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盖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817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容器盖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盖组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容器盖组件,其由紧密结合于瓶口的内面与上端的的内盖以及与内盖保持稳定的结合状态的外盖而成,用于保持容器内部的密封状态。



背景技术:

通常用于保管饮料、油类、涂料、化学药品等液体物质的容器具有能够使液体物质进出的瓶口。

为了限制液体物质的进出,在所述瓶口设置有用于开闭瓶口的开口的瓶盖。

尤其,用于保管挥发性较强的内容物的容器大部分使用耐久性强的铁材料。

形成在铁材料容器上用于开闭瓶口的容器盖具备内盖及外盖,内盖由耐化学性及软质合成树脂材料而制成,紧贴于瓶口的内面及上端,确保气密性;外盖,由刚性材料而制成,使内盖与容器的瓶口保持结合状态。

所述内盖被设计成以外径缩小的方式勉强插入于容器瓶口的内表面,通过形状复原力紧贴于瓶口的内表面。

在内盖的上端部位形成朝外侧延长突出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对应于瓶口的上端面,所述凸缘部在外盖结合于瓶口时被按压而保持内盖对瓶口的结合状态,而且,所述凸缘部与内盖的侧部一起保持密封状态。

外盖为围绕瓶口的上部及上部周围外侧面的形状,在内周面形成有对应于瓶口的外螺纹的内螺纹。

在所述容器盖的结构打开瓶口的过程包括2步骤,解开螺丝从容器瓶口分离外盖,接着拔出插入于瓶口内侧的部位即内盖的凸缘部进行分离。

如此,容器盖的分离过程,不仅复杂,而且,难以从瓶口分离内盖,且难以处理被沾在内盖的内容物(毒性物质或涂料等沾手或损失其他部位的情况)。

根据现有技术的容器盖,由于内盖与外盖单独构成,因此存在会丢失内盖或外盖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申请人曾提出过韩国授权专利第10-0567206号(下面,称为“在先技术1”)以及韩国授权专利第10-0671720号(下面,称为“在先技术2”)。

在先技术1及2存在构成容器盖的部件数多、结合结构复杂、结合工作费时间、且费用高的问题。

在先技术1及2,由于外盖与内盖之间隔间连接,因此,分离外盖后,分离内盖的工作也逐步进行,而且,外盖以及内盖皆弹性分离,此时会导致被沾在内盖的内容物飞溅到周围的问题。

在保管外盖及内盖时,会导致被沾在与容器内部的内容物接触的内盖的表面的内容物被沾到周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盖组件,所述容器盖组件简化外盖和内盖的结合结构,保持外盖和内盖的结合状态,并通过一种动作对容器结合或拆除内盖及外盖,从而不仅容易保管容器盖,而且,能防止沾在内盖的内容物被沾到周围等发生污染的可能性。

(二)技术方案

为达成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容器盖组件,包括:内盖,形成有外壁部及凸缘部,外壁部,紧贴于容器瓶口的内表面、凸缘部,在所述外壁部的上端朝外侧延长形成,紧贴于瓶口的上端;外盖,覆盖包含所述内盖的上部的所述瓶口的外周面,在侧壁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形成在所述瓶口的外周面的外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其中,在所述内盖,所述凸缘部的外侧边缘部位从所述外壁部延长突出至大于等于所述瓶口的厚度与所述外螺纹的螺纹高度之和,所述外盖,在内周面上部中从顶棚底面相隔能插入所述凸缘部的间隔沿着其周围靠近所述瓶口外周面的位置形成有突起部,所述内盖与外盖通过所述凸缘部的外侧边缘部位插入至所述外盖的顶棚底面和所述突起部之间而相结合。

所述外盖由合成树脂材料而形成,所述突起部沿着所述外盖的内周面形成为环形,所述内盖与外盖通过将所述凸缘部弯曲插入至所述外盖的顶棚底面和所述突起部的上面之间,利用所述内盖的形状复原的性质来相结合。

