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432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饮料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料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识别的饮料瓶。



背景技术:

人们在参加集体活动,如开会或者比赛时,都要喝瓶装饮料,比如瓶装水、瓶装果汁或者瓶装汽水等,当瓶装饮料没有喝完时,还可以拧紧瓶盖暂时存放起来。但是,如果有多人同时喝同种瓶装饮料时,没有喝完的瓶装饮料放在一起难以区分,这样会导致错喝别人喝过的瓶装饮料,易于传染疾病,不卫生。

在目前的现有技术中,人们通常用记号笔在瓶装饮料上作个记号,用于将自己用过的瓶装饮料与别人的区别开来。但是要使用这种做法,必须随身携带记号笔,比较麻烦;并且,当随身携带的记号笔数量较少时,比如为一个,大家就需要排队轮流用一个记号笔在自己的瓶装饮料上作标记,显然这更不方便。

此外,瓶装水及饮料是公众场合经常饮用的饮品,随着团体活动、会议、聚会等社会交往的增多,在相同瓶装水或者饮料区分上产生了困扰,往往混淆或丢弃,随之而带来的饮用水浪费问题十分严重,瓶装水识别区分更成了集体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前的方式是在饮料瓶上贴上标签、印刷上图案及字母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相同重合、交叉使用的问题。

有鉴于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的饮料瓶进行改进,从而能够非常方便地对自己用过的饮料瓶进行标记识别,避免因混淆而导致的饮用水浪费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饮料瓶,该饮料瓶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人们非常方便地对自己用过的饮料瓶进行标记识别,避免因混淆而导致的饮用水浪费问题,并且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饮料瓶,包括瓶身,所述瓶身设有瓶口,所述瓶口配合有瓶盖;所述瓶身或者所述瓶盖上设有便于标记的标记层,所述标记层能显示划痕,且该划痕能在预设时间段后消失。

优选地,所述标记层设有纳米涂层,所述纳米涂层能显示划痕,并能在预定时间自行修复,以实现多次使用。

优选地,所述标记层设有热敏涂层,所述热敏涂层在温度升高时发生碳化,且碳化物在空气中放置预设时间段后被氧化、消失。

优选地,所述标记层为黏贴于所述瓶身或者所述瓶盖、便于撕除的不干胶贴纸。

优选地,所述瓶身包括本体部和顶端设有所述瓶口的瓶颈部;所述标记层附着于所述瓶颈部上。

优选地,所述瓶颈部设有凹陷部,所述标记层设于所述凹陷部上。

优选地,所述标记层的外表面进一步设有保护贴。

优选地,所述瓶身包括本体部和顶端设有所述瓶口的瓶颈部;所述本体部的外部设有标贴,所述标记层设于所述标贴上。

优选地,所述标记层的外表面进一步设有保护贴。

优选地,所述标记层设于所述瓶盖的顶面上。

优选地,所述瓶盖的顶面上设有凹陷部,所述标记层设于所述凹陷部中。

优选地,所述标记层的外表面进一步设有保护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饮料瓶,所述饮料瓶悬挂有标签,所述标签上设有便于标记的标记层,所述标记层能显示指甲划过的痕迹,且该痕迹能在预设时间段后消失。

