性体形成。分离片43通过双面胶带或类似物(未示出)粘在分离片保持件120的分离片支撑面121A。分离片43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布置的一对凹部43C、43C。凹部43C、43C形成在分离片43的右端部,向左凹。在分离片43粘在分离片支撑面121A的状态下,分离片保持件120的突起121C、121C容纳在分离片43的凹部43C、43C,突出到分离片43上方。这种结构防止分离片43相对于分离片保持件120的保持件本体121形成台阶干扰在输送方向上片材SH的通过。如图3、图8以及图9所示,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设在容纳构件100和分离片保持件120之间。虽然未示出,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的上端从下方与分离片保持件120的保持件本体121保持接触。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的下端从上方与容纳构件100的左端部保持接触。如图3所示,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通过分离片保持件120向着分离辊42对分离片43施力。如果多个片材SH以重叠的状态从供纸辊41输送到分离辊42,则分离片43与分离辊42配合逐张分离这些重叠着的片材SH。如图12所示,分离辊42和分离片43夹持片材SH的位置称为夹持位置N1。如图7~图9所示,例如,在前后方向上布置的辊130、130呈盘状。辊130、130是由柱状连结轴131连接的树脂成型体。如图9所示,一对辊引导槽113、113形成在容纳构件100中,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布置。辊引导槽113、113中的每个辊引导槽是从第二上表面100L向下凹的切口。连结轴131从上方容纳在辊引导槽113、113中,使辊130、130由辊引导槽113、113保持。分离片保持件120的保持件本体121位于连结轴131上方。保持件本体121的下表面防止连结轴131从辊引导槽113、113出来。通过连结轴131在辊引导槽113、113内的上下移动使辊130、130能够向着和远离分离辊42移动。连结轴131限定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X130。如图8所示,第二旋转轴线X130位于容纳构件100中央左侧即第二上表面100L所形成侧。如图12所示,第二旋转轴线X130位于夹持位置N1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如图8所示,辊130、130位于与分离片43的在宽度方向上相反的两个端部相邻的位置,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将分离片43夹在中间。如图12所示,当从前后方向上看时,每个辊130都具有与分离片43重叠的重叠部130E。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2设在容纳构件100和辊130、130之间。虽未示出,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2的上端从下方与连接辊130、130的连结轴131保持接触。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2的下端从上方与容纳构件100保持接触。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2通过连结轴131向着分离辊42对辊130、130施力。如图12所示,在要供给到分离辊42的片材SH的头端缘到达夹持位置N1之前,由供纸辊41向着分离辊42输送的片材SH的头端缘被辊130、130引导,被分离辊42和辊130、130夹持在辊接触位置N2。不论支撑在分离辊42的输送方向上游的片材SH的数量是多少,这种结构都能有效地使供给到分离辊42的片材SH的头端缘所形成的轨迹稳定。如图7~图9所示,例如,在前后方向上布置的臂140、14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从而呈向上凸的弯曲状。臂140、140是由连结部141连接其各自的左端的树脂成型体。如图8和图9所示,每个臂140、140在其右端设有臂轴142。一对臂支撑孔114、114形成在容纳构件100中,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容纳构件100的厚度。臂140、140的臂轴142、142容纳在容纳构件100的臂支撑孔114、114,使臂140、140由容纳构件100支撑,从而能够绕转动轴线X140转动。分离片保持件120的保持件本体121位于连结部141上方,保持件本体121的下表面限制连结部141移动,因而限制臂140、140转动的范围。臂140、140通过绕转动轴线X140转动能够向着和远离分离辊42移动。如图8所示,转动轴线X140位于容纳构件100的中央的左侧,即,第二上表面100L所形成侧,从而位于第二旋转轴线X130的右方。如图12所示,转动轴线X140位于夹持位置N1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如图8所示,臂140、140位于与分离片43的在宽度方向上相反的两个端部相邻的位置,从而使分离片43在前后方向上被它们夹在中间。此外,臂140、140位于在前后方向上被辊130、130夹在中间的位置。