所述外盖由金属板材而形成,所述突起部以沿着所述外盖的外周面朝内侧按压的形状而形成。

所述突起部沿着所述外盖的外周面隔间配置有多个,在此过程中,所述突起部的上侧从所述外盖的外侧切开至内侧而被按压搭在所述凸缘部的底面边缘部位,所述突起的两侧或下侧中的至少下侧随着所述外盖的侧壁部一部分被按压而形成弯曲的形状。

所述内盖中,使所述外壁部的下端部位延长连接而形成板形支撑板,由所述外壁部而形成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面以所述外盖的顶棚面为准更位于突出至所述外盖的侧壁部的下端位置的位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上面具备磁铁。

在所述支撑板的上部形成凸座,所述磁铁勉强插入于所述凸座的内部。

在所述凸缘部的底面可进一步形成环形插入突起,所述环形突起沿着所述凸缘的周围插入于所述瓶口的上端边缘部位和的突起部的内侧端部之间。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内盖的凸缘部朝瓶口外侧更突出形成,凸缘部的底面边缘对应外盖的内面做卡止作用,从而,保持内盖与外盖的结合状态,通过一种动作结合于容器上或者从容器拆除,而且,通过各结构的设计使得结构变单纯,节省制造费用、容易结合各结构。

可根据内容物的种类,通过磁力将外盖或内盖固定于铁质容器表面上,从而,不仅防止周围被污染,而且容易保管,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是概略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外盖由合成树脂材料而构成的容器盖组件结构以及说明该结构的结合关系的截面图。

图2是概略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外盖由金属板材成型而成的容器盖组件的结构以及说明该结构的结合关系的部分截取立体图图。

图3是概略示出用于说明图2的突起部的变形实施例的部分截取立体图。

图4a及图4b是示出用于说明在图2或图3的容器盖组件结合容器瓶口的结合关系的概略截面图。

图5是概略示出根据图2的其他变形实施例的容器盖组件的结构以及说明该结构的结合关系的截面图。

图6a及图6b是用于说明图2的突起部形成过程的概略截面图。

图7a及图7b是用于说明图2的突起部的其他形成例的概略截面图。

图中:

B:容器,N:瓶口,M:磁铁,I/S:内周面,E/S:外周面,F/S:内螺纹,M/S:外螺纹,M、M`:磁铁,d:突出间隔,d`:凹陷间隔,10:内盖,12:外壁部,14:凸缘部,16:支撑板,18:凸座,19:环形突起,20、30、30`、30``:外盖,22、32、32`、32``:侧壁部,24、36、36`、36``:顶棚,26、34、34`、34``:突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范围中所使用的用语或单词不得限定解释为通常的、词典上所定义的含义,根据发明人为了以最佳的方法说明自己的发明可以以适当的概念定义用语的概念的原则,应解释为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含义以及概念。

本发明的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及图示结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全部代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因此,应理解在本发明的申请时点能代替这些的多样的均等物及变形例皆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在说明本发明时,将竖放已设置好的容器的状态即容器的瓶口朝上方的状态为基准,内侧表示在相应高度上容器内部的中心方向或在其方向上的部位,外侧表示内侧的相反方向或在其方向上的部位。

在说明本发明时,附图符号中从一实施例的各结构至变形例的结构,在符号后面标注“,”来区分进行说明,无变形的结构的详细说明则省略其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容器盖组件,如图1a至7b所示,具备:外壁部12,紧贴插入于容器B的瓶口N的内表面I/S;内盖10,形成有凸缘部14,所述凸缘部沿着外壁部12的上端周围形成环形边框,朝外侧延长突出,突出部位底面紧贴于瓶口N的上端。

