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7657发布日期:2018-12-28 18:5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片材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JP2007-145452公开了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具有输送辊和接触该输送辊的两个从动辊,能够在输送片材的同时矫直片材的卷曲。两个从动辊由单个保持件支承,以使两辊的转动轴平行。

另一方面,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JP2010-195544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在片材输送装置靠近定影单元设置的情况下,从动辊相对于输送辊倾斜,以便防止半熔调色剂附着于从动辊上而导致图像缺陷。

然而,如果采用的结构通过使平行设置的多个从动辊相对于输送辊倾斜来矫直卷曲并且抑制调色剂附着于从动辊上,从动辊的端部会强力地接触输送辊,导致对片材条纹状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输送辊;第一转动部件,其构造成与输送辊接触地转动,并且与输送辊一起形成了沿第一输送方向输送片材的第一夹持部,第一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相对于输送辊的转动轴倾斜,使得在从输送辊的转动轴方向观察时第一转动部件的一端的中心相对于第一转动部件的另一端的中心定位在第一输送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和第二转动部件,其构造成与输送辊接触地转动,并且与输送辊一起形成了沿第二输送方向输送片材的第二夹持部,第二转动部件在输送辊的转动方向上设置在第一转动部件的下游侧,第二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相对于输送辊的转动轴倾斜,使得从输送辊的转动轴方向观察时第二转动部件的一端的中心相对于另一端的中心定位在第二输送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输送辊;第一转动部件,其构造成与输送辊接触地转动,并且与输送辊一起形成了沿第一输送方向输送片材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转动部件,其构造成与输送辊接触地转动,并且与输送辊一起形成了沿第二输送方向输送片材的第二夹持部,第二转动部件沿输送辊的转动方向设置在第一转动部件的下游侧,其中,第一转动部件的转动轴和第二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相对于输送辊的转动轴倾斜,并且,在垂直于输送辊转动轴的横截面中,在由穿过第一转动部件一端的中心和与第一转动部件一端设置在相同侧的第二转动部件一端的中心的虚线划分开的两个区域称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情况下,第一转动部件另一端的中心定位于第一区域内,并且第二转动部件另一端的中心定位于第二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输送辊;第一转动部件,其构造成与输送辊接触地转动,并且与输送辊一起形成了沿第一输送方向输送片材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转动部件,其构造成与输送辊接触地转动,并且与输送辊一起形成了沿第二输送方向输送片材的第二夹持部,第二转动部件沿输送辊的转动方向设置在第一转动部件的下游侧,其中,第一转动部件的转动轴和第二转动部件的转动轴不平行。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中将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总示意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片材排出部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片材输送单元的剖视侧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片材输送单元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惰辊和第二惰辊的倾斜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惰辊和第二惰辊的倾斜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从图5和图6的方向A看的视图。

图8是从图5和图6的方向B看的视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惰辊和第二惰辊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第一惰辊和第二惰辊的透视图。

图11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一惰辊和第二惰辊的透视图。

图12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持部件的透视图。

图12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保持部件的前视图。

图13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排出辊、第一惰辊和第二惰辊的倾斜状态的说明图。

图13B是第一惰辊的透视图。

图13C是第二惰辊的透视图。

图14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排出辊、第一惰辊和第二惰辊的倾斜状态的视图。

图14B是第一惰辊的透视图。

图14C是第二惰辊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100(即,成像设备)是电子照相式激光束打印机。如图1中所示,打印机100包括能插入打印机主体100A并拉出的片材进给盒1、在从片材进给盒1所进给的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50、定影单元60和片材排出部70。

当成像指令输出至打印机100时,根据从连接至打印机100的外部计算机等输入的图像信息开始由成像单元50执行成像过程。成像单元50包括具有感光鼓6(即,图像承载部件)的盒5、激光扫描器8和转印辊7。激光扫描器8根据输入的图像信息向感光鼓6照射激光束9。此时,感光鼓6由未示出的充电辊预先充电,并且通过照射激光束9而在感光鼓6上形成静电潜像。之后,静电潜像由未示出的显影辊显影,在感光鼓6上形成了调色剂图像。

与上述成像过程并行地,通过进给辊2来送出支承在片材进给盒1上的片材S。片材S经由未示出的分离单元而一张一张地分离开。然后,片材S经由中间传送辊3和输送惰辊4向转印辊7输送。通过所施加的转印偏压,转印辊7(即,转印单元)把形成于感光鼓6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