如图12所示,臂140、140位于夹持位置N1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三压缩螺旋弹簧153设在容纳构件100和臂140、140之间。虽未示出,第三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上端从下方与连接臂140、140的连结部141保持接触。第三压缩螺旋弹簧153的下端从上方与容纳构件100保持接触。第三压缩螺旋弹簧153通过连结部141向着分离辊42对臂140、140施力。如图12所示,在要供给到分离辊42的片材SH的头端缘到达夹持位置N1之前,片材SH的头端缘在臂接触位置N3被臂140、140压在分离辊42。臂接触位置N3在输送方向上位于夹持位置N1和辊接触位置N2之间。臂140、140使通过了辊接触位置N2的片材SH以稳定的角度向着夹持位置N1输送,从而在夹持位置N1得到稳定的片材分离精确度。如图8所示,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2和第三压缩螺旋弹簧153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容纳构件100的中央部,沿着输送方向布置。如图7~图9所示,例如,薄片170可通过切割聚酯薄片等薄的树脂片材而得到。如图9所示,薄片170的一端部分成两部分,即,向左突出的突起部171、171。薄片170在另一端部具有向下弯的弯曲部172。薄片170由容纳构件100支撑,从而弯曲部172在从第一上表面100R向着容纳构件100的背面的方向上贯穿容纳构件100,并且如图10所示与容纳构件100的背面配合。如图12所示,薄片170位于夹持位置N1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薄片170在输送方向上向下游延伸,从而接近分离辊42。在要供给到分离辊42的片材SH的头端缘与辊130、130接触之前,片材SH的头端缘与薄片170接触,被薄片170的突起部171、171向上引导。由此,防止片材SH的头端缘碰到辊130、130而弯曲。这种结构的薄片170向着夹持位置N1引导要供给到分离辊42的片材SH,从而得到稳定的片材分离精确度。如图3所示,输送单元4在输送路径P1的上部包括位于容纳构件100的左方也即位于容纳构件100输送方向下游的输送辊44和拾取辊44P。输送辊44和拾取辊44P夹持由分离辊42和分离片43逐张分离的每个片材SH,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片材SH。输送单元4在输送路径P1的向下弯曲部包括:弯曲状引导面45G;弯曲状引导面45H;输送辊45;以及拾取辊45P。弯曲状引导面45G和弯曲状引导面45H隔着预定间隔彼此相对。弯曲状引导面45G限定输送路径P1的向下弯曲部的外表面。弯曲状引导面45H限定输送路径P1的向下弯曲部的内表面。输送辊45和拾取辊45P夹持由输送辊44和拾取辊44P输送的片材SH,向着读取面82A输送片材SH。输送单元4包括位于读取面82A的上方并与之相对的施压构件49。施压构件49对从输送辊45输送的片材SH的上表面施压,使片材SH接触读取面82A。输送单元4在输送路径P1的位于施压构件49右方并且向上倾斜的部分包括排出辊48和拾取辊48P。排出辊48和拾取辊48P面对排出盘92。排出辊48和拾取辊48P将通过了读取面82A上方的片材SH排出到排出盘92。(读取图像)当读取单元3读取支撑在原稿支撑面81A上的原稿的图像时,读取单元3的扫描机构(未示出)操作,从而使读取传感器3S在原稿支撑面81A的左缘下方的位置和原稿支撑面81A的右缘下方的位置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由此,读取传感器3S读取支撑在原稿支撑面81A上的原稿的图像。当图像读取完成时,扫描机构使读取传感器3S从读取单元3的右端部向左端部移动,从而读取传感器3S移动回到其最初位置。当读取单元3读取放置在供给盘91上的片材SH的图像时,扫描机构进行操作,使读取传感器3S停止在读取面82A下方的静止读取位置。随后,输送单元4沿着输送路径P1连续输送放置在供给盘91上的片材SH。这时,片材SH由分离辊42、分离片43、辊130、130、臂140、140和薄片170逐张分离。当片材SH一边与读取面82A接触一边通过位于静止读取位置的读取传感器3S的上方时,读取传感器3S读取通过读取传感器3S上方的片材SH的图像。图像读取后,片材SH由排出辊48和拾取辊48P排出到排出盘92。(操作和效果)在上述结构的图像读取设备1中,如图6~图10所示,容纳构件100、分离片43、分离片保持件120、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辊130、130、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2、臂140、140、第三压缩螺旋弹簧153和薄片170形成为一个单元组件。当将分离片43更换为新的时,如图6所示,将容纳构件100从基体99的容纳空间94卸下,从而使用过的分离片43能够与分离片保持件120、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和单元组件的其他构件一起从基体99卸下。通过简单地将包括保持有新的分离片43和其他构件的新的容纳构件100在内的新的单元组件安装到基体99的容纳空间94中,即可完成分离片43的更换。这时,能够同时更换辊130、130、臂140、140和薄片170。