所述内盖10,如图1a所示,沿着外壁部12的下端周围朝内侧延长形成一个板形支撑板16。

支撑板16以保持外壁部12所成的周围形状的方式进行支撑,支撑板16的底面优选形成为平平的平板形以便从外壁部12的外表面至容器B内没有积内容物的部位。

并且,在支撑板16的上面,即保护与容器B内的内容物直接接触的支撑板16的上部形成有以具有开口的方式朝上侧延长突出的凸座(boss)18,在所述凸座18的内部可设置磁铁M。

在所述凸座18的外侧面与外壁部12的内侧面之间可进一步形成有肋r以防外壁部12以凸座18为中心朝内侧弯折等变形。

进一步,支撑板16的底面位置优选设计成,与后述的外盖20相比时,从包括凸缘部14的内盖10的上面至支撑板16的底面的高度相较于从外盖20的顶棚24的底面至侧壁部23的下端的高度更突出,具有突出间隔d。

所述突出间隔d用于在结合内盖10与外盖20的状态下容易保管(使用),即关于支撑板16、凸座18及磁铁M的设置,容器B由包含铁材料的磁性体制作时或者在周围有磁性体构造物时,内盖10的支撑板16与后述的外盖20一起通过磁铁M的磁力紧贴固定于容器B的侧面或构造物的磁性体侧面。

图1b所示的内盖10`是图1a的内盖10的变形例,支撑板16`的底面位置可以设计成,与后述的外盖20`相比较时,从包含凸缘部14`的内盖10`的上面至支撑板16`的底面为止的高度与从外盖20`的顶棚24`底面至侧壁部22`的下端为止的高度相比,不突出的凹陷间隔d`。

图1b及图5所示的内盖10`以支撑板16`的上面中心部位与后述的外盖20`的顶棚中央部位接触的方式使短管形的凸座18(boss)延长突出形成,在上侧及下侧分别具有开口,在所述凸座18`的上侧及下侧的内部中的至少上侧可设置磁铁M`。

此时,在凸座18`的上下侧的各开口分别设置磁铁M`时,优选将这些磁铁M`配置成其磁力相互作用。

关于支撑板16`和凸座18`及磁铁M的设置,容器B由包括铁材料的磁性体制作时或者在周围有磁性体构造物时,外盖20`的顶棚24`的部位与后述的内盖10`一起通过磁铁M`的磁力能紧贴固定于容器B的侧面或构造物的磁性体侧面,从而,通过所述间隔d`在结合内盖10`和外盖20`的状态下容易保管(处理)。

尤其,以将外盖20`的顶棚部位能紧贴固定于周围的磁性体的方式形成凹陷间隔d`是因为当容器B`内的内容物被沾在内盖10`的表面时能防止内容物沾到其周围。

一方面,图1a及图1b的各实施结构中,在内盖10的凸缘部14设置于容器B的瓶口N的状态下,凸缘部14的外侧边缘部位以容器B的瓶口N的中心为准从容器B瓶口N的外周面E/S/朝外侧更突出的形状。

此处,凸缘部14的外侧边缘部位从瓶口N的外周面E/S更朝外侧突出的程度优选设计为间隔D即形成在容器B的瓶口N的外周面E/S的外螺纹M/S/的螺纹高度以上,并位于紧贴或靠近外盖20的内周面I/S的位置。

所述凸缘部14如下进行设计,所述凸缘部14的底面外侧边缘部位被搭在后述的外盖20的突起部26,以使外盖20和内盖10处于一体结合的状态。

如图4a及图4b所示,所述凸缘部14的突出长度的中间部位底面,即在容器B的瓶口N的上端和突起部26的内侧端部之间或对应于容器B的瓶口N的上端的底面部位可进一步形成直径不同的多个环形突起19。

所述环形突起19,在容器B结合容器盖时,用于更加确保容器B内部的气密性。

根据本发明的容器盖组件用于覆盖内盖10的上部的顶棚24和对应瓶口N的外周面围绕的侧壁部22形成为一体,并包括外盖20,在外盖的侧壁部22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形成在瓶口N的外周面的外螺纹M/S对应的内螺纹F/S。