从转印辊7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由加热辊10和加压辊11所组成的定影单元60加热和加压,并且调色剂图像定影。然后,片材S由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设置于定影单元下游侧的片材排出部70排出到排出托盘30上。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片材排出部70。如图2中所示,片材排出部70包括:上部排出引导件16与下部排出引导件18,它们构成排出输送路径31(参见图3);和驱动轴12a,其可转动地由压配合至上部排出引导件16上的轴承17与17支承。此外,片材排出部70包括在垂直于片材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并排地设置的第一片材输送单元80A(即,片材输送装置)和第二片材输送单元80B。第一片材输送单元80A和第二片材输送单元80B相对于排出输送路径31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仅描述第一片材输送单元80A的结构,将省略描述第二片材输送单元80B的结构。

如图3和图4中所示,第一片材输送单元80A包括固定至驱动轴12a(即,转动轴)上的排出辊12(即,输送辊)和由排出辊12驱动的第一惰辊13c(即,第一转动部件)。此外,第一片材输送单元80A包括第二惰辊14c(即,第二转动部件),其沿片材输送方向设置在第一惰辊13c的下游侧并且由排出辊12驱动。沿排出辊12的转动轴方向,第一片材输送单元80A包括从第一惰辊13c的两端伸出的第一转动轴13(即,第一轴部)、从第二惰辊14c的两端伸出的第二转动轴14(即,第二轴部)和可转动地支承第一转动轴13和第二转动轴14的保持部件15(即,保持件)。

参照图12A中所示保持部件15的透视图来描述保持部件15的结构。保持部件15包括第一侧壁15a(即,第一支承部)和与第一侧壁15a平行地设置的第二侧壁15b(即,第二支承部)。第一侧壁15a包括支承部1513a和1514a,它们分别可转动地支承第一转动轴13的一个端部13a和与端部13a设置在相同侧的第二转动轴14的一个端部14a。第二侧壁15b包括支承部1513b和1514b,它们分别可转动地支承第一转动轴13的另一端部13b和与另一端部13b设置在相同侧的第二转动轴14的另一端部14b。穿过支承部1513a和1513b的虚线L13与穿过支承部1514a和支承部1514b的虚线m14不平行。

图12B示出了从垂直于第一侧壁15a的方向看的保持部件15。支承部1513a和1513b同轴地设置,而支承部1514a和1514b不同轴地设置。换句话说,当从垂直于第一侧壁15a的方向看时,支承部1513a和1513b设置在中心部相互重叠的位置处,而支承部1514a和1514b设置在中心部不重叠的位置处。保持部件15设计成使得虚线L13相对于排出辊12的驱动轴12a倾斜。

保持部件15安装成相对于下部排出引导件18在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可移动,并且弹簧19以压紧方式设置在下部排出引导件18和保持部件15之间。弹簧19经由保持部件15偏压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以与排出辊12压接触。此外,弹簧19设置成使得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挤压排出辊12轴向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

在打印机主体100A中设有未示出的控制单元,并且通过控制单元驱动未示出的驱动源来使驱动轴12a转动。当驱动轴12a转动时,固定至驱动轴12a上的排出辊12转动,并且随着排出辊12的转动,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被驱动转动。

接下来,将参照图5到图8描述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更详细配置。图5是从排出辊12的转动轴线L1看排出辊12、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侧视图。图7是从图5和图6的箭头A方向看的视图,并且图8是从图5和图6的箭头B方向看时的视图。箭头A的方向是垂直于排出辊12和第一惰辊13c之间接触面F1的方向,并且箭头B的方向是垂直于排出辊12和第二惰辊14c之间接触面F2的方向。

如图7中所示,第一惰辊13c设置成使得第一转动轴13相对于排出辊12的转动轴线L1倾斜。换句话说,第一惰辊13c的转动轴线L2相对于排出辊12的转动轴线L1以角度θ倾斜。

此外,如图8中所示,第二惰辊14c设置成使得第二转动轴14相对于排出辊12的转动轴线L1和第一转动轴13倾斜。换句话说,第二惰辊14c的转动轴线L3相对于排出辊12的转动轴线L1以角度θ倾斜。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线L2和L3相对于转动轴线L1的倾斜角是相同角度θ,但是只要不妨碍片材S的传送,角度可以不同。此外,根据保持部件15的支承部1513a、1513b、1514a和1514b的位置来设定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倾斜。角度θ优选为1度以上到3度以下。

