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及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0271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及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泵及泵式容器,具体地,涉及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及容器。



背景技术:

泵式容器采用真空泵,其利用真空泵产生气压差的原理,来实现容器内内容物(例如膏体或流体)的流动。

在现有技术中,传统泵式容器的真空泵运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将容器内的内容物抽吸出来。但传统真空泵及泵式容器的主要不足之处是:

(1)整体结构不合理,装配难度大,整个真空泵无法稳定有效工作;

(2)真空泵及泵式容器设计在气密性上结构不合理,在容器内内容物从容器中被抽吸的过程中会导致空气与内容物接触,在停止抽吸后,已经与空气接触的内容物可能会回流到容器内,存放在容器中的牙膏(或其他内容物)之类的内容物接触空气后容易被氧化,导致在长期存放中失水变质或者导致内容物的保质期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及容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包括真空泵上阀门机构、真空泵下阀门机构、真空泵复位弹簧、泵壁;

真空泵上阀门机构、真空泵下阀门机构、以及泵壁的内壁面共同界定形成缓存腔体,真空泵复位弹簧位于真空泵上阀门机构与真空泵下阀门机构之间。

优选地,真空泵下阀门机构为允许由缓存腔体外部流向内部的单向阀门,真空泵复位弹簧为金属弹簧。

优选地,所述真空泵上阀门机构,包括浮动出口管、上活塞、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上阀门;

连接浮动出口管的上活塞内设置有弹簧容纳腔;弹簧容纳腔的一端开口连通浮动出口管的内部流道,弹簧容纳腔的另一端开口设置有上阀门;

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设置在弹簧容纳腔内;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的一端与上活塞相对固定;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上阀门。

优选地,浮动出口管的一端延伸入上活塞,并在弹簧容纳腔形成挡肩;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的一端紧固连接挡肩。

优选地,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优选地,上阀门位于弹簧容纳腔的另一端开口的内侧;弹簧容纳腔的另一端开口位于弹簧容纳腔的另一端的端面上。

优选地,上阀门包括堵头;当上阀门处于关闭位置时,堵头封闭住弹簧容纳腔的另一端开口;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为金属弹簧;浮动出口管延伸入上活塞的部分通过卡扣与上活塞紧固连接。

优选地,在上活塞向真空泵下阀门机构靠近的过程中,上阀门能够先保持关闭位置,然后被缓存腔体内的压力顶开至打开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式容器,包括容器本体、上述的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容器本体的上端开口密封连接所述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的真空泵下阀门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上述的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式容器的使用方法,包括:

下压浮动出口管,浮动出口管驱动上活塞向下移动,其中,上活塞与泵壁之间发生滑动,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将上阀门抵在关闭位置,上活塞与真空泵下阀门机构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当继续将浮动出口管向下压时,上活塞与真空泵下阀门机构之间的间隙继续减小,缓存腔体内的压力驱使上阀门至打开位置,从而连通缓存腔室、弹簧容纳腔、浮动出口管的内部流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结构合理,装配简单,能够稳定有效工作;

2、采用创新的双阀门设计,其中,上阀门通过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控制腔体内压强的方式来实现通道的开闭,解决了泵式容器(例如硬式牙膏管)上部分气密性稳定性问题,有利于使容器内容物水分更好的保持,从而保证内容物长时间存放保 质的问题;

3、采用金属弹簧取代传统泵式容器中的弹性体来强力复位上活塞;由于金属弹簧在弹性范围内的高稳定性,解决了高分子物弹性体因为分子链松弛而导致弹力下降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真空泵在长期存放中工作的稳定性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式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盖

2-浮动出口管

3-上活塞

4-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

5-上阀门

6-真空泵复位弹簧

7-真空泵下阀门机构

8-容器本体

9-下活塞

10-泵壁

11-弹簧容纳腔

12-挡肩

13-卡扣

14-堵头

15-缓存腔体

16-容纳腔体

17-排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真空泵上阀门机构

真空泵上阀门机构,包括浮动出口管2、上活塞3、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上阀门5;