由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设备1能够简易地进行维护。例如,不需要像传统的片材输送装置的与更换分离片相关的维护工作所需要的那样使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与分离片保持件120的预定部相配合。此外,能够在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等单元组件的构成构件保持在单元组件内的正确位置的状态下更换分离片43等构件。这种结构防止或减少由于更换分离片43而引起的片材分离性能下降等问题。根据图像读取设备1,在要供给到分离辊42的片材SH的头端缘被分离辊42和分离片43在夹持位置N1夹持之前,片材SH的头端缘如图12所示在辊接触位置N2被分离辊42和辊130、130夹持。尤其是,第二旋转轴线X130位于夹持位置N1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并且当从宽度方向上看时每个辊130具有与分离片43重叠的重叠部130E,从而辊接触位置N2能够相对于夹持位置N1设置在合适的位置。因此,不论支撑在分离辊42上游的片材SH的数量多少,要供给到分离辊42的片材SH的头端缘所形成的轨迹都保持稳定,从而得到更稳定的片材分离精确度。在图像读取设备1中,如图8所示,辊130、130位于与分离片43的在宽度方向上相反的两个端部相邻的位置,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将分离片43夹在它们中间。这种结构使要供给到分离辊42的片材SH被分离辊42和辊130、130夹持在如图12所示的辊接触位置N2的可靠性高。在图像读取设备1中,如图12所示,臂140、140位于与分离片43的在宽度方向上相反的两个端部相邻的位置,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将分离片43夹在它们中间。臂140、140在位于夹持位置N1上游的臂接触位置N3使要供给到分离辊42的片材SH压接分离辊42。这种结构使通过了辊接触位置N2的片材SH以稳定的角度向着夹持位置N1输送,从而在夹持位置N1得到稳定的片材分离精确度。在图像读取设备1中,如图8所示,第一压缩螺旋弹簧151、第二压缩螺旋弹簧152和第三压缩螺旋弹簧153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容纳构件100的中央部,从而沿着输送方向布置。这种结构使得减少容纳构件10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变得可能,并且能够将分离片保持件120和臂140、140形成为互不干扰。如图12所示,要供给到分离辊42的片材SH由薄片170向着夹持位置N1引导,同时被防止碰到辊130、130而弯曲。由此,图像读取设备1能够确保片材分离精确度。如图11中的(A)~(C)所示,分离片保持件120能够绕着转动轴线X120转动,从而每个轴109的平面108、108与相应的切口129C相对彼此定位,从而使轴109能够从切口129C出来。由此,分离片保持件120能够简单地安装到容纳构件100和从容纳构件100卸下。如图5所示,例如,容纳构件100的第一上表面100R和第二上表面100L限定上输送面93A的一部分,从分离辊42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延伸到分离辊42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由此,第一上表面100R和第二上表面100L使得片材SH在分离辊42输送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均被恰当地引导。如图3所示,基体99包括限定上输送面93A的上斜槽构件93和在上斜槽构件93的两个相反侧中的远离分离辊42侧与上斜槽构件93相对的下斜槽构件96。如图4所示,分离辊42的驱动轴42S由下斜槽构件96的后内壁96B和前内壁(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这种结构加强了容纳构件100相对于分离辊42的定位精确度,相应地加强了分离片43和单元组件的其他构件相对于分离辊42的定位精确度。在图像读取设备1中,图3和图10所示的容纳构件100的配合凹部111、111和图6所示的下斜槽构件96的配合突起96T、96T如图3所示地彼此配合,图8和图10所示的容纳构件100的被固定部112和图6所示的固定凸台96D如图3所示地通过螺钉99S固定,从而容纳构件100能够容易地安装在下斜槽构件96。通过解除被固定部112和固定凸台96D的固定,随后解除配合凹部111、111和配合突起96T、96T的配合,能够容易地从下斜槽构件96卸下容纳构件100。虽然如上所述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应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细节,而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辊130、130不需要直接由容纳构件100保持。这些辊可设置成由可移动地保持在容纳构件的辊保持件可旋转地保持,从而能够向着和远离分离辊移动。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图像读取设备,也适用于图像形成设备、复印机以及其他类似设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