现在,如图5和图6中所示,平行于排出辊12的转动轴线L1并且包括接触面F1和F2的平面定义为基准平面P。当从垂直于基准平面P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设置成相对于宽度方向朝同一方向倾斜。第一转动轴13的在片材输送方向上位于上游侧的一端部13a比位于下游侧的另一端部13b更靠近基准平面P。第二转动轴14的在片材输送方向上位于上游侧的一端部14a比位于下游侧的另一端部14b更远离基准平面P。

如所描述的,根据本实施例,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分别独立地相对于排出辊12倾斜。因此,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接触排出辊12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换句话说,以宽度方向中央位置设定为基准,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对称地接触排出辊12,以使得可以稳定地输送片材S。此外,可以减少诸如片材褶皱之类的损害。此外,此配置可以防止调色剂附着于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上并且可以矫直片材的卷曲。

接下来,将参照图13A、图13B和图13C详细地描述第一惰辊13c是如何相对于排出辊12倾斜的以及第二惰辊14c是如何相对于排出辊12倾斜的。

图13A是从排出辊12的转动轴线方向看示出排出辊12、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视图。在图13A中,第一惰辊13c的一个端面13cF(即,一端)以实线示出,并且另一端面13cB(即,另一端)以虚线示出。第一惰辊13c的一个端面13cF的中心称为C1,并且另一端面13cB的中心称为C1'。通过由排出辊12与第一惰辊13c接触所形成的夹持部N1(即,第一夹持部)输送片材。当从排出辊12的转动轴方向看时,在夹持部N1处的片材输送方向D1(即,第一输送方向)是垂直于穿过第一惰辊13c转动轴方向中心(即,连接C1和C1'的线段的中心)和排出辊12转动中心的线的方向。

类似地,在第二惰辊14c中,一个端面14cF以实线示出,并且另一端面14cB以虚线示出。第二惰辊14c的一个端面14cF的中心称为C2并且另一端面14cB的中心称为C2'。图13B和图13C是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透视图。通过由排出辊12与第二惰辊14c接触所形成的夹持部N2(即,第二夹持部)输送片材。当从排出辊12的转动轴方向看时,在夹持部N2处的片材输送方向D2(即,第二输送方向)是垂直于穿过第二惰辊14c转动轴方向中心(即,连接C2和C2'的线段的中心)和排出辊12转动中心的线的方向。

第一惰辊13c的转动轴相对于排出辊12的转动轴按以下方式倾斜。当从排出辊12的转动轴方向看时,第一惰辊13c的转动轴方向的另一端面13cB的中心C1'相对于一个端面13cF的中心C1向夹持部N1的片材输送方向D1的下游侧偏移。第二惰辊14c的转动轴相对于排出辊12的转动轴按以下方式倾斜。当从排出辊12的转动轴方向看时,第二惰辊14c的转动轴方向的另一端面14cB的中心C2'相对于一端面14cF的中心C2向夹持部N2的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偏移。

将参照图14A、图14B和图14C描述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是如何相对于排出辊12倾斜的。

图14A是从排出辊12的转动轴方向看示出排出辊12、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视图。在图14A中,第一惰辊13c的一个端面13cF以实线示出,并且另一端面13cb以虚线示出。第一惰辊13c的一个端面13cF的中心称为C1,并且另一端面13cB的中心称为C1'。

类似地,关于第二惰辊14c,一个端面14cF以实线示出,并且另一端面14cB以虚线示出。第二惰辊14c的一个端面14cF的中心称为C2,并且另一端面14cB的中心称为C2'。图14B和图14C是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透视图。第一惰辊13c的一个端面13cF的中心C1和第二惰辊14c的一个端面14cF的中心C2设置在排出辊12转动轴方向的相同侧。

现在,在垂直于排出辊12转动轴的横截面中,由穿过中心C1和C2的虚线v12划分开的区域称为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分别相对于排出辊12倾斜,以使得第一惰辊13c的另一端面13cB的中心C1'定位在第一区域A1内并且第二惰辊14c的另一端面14cB的中心C2'定位在第二区域A2内。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所述,第一输送单元80A和第二输送单元80B相对于排出输送路径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即,排出辊12在其转动轴方向上的中心部)对称地设置。第一片材输送单元80A和第二片材输送单元80B的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输送方向分别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向外预定角度。换句话说,当片材S由片材排出部70输送的同时片材S被沿宽度方向向外拉拽,以便可以防止片材S的歪斜进给和在片材S上形成褶皱。