连接浮动出口管2的上活塞3内设置有弹簧容纳腔11;弹簧容纳腔11的一端开口连通浮动出口管2的内部流道,弹簧容纳腔11的另一端开口设置有上阀门5;

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设置在弹簧容纳腔11内;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的一端与上活塞3相对固定;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的另一端连接上阀门5。真空泵上阀门机构的上活塞3的侧壁紧贴泵壁10的侧壁,即上活塞与泵壁10相配合进行活塞运动。

进一步地,浮动出口管2的一端延伸入上活塞3,并在弹簧容纳腔11形成挡肩12;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的一端紧固连接挡肩12。

进一步地,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上阀门5位于弹簧容纳腔11的另一端开口的内侧;弹簧容纳腔11的另一端开口位于弹簧容纳腔11的另一端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上阀门5包括堵头14;当上阀门5处于关闭位置时,堵头14封闭住弹簧容纳腔11的另一端开口;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为金属弹簧;浮动出口管2延伸入上活塞3的部分通过卡扣13与上活塞3紧固连接。

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

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包括所述真空泵上阀门机构、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真空泵复位弹簧6、泵壁10;

真空泵上阀门机构、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以及泵壁10的内壁面共同界定形成缓存腔体15,真空泵复位弹簧6位于真空泵上阀门机构与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之间。

进一步地,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为允许由缓存腔体15外部流向内部的单向阀门,真空泵复位弹簧6为金属弹簧。

进一步地,在上活塞3向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靠近的过程中,上阀门5能够先保持关闭位置,然后被缓存腔体15内的压力顶开至打开位置。

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式容器

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式容器,包括容器本体8、所述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容器本体8的上端开口密封连接所述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的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

所述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式容器的使用方法,包括:

下压浮动出口管2,浮动出口管2驱动上活塞3向下移动,其中,上活塞3与泵壁10之间发生滑动,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将上阀门5抵在关闭位置,上活塞3与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之间的间隙14逐渐减小;

当继续将浮动出口管2向下压时,上活塞3与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之间的间隙14继续减小,缓存腔体15内的压力驱使上阀门5至打开位置,从而连通缓存腔室15、弹簧容纳腔11、浮动出口管2的内部流道。

容纳腔体16的下部腔壁设置有排气槽17,排气槽17沿容纳腔体16的轴向延伸,多个排气槽17在容纳腔体16周向上均布,以代替其现有技术中在下活塞9中的开孔;排气槽17的深度沿由下往上方向递减。

容器本体8的腔体内设置有下活塞9;下活塞9、容器本体8的腔体内壁以及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共同界定形成容纳腔体16;容器本体8上安装有上盖1。

工作原理

具有活塞开闭控制的双阀门真空泵式容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下压浮动出口管2,浮动出口管2驱动上活塞3向下移动,其中,上活塞3与泵壁10之间发生滑动,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将上阀门5抵在关闭位置,上活塞3与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之间的间隙14逐渐减小,缓存腔室15因压缩导致内部压强增大;

当继续将浮动出口管2向下压时,上活塞3与真空泵下阀门机构7之间的间隙14继续减小,缓存腔室15因压缩导致内部压强增大达到或超过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对上阀门5施加的压力数值后,缓存腔体15内的压力驱使上阀门5至打开位置,从而连通缓存腔室15、弹簧容纳腔11、浮动出口管2的内部流道,缓存腔室15内部的内容物先后经弹簧容纳腔11、浮动出口管2的内部流道流出。

当使用者松开出口浮动管2的时候,真空泵复位弹簧6回复将上活塞3及浮动出口管2向上复位,同时由于缓存腔室15内部压强小于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产生的压强,上阀门7将被上活塞开闭控制弹簧4复位关闭。此时,由于缓存区扩大,产生抽真空效果,从而使下阀门7向上打开,将容纳腔体16中的内容物向缓存腔室15抽取,并带动下活塞9向上运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