优选地,所述标记层的表面进一步设有保护贴。

在此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瓶身或者瓶盖上设有便于标记的标记层,标记层能显示指甲划过的痕迹,且该痕迹能在预设时间段后消失。当多人同时饮用瓶装饮料时,可以使用指甲在自己饮料瓶的标记层上作出标记,比如可以作出自己名字的标记,从而用于区分。显然,相对现有技术中用记号笔作出标记的方法,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饮料瓶不需要随身携带记号笔,并且可以多人同时在自己的饮料瓶的标记层上作出标记,避免了多人排队轮流使用同一个记号笔的麻烦,因而非常方便。在预设时间段过后,当多人同时饮用瓶装饮料的情况结束,标记层上的痕迹自动消失,使得饮料瓶恢复了整洁、干净的状态,避免饮料瓶始终保持指甲划过的凌乱痕迹,使得饮料瓶能够长期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仅仅是在现有的饮料瓶的瓶身或者瓶盖上加设标记层,因而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饮料瓶能够使得人们非常方便地对自己用过的饮料瓶进行标记识别,避免因混淆而导致的饮用水浪费问题,且能预定时间段后消失,恢复整洁状态,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C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D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EE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FF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八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九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标签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标签的GG向局部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标签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标签的HH向局部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2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瓶身;11本体部;12瓶颈部;2瓶盖;3标记层;4凹陷部;5保护贴;6标贴;7标签;7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为提供一种饮料瓶,该饮料瓶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人们非常方便地对自己用过的饮料瓶进行标记识别,避免因混淆而导致的饮用水浪费问题,并且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说的“饮料瓶”中“饮料”的涵义既包括饮用水,也包括其他饮料,比如果汁、汽水等,因而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各种矿泉水瓶,还是各种其他饮料瓶。此外,也并未对饮料瓶的材料作出限制,其可以为塑料瓶,也可以为玻璃瓶等多种材质,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就均应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局部剖视图。

在基础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饮料瓶,包括瓶身1,瓶身设有瓶口,所述瓶口配合有瓶盖2;在此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所述瓶身1或者所述瓶盖2上设有便于标记的标记层3,所述标记层3能显示指甲等硬物划过的痕迹,且该痕迹能在预设时间段后消失。

当多人同时饮用瓶装饮料时,可以使用指甲在自己饮料瓶的标记层3上作出标记,比如可以作出自己名字的标记,从而用于区分。显然,相对现有技术中用记号笔作出标记的方法,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饮料瓶不需要随身携带记号笔,并且可以多人同时在自己的饮料瓶的标记层3上作出标记,避免了多人排队轮流使用同一个记号笔的麻烦,因而非常方便。在预设时间段过后,当多人同时饮用瓶装饮料的情况结束,标记层上的痕迹自动消失,使得饮料瓶恢复了整洁、干净的状态,避免饮料瓶始终保持指甲划过的凌乱痕迹,使得饮料瓶能够长期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仅仅是在现有的饮料瓶的瓶身1或者瓶盖2上加设标记层3,因而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上述标记层3的具体材料。

一种具体方案中,上述标记层3设有纳米涂层,所述纳米涂层能显示划痕,并能在预定时间自行修复。这样,当首次出现多人同时引用瓶装饮料的情况出现时,可以在纳米层上标记以示区别,预设时间段后纳米层自我修复,标记消失,饮料瓶保持干净整洁。当多人同时引用瓶装饮料的情况再次出现时,还可以再次在该标记层上加以标记,以实现标记层3的多次、重复使用,也增大了饮料瓶长期使用的价值,实现了节能环保的效果。

另外,上述标记层3可以具体为涂有热敏材料的纸,这种纸在指甲划过时温度瞬间升高,发生碳化,指甲划过的地方变为黑色。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碳化物在空气中逐渐被氧化,黑色也逐渐变淡,直至消失。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热敏材料的比例,进而灵活设置上述预设时间段。这种标记层重复使用的效果稍差,但生产成本较低,适用于不需重复利用饮料瓶。

对于不需重复利用的饮料瓶,上述标记层3可以为黏贴于所述瓶身1或者瓶盖2、便于撕除的不干胶贴纸。

这样,标记层3成为类似于便利贴的形式粘贴于饮料瓶上,当多人同时饮用瓶装饮料的情况结束,不需要进行标记以示区别时,可以轻松撕除标记层3,使饮料瓶与普通饮料瓶完全相同。相比于将标记层3完全固定于饮料瓶上的结构来说,这种标记层便于饮料瓶的统一回收、加工、再处理等后续工序。

具体地,如图1所示,瓶身1包括本体部11和瓶颈部12,瓶口设于瓶颈部12上;在此基础上,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标记层3附着于瓶颈部12上。当人们用手携带饮料瓶时,一般是用手握住瓶身1的本体部11,因而将标记层3设于瓶颈部12上,可以防止人手碰到标记层3,进而可以防止人手对标记层3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请参考图3和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B向的局部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实施例是在上述第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改进。具体地,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瓶颈部12设有凹陷部4,标记层3设于凹陷部4上。该凹陷部4可以对标记层3起到保护作用,能够进一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或者人手触碰饮料瓶时,对标记层3造成损坏。