在本实施例中,片材排出部70具有一对片材输送单元80A和80B,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也可以采用在宽度方向上并排地设置两对以上片材输送单元。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9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改变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结构,并且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结构要么未示出要么采用相同附图标记。

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惰辊23包括沿轴向方向并排地设置的盘状的第一圆盘部23a和第二圆盘部23b,并且第一圆盘部23a和第二圆盘部23b固定到第一转动轴13上。第二惰辊24包括沿轴方向并行地设置的盘状的第三圆盘部24a和第四圆盘部24b,并且第三圆盘部24a和第四圆盘部24b固定到第二转动轴14上。

第一圆盘部23a和第二圆盘部23b相对于排出辊12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对称地设置。第三圆盘部24a和第四圆盘部24b相对于排出辊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对称地设置。也就是说,在第一圆盘部23a与第二圆盘部23b之间的中央部以及第三圆盘部24a与第四圆盘部24b之间的中央部中分别形成了不与排出辊12接触的凹部23c和24c(即,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地设定第一转动轴13和第二转动轴14相对于排出辊12的转动轴线L1的倾斜。

因此,第一圆盘部23a和第二圆盘部23b相对于排出辊12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对称地接触排出辊12。此外,第三圆盘部24a和第四圆盘部24b相对于排出辊12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对称地接触排出辊12。因此,排出辊12、第一惰辊23和第二惰辊24可以稳定地且更顺畅地输送片材S,并且可以减少片材上诸如褶皱的损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惰辊23和第二惰辊24两者都具有两个圆盘部,但是也可采用仅惰辊23或者24之一具有两个圆盘部的结构,或者可采用形成三个以上圆盘部的结构。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10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改变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结构,并且与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类似的结构要么未示出要么以相同附图标记表示。不再描述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惰辊33具有沿轴向方向并排地设置的盘状的第一圆盘部33a、第二圆盘部33b、第五圆盘部33c和第六圆盘部33d。第一圆盘部33a和第二圆盘部33b相对于排出辊12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对称地设置。第五圆盘部33c和第六圆盘部33d相对于排出辊12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对称地设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地设定第一转动轴13和第二转动轴14相对于排出辊12转动轴线L1的倾斜。

构成第二惰辊24的第三圆盘部24a和第四圆盘部24b相对于第一圆盘部33a、第二圆盘部33b、第五圆盘部33c和第六圆盘部33d设置在轴向方向上的错开位置中。此外,第三圆盘部24a和第四圆盘部24b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圆盘部33a、第二圆盘部33b、第五圆盘部33c和第六圆盘部33d重叠。更具体地说,第三圆盘部24a设置成插在第一圆盘部33a和第五圆盘部33c之间,并且第四圆盘部24b设置成插在第二圆盘部33b和第六圆盘部33d之间。

根据该配置,可以增大第一圆盘部33a、第二圆盘部33b、第三圆盘部24a、第四圆盘部24b、第五圆盘部33c和第六圆盘部33d的外径。因此,片材S的前缘可以浅角度进入圆盘部,以便可以减少片材卡塞或者损坏片材前缘的情况。

本实施例采用了第一惰辊33包括四个圆盘部并且第二惰辊24包括两个圆盘部的结构,但是圆盘部的数量可以设定为任意数。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11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改变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惰辊13c和第二惰辊14c的结构,并且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要么未示出要么由相同附图标记标注。此外,将不再描述与第二实施例或者第三实施例类似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惰辊43包括设置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两个中央圆盘部43a和43a和设置在宽度方向两个端部的两个端部圆盘部43b和43b。端部圆盘部43b和43b设定为外径比中央圆盘部43a和43a的外径小,并且第一惰辊43设计成总体上为桶状的。

此外,第二惰辊44具有设置于宽度方向中央部处的两个中央圆盘部44a和44a和设置于宽度方向两个端部处的两个端部圆盘部44b和44b。端部圆盘部44b和44b设计成外径比中央圆盘部44a和44a的外径小,并且总体上第二惰辊44为桶状的。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地设定第一转动轴13和第二转动轴14相对于排出辊12转动轴线L1的倾斜。

根据本实施例,第一惰辊43总体上是桶状的,以便可以防止在定影单元60和片材排出部70之间展开的片材S与第一惰辊43的端部局部地接触。也就是说,因为第一惰辊43相对于排出辊12以倾斜方式设置,所以第一惰辊43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比下游侧以更强的力与片材接触。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因为端部圆盘部44b和44b设定为外径比中央圆盘部44a和44a的外径小,所以可以防止损坏片材。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的变型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