此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突起部26以在所述外盖20的内周面的上侧部位插入所述内盖10的凸缘14的方式朝内侧方向突出形成。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所述外盖20由合成树脂材料而制成的情况和由金属板材成型而制成的情况分别区分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a及图1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容器盖组件,外盖20由合成树脂材料注射成型而制成。

根据一实施例的外盖20,在侧壁部22的内周面I/S的靠近容器B的瓶口N的外周面E/S的位置位置形成有突起部26,侧壁部具有间隔,所述间隔相当于从顶棚至凸缘部14的厚度加公差(能插入凸缘部4的公差)。

所述突起部26可沿外盖20的侧壁部22的周围形成为环形,或者可沿外盖20的侧壁部22的周围隔间突出形成有多个,但是,如后述,为了能稳定地支撑外盖20与内盖10的结合状态,所述突起部优选形成为环形。

所述突起部26沿着靠近顶棚24的侧壁部22的内周而形成,在制造外盖20的注射成型过程中,所述突起部的作用是难以从模具分离的所谓咬边作用,可以成型难以制造的位置和形状。

如此,作为形成突起部26的方法,在外盖20的顶棚24和突起部26以及其之间的侧壁部22的内面空间所对应的的模具部位安装由无机材料等制成的插入件(省略图示),注射成型后拆除占空间的插入件而形成。

即,将内盖10的凸缘部4通过弯曲等形状变形勉强插入结合在外盖20的顶棚24和突起部26以及其之间的侧壁部22的内面空间,在此结合状态下,突起部26防止在开放或密封容器B的瓶口N的动作时相分离。

【实施例2】

如图2至图4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容器盖组件,外盖30、30`是成型金属板材而制成。

首先,如图2所示的外盖30,对应于一实施例的突起部26的部位的外盖30的侧壁部32与上下邻接的上下侧壁部32相比形成从外侧朝内侧方向具有深度的环形凹槽。

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外盖30排列好内盖10的状态下,将外盖30固定在模具D(模具夹具),在此状态下,边旋转包含模具D的外盖30,边用按压辊R/P按压用于形成突起部34的部位(所谓牵引工艺中旋转(spinning)方法等)。

即,在外盖30形成突起部34时已安装内盖10的状态下形成,由此可结合外盖和内盖。

此处,在外盖30未安装内盖10的状态下,也可以利用对应的模具(省略图示)形成突起部34后,在外盖30的顶棚36和突起部34之间折曲变形内盖10的凸缘部14勉强插入结合的方式进行。

由此,突起部34形成为沿外盖30的侧壁部32的周围朝内侧凹陷连续被按压的凹槽形状,因此,突起部34在外盖30的侧壁部32的内侧形成为环形突出的形状。

图3是示出所述突起部的形状沿着外盖30的侧壁部32周围隔间配置多个而形成的变形实施例。

此时,形成所述突起部34`的形状时可通过穿孔(省略图示)按压牵引工艺来代替所述按压辊R/P。

图2的放大图或图6a或图6b所示的突起部34、34`、34``沿外盖30的侧壁部32周围隔间形成有多个,突起部34、34`、34``的上侧境界部位朝外盖30``的外侧及内侧穿通切开,其他长度方向(侧壁部32``的周围方向)的两侧或下侧部位中的至少下侧从外盖30的侧壁部32按压延长形成弯曲的形状。

此时,突起部34、34`、34``的被切开的上侧部位是被搭在插入于与外盖30``的顶棚36``之间的内盖10的凸缘部14的底面中边缘部位,用于保持外盖30`和内盖10的结合状态。

此处,所述突起部34、34`、34``的图3中放大表示的突起部34``以如下工程形成,即在外盖30`的内侧配置用于穿孔的模具或夹具(省略图示)的状态下,仅切开上侧的(成型工艺),其下部位以穿孔形状被按压(牵引工艺)而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