请参考图5和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C向的局部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种实施例是在上述第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改进。具体地,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标记层3的表面进一步设有保护贴5。当运输或者不用标记层3时,保护贴5附着在标记层3上,从而对标记层3起到保护作用。当需要在标记层3上作出标记时,可以将保护贴5取下。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保护贴5粘接在标记层3上,同时该种粘接结构在取下保护贴5时,不会对标记层3造成损坏。

请参考图7和图8,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DD向的局部剖视图。

将上述第二种实施例和第三种实施例综合,便可得到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具体地,在第四种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瓶颈部12上设有凹陷部4,该凹陷部4中设有标记层3,该标记层3上的表面设有保护贴5。该种结构设计一方面可以对标记层3起到比较好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得该保护贴5位于凹陷部4中,并且使得保护贴5与凹陷部4的顶壁齐平,因而可以避免保护贴5凸出于瓶身1的表面。需要说明的是,保护贴5和标记层3的厚度可以等于或者大体等于凹陷部4的深度。

请参考图9和图10,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EE向的局部剖视图。

在第五种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瓶身1的本体部11的外部设有标贴6,标记层3可以设于标贴6上。在标贴6上设置标记层3,简单方便,制造成本较低。

请参考图11和图12,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FF向的局部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种实施例是在上述第五种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得进一步改进。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标记层3的表面可以进一步设于保护贴5。该保护贴5可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或者人手触碰饮料瓶时,对标记层3造成损坏。

请参考图13、图14、图15和图16,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八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九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在第七种实施例中,标记层3可以设于瓶盖2的顶面上。在运输时,饮料瓶与饮料瓶之间的瓶身1会发生碰撞,因而将标记层3设于瓶盖2的顶面上,可以防止饮料瓶之间的碰撞对标记层3造成损坏。

如图14所示,在第八种实施例中,瓶盖2的顶面上设有凹陷部4,标记层3设于该凹陷部4中。该凹陷部4的结构设计可以进一步防止对标记层3造成损坏或者避免标记层3对人手造成污染。

如图15所示,在第九种实施例中,瓶盖2顶面上的标记层3的表面进一步设有保护贴5。当运输或者不用标记层3时,保护贴5附着在标记层3上,从而对标记层3起到保护作用。当需要在标记层3上作出标记时,可以将保护贴5取下。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保护贴5粘接在标记层3上,同时该种粘接结构在取下保护贴5时,不会对标记层3造成损坏。

综合上述第八种实施例和第九种实施例,便可得到本实用新型的第十种实施例。具体地,如图16所示,在第十种实施例中,瓶盖2的顶面上设有凹陷部4,标记层3设于该凹陷部4中,同时标记层3的表面设有保护贴5。该种结构设计一方面可以对标记层3起到比较好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得该保护贴5位于凹陷部4中,并且使得保护贴5与凹陷部4的顶壁齐平,因而可以避免保护贴5凸出于瓶盖2的顶面。需要说明的是,保护贴5和标记层3的厚度可以等于或者大体等于凹陷部4的深度。

请参考图17和图18,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标签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中标签的GG向局部剖视图。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一种实施例中,饮料瓶悬挂有标签7,该标签7可以通过其通孔71套装于饮料瓶的瓶颈部12上,当然,该标签7也可以通过绳索等其他方式连接于饮料瓶上;在此基础上,所述标签7上设有便于标记的标记层3,标记层能显示指甲划过的痕迹,且该痕迹能在预设时间段后消失。显然,该种结构设计也能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实用新型目的。

此外,请参考图19和图20,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种实施例中饮料瓶的标签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中标签的HH向局部剖视图。

在上述第十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改进,便可得到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种实施例。具体地,所述标记层3的表面进一步设有保护贴5。当运输或者不用标记层3时,保护贴5附着在标记层3上,从而对标记层3起到保护作用。当需要在标记层3上作出标记时,可以将保护贴5取下。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保护贴5粘接在标记层3上,同时该种粘接结构在取下保护贴5时,不会对标记层3造成损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饮料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